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地瓜粑粑(散文)

精品 【东篱】地瓜粑粑(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29424.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98发表时间:2022-07-04 06:34:40
摘要:从吃地瓜粑粑的年代过来的人,总是怀念那时的主粮粗食“地瓜粑粑”,一份历久的情感,随着时光的递进,不但未减淡消失,反而更加浓厚了。

【东篱】地瓜粑粑(散文)
   爹亲娘亲,不如一把棉花亲;吃山吃海,不如地瓜粑粑好逮(逮,在胶东话里是“吃”的意思)。小时候,天冷了,母亲让我多穿点衣服,要说这话;看到上桌的饭是地瓜粑粑,便犯愁,父母就唠叨这句话。如果谁说了土话方言,也叫“地瓜粑粑话”。这话糙,可情感足,至今想起来,还是那么亲切。
   我父亲也知道地瓜应该叫“红薯”,他也愤世嫉俗过,用过“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话,可平常还是喜欢叫“地瓜”。他的理由很有意思。凡称“瓜”的,不是埋在土里的,唯地瓜躲在土里长。因为希望它长大个,所以叫“地瓜”。他也有旁证,说,土豆在地下,不会长太大,叫“豆”,也叫“地蛋子”,不敢称“瓜”。而且地瓜有白瓤的,那就不能称“红”字,他还抠字眼,我听着很有道理,不与置辩,遂成知识。
   “粑粑”来自“棒棒”。棒棒就是玉米穗子。将玉米穗子上的玉米粒掰下来,磨成粉,在温热的锅边贴上去,烧熟了,就是粑粑了。我觉得,使用这种叠音词,也是有讲究的。双手将和好的玉米面团成球,趁着锅边温热贴上去,是隔着一段距离的,落在锅边的声音也是“叭叭”的,这种拟声,那么饱满,那么清脆,是非叠音词无法表达出的效果。从小帮妈烧火,就喜欢听妈“烀粑粑”的声音,调皮地说,真像扇嘴巴子的响声。妈妈总是嗔我不会说吉利话。这是一种教育,尽管没有多少所谓的含金量,但入心,记得住。棒棒,多么形象,我觉得还有一个“大”的意思。我们家自产的玉米穗子要拿出一些挂在屋檐下,树杈上,有时候在地上支起一个架子,将玉米穗子搭上去,那种景象,看着舒心,是丰收的景色,金黄如金牙,母亲有时叫它是“大金牙”,金灿灿,黄橙橙,没有一种色彩可以胜过玉米的金黄色。
   也称玉米是“苞谷”“包米”,小时候听过村中文化人对此“说文解字”。胶东很少种谷子,也无稻米,这样两个字,赋予玉米,寄予了庄稼人对谷物稻米的崇拜之情,金黄若谷,精致如米,无需入口,就有一种先夺口欲的意味。尤其是这个“苞”字,农人把玉米躲在玉米叶中抽穗生粒看得非常神圣,如花含苞未绽,在农人的眼中,玉米就是一穗穗硕大的花骨朵。我高中毕业后在队上干了一年的会计兼记分员,大账上出现是字样是“苞谷”两个字,例如给玉米地松土,就叫“锄苞谷”,没事时,我琢磨,这样的说法是否是农人把自己的农事作为看成是园丁的工作了。如果在自家自留地边种上几株玉米,会很精心管理的,玉米抽穗开花时,农人要适时地“打苞”,就是给玉米授粉。当然,大田里,还是自花传粉,不必在意授粉不匀。朴素的农事里,藏着诗意,只是我们未去用心挖掘解读,诗一样的东西就潜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了。
  
   二
