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耕耘】【流年】时光书:水声响在情深处(散文)
一、江山下,逝水边,轻声唱响耕耘
第一次经过这里,是在十一年前的春天。我看到四个字组成的词语,在江山文学网首页争奇斗艳。那是网页最醒目的位置,鼠标轻轻一点,便可步入烟雨濛濛的江南,诗语幽幽的天涯。文海里泛舟,夜色下水声潺潺,奇幻的光影,层层叠叠。仰头,只见一轮秋月高悬在深深菊苑;对岸,青山碧水间,酒旗在风中招展,酒香醉了过客。
我走进去,随意地看,看到“欢喜酒家”首页发表的散文,又读文后的“编者按”,满心欢喜。那时的我,已流浪多年,而那一次的阅读,成为我人生的一个间隙,我蠢蠢欲动的心终于有了着落——半年之后,我以“逝水流年”为名,申请成立了我们的社团。
逝水流年,这个多少带点沧桑意味的词语,在词典里的释义是:形容时间的流逝,年华像水一样流逝,永不回返。社团的图标呈暖色调,这张图是新浪文友“青青子衿”的原创摄影作品,二〇一〇年深秋摄于浙江丽水古堰画乡。我一眼相中,便向她要来,加了点雪花飘落的特效。流年成立至今,社团的图标从未更换。
当年申请社团时,我和怜幽高度默契,一致认定为社团取名“逝水流年”而不是“似水流年”。时间的逝去,年华的逝去,我们都无能为力,但我们却可以用笔下的文字,截留一段时光,亦或是将一段岁月里珍贵的故人旧事在文字里珍存。
创办社团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打造一个高品质的文学社团,做我们心中的文学。为了追逐心中依然存活的文学梦想,为了让精神有一个诗意的栖息地,为了让灵魂有一个纯净的安放之处,为所有因文字而孤独的朋友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学知己,给各位同路人在喧嚣的网络世界中,建立一个宁静的家园,一个切入心灵的家园。
这一直是我心中生生不息的文学愿景,从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二二年从未更改。
流年刚成立的时候,不到十个人——申酉、江凤鸣、纷飞的雪、一朵怜幽、风逝、天上雪、孤独舞者、喜有此李,这几位在文学感知上与我极为相似的友人,随我一起离开一个阵营,来到另一个阵营。十年前的我们,个个踌躇满志,要为笔下的文字建一处诗意的居所。此后,我们便留下来,开荒,播种,施肥,耕耘,然后坐在月光下,等待一个绿意葱茏,春色满园的流年。后来,春光来了,小石头带着他的石头家族也来了,鸟家族也来筑巢栖息,就连花仙子们也随即而来,雪家族的天使们从天庭飘落,看到人间如此景致,便留了下来。
此后,有更多的写作者加入了流年,有知名的成熟的作家,也有草根的文学爱好者,他们其中一部分了成为江山人,流年人。从社团成立后的第二年开始,我便着手开始引进并组建作家团队,直到今日,我依然认定我当初的“作家引进方案”,对流年此后十年的发展至关重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流年作品整体品质的提升。流年作家团从起初的十几人逐渐扩容至几百人,遍及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山东、山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市。流年社团与这些作家建立了深厚的文学友情,他们对江山文学网纯净的文学氛围极为喜欢。二是作家们的作品丰富了流年团队的编辑生涯,拓宽了编辑们的眼界,编辑文章时的深入阅读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学习机会。
昨晚写文至深夜,读到赵董给我发来的一条消息,他说:流年的路子是对的,把社团的骨干都培养成精品高手,这样才能稳步发展。得到赵董的肯定与鼓励,心里又充满了力量。流年团队的编辑们在前几年吸收的文学养分,无疑为如今的创作奠定了基石,同时,他们是勤奋的,在流年浓郁的文学创作氛围里,你追我赶,春耕夏耘,在我的催租下,一个月两篇文章,不多不少刚刚好。
十一年里,流年迈着稳健的步子,一步步前行。流年人,用饱满的深情与激情,在江山的扉页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是的,这不得不说是个传奇——在一个网站,坚持了十一年,现在回想起来,这十一年的坚持,若没有友情的支撑,文学的神力,耕耘中建立的信任,根本没法走到现在。
