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春秋】楷书,最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字体(随笔)

编辑推荐 【春秋】楷书,最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字体(随笔)


作者:蓬蒿老翁 秀才,2509.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537发表时间:2022-07-20 16:55:02


   中国汉字和中国书法是勤劳智慧善良的中国人民奉献给世人的文化瑰宝。中国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实用、最科学、最先进、最精美、最完备的文字符号系统,也是世界上唯一的用书法艺术方式来表达心境、情感与美学的独特文字,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在长达四千多年的文字发展历程中,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字体,而楷书因其一笔一划,端端正正,规规矩矩,被誉为最具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字体。
   “秦篆汉隶唐楷”说的是秦代的“小篆”、汉朝的“隶书”和盛唐的“楷书”。楷书,是从秦代掌管文书的小吏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是汉字的一种书写字体。《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又叫正楷,也叫真书、正书。楷书自东汉末年开启后,历经三国、南北朝、两晋,至隋唐时,已成为最流行的一种书体,达到了高峰,并一直通行至现代,楷书长盛不衰。
   人们根据楷书的发展,将楷书分为隶楷、晋楷、魏楷和唐楷。东汉末期,初创的楷书,仍残留隶书的笔意,故名“隶楷”。东汉末至三国的书法家、政治家钟繇把民间流行隶书中那些方正平直、简单易写的成分集中起来,用楷书的横、捺笔画取代隶书的蚕头雁尾,并加入一些篆书、草书中的圆转笔画,使楷书初步定型,创建楷书,因此,钟繇也被后世尊称为“正书之祖”。
   钟繇(公元151年-230年),字元常,河南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兼工,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的书法师从东汉书法家蔡邕之女蔡琰,即蔡文姬,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蔡邕将书法传与崔瑗及女儿蔡文姬,蔡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蔡邕是东汉书法家、文学家,工篆书、隶书,尤以隶书著称,其字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并创造了“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的独特的一种书体“飞白书”。
   钟繇在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和追求形体美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创新,使得汉字的书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其书法真迹到东晋时都已亡佚,一般认为“五表”、“六帖”、“三碑”均为后人临摹钟繇而写的。“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叫《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六帖”指《墓田丙台》(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三碑”是指《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简称《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但是否真是临摹钟繇而写的,还有待继续考证。
   钟繇擅长楷书、隶书和行书,其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而其创立的楷书古雅浑朴,圆润遒劲,古风醇厚,笔法精简,自然天成。
   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这样评价钟繇说:“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剐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汉末、三国时期,在隶书的基础上,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我国第一部方剂学典籍《武威医简》、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遗址附近发掘出土的《居延汉简》等。
   《居延汉简》分旧简和新简,人们通常习惯于将20世纪30年代出土的“居延汉简”称为旧简,70年代出土的“居延汉简”称为新简。“居延汉简”按其本身书写名称,可分为椠、牍、牒、检、檄、札、册、符、传、柿及觚等。居延汉简纪年简最早者是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最晚者是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其书写时间跨度达270多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汉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哲学、宗教、民族等诸多领域,它不仅记录了居延地区的屯戍活动,而且还保存了一批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初年的官方文书。从字形上看,“居延汉简”中不少字结体工整,字形严谨,跟今日书写的楷书极为相似。
   晋楷,清雅,妍美,俊逸。发端于曹魏钟繇,完成于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增损古法,大胆革新,脱尽汉魏以来的滞重用笔,把钟繇楷书中与隶书相近的横体势转化为方长体势,创出了妍美俊逸的新体楷书,并流行于整个南朝,后由僧人智永传入初唐诸家。晋楷多用于奏章、抄文、书札等,多为小楷、中楷,笔法成熟而具笔意,用笔朴实而少顿挫华饰,既有不同于笔简率稚拙的南北朝铭石楷书,又有别于用笔多顿挫而有华饰之风的中唐后的大楷。晋楷代表作品有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等。
   魏楷,朴茂,雄强,俊迈,“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主要是指北魏铭石楷书,也包括从汉末到唐代的保留着隶书笔意,在艺术风格上与钟王楷书一系不同的南北铭石楷书。魏楷多用于碑刻、摩崖、造像、墓志、佛家经文等,用笔稚拙,结体灵动,意态质朴。南北朝时期,楷书取代隶书成为正体。因南北分裂,书法亦分南北两派。北派书法,犹带汉隶遗型,笔法古拙劲正,书风质朴雄强,长于碑版;南派书法,为“二王”一脉,多疏放妍妙,秀美典雅,长于尺牍;北碑著名的有《龙门二十品》《张玄墓志》《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等。南朝存世碑刻仅有云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爨氏仿效汉制而立的《爨宝子碑》、《瘗鹤铭》等。南北朝碑版因北魏碑刻最为典型,故统称为“魏碑”。
   唐楷,盛世气度,正大气象。是指隋朝统一中国至唐朝逐渐成熟起来的楷书。隋统一中国后,楷书南北混一,既吸收南方清劲秀逸之书风,又融进北方朴茂雄浑之气象,到了唐代,法度已臻完善,体势亦趋完备,很快达到鼎盛期。唐代楷书可分三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现分别介绍如下: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字信本,湖南长沙人,唐初书法家。他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结体特异,独创一格,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究其楷书特点,于平正中见险绝,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被世人号为“欧体”。欧阳询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欧阳询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著有《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等书法论著。欧阳询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浙江宁波市慈溪人,是南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虞世南的楷书,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继承了“二王”传统,外柔内刚,虽婉雅秀逸,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其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等,其中以代表作《孔子庙堂碑》楷书为最。