   胶东半岛老一辈的农人,对地瓜怀有极深的情感,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如果谁有一个地瓜填腹,那简直就是天掉馅饼的大好事。1962年秋天,是一个天大的转机。据老人说,那一年的盛夏到仲秋,白天太阳高悬,日照暖土,夜间细雨淋漓,滋养作物,秋天遇到了地瓜大丰收,据说,我老家最大的地瓜秤了11斤重。地瓜救活了千千万万面黄肌瘦的人,于是出现了1962年的生育高峰,那年出生的孩子就叫“地瓜孩”,他们已经60岁了,一个轮回啊,轮回的标志就是地瓜。我是从那个艰苦年代走过的人,像我四五岁的孩子,不在街头玩耍,也靠着墙边,尽量减少活动量,少消耗体能。不必父母督促,孩子们自动靠边,个个可怜相。依稀记得,我生人时患重病,四五岁体弱无力,母亲就在院墙外摆上了石头当座,我们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就坐在石头上晒太阳,“拾马乐盒”(一种游戏),调皮远离了那时的孩子,安静得让人觉得恐怖。自从有了地瓜,一下子唤起了沉默已久的野性。父亲说,那些孩子啊,胸前沾着地瓜,皱成了一层皮,大人们唱戏谑孩子——怕饿着?低头一伸舌头就够得到!那时,讲究卫生,退居末流,一个地瓜,牵动着生命,决定着生命的长短,起码左右着人们是否快乐。
   父亲的见解更为深刻些。他说,那批地瓜孩子,是被甜蜜喂大的,新中国出生的人,那是享受着雨露的沐浴,那叫“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挨饿后的孩子,那是在蜂蜜罐里长大的。尽管吃的只是地瓜,但在极度饥饿之后,还有什么比地瓜更亲更甜!到了秋冬时节,大街小巷有了烤地瓜的推车和铁桶,烤地瓜人总是向人兜售三个字——蜂蜜罐。的确是有这样一个新品种,甜度爆棚,我总觉得不如那时的地瓜甜。或许我没有走出那段苦难的岁月,依然独钟那个时光节点。
   痛定思痛,不懂事的我曾问父亲,为何不吃粑粑,父亲半天没有上来话,他噎住了。
   那段岁月,不知是痛还是喜,无论是沉痛,还是欣喜,地瓜给我们最丰满的记忆。
   父母对粗粮的情感,较之细粮更亲。何以为证?我父亲行路拄拐,母亲是小脚,不能到队上挣劳动日工分,家里有我这样一个“半壮小子”,口粮不足。可父母从未饿着他们的希望,曾说用粮食把希望喂饱。老屋后是一个荒凉的大院,几间破房子,房子后还有一溜山根地,垛着散石矮墙,也就是说,空白处很多。父母就把这些边边角角地当作了命根子地。圈里的猪粪归队上,家养的鸡鸭肥全都埋在园边,到了夏播时,父亲就翻地起垄,见缝插针,算来每年怎么也插上五百芽子。垄沟处,插空点播着玉米粒。父亲识不了多少字,却记熟了李绅的的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是最简单而实用的农耕哲学,一和万的关系,说得多么通透。播上种的当晚,父母有过对话。
   “收几筐地瓜,切成片,换点粮票,买点果子(称桃酥为果子),去谢六五(人名)帮着推山草。”父亲吐一口烟,磕磕烟袋锅。
   “可是顿顿有了地瓜饵(胶东话,粥),上锅的不愁了。”母亲想着他做饭的事,不必为无米之炊犯愁了。
   “也用不着盼救济粮了,那粮,我们吃了,有人就心凉了。”父亲可能是想着那年吃救济粮的风波,我想应该是。他是一个不喜欢不劳而获的人,尽管他的腿脚不能在劳与获上写出闪光的答案,但他的性子是不甘的,依然把自食其力作为生命的信条,尽管他的力量是微薄的,但他的心却很大。
  
   三
   一夏的风景,不是院前院后的树木,不属于树上的那些“嘎嘎”鸣叫的蝉儿,打开一道柴扉,里面是一条曲径,葱绿的地瓜蔓儿恣意地爬着,侵占着小径,母亲每日去挑开蔓儿,留下踏脚的地方。密匝的棒棒,吐着乳白的穗子,那棒棒在秸秆的枝节处豁然跃出,吐着紫红色会绿绒色的花绒,像年岁老了的人,却又是绿油油的叶子,怎么比喻都觉得不贴切了,如果是一秆长出两个穗子,才舍得掰下一个,吃“青棒棒”,我们就“吃嫩”,烀青棒棒的熟水也不舍得丢,母亲说,可消炎祛毒。后来我上高中,才知道这是“立体种植”,是“农业八法”里的最高级形式,上有棒棒,下栽地瓜,一分地作二分用,收获的是土地的最大效益。
