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杜甫北征(散文)

精品 【家园】杜甫北征(散文)


作者:风之丐 秀才,1355.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06发表时间:2022-08-04 10:53:45

一、序
   杜甫终于可以回家探亲了。
   尽管担任左拾遗才三个月出头,可离开家已经一年多了。
   一年,要是在平常日子,不算太长。可要是兵荒马乱的一年呢?要是度日如年的一年呢?
   这一年几乎有四个月在路上,而另外有五个月是在判军的控制下。
   这一年他看到了自卖其身却不愿说出自己家世的皇子皇孙,他看到了遇人不淑却也只能流落风尘的世家闺女;他看到了毫不羞耻的背叛,他看到了身不由己的逢迎。他看到了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也看到了唐王朝军队的无能。可他仍旧相信大唐王朝的气数还在,他仍旧盼望着能为大唐王朝贡献一份力量。他一直寻找着机会,也终于找到了机会。在一次混乱中,成功地逃出了京城,他鹑衣百结,面色暗淡,但终于算是逃到了风翔府,到了一年来一直向往的皇帝身边。
   二、皇帝李亨
   已经登上大宝两个年头了,皇帝李亨仍旧会怀疑这是不是真的。看着周围简陋的陈设,他时不时会怀疑自己是在那个老旧的梦中:他被父皇废黜了,等待他的不是普通人的生活,而是死亡。他不想死,他要抗争,于是他拉起了自己的人马。现在自己就在这个简陋的地方,而真正在金銮宝殿大位上的仍旧是那个似乎看透一切的父皇。“太子那种处境实在不是人所能承担的!”在他父皇正式派人来立他为皇帝的几天后,在一次午夜梦回时,他对张贵妃说这话时,一身冷汗。张贵妃很体贴地把他的头抱在怀里,如同抱着一个孩子,轻轻地在他耳边说:“你已经是皇帝了,你是这世上唯一的主人。”在这种温柔的话语里,他渐渐地平静了下来,也渐渐地明白了自己的身份,似乎重新获得了平静。但这里简陋的一切却时时刻刻在提醒着他,他还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
   等他到风翔后,来投奔他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其中就有穿着破衣烂衫的杜甫。杜甫他知道,父皇准备祭祀大典时,他献过三篇大赋,文章很华丽,也确实不错。贺知章曾经说过,他的诗还行,尤其是《饮中八仙歌》,实在不错。在简陋的宫殿上,看到他那副诚惶诚恐的样子,突然想起了以前的自己,心中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同情,本来想给他一个大些的官职。可就在他思考时,房绾却高声大气地夸奖起了杜甫,这让他不高兴,就顺口让他做了左拾遗。
   三、丞相房绾
   就人品而言,房绾似乎真的能算一个君子。
   他父亲房融在武则天时代曾担任过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但在他七八岁时,发生了后来所谓的“神龙政变”。他父亲被贬,死在贬所。史书上说他年轻时,苦学,修道,“十年不谐际人事”,多少应该和他父亲有关系。不过,就算他资质中等,要是真有十年苦学,那对于学问还是会有所心得的。话说回来,就算他情商再高,十年不和社会打交道,和社会多少也会有些隔膜。但这种苦学,却有利于他写文章。他在当时写了《封禅书》,送给宰相张说。张说觉得他人才难得,让他做了校书郎。大概是这个原因吧?他应该有一大帮能写文章的朋友,这也应该是他后来做地方官,史书上都说有“政声”的原因吧?实际上呢,当他作为众人瞩目的中央大员,所做的事都有记载,而不是个别文人的文章能左右时,他被重用三次,三次都出现了问题。第一次是在唐玄宗时,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坐讯狱非是,贬睦州司户参军”,也就是在问案时不符合实际,被贬。这理由应该是被修饰过的,按照这个处理,他应该是贪赃枉法了。