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凤凰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凤凰】 一个立过一等战功的“粮民”(散文)

精品 【凤凰】 一个立过一等战功的“粮民”(散文)


作者:仇育富 秀才,114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33发表时间:2022-07-24 19:30:17

【凤凰】 一个立过一等战功的“粮民”(散文)
   1982年我应征,但因故没能入伍,错过了成为军人的机会,也成了我一生的遗憾。而同年与我一起应征的那一批成为军人的年轻人有186名战士上了老山前线,参战期间有22名战士火线入党,85名战士荣立战功。有一些同乡甚至将自己年轻的生命都留在了南国边陲。
   偶然看到一本《战斗在老山》的书籍,是1984年赴老山作战的老兵们写的作战经历,他们在书中讲述了他们当年参战的点点滴滴,让今天的人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他们当年战场上的硝烟,读后令人感慨。
   今天要介绍的这位大丰籍老兵丁卫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6师107团9连战士,曾在老山前线与战友在极其恶劣的战场环境中一起坚守“李海欣高地”38个昼夜、打退敌人31次偷袭反扑、至今头部还留有弹片的一等功臣。在这位老兵的身上就有着一段战场上历经血与火、生与死的传奇经历。虽然时隔30多年,边境的硝烟早已散去,战争的记忆却让这些曾经的亲历者刻骨铭心。
  
   一、军令下达
   1984年7月13日,这一天是丁卫康一生中难忘的一天,也是改变他人生的一天。他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6师接到了中央军委的命令,作为第一批轮战部队开赴云南边境老山地区担负防御作战任务。
   对越还击战后,我军相继收复了被越军占领的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等阵地,但越军于1984年7月初向我这几个阵地发动师规模的反扑,被我及时阻击后仍不死心,妄图伺机反攻。在此情形下,为粉碎越军侵略企图,捍卫国土,也为了锻炼部队,中央军委做出了让各部队到边境轮战的决定,36师作为首批参战部队赴老山担负自卫还击作战任务。
   建国30多年部队没打过仗,忽然接到要去前线作战的动员,国家荣辱和军人职责让36师全体官兵热血沸腾,群情振奋,入伍已两年的老兵丁卫康听到这个命令后整晚睡不着觉,他和所在部队的5000余人写了血书请战,数千名在外休假、出差人员被紧急召回。
  
   二、开赴前线
   紧张的准备之后,他们10000多人携全部装备于7月19日分乘19个列车梯队,所有指战员乘坐闷罐车,一人一张席子、一条行军被,一路昼夜兼程,经过7天7夜的颠簸抵达云南昆明火车站,然后转乘军用卡车又行走了6天,最终到达老山驻地。
   面对富有作战经验的越军,30多年没接触过战争的部队需要进行临战训练。在云南边陲,他们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紧张训练,根据天气环境、地理条件、反特作战、防敌渗透、应对袭扰、山顶设哨、山腰设阵、山谷设伏等课题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熟练使用各种武器,潜心研究反特工战术,以适应战场,有备而战。
   边境的天气极其恶劣,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天,转眼就是大雨倾盆。山高、坡陡、林密,这里的湿度不是一般的大,即使是旱季,也是整天处于浓雾之中,湿衣服一个星期都不会干。山区的路都是泥泞路,最夸张的地方一脚踩下去会陷进去半条腿。在这样典型的亚热带丛林地带作战的条件是可想而知的。部队训练过程中,战士们的衣服干了湿,湿了干,每天都是一身泥,一身水。
  
   三、奔赴战场
   在高强度的训练了6个月后的一天,丁卫康所在的班组于1985年3月15日奉命接防“李海欣高地”。下午太阳还没完全落山,丁卫康和其他3位战友沿着前面战友挖好的、近一人高的战壕艰难地往战线隐蔽前进,途中不敢发出声响,这里的越南特工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窜出来,越是往前越是危险。战壕里没有一块是干燥的,一路走下来全身的衣服早已湿透,已分不清哪是泥水、哪是汗水了。
   这一路走下来估计有近20公里的路程,到达他们哨位的时候天已快亮了。
   丁卫康他们负责坚守的“142高地”原先是1984年我军收复老山时的阵地编号,这是一座被载入中国战争史册的英雄高地。该高地由代理排长李海欣等15名战士坚守,1984年7月12日,越军纠结了300多名士兵攻击142阵地,李海欣带领14名战士与敌激战逾17小时,李海欣等6人牺牲,5人重伤,4人轻伤,其中有3名战士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激战到最后一刻拉响“光荣弹”和敌人同归于尽,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领土。此次战役在我敌我比例为20:1的劣势下共毙敌104人,粉碎了敌人6次大规模进攻,坚守了阵地。142阵地也被命名为“李海欣高地”,成为永耀军史的又一不朽丰碑,这次战斗在我军史上被称之为“712大战”,也称“船头地区防御作战”,现在就是丁卫康他们负责防御坚守的哨位,他们将在这块洒满烈士鲜血的地方防御来犯之敌。
   在这处离敌人不足百米的前沿阵地上,丁卫康和其他3名战友只能是昼伏夜出,白天不能露头,晚上还要时刻警惕越特来袭。每天面临的是断断续续的枪炮声,吃饭由后方军工送,没人送时他们自己轮流到10多里外的营部去拿,在没有炮火的夜晚沿着战壕来回一趟也得跑上两三小时,拿一顿吃1天,大都吃的是米饭和白菜炒肉片。如果有炮火封锁就只能呆在阵地啃干粮。饥饿难耐是常态,随时要保持高度的紧张状态,说不准何时、何处就会有越南特工冒出来要了你的命。
  