   风景的概念,好像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我的父母,把地瓜粑粑当作了“景”,那一带农人喜欢说一个“景”字,欣赏风景,叫“看景”,更有叫“盳景”的,意思是看着景发呆。自己创造的风景,值得去驻足欣赏,去发呆。一个“景”字,寄予的是农人的朴素的爱的情怀,庄稼是命根子,再怎么普通,都是走心入梦的风景啊。那时,病虫害似乎也少,用不着打药,清晨顺着地边走,蚂蚱,蝈蝈,织布机,甚至花大姐,都在绿的底色上行走,放歌。那是最好的旋律,与其说父母种植的是作物,不如说是种下的风景。在他们的心中,常怀戒备之心,生怕自然灾害的悲剧重演;常存自食其力之念,不求一粒救济粮、一分救济金。母亲还给这个立体种植格局加上了更“立体”的内容,他按时把鸡放进院子和屋后的地边,让鸡啄食那些虫子,饱腹还除害,一举两得,父亲也佩服母亲的做法。
   用不落柴枝插着熟地瓜干晾晒,是收获地瓜后的大事。一枝枝地瓜干开的花,占满了墙壁,秋天的味道什么样?到我们家,那就是熟地瓜的味儿,西风不劲,那甜味不走,进院就想从枝上摘一个吃,母亲说,地瓜为长霜,败味。是的,几口坛子早腾空了,晒得差不多了就入坛密封,待霜白味甜时,那道美食,谁都无法抵御,村里的供销社不再吸引我,那些糖块,都不入眼了。那时,母亲很少做三顿饭,两顿饭之间,家人就用几块熟地瓜干充饥,为的是节约主粮。
   熟地瓜干晒过后,便轮着棒棒出场了,那是个个面目涂金,光耀动人。父亲早就是屋檐下的砖缝里打上钉子,一穗穗的棒棒,就像舞台上的角儿,在秋收的锣鼓声里一齐出场,无需粉面,自带金色,棒棒的颗粒,就像是一排排大金牙,笑得合不拢嘴。开心地笑着的还有父母,这是一个秋冬的景色,父母的“金秋”,原来是这么贴切,不是简单的黄,而是透彻心底的美丽颜色。母亲说,我们家自产的“苞谷”(掰下棒棒粒就称苞谷),烀出的粑粑就是香,自食其力,才会享受到这种芳香,这种情感里,装的是最纯正的味道。棒棒被阳光沐浴后,打上了阳光的韵味,吃起来更香,因为融进了时光的美。
  
   四
   母亲最舍不得摘墙上的棒棒,可那一群母鸡,最会为难母亲,推开门,母鸡就仰着头,侧着眼,围住了母亲,母亲最懂得母鸡的意思,它们希望母亲恩赐几粒苞米,于是,母亲找来凳子,从棒棒上掰下几粒,远远一抛,母鸡疯抢,没有三秒钟,又来缠住母亲,母亲借着这个机会开始说话了。
   “吃金子啊,下蛋的黄可不多,白吃了!”母亲说的,大概母鸡听得懂,鸡头垂着。
   “念你们捉虫那么勤快,已经开恩了,尝个味就可以了,别老想着上墙的事了!”母亲也念母鸡有功,但也给它们提醒。
   “烀个黄橙橙的粑粑,给我儿吃,你们吃了有用吗?不就几个鸡蛋!”母亲对着鸡表达着自己的心思。我一直偷听,不敢和母亲照面,我怕忍不住眼泪。
   秋冬季下饭店,主食我喜欢点烤地瓜,上一盘粑粑,外孙说,叫这个东西是“粑粑”,那父亲叫什么?不叫“爸爸”了?我告诉他,我的父亲就是用“粑粑”养大了我,“粑粑”就是爸爸。绕口令一样,把他绕晕了。
   好吃的地瓜干里,有时间的香味,更有动人的故事。那年我在烟台求学,第一年的秋末,母亲就寄给我一包熟地瓜干,第二年没有收到母亲的熟地瓜干,她用一包熟地瓜干与她的儿子做了最后的告别。
   光阴荏苒,苞谷的香,犹在唇边。
   味道厚道且最持久的美食,是地瓜粑粑,就连说这四个字,满口都生香。
  
   2022年7月4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1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长恨思念无归处,不觉转入此中来!怀才老师非常擅长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此篇中的地瓜、粑粑,便承载着作者对父母双亲绵绵不绝的思念,承载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丝丝缕缕的乡愁。