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书香】洪信与高俅 (随笔)

编辑推荐 【书香】洪信与高俅 (随笔) ——夜读《水浒》


作者:风之丐 秀才,135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87发表时间:2022-06-27 19:42:16

有一次出差,到那个城市已经是晚上九点左右了。打的倒也顺利,可没走几步,车就停在了那里。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好长时间都是红色。
   “指示灯坏了吧?”我问出租车司机。
   “应该是有领导的车队要通过。”司机淡然地回答。
   “不会吧?”我有些不相信。
   “经常的。领导们的车是不能被红绿灯限制的。”司机很肯定地说。
   果然,两辆车驶了过来,进入了不远处的宾馆。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也就在瞬间正常了起来。
   “还真是的!”我感叹道。
   “有一次,我跟着领导的车队,一路上那叫个快。”司机说。
   “没有一次红灯?”
   “当然。”
   我不知道那次碰到了什么样的领导。但在我读《水浒传》,读到这个叫“洪信”的太尉时,头脑里出现的居然就是那次打的经历,那个根本没有见过的一路绿灯的领导。
   洪信是为了引起故事而特意设置的一个人物。
   他出场时,距离《水浒传》人物活动的时间大概还有六十年左右。那还是评书《杨家将》里有名的宋仁宗时期,说是发生了大瘟疫。他是代替皇帝去江西信州龙虎山,请嗣汉天师张真人,到京师祈禳瘟疫。一路上的前迎后送,是各地官员们的常态,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作者也就不做多说。只是重点写了他独自上山的经历。也没走多远,就三二里路,他就觉得以他的身份不该有这样的待遇。其实也难怪,这样一个习惯了前呼后拥的领导,现在独自一个行走,辛苦不说,寂寞当然也是肯定的。这样他就有了怨气。而在他的怨气刚产生不久,从丛林中跳出一只老虎来。好在这老虎只是装腔作势吓唬了一下他,并没有伤害他的意思。即便如此,“洪大尉倒在树根底下,唬的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浑身却如中风麻木,两腿一似斗败公鸡;口里连声叫苦。大虫去了一盏茶时,方才爬得起来。”而这种情况当然也惹得他开始抱怨,抱怨的结果是来了一条蛇。好在这蛇也是装模作样戏弄一番他后,离开了。就在他觉得世路艰难,不知道该上还是该下时,那个解救他的小牧童出现了。
   这段描写,现在的我们很奇怪,路途艰难,抱怨几句是人之常情,至于吗?但在明清,在“修齐治平”被宋儒们抬到了无限高的时代,“诚”是最重要的。“诚”首先要“心诚”,而那群棒槌们心目中心诚的标准是一丝杂念都没有。像洪信,他既然代表了皇帝,那他就要像皇帝一样心诚。皇帝这玩意,在古人是天子,是最为心诚的人。他这里没有表现出那种纯粹的“心诚”出来,所以让小老道化出“虎”、“蛇”来教训一番。这本来是作者想神化张天师的笔墨,可在金圣叹的点评中,却变成了在暗示后面的跳涧虎陈达和白花蛇杨春。以前,我总觉得“文字狱”是暗藏祸心的人们的专利,比如有名的“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本来也就是一句见景生情的普通的诗句。可在文痞们的眼里,这就是在讽刺清朝政府的浅薄无知,从而把这件事越闹越大,好多人为此家破人亡。金圣叹在这里点评说这一虎一蛇是在暗示后面的跳涧虎和白花蛇,尽管他是在夸作者的表达能力,但这种无限联想,胡乱联想的思考方式,它的实质和被人痛恨的“文字狱”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基础。
   公事完了,出差就变成了旅游,洪信也就开始游逛这轻易不会到的道观了。他在书中出现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表现他是一个爱摆架子的官僚,而是为了引出后面的天罡地煞。所以在游逛过程中,越是禁忌的地方他越要看,道士们把后果越说的严重他越觉得自己有权威。结果费了十二分的劲,除了放跑了一股烟气外,什么也没有看到。而在其间,在没有事的时候,大摆架子;等惹出事来,装着无辜的样子,悄悄地躲在一边。我想这就如同必须一路绿灯的行事方式一样,实在是中国官僚们的通病吧?也许可以更加扩大一些说,这应该是卑劣人性的一种表现:有权就要充分利用,穿锦衣当然要到人多处。
   当然,要是比起高俅来,洪信最多也就是没能力但爱摆官架子的一个普通官僚。而高俅在《水浒传》作者眼里实在可以说是一个只能坏事却不能成事的真正小人。
   我最早的一套《水浒传》,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三卷本。找出来时,书脊都有几处烂了。在书中有好多次用钢笔写的批语,在那里表示着曾经的我信奉着:不动笔就不读书。在高俅的故事中,有这么一段评语:“一个谁都不敢让呆在家里,怕自家孩子学坏的人,居然一路被保送到了驸马府,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氛围呢?”自己读了读,觉得即便是年轻时,我的想法也还是很犀利的。是啊,在平常人家,只有那个闲汉柳大郎愿意收留高俅。除他之外,药铺老板、苏小学士家都是很客气地招待了他,都觉得他不是一个好的榜样,留在自己家只能坏自家的事,但却都不愿意得罪他,而把他推荐到更好的地方。结果王八看绿豆,到了后来成为宋徽宗的端王的跟前,居然看着高俅格外亲切。金圣叹说,这里作者对宋徽宗的描写实在有些过分。这当然是金圣叹的迂腐处,宋徽宗要不是这样,他也就不会成为人家的俘虏,客死他乡了。