极爱“耕耘”这个词语,它浸润在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二二年这十一年的时光里——许多人,许多事,都像加了滤镜似的,变得更加明晰,丰富且美好。
二、所有的惊喜,都来自努力耕耘的当下
这个时间,适合怀想。白天的喧嚣在夜色中渐渐隐去,有些记忆便可以在此时梳理,有些往事亦可以在此时打捞。而有些场景,则温情得像一部老电影,在一幕幕的剧集中,精彩纷呈。
我的床头柜上有一对木质的书立架,中间可以安放八本书,这里面的书经常换,读完后挪移到书柜里,再选几本放进去。但有两本书是固定的,一本是二〇一三年九月份出版的作品合集《流年》,另一本是我的散文集《亲爱的旧时光》。
社团成立两周年前夕,我们决定要出版一本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图书。早几年,我主理过雅虎网站的紫荆轩文学社,后来雅虎社区相关产品下线,紫荆轩被迫关闭,受全体文友之托,我策划并出版了图书《盛开的紫荆花》。凭着那段经历,开始了《流年》作品合集出版的各项筹备工作。
与出版社接洽,组建编委会,选稿,改稿,定稿,校对,设计直到最后的物流配送,三个月后,《流年》诞生了,飘着墨香的《流年》从北京运送到我手里,再从我手里寄往全国各地。这本书是流年笔墨生涯中最好的情感维系,即便是有一天,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人,不得不在中途下车,那么,无论时光怎么流逝,这本书便能顺着流年的文脉与气息,在人海中找到彼此。
其实,刚开始筹备的时候,我并没有多大的信心,出一本书要比想象的难很多,特别是书稿的校对极为繁复,令我感动的是流年的伙伴们纷纷出手,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书稿总字数约424430字,当时,参与文稿第一次校对的编辑约有十六位,参与第二次校对的有六位,到了三较时,就只有我一人。编辑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同时还要确保社团稿件的正常编发,人手上精力上都远远不足。
书稿在出版社给出的最后期限内完成三次自较后,交给出版社审核,之后还有三次修改机会。这三次修改主要包括审核内页版式、字体字号行距、内页插图、目录与页数的审核,以及文稿字词句的最后修改。这一阶段差不多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那些日子,我无暇顾及社团,精神高度紧张,甚至还出现了各种过敏症状……虽然到了最后的修整阶段,是一人奋战,但好在有大家的鼓励支持与抚慰,也算是熬过来了。
能熬到最后,支撑我的依然是友情的力量,源于来自流年伙伴们各种各样的感动,除了精神上的还有物质上的。这本《流年》总的出版费用将近2万,当时拟定的方案是出版费采用作者自愿认购的方式筹集。但是认购册数总额远不能满足出书费用总额,剩余的资金缺口很快被填补——二哥将他的演讲收入2000元全部捐了出来,我,春光姐和小石头分别捐了2000多,怜幽将她的稿费500元捐了,风逝捐了500元,申酉大哥捐了550,真真捐了400,香香捐了200元,舞儿捐了100元……我当时在做出版费用统计表时,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温暖在我的胸腔里排山倒海,出版的三个月虽然很累,但这疲累在拿到书的那一刻烟消云散,这本厚重的《流年》的背后展示的就是这种心的无私与生命的丰盈。
这一本《流年》,倾注了流年人太多的情感,因此,这本书留住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因文字结下的缘分与情意,对我和流年人来说,是非常值得的。这本书虽是自费出版,但是通过正规的途经由正规的出版社正式出版。书号可以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站查证。
流年社团顾问江凤鸣先生说:流年不仅仅是一个靠作品上位的社团,不仅仅是一个靠精品上位的社团,更是一个靠人品,靠素养,靠奉献精神上位的社团。对此,我感同身受。
三、着意耕耘,自有收获