地瓜、粑粑是作者故乡的两种美食,在那艰难岁月里,这两种美食的功能不可小觑,说是用来救命的一点都不为过,因此作者对它们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深情。在胶东半岛一带,农人们对地瓜的感情也是如此。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如果谁家有地瓜果腹,那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1962年的秋天,老天垂怜万千苍生,突然间风调雨顺,那年的地瓜大丰收,迎来了生育高峰,那年的地瓜孩对滋养他们成长的地瓜的感情更是非同寻常。父亲疾病缠身,但他不愿接受救济,他和母亲将房前屋后利用起来、坡上坡下开垦出来,都种上地瓜和玉米,他们用勤劳的汗水换来满地的收获,换来“我”成长必须的营养。粑粑,是将玉米粉团成球贴锅烧制而成,色香味俱全,极其诱人食欲。文中写玉米棒的环节非常感人,母亲掰少许玉米喂鸡、并对鸡说的话,作者听在耳里,感动于母亲的深情,直言不敢看母亲,生怕控制不住即将涌出的热泪,这样的场景描写太入心太动情,太容易让读者进入画面,进而共鸣并感动莫名。该文作者在回忆曾经岁月里的点点滴滴,回忆地瓜、粑粑的好滋味,其实是回首与父母亲情相伴相随的好时光,回忆父亲的勤劳、那份比山还高的父爱,回忆母亲的持家、那份比海还深的母爱,有父母在,亲情缭绕,困窘的日子也渗透着温暖和甜蜜,一如地瓜、粑粑的味道醇厚芳香绵长。往事如珍珠玛瑙般嵌入了记忆长河,永远闪烁着灼灼光华。全文以豁达、温暖、感恩之心回忆一路走来的艰难,明明苦涩得很,作者却以暖色调忆苦思甜,说明作者是想过滤掉那些风霜薄凉,只撷取明媚朗清,这是乐观与坚毅的性格使然,也是包容、积极的心态所致。不言命运的苦,只道生活的甜;不说生活的辛酸,只谈风景的悦心。该文语言灵动质朴亲切,亲情浓郁的氛围十分幸福十分感人,极具画面感的场景让人为之动容,并深受启迪。盛赞才情,倾力荐读,问候怀才老师创作辛苦,谨祝盛夏清凉!【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704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07-04 06:39:32
  怀才老师的亲情文字,太感人,心已融化。那个年月的苦和痛,却被亲情熨帖,被地瓜粑粑治愈。好文,感人肺腑,字里行间涌动着爱的暖流和思念的味道。拜读佳作,问候怀才老师晨安吉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7-04 12:03:18
  谢谢罗老师精彩的编按,解读深刻动情,提升了小文的境界。说实在的,三年自然灾害,我这个年龄是沾了个边,懂得一点,记忆里有吃草面的影子,我想,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但从那时走过的记忆里的东西不能磨灭,需要记载下来,老一辈的精神,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我常常想,父母那一代人真的不容易,不是我们很行,是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否则,我们的命运可能比父母的还惨。记住那些苦,珍惜今天的甜,我觉得是一个永远不老的主题。遥握,再谢罗老师编辑解读,问候夏祺,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静虚散人        2022-07-04 07:00:35
  “逮”,语言好亲切哦!白瓢的薯是“枫叶薯”,小时候,我家里就种过。对于地瓜(我们叫‘薯棒’),我真的深有体会,我就是随着地瓜长大的,太熟悉,但在社长的笔下又出新意,不容易,这就充分证明前辈的独特视角,点赞拜读!
