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我的大学梦(散文)
1984年省人、农两行委托财贸学院办一个在职大专班,我行争取到一个名额。当时我是单位的团支部书记、预备党员,高中生、下过乡,这个名额便在许多同龄人渴望的眼神中落到我的名下。
接到通知我又惊又喜,喜的是参加工作五年我还有圆大学梦的机会;惊的是1977年高考一幕在心中留下的阴影。
高考恢复的第一年,下乡两个月的我踌躇满志的走进考场,看着年龄参差不齐的考生还小有得意,认为应届生、年轻是优势。那知小试牛刀后才看清现状,我们的十年教育毕竟是在动乱年代过来的,虽说读书时学习不差,可与底子深厚的老三届相比,真是大相径庭。结果在预料之中,我们县级一中四个班两百多名应届生,只有两人被录取,百分之一的比例让我对上大学失去信心。
好在省分行领导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在银行学校办了个为期三个月的短期培训班,主要补习文化基础知识。那三个月用披星戴月、如饥似渴、悬梁刺股等形容词来表述也一点不为过。每天听完辅导课就是不停地读书、看书、做卷子,反反复复,那时宿舍灯熄了帐子里还时时透出躲在被子里复习的暗淡灯光;天不亮公路上就有边跑边背书的学生;校园边的田埂上、树林里、水池边都有在刻苦用功的学生。那几个月拼的是时间、是毅力、是身体。因为大家心知肚明,培训班是按五比一的比例招收的学员,就是说五个当中就有四人将被陶汰,残酷的竞争使两个身体差的未到考试就病倒了,而坚持下来的又有人在考场上晕倒、鼻血不止而退出考场……
有幸的是我坚持下来了!在学习最紧张的时刻,我也会茶饭不思、整夜整夜的失眠、体重下降。那时压迫我的不仅是弄不懂的题,还有残酷的现实:如果说第一次高考我还以应届生自居,那这次这一优势不复存在,一百多(仅人行)的补习生中应届生比比皆是,他们大多年轻,又受到近几年良好的教育。我除了比别人更加勤奋和努力外,就是要调整心态,学会自我减压。
减压最好的方式是到学校的电教室看几集电视。记得那时的热播剧是日本的《血凝》,黄金时档我和一名同学会偷偷地溜进电教室,挤进人山人海的学生群里,安安静静地看完两节电视,再全身心地投入复习。一周下来效果显著,心态好了就会单纯地想:刻苦、珍惜,不能辜负单位的重托,更不能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只要拼了、努力了、尽力了就无怨无悔!
考完试回单位,工作和生活又回到原点,但繁忙之中我不甘心、仍在等待,等待最终的考试结果。正当开学临近、我也快失去希望时,一张“云南财贸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寄到我的手中。成功来自勤奋、成功来自坚守,看着通知书,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感谢那三个月的集训,感谢那段难忘的经历让我实现了“大学梦”,更感谢有了吃苦的经历让我在以后专升本的自考中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