   四、恶劣环境
   “李海欣高地”作为146阵地的警戒阵地,直接与越军阵地近距离对峙,南侧耸立着海拔634米的小青山,为该地区最高点,被越军占据,居高临下,使得“李海欣高地”处于3面临敌状态,每天迎接他们的都是隆隆炮声、枪弹飞啸,每天都经受着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拼搏。
   在这个被称为“80年代的上甘岭”上除了泥泞和天上的雨水,他们在驻守的38个昼夜里从没有洗过脸,更不用说是洗澡,皮肤上长满了痱子,先是溃烂,然后结痂,之后再被挠破。最让他们痛苦的是因为湿气过重而造成的烂档,甚至发展到流黄水,严重威胁着这些男性士兵的生理健康。在前线阵地,他们有时因道路被封锁一连十几天吃不上饭,只能以压缩饼干充饥。因没有水喝,每个人的嘴上都干裂、脱皮。山区湿度大,他们所呆之处无法活动,每到夜晚,敌人的高射机枪射出来的子弹像条条火舌,成串、成串地从不同方位向我方阵地袭来,随时都会有中弹牺牲的可能。夜晚他们轻易不能开枪,因为开枪发出的火光瞬间就会暴露自己的位置,成为敌人攻击的目标。
   由于活动范围太小,他们用弹药箱存放粪便,放在哨所外。有一天晚上,丁卫康正在哨位上观察敌情,越军的一发82迫击炮炮弹(属单发冷炮)不偏不倚地打到了距他不远处的弹药箱上,把里面的大便炸得四处飞溅,丁卫康被炸了浑身到处都是大便,没有水清洗,恶臭难闻,带着一身的臭味一直坚持到最后换哨。
  
   五、血与火的洗礼
   白天丁卫康他们露出头来观察距离不远的敌阵地,能清楚地看到对方阵地上的越军,当他们都看到对方时,狡猾的越军会朝着这边拱手,有点“请多关照”的意味,这在战场上颇有点浪漫的意味,但一旦交火便是生死相搏。越军阵地上的情形也被我军后方观察到,上级决定让丁卫康他们端掉这个敌哨。接到命令后的丁卫康借着夜色从战壕悄悄潜回山下的营部,背来一枚50多斤重的130火箭弹,定好位置,然后用电池引爆火箭弹,伴随着对方哨位上的一声巨响,火光过后对方前沿哨所被成功摧毁,哨位上的敌军被悉数消灭。随后他们就遭到了敌方的疯狂报复,班长张百顺被炸瞎了一只眼睛,战友邵士明腿部中弹被截肢。丁卫康头部受伤,因受伤部位特殊,不便手术,弹片至今仍在颅中。战友见他头上鲜血直流,便想请求上级把他换下战场,丁卫康趁着夜色、冒着越军的炮火跑到山下的营部卫生所,经过简单的止血包扎处理,又不顾战友的劝阻,再次返回到“李海欣”高地,一直咬牙忍痛坚持防守到撤离阵地的命令下达,
   丁卫康在哨位上连续坚守了38天,打退敌人31次偷袭反扑,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可谓是九死一生,身边的战友都负伤下去了,只有他在头部受伤的情况下还坚持坚守到上级下达换哨的那一刻。在这里的38个日夜,他每天在沙石、泥土中蹲守、爬行,一条裤子到下阵地时早已烂得像裤衩一样,后来这条见证了战争场景的裤子被部队收藏在军史馆内,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惨烈。
  
   六、完成任务
   在有限的空间里蹲守了那么多天,身体长时间缺少活动,加上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多处因湿气过重的影响,整个人已处于瘫软的境地,到4月21日接到上级命令让他下阵地时,丁卫康几乎已无法直立行走了。
   丁卫康在头部受伤的情况下忍受伤痛,在每天面临生死考验的恶劣环境下坚守阵地,出色地完成任务了上级交给他们的阵地防御任务,部队政治部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沉着冷静、机智灵活、英勇顽强”,并为他记了一等功,在180多位赴老山前线的大丰籍战友中只有两名战士荣立一等功,丁卫康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带着这一等战功回到家乡却从没向单位和身边的人提起过这一荣誉,他觉得自己所得到的这个战功与那些长眠在边陲的战友们相比,他是幸运的,既然能够从战争中生存下来,就要珍惜今后生活的每一天。
   1985年7月,丁卫康从前线返回徐州,部队在全军为他们举行英模报告会,他是一等功获得者,首长安排他做汇报。但刚从战场上归来的丁卫康想到这一年来与家中无法通信联系,家人知道他到老山前线,自然是很担心,而这一年无任何消息的日子想必家人都是度日如年在等他凯旋的信息。想到这,他放弃了上台做报告、戴大红花的机会,向部队请假回家探亲。
  
