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燧石传奇(散文)

精品 【书香】燧石传奇(散文)


作者:北方天马 举人,3451.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11发表时间:2022-08-07 19:59:53
摘要: 火生石、石生火,火与石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诞生了中国华夏大文明。物华天宝,石与火在华夏民族历史的天空中,就像一颗耀眼的巨星,适时地福泽着黎民。黑夜里她放出的光芒,驱散妖邪;寒冷时她送来的热情,温暖人间;给人熟食,从而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

火生石、石生火,火与石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诞生了中国华夏大文明。物华天宝,石与火在华夏民族历史的天空中,就像一颗耀眼的巨星,适时地福泽着黎民。黑夜里她放出的光芒,驱散妖邪;寒冷时她送来的热情,温暖人间;给人以熟食,从而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万千年来她演绎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题记
  
   一、石缘
   中国的远古时代,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忽在某一日,北方的大地上突然传来轰隆隆的巨响,顷刻间天地变色,山川、河流都为之颤动,大地上的生物一片哀嚎。
   这又是一次火山大喷发,炽热的岩浆历经多年孕育,似乎蓄积出毁天灭地的力量,从地心接近地表,然后喷涌而出。一时间天崩地裂,吼声如雷,冲天而起的烟尘,夹带着电光石火,直上云霄,犹如流萤飞矢般弥散开来、遮天蔽日,使日月无光。不久,方圆几百里的地方下起碎石雨,大大小小的石块散落于江湖和原野。地上一切可燃之物,迅速燃起熊熊的大火……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建筑工地的沙石料堆中,获得一块奇石,心有所感,灵魂似被触动,脑海中不自觉地想象出此石诞生的画面。
   嫩江中上游的广大地区,有很多这样的奇石,赏石界通称为“嫩江石”,俗称“火石”,亦有人美称为“龙江玛瑙”,据说是远古自然火山爆发的产物。
   亘古大嫩江的源头,来自巍巍大兴安岭,经现代地质学家考证,大、小兴安岭多是由古火山喷发而形成。有地方志记载,最近的火山再次喷发,发生在距今二百多年前的清代康熙年间,忽一日“烟火冲天,其声如雷,昼夜不绝,声闻五、六十里,其飞出者皆黑石、硫磺之类,经年不断”。过后由于熔岩堆积,形成堰塞,待火山进入休眠冷却后,发育形成了今天美丽的疗养胜地——五大连池。
   而嫩江的两大支流“讷谟尔河”和“乌裕尔河”,均流经五大连池之地,万千年的流水运动,大浪淘沙,沧海桑田,至使嫩江的江底及流域,江沙资源十分丰富,同时火山喷发带出的地底幽魂,也若隐若现隐藏其中。
   江沙是必须的建筑材料,随着现代化建筑行业的兴盛,那些沉积亿万年的江沙被人工开采,其间一些隐藏的火山精灵也得以现世,运气好的话,还能找到一些自然造化的“硅化木”。其似玉非玉,若石又若木,看起来无疑是石头,却具有明显的木材特征,树木的结构、年轮、纹理清晰可见,甚至连树皮也有迹可寻。尽管是一角残块,依然透出远古的信息,彰显着时间的伟大与永恒。
   自然界中,石头虽是普普通通的物质,但经过亿万年的育化,收纳日月风雨之精华,接受大地水流之滋养,有些已在质地、颜色上变得称佳,有些在造型、功能上变得出奇,比如和田玉、寿山石、太湖石、灵璧石等等,天设地造,似乎无机的死物凝聚了魂魄,冷漠的顽石有了灵性,为世界添彩,为人们所喜爱,有了无限升值的现实的价值。
   俗话说,“黄金有价石无价”,一块顽石可琢出美轮美奂的术艺品,能价值连城;一块美石,可以具有无比神圣的灵性,可以风云时代,左右社会与人生。
   美石的意义,有时往往超出本身的价值,通观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无论是国外天权皇冠上的“光之山”之钻,或神秘莫测的“水晶头骨”,还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夜明珠”、“和氏璧”,无不在政治、宗教、信仰,文化、人生、财富和权力上大放异彩,从而演绎出惊天动地或是腥风血雨的传奇故事。
   我当然并非是什么“石迷”与“石痴”,也没有运气和财力拥有那些稀世珍宝,只是出于喜欢,喜欢美石那细若冻冰,腻如凝脂,温润舒滑,爽似婴肤的质地和质感,喜欢它那柔美陆离、温情温馨的光泽,更喜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意间雕琢出的惊世骇俗。有人说,“世界上你不可能找到完全一样的两块石头”,这也是石头的魅力。天地宇宙变幻无穷,日月乾坤庞杂繁琐,万事万物无不在运动中充满着无数和无法探知的变数,人生如石,石如人生,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皆是时间中的过客,皆是宇宙自然天地造化的产物。
  
