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赵家沟的夏日(散文) ——赵家沟的慢生活之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在故乡的土地上行走。我想,不仅是因为竹韵书院,还有那份赵家沟情结吧。行走在赵家沟的土地上。我见证了家乡百姓的勤劳与善良,见证了赵家沟的春花灿烂,夏果满枝,秋叶静美和冬霜的洁白与纯净。
今年入夏以来,绿意盎然、果满枝头的赵家沟逐渐被超常的高温烘烤着,我的眼中却是在高温中煎熬的故乡。曾经像礼宾一样亭亭玉立夹道欢迎我的玉米,腰间夹着鼓鼓玉米苞,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地杵在地里,玉米苞的胡须已不再脆嫩,宽大翠绿的玉米叶子,蜷缩在一起就像一根麻绳,已经枯黄。秧田里,那维系秧苗生命的水,不见了踪影。泱泱水田里露出了有着拇指宽的缝隙,将秧苗赖以生存的秧田撕裂,才转青不久的秧苗无奈地吸允着少之又少的水分,有的已经叶尖发黄,挣扎在这片田里的秧苗,微风吹拂,依然淡定地随风而动。
转过狭窄的农耕道,一眼就看到一个佝偻着身子的老男人,站在自己的包产地边发呆。他一手摸着已经干枯的玉米叶子,一手还悠然地吸着几块钱一包的哈德门香烟。走近一看是表哥。我停下车来,问道:“老表啊,你在这里做啥子?”
“老弟哎,你看看今年的天气酷热,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一点雨花花了,庄稼都干死了啊。”老表无奈地说。靠政府每月110元老年补贴和自己种庄稼养活孤身一人的表哥。一脸无奈,本就焦黄的老脸,好像挤得出水来。
他拿出打火机,“咔嚓”一声点燃了曾经翠绿如今被烤得焦黄的玉米叶子,熊熊的火焰,欢腾地燃烧起来,将老表的心都烧焦了。
“你看嘛,老表,今年两个多月没有下雨了,又是高温,庄稼都干死了,今年的日子咋过啊?哎,农民真正苦啊。”老表的叹息,刺痛着我这个从赵家沟走出的,旱涝保收,衣食无忧的城里人。
“今年的生活成问题了?”我小心翼翼地问道。
“当然啊,这季玉米是颗粒无收啊,只收得到一把柴火。就看水稻了。”表哥没有绝望。
“田里都开裂了,还有收成?”我不解地问。
“老表哎,你搞忘了啊,我们有红花水库啊。喜得好那二年你老汉和我老汉他们这一辈人把水库修起来了。虽然,山坡上的土管不到了,水抽不上去,但是我们的田里是不怕干旱的,听队长说最近要放水了,田里还是有希望的。”老表说。
“开春的时候,听说政府有粮食补贴,我就满载满种,种子栽得多,可以弥补一下土里的损失。老表啊,你晓得不?现在的政府重视种粮食了。”说着,表哥的脸上就出现了阴转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虽然缺掉了两颗门牙,老表的心依然灿烂。
此时,我脑海里浮现出了光着上身的父亲推着鸡公车大战水库工地的场景。不屈的赵家沟人战天斗地,改田改土,为了赵家沟乃至全九龙片区,这片田地能够旱涝保收。父辈的血汗,滋润了如今的赵家沟人,他们享福了。
我将车子停下,与老表漫步在赵家沟的田野上。
括哥和老伴正在打着水泥院坝,装修着长期无人居住的老屋。
括哥在县城做小生意二十几年,被网购冲击,今年的疫情让那个副食品小点雪上加霜,括哥只好回到赵家沟,安度晚年。
住在水库坝脚的文哥,正在给自己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伴熬中药。这对苦命夫妻,响应计划生育号召,养育了一个女儿,如今女儿出嫁到了外地,剩下两老相依为命,文哥既要劳动又要照顾长期患病的妻子。见到我和老表,文哥热情地招呼我们:“兵老弟,你回来了,到我屋里去喝口开水吧!”我婉言谢绝。从文哥堆满笑容的老脸上,我看到了坚韧与顽强,看到了面对艰苦生活那不屈的斗志。
不甘寂寞的西河老辈子,年过九旬,除了有点耳背外,身体依然康健,他手拿竹扇,逍遥的东家走走,西家串串,在赵家沟快乐地活着。
路过元明家,见元明和妻子正在打理柴火。裸露的黝黑上身已经汗流浃背。
“兵哥,你又回来了啊?”元明停下手里的活和我打招呼。
“你锯木料做啥?”我问道。
“今年干旱,资金紧张,锯点柴火,烧柴灶,少用点天然气,节约点票儿。”在新疆打工十几年,因为疫情无法再返回去的元明,回到家乡养老,他那充满风霜的脸上露出了厚实的笑容。
已经退下来了的老队长家娃,身着掉了两颗扣子的破旧衬衣,正带着两个五六十岁的老农往水库大坝走去,他们要去找水库管理方,尽快放水,淹灌稻田,确保水稻不减产。
站在水库大坝,远眺赵家沟,山林的绿意亦然,田野的庄稼已经出现青黄相间的景象,没有一丝风儿的沟陇正受着干旱的煎熬。远处的田地里,可见几个老农星罗棋布地在自己包产地里打理着庄稼,他们用汗水维系着丰收的希望。而那由政府投资兴建,特别显眼的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的沟渠和灰白的水泥路,将沟陇切成块状,便于将来的机械化耕作,它将带给赵家沟新的生机。
