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凤凰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凤凰】 张謇与大丰(散文)

编辑推荐 【凤凰】 张謇与大丰(散文)


作者:仇育富 秀才,114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01发表时间:2022-06-26 11:05:21

一、启海移民与大丰本场人
  
   1918年至1922年,张謇等民族实业家来到大丰现在的县城以东的这片土地,当时的煮盐业已近尾声,而大丰沿海的滩涂有着大片的芳草地,张謇来此考察后便决定在这里进行垦荒种棉,后世称这一时期为“废灶兴垦”期。这期间张謇等实业家成立了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等6大盐垦公司。接着,张謇邀请了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兴修水利、开筑运河,排碱、放碱改良盐碱地、降低地下水位,按特莱克在上海期间所受到的棋盘化建筑格局思路的影响,对大丰东部地区按河网化、条田化的要求开发沿海滩涂。此举从此改变了大丰的经济结构,使大丰一举成为全国闻名的棉花大县,种植棉花让数十万大丰农民有了生存的保障,也对后世百年的大丰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謇从南通地区的启东、海门两县动员农民来到大丰种植棉花,数以千计的启海人一批批推着独轮车举家带口来到这片到处是荒草的滩涂上开垦种植,春天来,冬天回。再后来他们干脆就开始定居在此,方便长期种植棉花,改变生活状况。10多年间移民人数达到12万人,这是大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
   启海人来大丰后不仅是将他们种植棉花的技术带了过来,还将他们的民风习俗、文化、先进的农耕用具、民房建造技术等都带了过来。最初他们依水、集群而居,与大丰本场人保持着一定距离,相互之间也很少通婚。
   随着时间的推移,启海人开始传授本场人棉花种植方式,也与本场人一起接受着相同的教育,享有和本场人之间相同的社会待遇,两地的各种不同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开始在碰撞中适应,在磨合中发展,逐渐与本场人从相对隔离的聚居到相对互融的乡镇聚居,从各自独立到交叉相处,多方面有了交流和同化的生存基础,从基本不通婚到通婚普遍化,从各自保留鲜明的社群特点到互相借鉴、接近,从只会说启海话,过渡到将大丰本场话作为本地官话。
   时间是最好的磨合剂,大丰的本场人与启海文化在这一方湿地已经全面融合为一种新型的大丰文化,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从来也没有发生过类似部落间的重大矛盾冲突,而是在相互学习、交流和相互尊重中将两地人民变成一个大家庭,两地人除语言上的明显特征外已基本上看不出其他区别,朴实厚道的大丰人没有排外,勤劳聪明的启海人也没有保留自己的先进生产经验。经过几十年时间的磨合,两地的文化交流和生活交往共同推进着大丰向前发展,本地人与启海人都解锁了各自原有的固步自封,对于差异事物采取开放、学习、探索、吸收甚至融纳的包容姿态,使得今天的大丰成为一座名闻海内外的开放、大气、包容城市。
   百年的生活历程,启海人的特征与本场人已不再有明显的区别,如果不是他们开口说启海话,你根本无法去验证他是否是启海移民的后代了,至今他们还保留着他们最初的启海方言,尽管历经了几代人,只要相互之间交流,一定会用他们自己认为是最亲切的语言方式交流。从这一点来看,启海人一方面已与被这方土地融为了一体,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忘记他们启海的祖先。他们见启海人说启海话,见本场人说本场话,如果大家相遇在外地,无论是本场人还是启海人都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对外他们都会骄傲地告诉别人:我是大丰人。
  