   高俅的小人行径在他一得势就表现了出来,而表现他这种特性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对待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的故事。
   当时的王进在他来之前已经请了病假,可这个高俅却偏偏不相信,觉得他不是有病,而是“抗拒官府,搪塞下官”。这里的他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把自己等同于官府,不参见自己就是藐视官府,所以立刻差人抓拿王进。等王进挨着病体,赶来参见时,高俅道:“你那厮便是都军教头王升的儿子?”王进承认是。高俅立刻定了他的罪名,怒道:“左右!拿下!加力与我打这厮!”好在王进在单位人缘不错,大家都为他求情,这才暂时免过了一难。而在“王进谢罪罢,起来抬头看了,认得是高俅;出得衙门,叹口气道:‘我的性命今番难保了!俺道是甚么高殿帅,却原来正是东京帮闲的圆社高二!比先时曾学使棒,被我父亲一棒打翻,三四个月将息不起。有此之仇,他今日发迹,得做殿帅府太尉,正待要报仇。我不想正属他管!’”行文到这里,作者才让读者明白,高俅在来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功课,哪些人或者他们的亲属曾经得罪过自己,现在到了该收拾他们的时候了。
   以前读《水浒传》,总觉得王进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引出来史进,用金圣叹的话说就是“王进楔出史进”。但现在再看这些章节,才明白它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这样。
   王进在知道了高太尉就是高俅,明白高俅底细的他也就知道再待在这里,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准备带着母亲逃离京都。但要逃出东京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一关就是要摆脱那两个平时侍奉自己的旗牌。王进以还愿为名,说要到庙观去上“头香”(一天内的第一炷香)。这样,他很顺当地让其中的一个旗牌为了第二天好办事,住在了庙里。同时,在当天晚上,他们母子收拾细软及必要的行李的行为也就很正当,不会引起另一个旗牌的怀疑。第二天绝早,他给了另一个旗牌一些钱,让他先去买东西,然后到庙里。就这样,他成功地支开两个旗牌(尽管他们不一定是高俅安排过的人),母子两个这才很从容地逃出了京城。这个情节当然是在表现王进的智谋。而王进和史进的故事却在告诉我们王进的武艺。
   王进看到史进时,史进正在练武。他看了半晌,不觉失口道:“这棒也使得好了,只是有破绽,嬴不得真好汉。”
   (史进)听了大怒,喝道:“你是甚么人,敢来笑话我的本事!俺经了七八个有名的师父,我不信倒不如你!你敢和我叉一叉么?”
   这里需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王进的见识,棒使得花哨,可不实用;二是史进的自负,“经了七八个有名的师父”,不信这个其貌不扬的人能赢自己。这里通过对话把两个人的特色写了出来。接下来的打斗,也就一个回合,史进就被王进打翻在地。被打倒在地的史进,明白碰到了高人,他马上拜王进为师。王进也就很认真地教授了史进十八般武艺,并且“点拨得件件都有奥妙”。
   这里的叙述在表现史进的少年意气时,同时也在说明王进的技艺非凡。
   书中借用这两个看上去很自然的情节,表明了王进是一个有智谋、有技艺并且也敢于决断的人,而这样的人却不能容于高俅。高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真小人特性也就得到了表现。这种表现方式,也就是金圣叹所说的一石数鸟。
   小人步步高升,好人走投无路,当然可以很简单地把罪过归咎于给了小人权利的宋徽宗,什么他的无能、腐败等等恶行造成了那种不可收拾的局面。却很少有人提起,那个不敢得罪小人,只好一步步保送小人掌权的社会文化氛围,或许才是真正造成所有恶行最重要的原因。
  

共 33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住在城市中的人,都有过类似的见闻,那就是每遇高层领导视察,必定“净水泼街,黄土垫道”,本文以这样的开头,带出《水浒传》开篇的人物故事,从而加以评论、赏析。想这就如同必须一路绿灯的行事方式一样,实在是中国官僚们的通病吧?重点剖析的两个书中人物,洪信与高俅,不论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但他们的做派和张狂,说明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与腐朽,具有警世省人之作用。此文引经据典,知识渊博,笔锋犀利,剖析透彻。当不失为随笔佳作,推荐欣赏。【编辑:北方天马】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06-27 19:45:52
  老师熟读《水浒》,精通历史,有学识,有见地。佩服。感谢支持书香,祝夏安。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22-06-28 08:07:41
  谢谢,辛苦!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