   二、石事
   我偶然发现的这块美石,初时自认为是玛瑙,有鸡蛋般大小,通体微黄暗红,质地润滑细腻、手摸上去如婴儿的肌肤,强光打上去有微微透亮。形似像乌龟,又像青蛙,我很是喜欢。只是外表上还达不到工艺品那样光滑,形状也有些模糊,并有致命的两道裂痕,算不得嫩江石的上品赏石。尽管如此还是喜欢,天天置于案头,把玩数日后突发奇想,能不能以现代的手段与工具,把它的外表弄得更加光滑,让它的造型更趋于完美。
   也怪我不懂得石性和琢磨技术,动手时尽管找来了各种砂纸,用尽各种方法,但抛光效果均不明显。自我设计上,要去除造型的两处多余,还有几处需要补充线条及形象化上的修饰,为此专门网购得一个小型电动雕刻机。
   临到实际动手操作时,方感到万事并非那么容易。这块石头超乎我想象的坚硬,不知是工具厂家的广告夸大其词,还是这千古灵石的秉性难移,总之我一通瞎忙活后,折戟沉沙,只得铩羽伏输。
   后来虚心请教懂石的朋友,了解到这不是普通的嫩江石,是可以称之为玛瑙,专业点说应该叫“燧石”的石头。其硬度极高且脆,要琢磨它,必须专门的技术和贵重工具,不是我这样非专业的业余人士所能做到的。
   查资料得知,“燧石”俗称“火石”,在中国的古代主要用于取火,有些也可制作成装饰或实用品。我这块石头,后来有人出钱欲购,我当然没舍得出手,不是因为贵重,而为了喜欢。
   既称为火石,必然与火有很大关系。以钢铁与火石擦击,可产生星星之火,可燃起熊熊烈焰,无论是蒸煮食物,举行祭祀庆典,还是驱寒辟邪、求取光明,燧石在华夏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有着无与伦比的贡献和意义。
   那又为什么称燧石呢?我想古代燧人氏发明的“钻木取火”,成为中华古人类人工取火的重要发明,给人以温暖,教人以熟食,从而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使人类与禽兽的生活习性区别开来,进而开创起华夏大文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具有人类文明史的里程碑的作用。燧人氏也被后世奉为“火祖”,当之无愧。
   联想当时钻木取火用的钻具,现代人虽不可而知,但“燧石”的“燧”字,大概是为了纪念远古的先祖。可以想象,基于燧石的硬度及特性,就算燧石没有直接用于钻木,也必定是打石成刀,进行了钻木材料的削砍。一个燧字,蕴含着很多史前文明的历史。这时我才理解到人们起名“燧石”的真正含意。
   燧石、火石,儿时的我认知当然很模糊,只以为是一块石头两个名字。对“燧石”不好理解,但“火石”依稀知道。那时候,有时在谁家的老屋中或田地里,搜拾得一块小石头,老人们说是火石,是过去取火用的。并告诫我们,其棱角非常尖利,小心划破手。
   其实,在我刚刚懂事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火石的妙用。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祖籍中原偏远落后的村子里,有两位德高望重的耄耋老人,风和日丽的时候,常见他们坐于胡同口或大树下。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及年龄,只知道他们是谁谁家的老太爷,当然也早已不记得了他们的音容及相貌,但有两样特点,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一样是垂在脑后的小辫子,一样是抽旱烟袋时用的点火工具。
   那个时代,社会、科技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尽管偏远农村还比较落后,但火柴和煤油灯之类已完全普及,老式火镰子的取火方式,基本没人再用。至于那两位老人为什么坚持保留着辫子和使用古老的取火工具,不得而知,大概是中国老人们普遍比较喜欢节俭和守旧,而山高皇帝远的农村人,对新思想、新事物的接受和理解,总需要有段过程,也总是落后那么半拍,毕竟火镰子取火,不需要花费半分钱。而从另一层面上讲,那时的中国,这头巨大的睡狮,不但正在逐步觉醒,先进的物质生活亦正在发展过度中。
  