第二次同样是在唐玄宗年间,玄宗老了,想建一个养老的地方,“以琯资机算,诏总经度骊山,疏岩剔薮,为天子游观。未毕,坐善李适之、韦坚,斥为宜春太守。”这次是让他总负责骊山行宫的建设,但他在任上任用没有实际才能的亲信,贪污受贿之类的事应该不少,结果再次被贬。第三次是他以唐肃宗宰相统军,结果在陈涛斜遭遇惨败。这次战败的原因要分析起来其实很多,但史书上一句唐肃宗让房绾战前“自择参佐”,自己选择参谋及战将,就把责任全归到了他身上。他战场上失利后,唐肃宗没有立即追究他责任。他却不消停,宴集宾客,言行自如,完全一副不在乎的样子。这在文化人的观念中是一种超越胜负的心态,是“大器”的表现。所以当时的文人包括杜甫应该是很认可他这种行为的。因此,《新唐书》的编纂者对房绾的评价是:“唐名儒多言琯德器,有王佐材,而史载行事,亦少贬矣。一举丧师,讫不复振。原琯以忠谊自奋,片言悟主而取宰相,必有以过人者。用违所长,遂无成功。然盛名之下,为难居矣。夫名盛则责望备,实不副则訾咎深。使琯遭时承平,从容帷幄,不失为名宰。而仓卒济难,事败隙生,陷于浮虚比周之罪,名之为累也,戒哉!”他应该是看出了历史记载中的房绾和他实际做事上的问题:学者们都说他了不起,记载中也多说他很好。但陈涛斜一败后,再没有看到他有什么作为。按道理,史书的编纂者应该对自己采用的材料进行甄别,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但这个编纂者有些奇葩,他应该是抄录了史料,然后在所谓的“赞”里说出了自己的疑惑。评论中的“以忠谊自奋,片言悟主而取宰相”,说的是唐玄宗丢弃都城仓惶出逃后,当时在朝廷待命的房绾一听到消息,立刻丢弃一切,追寻了过去,终于在半途中追上了唐玄宗,当天就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后来,唐肃宗继位后,他带着唐玄宗的诏书,正式封唐肃宗为皇帝后,和唐肃宗议论天下大事,有条有理的分析把唐肃宗镇住了,又被这个新皇帝任命为宰相。而“使琯遭时承平,从容帷幄,不失为名宰”句,应该是指他传记中的一件事。当时有一个叫第五琦的官员,负责征收赋税,用的方法很严苛,他给皇帝提意见说:“以前杨国忠聚敛,惹得天下人怨沸腾。现在陛下当了皇帝,老百姓还没见到好处,却宠信这个热衷聚敛的第五琦。这是以前的杨国忠死了,又一个杨国忠出来了啊!”唐肃宗说:“现在国家要打仗,急需要钱。不用第五琦也行,你给我出个主意,把这些钱粮弄来好不好?”史书上说他“不得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件事应该是一个典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本来应该是一个学者,研究学问,点评天下应该是他的长处,但要让他具体做事,他却实在不会做。要他分辨清楚对自己好和对天下好的区别,他应该也很难分辨。他和中国好多读书人一样,觉得对自己好就是对天下好。自己和天下,在他们心目中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说法。古人“学而优则仕”成为名言后,就和所有断章取义的名言一样,害人不浅。但这浅显的道理,在当时的知识界应该还很少有人知道。所以兵败后的房绾,仍旧一副大宰相的派头,结果在他一个宠信的艺人招权纳贿,被有关部门抓起来后,他居然亲自向唐肃宗求情。唐肃宗不是他父亲唐玄宗,尽管他和其他所有皇帝一样也是演员,但相对而言演技较差。没有客气,当面斥责,并把他赶出了朝堂。这样他被罢相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而这顺理成章的罢相,却让担任左拾遗的诗人杜甫看到了机会,他要给君王直言。在他心目里,为贪赃枉法的艺人求情是小事情,而多难之际的国家需要人才。房绾就是文武具备的人才,是完全胜任宰相职位的人才。