冰川飞鸿,身体力行!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7-04 12:05:44
  散人老师说的红薯的名字,那么文雅那么浪漫诗意。我知道红薯还叫甜薯,的确很甜,但老吃,就很希望有麦面改善一下日子了。那个时代,读感粑粑是主食,人们熬过那段日子,永远记住了地瓜粑粑的好。谢谢散人老师留墨。问候夏祺,谨祝编创快乐。
3 楼        文友:红花草        2022-07-04 07:27:52
  真情感人散文,地瓜、地瓜粑粑是那个贫穷年代无法磨灭的记忆,已经融入到血液里了,父母疼子的心是滚烫滚烫的。好文章,让人感动!学习点赞!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7-04 12:07:27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精彩点评。是的,岂止是几个地瓜几个玉米饼子的事,那段记忆的深沉,已经融化在我们的血脉里了,所以每当回忆,就多情,那些人那些事,都如泉水汩汩而出。遥握,问候红花草老师夏祺,谨祝编创快乐,期待你的佳作。
4 楼        文友:枫桦        2022-07-04 07:55:19
  地瓜这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食物,养活了多少穷苦的人,这里面的故事也如山一样沉重。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便是倾心倾情。这片土地所赋予的恩情,让人没齿难忘!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7-04 12:09:08
  是的,正如枫桦老师所言,我们的情感必须给与脚下的土地,出产了地瓜,棒棒,让我们度过了难关。美好总是有力量,不会被磨灭,地瓜粑粑就是这样。谢谢枫桦老师的解读美评,谨祝编创快乐。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07-04 07:56:26
  读着怀才老师的地瓜粑粑,感慨颇多!虽我没有经历那个时代的苦难,但小时候经常听我的外婆讲起。我那时候小,不懂事,只当一种新鲜好玩的故事来听。今日拜读此篇佳作,突然感觉与小时候外婆讲的故事会和了,产生了共鸣,也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心疼感觉。文章用笔精妙,语言质朴活泛,以拙中藏巧,令人读来拍案叫绝!写现实,写苦难,写沧桑不难,难得是在现实苦难与沧桑面前写出温暖写出诗情写出力量,如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过人的写作水平是万万不可为之!好文,绝品!湘莉拜读点赞学习!遥握问候怀才老师,谨祝生活愉快,一切都好!香香老师的编按同样给力,与地瓜粑粑一样美,花开两朵!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7-04 12:11:30
  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我很相信苦难的力量,我们不希望苦难的降临,不希望苦难缠身,但我们无法拒绝苦难的降临,只能接受,如今日子好了,苦难的日子不会再有了,但在苦难里沉淀下来的情感,得到的精神,是不能忘怀的,留住这份记忆,我觉得是美的。所以,总是想起过去。谢谢美评。遥握,问候夏祺,谨祝编创快乐。
6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07-04 08:24:22
  读完怀才老师这篇文章,我感动的流泪了。我想怀才老师写此文的时候,一定是流泪写完的。地瓜粑粑,融合了爱与时光的香甜味道,关于父母点点滴滴的生活场景又复活了,温馨又美好。地瓜,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是救命的粮食,62年出生的地瓜儿是幸福的一代。妈妈和小姨经过那个困苦的年代,虽然我没有挨饿受冻过,但我能想象那种挨饿的滋味是多么艰难!妈妈说,小姨饿的脸都黄了,在生命的边缘挣扎。粑粑,我们家乡叫玉米面饼子,我小时候也吃过。晒干的熟地瓜干太好吃了,现在我还想念那种味道,怀才老师可能会更加怀念那种味道,因为有妈妈的爱融合在地瓜干里面。怀才老师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自食其力,勤劳朴实,让人赞叹!怀才老师的母亲勤劳善良,勤俭持家,对儿子无比疼爱,是那么慈爱的母亲,向伟大的母亲致敬!这篇文章语言质朴灵动,情感真挚,故事感人至深,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亲情和爱意,父母在墙边用玉米和地瓜营造出的风景是最美的人间风景!感佩才情,拜读老师佳作,大赞!问好怀才老师,遥祝夏日安怡,一切顺心如意!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7-04 12:15:19
  是的,写作是再一次走进意境的过程,那段时光,充满了苦难,但苦难里有着不舍的精神,所以总是记起,父母留给我们的东西很少,几乎什么也没有,几间破房,早就残破了,但留下的精神品质,留下的情感,常温常新,这是我们的财富。我觉得,沉浸在沉浸的美好里,我们是思想就不会蜕变,总会感激当下,想想父母的艰难,我们真的没有理由不热爱现在的生活。谢谢如菊老师的美评。遥握,问候夏祺,谨祝编创快乐!
