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随笔) ——南渡词人李清照的一生
“近代易安、淑真之流,宣徽词翰,一诗一简,类有动于人。”是杨维祯对千古第一女词人李清照的评价。她的一生是一场绚烂而多情的花事,更是千年中华文明之河里柔软而奔涌的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一、年少——书香相伴,与诗画结友。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年少的李清照琴棋书画样样擅长,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她拥有发掘岁月寻常中的美好,学会用诗画点缀比诗更加婉转比画更加绵长的少女时期。
二、出嫁——志同道合,幸福美满。
18岁,如海棠花般美好年华,那个人,就那么轻轻回眸,遇见了,此生再也不能回首。
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是金石世家,两人志趣相投,诗词成为夫妻间独特的相处方式。前期生活安定优裕,夫妻二人相敬如宾,被甜蜜爱情滋养的才女李清照怀着少女独有的娇羞与深情用笔墨记录恩爱,牵着彼此的手以为时间会和他们的生命一样长,一样温暖。“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新婚的娇羞与小小的自信,在美丽的花市仍不减幸福的秘密。如今读来,只觉清新如画,似乎那女子的浅笑清眸早已透出薄薄的诗扉,宛在眼前。又如《浣溪沙·闺情》中“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新婚燕尔,李清照正处于一生中最娇艳的时刻,这个眼波流动的女子,单是照镜子便足以撩动赵明诚的心怀,何况是将要把美丽与慧心化作竹笺诗句的千古第一才女呢?那份浅浅柔柔的不安与期许化为满心欢喜,在深爱的他面前低下去,低下去,甚至低入尘埃里。
三、变迁——扶持
牵手并肩同行两人,冲开一切狂风暴雨,只为拥有尘世艳羡的爱情。不料李格非不幸遇难,公公赵挺之袖手旁观任“何况人间父子情”也无法打动,这一切撕开悲伤的面纱,血水难止。当公公终归于尘土,党派之争又如六月的天气,李清照不得不随丈夫移居青州。在那13年中,两人踏雪寻诗,鉴赏金石,写诗论文,“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这几乎成为了李清照后期生活的所有回忆。你在,便心安的,粗茶淡饭又何妨,年华老去又何妨?你在,便心安。
四、事变——颠沛流离
人生漫长,回忆短暂。绿肥红瘦的年月总会年复一年,但那个在岁月中静静微笑的女子,却在国破家亡中渐渐老去,一颗善良细腻的心灵深受创伤。带着15车金石,李清照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当丈夫的懦弱侵入内心,李清照无法一往情深,才有了“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她思念的不仅是刚正潇洒的丈夫,更是曾经国泰民安。
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赵明诚的离世,为李清照更灼一层苦痛。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再是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曾经词风秀丽转为凄怆沉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绍兴二年(1132年),至杭州,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
二婚挫败,亡夫赵明诚也再不可能回到李清照的身边。“风往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风过往,花落尽,只有尘土的气息依稀传来,伴着氤氲的往事,掠过鼻尖。那些迷人的景致,那些深爱的人,那些静美的岁月,早已无迹可寻。这个暮春时节的她,韶华已逝,孤身一人。为了躲避战乱,李清照避难于金华,望山河破碎,世事飘零。仿佛从前的美好都是为了衬托今日的悲凉。“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眉宇间藏不住的哀愁,被晚风吹得凌乱不堪。夜宇从来都是依旧,只是掩在黑暗中的忧伤灼痛了不语的眼眸。
五、暮年——孤苦失望
明月如水,照我白发,那个永恒的冬天似乎近了。面对小女孩“才藻非女子事”的谢绝,李清照满身的才华随她走远。只留下那些婉约派的代表名篇供一代代中华儿女传诵。她的一生,有如一场绚烂的花事,有开有落。
这个时代,大国盛世,再没有人“却把青梅嗅”,再没有人与女伴“惊起一滩鸥鹭”,再没有人“徒要教郎比并看”。那些纵放的风姿与动情的歌咏,永远留在了历史的画卷里。
我们始终期待,一个柔软婉约的女子,轻摇团扇,在某个清晨,踏露而来,身后是漫天的梅花。
(经百度搜索为原创首发)
重庆八中 黎思源 出生年月2007年1月【再次友情提醒这位童鞋,以上文字不要再写在投稿正文里边,以免影响社团推荐申报精品,另外版面也做了些微调整,不妥之处,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