   三、石火
   我记忆中见过的以燧石取火的方法,很是麻烦,必须一套三件东西协调配合,才能取火成功。具体操作时,一手拿着火石和火折子,一手拿着火镰子,拿火石的手稳住不动,火折子紧靠火石,另一手拿火镰子的刃口快速划击火石,“咔嚓”一声,火星四溅,有时需要重复多次,待火星引燃火折子后,必须马上用嘴快速吹气,助火燃旺,便大功告成。
   用火镰子取火,全村只剩下那两位老人坚持,我们小孩子感到好奇又有趣,往往偷偷地盯住看,盼望他早些想起抽烟,我们好一睹火花四射的美丽。
   平时他们把三件套装在绣花荷包里,挂在腰间,很有绅士和古人的味道。每次抽旱烟袋时取出,十分熟练的拿好,只几下即可如愿。由于点烟可以不需要明火,他们用的火折子,都是用当地盛产的高粱杆,在火上烘烤至半焦状态时使用,这样很容易被火星点燃。
   据说,真正的火折子,制作过程十分复杂,有不少的讲究,过去有专业的匠人和作坊制作,作为商品在市面上销售。上乘的火折子,是以地瓜秧蔓浸入水中泡熟,取出晾干捶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艾蒿等捶碎、晒干,再加硝石、硫磺、松香、樟脑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最后折成长扁样式或拧为绳,点燃后放在有盖的竹筒里,使用时取出来迎风一晃即可复燃起火苗。当然这是封建时代有钱人和帝王将相们家用的上品。一般的老百姓家,只好用普通草纸(冥纸)卷起来,只要掌握好松紧度,卷成于小竹筒内可装的粗细大小,照样经济实用。
   火镰子,过去集市杂货铺里有买。一般为鲁智深月牙铲头的形状,刃口为淬火的精钢,手柄部位有的包金敷铜、镶宝嵌玉,再刻上麒麟喷火和龙吞火球的图案,显得艺术和贵气。最便宜的是贴包上牛皮,以方便于抓握,也免得冬天冰手。
   “邻屋有声敲石火,野禽无语避茶烟。”这种在华夏大地上,传承了千秋万代的火镰子取火工具,发展到我这一代,几乎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大多退出了生活舞台。过去的农村,可能家家都有火镰子,只是火柴的兴起,准确又方便,随即淘汰了火镰子,经久不用后,被遗弃到角落,成为历史。偶尔有时被孩子们翻出来,当做玩具玩耍一番,最后又不知弃于何处。
   铁与石的撞击,火星四溅,假如是夜间,更是十分美丽和壮观,像夏夜的流星,像节日焰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石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给世界带来温暖,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一路凑响凯歌,书写了历史,建设文明。燧石就是天地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其中封存着火山的火种,亿万年不灭,千秋万代永恒,赐福着人类,伴随着发展。
   世界上其他古民族怎样取火,我不知道,但华夏古老民族,能发现并利用燧石取火,实是伟大的发明,其智慧和意义,堪比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
   后来西方人发明了火柴与燧石枪,不知是不是受了中国火镰子取火及古老火铳的启发,但这两项发明传进中国,人们既感得到了方便,也受尽了欺辱。
  