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7-04 11:03:50
  天下之大,叫法各异。我们这里跟地瓜叫做白薯,红瓤的叫做红瓤白薯;玉米叫作棒子,玉黍,小时候多是白玉米,黄玉米算是杂交品种,没有白玉米好吃,爷爷跟它叫“马牙棒子”,小时候想是大小,颜色似马牙得名。上学后我知道玉米是从美洲传入,就想是不是应该叫作“玛雅棒子”,不得考证。但是天下的父母爱子之心是一样的,我们穷尽一生也走不出父母饭食的味道!拜读欣赏美文!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7-04 12:17:14
  谢谢天方夜谭老师的美评。名称只是一个符号了,但蕴含在名称里的那些故事和情感,可能不一样,回忆起来,温馨时新。走过的岁月,我们总要记住,记住那些苦难,还有苦难里的甜。遥握,问候夏祺,谨祝编创快乐。期待你的佳作。
8 楼        文友:白玄        2022-07-04 17:48:10
  地瓜粑粑,充饥美味,是困难时期难得的美食,蕴含着父母浓浓的爱,也寄托着对父母的无限思念。文章语言质朴,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感情浓郁,描写细致生动,借物抒情,把父母对自己的爱和自己对父母的深切思念蕴含其中,内涵丰富。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7-04 17:56:09
  谢谢白玄老师的美评。一段苦难时期的日子,幸亏有了地瓜和粑粑,我们这些孩子成了时代的幸运儿,没有被大自然抛弃,所感恩的心,不是因为时代给与我们的太多就产生,而是因为我们从生命的艰难里懂得了每一物都有着情分,地瓜和粑粑就是这样。当然,我们得到父母,在那样的大背景下,他们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的,但我们无法忘记父母给我们的呵护。所以,写出来,释放心中的那抹情。遥握,问候白玄老师夏祺,期待你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9 楼        文友:简柔        2022-07-04 17:53:48
  地瓜粑粑,是苦难里的一把火,暖心暖肺;有父母深深的爱,注定在舌尖和心灵永驻。苦难的岁月里,地瓜粑粑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父母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品质。怀才老师把对父母的思念、人间的亲情写得动人情肠。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7-04 17:58:38
  谢谢简柔老师的美评。是的,那道粗食,永远驻在我的心头。地瓜永远是甜的,粑粑永远是香的,因为地瓜和粑粑对我的成长,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难忘,用回忆暖暖心。遥握,问候简柔老师夏祺,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10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2-07-04 20:33:36
  地瓜粑粑,伴随一代人刻骨记忆,与父母苦难岁月里的暖人故事。是孩童的记忆 ,母亲的味道 ,永不褪色乡愁。更是人间苦难里的暖。罗老师一向以精彩绝伦的编按著称。文按,珠联璧合,叫绝!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7-04 20:55:12
  一辈子不会消失的乡愁记忆,尽管是一些粗食,但胜过细粮。谢谢鸿雁老师美评鼓励,遥握,谨祝编创快乐。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