   看到杜甫为房绾申辩后,我总想到这句评语:杜甫本质上其实是一个文人。他和所有达到他那个级别的文人一样,内心都很单纯。他们能高唱什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他们对于政治,其实是根本就不能理解的。不能理解,却觉得自己什么都理解了,那他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奏章一上,皇帝李亨大怒,让有关部门严查杜甫到底是不是收受了房绾的礼物什么的,当时给他准备的处罚本来也不会太轻。史书上说是当时的宰相张镐劝说皇帝,这才平息了这事。
   四、杜甫北征
   后来被称为唐肃宗的皇帝李亨,给我印象深刻的除了他不停地改名字外,还有两件事。
   一件是他和当时还是张良娣,后来成为张皇后的事。这位张良娣或者说张皇后情商很高,能很好地迎合他的意思。当他们离开唐玄宗,到朔方时,侍卫比较少。每晚上睡觉时,这个女子都睡在靠外边。李亨当然知道她的意思,就说:“御寇非妇人所能。”她回答说:“万一发生什么,先让我挡一下,您就有机会逃走了。”万一的事没有发生,她却在那一刻成了肃宗皇帝的知心人,这也使她向皇后位置走近了一大步。而这件事在我第一次看到时只觉得很奇怪,而在再次看到后,我不得不想这个皇帝明知道他比女子强,也不一定就真的会躲在那女子后面,但却在心中很认同那样的说法,说明什么呢?我是觉得这个皇帝的内心一定充满了恐惧,只有一直受到惊吓的孩子才会有的那种恐惧。
   另一件是他和他当时的谋士李泌的一段对话。应该是有人提起了李林甫,当时已经是皇帝的李亨咬牙切齿,他甚至要马上派人去把李林甫的尸体挖出来,焚骨扬灰。李泌劝他不要那么意气,并且告诫他说天子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要有包容天下的心胸。你现在这种做法要是被投靠安禄山的人知道后,他们就会死心塌地反对朝廷。但李亨的回答很低级,“往事卿忘之乎?”以前他那么对付你我,你难道会忘掉吗?很了解他的李泌没办法直接回答,他也知道不能直接回答,只好借唐玄宗说事,这才暂时压住了李亨急切的报复。想想当时的形势,安禄山还占领着长安,他们也才刚到平凉,可他居然就为了年轻时受到的侮辱,放开一切,先要去报复一个已经死了好多年的人。
   结合这些事,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聪明的人,他能很好地理解他父皇的想法,但也因此他是一个多疑的人。这样的性格特点就决定了这位曾经的皇太子是如何度日如年,如何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并且这种生活甚至成为了他生命体验中最重要的部分。而这样的生活经历当然会让他变得更加敏感、多疑、自卑。自卑的人要是掌握了大权,也明白自己掌握着大权,那他又会变得异常自大。而这样的人其实是成不了事的,所以唐王朝的微光就在他接任后更加地暗淡了。
   杜甫以天下为己任,觉得自己的建议涉及到大唐王朝的安危,我相信以他书呆子一样的脾气,那说话的神态一定非常激烈。这种激烈当然会激怒像个暴躁的小男孩一样的李亨。我总觉得前人认为的诗人申请省亲,其实更多是皇帝命令他去“省亲”,史书上说是“墨制省亲”。这种说法在诗人的诗中是有委婉地表达的,“顾惭私恩被,诏许归蓬筚”,即便不是皇帝主动让他回家省亲,也是诗人有些赌气地申请,但没想到皇帝爽快地答应了。而这情理之中的批准,应该是出乎诗人的意料。正在需要人的时候,自己却在皇帝心目中可有可无,这种感觉应该是诗人内心深处最不敢触动的痛。但既然已经批准,他也就只好收拾心情,准备回家。
   这样,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闰八月的初一日,杜甫自凤翔(现在的宝鸡市风翔县)出发,经邠州(现陕西省直辖、咸阳市代管的彬州),赴鄜州(陕西延安市富县)。应该是在回到家后,写下了他的名篇《北征》。
   五、《北征》
   关于《北征》,历代的文人极尽赞美的能事,下面我们先举几个人的说法:
   宋代叶梦得在他的《石林诗话》中的评价是:“长篇最难。晋、魏以前,诗无过十韵者。盖常使人以意逆志,初不以叙事倾尽为工。至老杜《述怀》、《北征》诸篇,穷极笔力,如太史公纪传,此固古今绝唱也。”