   二、张謇与大丰河流的关系
  
   百年前来大丰掀起开垦高潮的民国实业家张謇与大丰的河流有着很深的渊缘,大丰作为里下河的冲积平原,水网密布,但都不具航运功能,除大丰最西边的串场河和通榆河两条南北向的河流外,具备航运功能的只有斗龙河,这是一条自然河,承担着黄海各盐场转运内地的漕运,但这条河流运输功能极其低下,素有九曲十八弯之说,行船的人还有“早上自打门前过,傍晚还在屋后头”的说法。
   自小我就在船上生活,父母行一条15吨的小木船,既是一座流动的房屋,又是用来运输、养家的工具。长年在水上漂泊,逆风拉纤,顺风扯帆,浮家泛宅。记忆中每年的秋冬就从各乡镇运棉花到县城轧花厂,有时装籽棉,有时装脱了籽打成棉花轧子的皮棉。
   正因为张謇来大丰时在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的帮助下开挖河流,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改良盐碱地,将盐碱地变成能种植棉花的良田,最著名的是5条卯酉河、3条子午河。卯酉河自南向北依次排列,以6框为一条河,分别为一卯酉、二卯酉、三卯酉、四卯酉、五卯酉,因而一卯酉起点处有一村名被称之为“六框”,这个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未变。3条子午河又被称之为东子午、中子午、西子午。大丰干河为东子午,裕华为中子午,大丰市中心的生产河为西子午。至此,大丰境内的河流已呈现出网格状,而被这些河流所包围的便是条田化的格局了。所开挖的这些河流主要作用有:一是冲碱、洗碱、放碱,改良土地,二是便于区域划分,三是更方便农田灌溉,四是加快了水上船舶运输步伐。
   近百年来行走在大丰境内各条河流上的船舶品种多,但船体都很小,统一是木质船舶,用来运输的就是那些既当住家又当运输工具的木船了,通常也就十多吨。这些船运粮装草,秋冬的时候满载着棉花,如一堆堆棉山行走在内河风平浪静的河流上,两岸有纤细的纤路,那是船工们用自己的大脚板硬生生地踩出来的,几乎每条能行船的河边都有,有的藏在青青的芦苇丛中,有的暴露在农田的田埂边。这些河流开挖、使用后,老斗龙河渐渐失去了原有的航运功能。
   因为有了后来的5横3纵的卯酉河、子午河,方便了大丰境内的水上运输,盐阜各县依水生存的船民在这些河流中越聚越多,自成部落,在大丰内河演绎了百年的水上生活史,我们一家也曾是这个水上部落中的一分子。
   由于大丰河流众多,在方便了水上运输的同时,也给陆上居民的交通带来了不便,不少农民的田地在河流的两岸,平常出远门都得绕行甚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建桥,就是设置渡口,大丰历史上设置渡口最多时达到141道,从建国初期,直到2015年全部完成撤渡建桥,历时60多年,算上张謇在大丰开河放碱起算,就是百年历史。
   如果没有张謇来大丰开垦,没有来大丰开挖河流改良土地,大丰水上的航运还在依靠着极不方便的斗龙河,正因为有了这些棋盘式的河流,方便了水上船舶往来于大丰境内各个乡镇之间,对于大丰整体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河流的运输上,主要功绩还得归于这位民国实业家,他为大丰人民所造的百年之福将永远被大丰的后人所铭记。
  
  
  

共 25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大丰,是张謇实业救国伟大实践的前沿阵地;张 謇,是大丰从盐业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先声。吃粮不忘垦荒人。没有张謇领衔大丰当年的废灶兴垦行动,就没有大丰今天的农业和水系。本篇文章就是讲述了张謇与大丰的故事,本篇文章分为两大部分来讲述:一、启海移民与大丰本场人:张謇来到大丰垦荒种棉,让数十万大丰农民有了生存的保障,也对后世百年的大丰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张謇与大丰河流的关系:张謇先生为大丰开挖河流改良土地,从此有了那些棋盘式的河流往促进了大丰水上的航运的发展,对大丰整体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在文中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以朴实、简洁的文字来是回望过去,表达大丰人对这位民国实业家,他为大丰人民所造的百年之福的感恩之情,从中汲取力量,更是鞭策后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做张謇式的脚踏实地的实干者。吃粮永记垦荒人,这位民国实业家将永远被大丰的后人所铭记。大感谢作者投稿凤凰社团!深深地为作者的见多识广,热爱故土的一颗赤诚之心而感动!【编辑:浅影淡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浅影淡烟        2022-06-28 12:39:59
  在1900——1920年短短20年中,在张謇的旗帜下,江苏沿海建起100多家农业公司,这幅江苏沿海开发的历史画卷,成为中国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里程碑。
三月花解语,陌上人如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