   四、燧石传奇
   我出生长大的故乡,是万古黄河冲积而成大平原,千里黄土地一马平川,别说是山,高一些的黄土大岗也很少见,更没有火山,当然不出产燧石。我祖宗十八代居住的小村子,现距黄河大约三十华里,村西有一道古黄土大金堤,似巨龙横陈,蜿蜒几百里,现在看来显然已经没有了用途,但不知以前是不是黄河的提防。金堤何人何时修筑?不知道,自懂事起就听村里的老人传说:当年秦始皇跑马修堤,马过必须堤成。为了赶工期,他用法术定住太阳西坠,致使民工累死、饿死很多人。
   村前有一条古河故道,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古河有多古?原来是何名?水量有多大?也一概不知,只听说五里外的南岸,最早可能是一个无名小渡口,有一天停泊来一搜大红船,后来此地就取名叫做“红船口”,现今已是万人大集镇,去掉口字改叫“红船镇”。
   我儿时的古河道基本上已经干枯,只在农业灌溉黄河开闸放水时,才有人工小渠一沟水,泪泪地流淌,滋润着两岸的农田。丰雨季节,也能造成几片洼地积水成沼,滋生出低矮的芦苇丛,彰显着古河的残魂不灭。有时我们儿童常结伴去那里割草放羊、摸鱼捉蛙。很多童年记忆中的乐趣,就播种在这个古河故道里。
   就是这样一个黄沙、野草的古河道,上世纪竟演绎出一场关于燧石的真实传奇故事。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时代,全国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化,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各自然村庄实行大队、生产队管理。新诞生的共和国正在探索中发展,形式上不免有时出现激进,精神生产力过度膨胀,但物质生产力依然十分低下,人民生活的温饱当时还是个大问题。
   生活的艰苦,使农民们决不会浪费每一寸土地,故河道谷地中,尽管黄沙土地瘠薄,旱涝都不保收,但仍然种满了庄稼。随高就低的农田,一方一块各有其主,大多是附近村民的“自留地”(上世纪土地公有化,“自留地”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与我们村古河相隔的李村,有一户勤劳的农民,他家的半亩“自留地”也在河谷中,为了增加地力,多产些蔬菜与粮食,便起早贪黑利用工余时间进行深翻松土。

共 652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题记总起。概述火、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渊源。第一部分,从远古洪荒开场,写我与在块奇石结缘。收紧,集中写嫩江石。第二部分,再集中、深入写与这块石头的故事。集中写燧石、火石。写小时候火石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故事。第三部分,写石火,讲了从前的故事和情景。再展开讲取火与文明的关系。第四部分,再向远从历史到现实,写了一个广阔的地理场景、一个传奇的故事。一个农民偶然间因为发现宝藏而命运起伏,读后令人感慨。文尾象征性地写道:物华天宝,燧石在华夏民族历史的天空中,就像一颗耀眼的巨星,适时地福泽着黎民。黑夜里她放出的光芒,驱散妖邪,寒冷时她送来的情爱,温暖人间。人们需要的时候,不惜粉身碎骨,化作星星之火,当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即销声匿迹,散落于大江大河,山川平原中,默默无声。文章主意深远,内容丰富,结构精密,语言厚重。是非常好的大散文。推荐。大家一起学习欣赏。【编辑:归来的少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809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归来的少年        2022-08-07 20:01:45
  有地理人文的广阔,有深入有趣又耐人寻味的故事,探索石与火,溯及远古文明和现实的大气文章。
回复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08-07 22:47:24
  故事是真实,只是发生在我记事前,说来是神奇。谢谢精心编辑,祝安。
2 楼        文友:白玄        2022-08-10 23:10:36
  文章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恣意汪洋,写了燧石的前世今生,感情饱满,情趣横生,笔力雄健,层次分明,主旨深远。问候作者,拜读欣赏。
回复2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08-11 18:57:10
  谢谢老师赞赏鼓励,近读老师之作,文采逾佳,风格渐熟。天涯咫尺,互相学习。祝秋安。
3 楼        文友:言泊远        2022-08-20 20:24:12
  拜读大作,感悟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学习了历史知识;一篇美文啊,赞赏,学习!
回复3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08-21 18:29:05
  谢谢老师赏评,老师的古韵造诣了得,所创作的律绝有功底、有意境,很是欣赏。祝秋安。
4 楼        文友:言泊远        2024-01-10 21:19:25
  一篇美文,妙笔生花,拜读学习!
回复4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4-01-22 19:10:54
  谢谢来访,这过去的历史即将湮灭,包括燧石。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