   清人查慎行撰写,张载华辑录的《初白庵诗评》中的评论是:“序事言情,不伦不类,拉拉杂杂,信笔直书。作者亦不自知其所以然,而家国之感,悲喜之绪,随其枨触,引而弥长,遂成个古至文,独立尤偶。”其中“不伦不类”在现在是贬义词,在这段话里是说它既不像说事的,但其中也说事;又不像抒情的,但其中也抒情。这种形式在它出现之前是没有过的,所以后面说“个古至文,独立尤偶”。
   乾隆敕编的《唐宋诗醇》中的评论更加夸张:“以排天斡地之力,行属词比事之法,具备方物,横绝太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有五言,不得不以此为大文字也。问家室者,事之主;愤艰虞者,意之主。以皇帝起,太宗结。恋行在,望匡复,言有伦脊,忠爱见矣。道途感触,抵家悲喜,琐琐细细,靡不具陈,极穷苦之情,绝不衰馁。严羽谓李、杜之诗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有类虫吟草间者,岂不然哉!……中唐以下,惟李商隐《西郊》诗等作有此风力,特知之者少耳。李因笃曰:其才则海涵地负,其力则排山倒岳,有极尊严处,有极琐细处,繁则如千门万户之象,简则有急弦促柱之悲,元河南谓其具一代兴亡,与《风》《雅》《颂》相表里。可谓知言。”这里直接就把它提升到“经”,也就是样板的程度,再怎么赞美还能比这个赞美更大吗?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首诗: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至德二年八月,皇帝李亨把行宫设在雍县时,取“凤鸣于岐,翔于雍”的祥瑞之意,把凤翔郡升为凤翔府,称“西京”,又改雍县为凤翔县。杜甫是在这年的闰八月开头,也就是初一日被允许北上探亲的。诗中说“初吉”,是初一的另一种说法,也应该是皇帝刚到新驻地的第一个朔日。这个开头很平淡,大观园里的男女们要联诗,让根本不懂诗的王熙凤开个头,王熙凤一句“一夜北风紧”,是实景,也平淡,但被曹雪芹大力称赞。这应该是跟老杜这里的开头学的。平淡的三句后,第四句就很突兀。“苍茫”,现在一般都解释成辽阔大地,无边无际的意思。而把这两个词合在一起,应该就是从这句开始吧?“苍”《说文》的解释是“草色也”,段玉裁给出的注释说是凡指青黑色;“茫”,原意水面很大,没有尽头。杜甫这里把这两个词合在一起,应该是根据“天苍苍,野茫茫”而来,是一种特殊心情的表达。但一定不是说不知道家在哪里而茫无头绪。因为他当时的家尽管路途远,但具体在哪是很清楚的。也因为这个原因,仇兆鳌在这里给出了他的解释:“急遽之意”。也就是急忙间相去看看家。那么他的注释到底适合不适合呢?我们先看诗人自己的说法:

共 939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细腻的文笔,厚重的内涵,叙述杜甫北征的那段历史,文中除了主要人物杜甫外还介绍了皇帝李亨和丞相房绾,重点介绍了杜甫名篇长诗《北征》,进行了生动翔实的分析和点评。作者通过杜甫诗歌的赏析,追溯杜甫北征的那段经历,有着独特的思考和深刻感悟。内涵厚重的文字,作者精通历史和诗词,分析杜甫北征的诗歌让读者受益匪浅。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813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2-08-04 10:55:56
  内涵厚重的随笔,叙述杜甫北征的那段历史和名篇长诗《北征》,有着独特的思考和深刻感悟。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22-08-04 12:00:40
  谢谢,辛苦。
2 楼        文友:秋觅        2022-08-14 04:40:05
  祝贺精品复审通过,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回复2 楼        文友:风之丐        2022-08-15 10:11:36
  谢谢,辛苦!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