   七、回家探亲
   丁卫康的父亲长期在徐州煤矿工作,母亲在乡下务农,这一年母亲在与儿子断了联系的日子里整天以泪洗面,内心一次次被思念所撕裂,头上的白发一天天的在增多,当她突然有一天看到当兵3年的儿子活生生的出现在面前时,那种喜极而泣的情形把所有在场的人都感染了。
   丁卫康与家人进行过短暂的团聚之后,他告诉家人要去小海探望自己牺牲的战友丁劲烈士的家人,给他们捎去部队首长的问候。
   丁劲,这个跟丁卫康一起参军的同乡战友在老山前线负责排雷,在与他一起并肩战斗的两位战友先后触雷负伤倒下的同时,他1个人顶起了3个人的排雷任务,先后在150米的山坡上排除了204枚地雷,距上级规定的时间提前3分钟为部队攻击19号高地扫平了道路。大部队冲上去了,他却因过度劳累倒在山坡上。在敌军炮火报复性的狂轰滥炸下不幸被弹片击中,失血过多,年仅2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85年3月11日这一天。
   21岁,对现在许多年轻人来说,还是坐在学校课堂上学习的学生,还是父母疼爱的孩子,而丁卫康和丁劲他们已是参军3年的老战士了,甚至有许多20岁上下的战士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保家卫国的战场上。
   岁月如斯,转眼之间丁劲烈士牺牲已37个年头,值得欣慰的是家乡的所有战友每年都会抽空为他扫墓,战友聚会也都会提到丁劲,因为他永远留在战友们的心中,同样也激励着丁卫康这些战友,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
  
   八、转业地方
   1985年9月,丁卫康向部队提出退役回乡的申请,部队领导说什么也不同意他的请求,决定将他这个在战场上立下一等战功的战士送到军校深造。但丁卫康想到他当兵这几年中头发渐白的母亲,怎么也不忍心再让她忍受思念的煎熬。在部长首长再三挽留未果的情形下,只能尊重他的意愿,同意他退役回乡。
   这一年,丁卫康又回到阔别3年的故乡。组织上安排他到大中粮管所工作,他认为自己原本就是农民出生,对于粮食他还是熟悉的。于是他愉快地服从了组织的安排,亲友们听说他安排在集体单位时都认为他吃亏了,说他白打了一场仗,白受了一次伤。对于这些议论,丁卫康都不以为然,他认为哪个行业都需要有人来干,更何况自己当初服从祖国挑选应征入伍都毫无怨言,何况现在还能安排到集体单位上班。他认为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为党为人民工作,作为新时期的退役军人,如果只贪图名利和享受,那就有损军人这个光荣称号了。
  
   九、甘做“粮民”
   丁卫康在大家眼里原本就是一个朴实、诚实、肯干的人,平时话不多,领导安排的工作总是一声不响地努力完成,从不会以英雄自居,更不会在同事面前谈论自己曾经的战功。与同事融洽相处,工作踏实主动,只有提前上班,不见他拖拖拉拉,是大家眼中公认的一名好职工。
   在粮管所工作的十几年,丁卫康只讲自己的工作质量从不向领导提报酬,也从不会提出任何解决待遇问题的要求,每当有人劝他去争取一官半职时,他总是将这些机会让给其他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他觉得自己跟年轻人比起来文化水平跟不上他们,这些年轻人将来才真正是国家的栋梁,自己愿意过一种平淡的生活,做一个普通的职工。
   不管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只要是心中有私,都有空子可钻,而在这十几年中,丁卫康一直坚守初心,表现出一名党员的忠诚,从不以工作之便吃、拿、卡、要,不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谋取私利,在粮食系统里树立了良好形象。

共 637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从作者年轻时与参军入伍失之交臂的遗憾写起,因为这个遗憾让作者特别关注当年顺利参军入伍的同乡老兵的故事,于是偶然看到一本《战斗在老山》的书籍,是1984年赴老山作战的老兵们写的作战经历,让作者感动不已,于是就有了这篇记实性的文章。作者怀着一颗敬重的心以朴实无华的文字描写了一位大丰籍的老兵—丁卫康从参军、参战,为共和国立下功勋到转业后默默扎根于乡镇粮站做一位普通的“粮民”这文甘于平凡,却有着一段战场上历经血与火、生与死的传奇经历。读之让人震撼不已,让人不由自主地仰望天空向那些为了世界和平而献身的英雄行注目礼,感谢作者为凤凰社团又添一篇精彩的文章!【编辑:浅影淡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727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浅影淡烟        2022-07-25 07:35:36
  仇育富,盐城市大丰区行政审批局,盐城市作协会员,江山文学签约作家,著有散文集《斗龙河上的船工》。
三月花解语,陌上人如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