火热的阳光,在烘烤赵家沟一天后,也似乎疲倦了下来,带着红红的脸从红花梁子顶尖慢慢消失了。
夜幕降临山村。但是空气中依然跑着热气。村民们匆忙吃了夜饭,拿着自己家的竹扇,来到从村口的水泥路边,一屁股坐在几坨大石头上,开始了一天的龙门阵。通信靠吼,护家靠狗的村民们,养成了大声说话的习惯,黑夜里,他们东家长西家短的聊天声,穿过黑夜,飞翔在赵家沟的夜空。
竹林盘的懒虫,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嘶鸣,也许它们也酷热难耐啊。偶有杜鹃鸟,发出悦耳的声音。田野里不时有音乐奏起,先有一只青蛙发出蛙鸣,接着就有一大群青蛙响应,一起演奏田园音乐。一段时间后,声音逐渐减弱,青蛙们累了,过一段时间又有青蛙集结,音乐会再次登场。蚊虫仗着黑夜的掩护,从竹林飞出来,来到聊天的农人身上,寻找着那美味的血液。聊天声时常被“啪啪”拍打声打断。农人很淡定,不像城里人那样埋怨,不像城里人那样做作,一旦蚊虫叮咬,不是蚊香就是花露水,忙得不亦乐乎。我想,乡下人才是与自然相生相处的生灵,他们在自己的这片热土地上与大自然的生命和谐相处,相伴一生。
赵家沟的夏日,平静而又燥热。赵家沟的农人,也有诗和远方。淡定生活,不埋怨贫瘠,不嫉妒富裕,儿女们都在远方,他们是一张张汇款单,是一个个长途电话,是微信视频中的几句短暂话语。
赵家沟的夏日是满身的汗渍,是与大自然相处的时光节点。一杯小酒,一碟小菜,一把花生米和夜晚的龙门阵,驱散了农人的疲惫,消除了烦恼,让赵家沟进入了梦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
二〇二二年七月二十五日赵家沟竹韵书院
很美的叙述,仿佛让人声临其境。
曾经在小编的成长里,也经历过无数这样的乡村之夜,太让人怀念了。

梳理出以下十一个问答题供读者学思参考。
1,赵家沟的夏日与大自然相处时光节点是什么?
答:百姓满身的汗渍。
2,稻田的抗早得益于什么?
答:得益于赵家沟的前几代人,以刘氏为代表的先祖们,看得长远,兴修水库,润泽后生。
3,文中幽默而又风趣实在的讲到驱散农人的疲惫,消除烦恼有什么较好的方法?
答:"三个一,摆盘龙门阵"即一杯小酒,一碟小菜,一把花生米,夜晚静下来摆一盘龙门阵。
4,乡间大声说话是农人的真实写照,乡土气息的展现说明了什么?
答:环境是可以改变一个人行为的,与当年通信,交通都有同现在相对比。那时候,通话靠吼,搬运靠手,劳动靠走,消除疲劳靠酒,护家靠狗,量具靠斗等一致。在乡间百姓中体现得朴实无华。
5,文中,乡间纳凉的形式,消除疲劳的形式多样化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太阳靠山坡,晚饭小酒喝,摇扇一小憩,沟通言语多,家常摆一盘,兴致不啰嗦。
6,朴实的问候,在乡间通常体现在文中实话有哪些?
答:"生活不易,莫生闷气""到家喝口水",弄柴禾,为的是开源节流,就地取材,发挥到极致,也可节约一下天燃气。今年7月1日起,居民用燃气又在每一立方上涨了一角八分钱了,这也非常现实。
7,文中,从实施计划生育以来,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在子女成家,且相距太远的,现实问题老有所养特别突出,也为有关职能,社保,决策部门提供了什么素材?
答: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值得研讨。现实问题值得调研。具体问题和管长远,可持续的发展问题,确实值得一些决策部门广泛出台一些可支持的利民政策,利他利己利社会。
8,文中干枯的苞谷叶,指宽的水田隙缝,说明了什么?
答:在农村百姓生活中,靠天,靠水,靠智慧,靠勤奋,靠一代一代地,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改造自然,要创新办法,要有新动力。
9,赵家沟的风景在文本中,体现作者的哪些句子?
答:春花灿烂,夏果满枝,秋叶静美,冬霜洁白与纯洁。于农人的朴实无华,真诚的对话之中。
10,赵家沟百姓勤劳善良体现在哪些言行之中?
答:精心种殖好责任田,自留地,乡人互帮互助,踏实,实在的龙门阵之中。靠奋斗,自身努力发家致富者,存有一颗感恩的心,用一定的奉献精神,反哺乡人,服务乡人,感化乡人。
11,作者对赵家沟的情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是著书作文。把赵家沟的慢生活竭力地书写在文中以励读者。二是作者的老屋是根基,是血脉,是祖祖辈辈优良作风的传承,是牢记乡愁的现实延续和拓展。三是竹韵书院是作者继承祖辈传统的又一创新,又一创举,又一善行。
愿竹韵书院越办越好!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树好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