   褚遂良(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浙江杭州人。唐朝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的书法初学欧阳询、史陵,然后学习舅父虞世南,终法为“二王”且融会贯通汉隶,自创一体,人称“褚体”。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其中以楷书代表作《雁塔圣教序》为最。
   褚遂良的楷书有前后两种不同的风格,前期的《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书体大致相同,均用方笔,起笔露锋,钩等笔画的收笔直出未回锋,字画提按不明显,保持了欧、虞的书体特色。晚期作品《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一个峻整严饬,一个空灵飞动,在用笔上由以骨取胜的平直的二分笔转向以筋取胜的一、二分笔兼用,笔画起伏多姿,跌宕有致,曲笔兼用,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
   褚遂良的楷书以疏瘦劲练见称,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但给人感觉骨肉分量达到均衡,且刚柔并济,清朗秀劲,英俊潇洒,力和美、骨与韵趋于一体,“真正开启‘唐楷’门户,堪称隋唐楷书过度的桥梁”,最终推动了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
   薛稷(649年-713年),字嗣通,山西万荣县人。唐朝画家、书法家。薛稷的书法能够很好地继承褚遂良的笔法和风格,融隶入楷,媚丽而不失气势,劲瘦中兼顾圆润,其隶书、行书俱入能品,“章草书亦其亚也”。其书法特色是“结体遒丽”,“媚好肤肉”,被人形容为“风惊苑花,雪惹山柏”,充满了诗情画意。薛稷的书法作品主要《中岳碑》《洛阳令郑敞碑》《信行禅师兴教碑》《升仙太子碑》《佛石迹图传》等,其中颇不乏历代公认的书法精品。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陕西西安人,一位书坛的巨灵。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其正楷雄秀端庄,结字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他的行草书气势遒劲,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故而《祭侄文稿》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千百年来,唯颜真卿能比肩书圣王羲之,雄视阔步于书坛。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陕西铜川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是楷书书体的总结者和创新家,他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为后世百代楷模,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其中以《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刻石》等影响较大。
   到中唐开成年间(836年—840年),楷书的笔画和结构规范已经定型。到了唐末,楷书已发展到了顶峰,但风格已过于规整,于是逐渐走下坡路了。
   但进入宋代,楷书从未缺席中国书法的盛宴,和唐楷相比,宋代楷书也是精彩纷呈,特色鲜明,“唐书重法,宋书重意”。书法史上论及宋代楷书,素有“苏、黄、米、蔡”“宋四家”之说,“苏”是苏轼,“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蔡”是蔡襄,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苏轼(1037年-1101年),诗、词、散文、书法、绘画俱为大家,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擅长写行书、楷书。他幼学王羲之,后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习颜真卿,杨凝式,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以其诗人的风度开创了丰腴跌宕、天真烂漫的“苏体”,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堪称“宋朝第一”。
   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就是蔡襄。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但人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并非“宋四家”,而是指“颜柳欧赵”,前三者都是唐朝人,正因如此,楷书也被称为唐楷。“颜柳欧赵”的“赵”,指的就是元代的书法大家赵孟頫,唯一的宋末元初人。赵孟頫,以其恬润、婉畅,形成了“赵体”。但是“赵体”严格来讲应该属于行楷,不再是规规矩矩的楷书了,所以建议初学者还是从“颜柳欧”三体择一入手,这也被公认为学习楷书之正路。
   赵孟頫(1254年-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浙江湖州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在绘画上,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其书取法钟繇、“二王”、李邕、赵构等,于篆、隶、真、行、草诸体皆擅,尤以楷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赵体”楷书的最大特点是带有行书的成分,笔法多变,因字赋形,不刻意布置,在多样性、变化性中有着十分和谐统一的关系。给人的感受是静中有动,字中融情。
   此外,赵孟頫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
   唐楷为现代规范汉字奠定了基础,也为标准印刷字体提供了范本。现在常用的老宋体即是在欧、颜、柳三体基础上演变而来,并派生出书宋、仿宋、标宋、宋体等诸多变体。
   “作字先做人”,“人正则字正”。方正庄严、齐整大度的楷书已超出书法本身的意义,被赋予了“温柔敦厚”的人格象征和行为约束。“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正因为楷书横平竖直,一笔一划,端端正正,端庄俊秀,雄伟挺拔,这与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国人对做人“堂堂正正、正直、诚实”的要求十分吻合,所以说,楷书这一字体本身蕴藏了传统中国人所追求的精神,透过历代楷书名帖,我们也可以一窥历代先贤们的对于理想人格品质的不懈追求。
   楷书,最具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字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像楷书一样,端正做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这是我们所有习写者都应该遵从的书者之道。
  
  
   2013年3月27日于长沙市
   2022年7月19日再次修订

共 593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秦篆汉隶唐楷”,这几个字将汉字的形体做了简要的说明;因为楷体“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正因为这样,楷体汉字,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这篇文章,将汉字的楷体历史演变,做了有趣的叙述,读来津津有味,足见作者在这方面是有很好功力的。我们中国人,特别是文字爱好者,应该要理解汉字形体的基本情况,因此,建议朋友们都认真读一读这篇文章。【编辑:河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