记忆的羽毛在阳光下闪耀着明丽的色泽,我们在江山耕耘,因文学的牵引,与一些有趣的灵魂有了交集。这些人从相识到相知,渐渐地,成了同道人,成了可以信赖,成了伤心时可以倾诉的人,成了在精神上可以依靠的人。
有人曾说,友情如夜空绚丽的烟花,不足以维系一个社团的持续运作。
我曾经说过,不进流年的人,根本无法了解和体会流年人在这文学江湖里结下的纯粹的情意,这种感情无关风月,比手足情深,何以维系一个社团,友情依然是重要的元素。
雪小禅在她的一篇散文里写道:“同类的气息,再远也能闻到。”流年团队的友人,分散在各个城市——二哥凤鸣久居梁溪河畔,春天赏樱,冬天赏梅,悠闲自在。山地挺拔于乌蒙山下,他深入乡村成为一名扶贫战士,走过朵朵村,红岩村,长坡村等美丽乡村,而这些小村子也存活在他的文字里,熠熠生辉。雪一年四季落在申城,春光明媚在广州美林湖,玫瑰盛开在古城西安,墨荷亭亭于甬城,康心日日在珠海的云层里穿行,轻舟大哥在牡丹盛开的菏泽与花为邻。素心在新疆的草场奔跑,墨痕在晋中太谷的白塔下春耕夏耘,真真穿梭于河北沧州,风逝在栖霞,落雪居德州,清鸟展翅在潍坊,妖怪盘踞于17度的新安江水畔逐水而居,而明月哥和爱妻狐仙则是双城记里的主角,春夏居杭城,秋冬入鹰潭……文学的气息,友情的气息,氤氲在流年时光里,即便隔着千山万水,也能闻得到。
自二〇一四年八月,流年开启线下聚会大幕后,一发不可收。这些年,我们的足迹遍及中华大地,每年一次的“大游”,还有无数次的“小游”,共赴杭州绍兴乌镇无锡等江南各处胜境,江西婺源景德镇,云南青岛四川重庆成都以及川西大地、贵州、广州、澳门、沈阳、首都北京……特别是流年“铁三角”,似乎没有一次缺席,最远的飞到内蒙古阿尔山,额尔古纳,满洲里,俄罗斯边境小城恩和,一路上,美景入眼,欢欣无限。
也许是气息上的彼此吸引,每年春天,我们相约,结伴下江南,单单就建德就去了三次——新叶古村,三都渔村,下涯,梅城……建德是一座天生富有诗画情怀和古意之风的城市,再加上有“妖怪”占山为王,还有建德作协的师友们热情款待,我们赏过新安江的美景,品了妖怪自酿的杨梅酒,吃了不问山庄山珍美食,每一次都让我们忘了归期。
一边旅行一边写作,是流年人喜欢的耕耘方式,每次旅行回来,一篇篇带着流年体温的美文篇章涌现,这些散文,不仅描摹山川景致,还渗入友情的温泉。建德采风回来后,我们写了同题散文《风吹新叶》《弦歌不辍,响彻梅城》。一起去无锡与神交已久的二哥凤鸣相见,入住太湖工人疗养院犊山楼,畅游鼋头渚。在南京与心语同游明城墙,漫步牛首山,在人间四月天,樱花树下,共话友情。最幸福是在海滨城市青岛,海边公寓里,像一家人一样,吃着长桌宴上雪大厨做的美食佳肴,还有真真鸟儿玫瑰姐包的饺子。最难忘的是在云南的那九天里,惜惜相伴,依依相别,这个在念想中不停升温、发酵的旅行佳境,成了值得久久回味的旅程。
四、所有的耕耘都源自爱
关于流年的种种,都清晰地存在于我的记忆中,流年人为社团的付出,从精神到物质一一渗透;流年人为社团的奉献,从表象到内层一一涵盖。那些可以目睹的成长,那些可以触摸的温情,那些可以囊括的友爱,那些可以期待的未来,都刻入在流年的史册中……
流年基金会的成立,是在二〇一二年的盛夏,在执行社长燕剪春光等同仁的提议下,基金会实行方案在全体编辑会议上表决通过并正式启动。
今年六月二十四日,是流年基金会成立十周年的日子,进入流年论坛风来水榭,点开基金会帖子,每一笔记载着流年人爱心的数字,不再是一个枯燥呆板的字符,有一种波光,折射出无数缕爱和温暖,陪伴流年走过十一年的路程。
流年作为江山文学网站旗下的社团,每年最多可以举办四次征文,每次享受网站提供的可用来打榜的虚拟游戏币金神石20万,江山积分3000。一个文学社团的运营,若有资金的支持,这是最好不过的事。如此,才能开展一些如征文类有意义的活动,奖励长期支持社团的作者,鼓励坚持编辑的伙伴。
流年社团的征文分两种,一种是大型主题征文,每期有一至两个主题构成,每年发起两到三次不等。从社团成立至今,一共举办了三十期大型主题征文——《流年》《不老》《春暖》《花儿别样红》《存在》《土地》《选择》《味道》《宽恕》《聆听》《秘密》《荒城》《玻璃心》《茶境》《日子》《念》《远方》《疼痛》《变迁》《自然》《旧》《降临》《扶》《岸》《那年花开月正圆》《人间值得》《愿》《青春的花路》《痕》《听闻远方有你》。
另一种是小型的同题征文,由社团发起,也常有社团编辑发起,至今一共推出十二期同题征文——《风居住的街道》《莲的私语》《村庄,我们的爱与疼痛》《被遗忘的时光》《当我遇见你》《寻》《归》《守》《十三月》《路》《静静的白桦林》《雪》。
已故的古总说,流年是江山的标杆。
朋友们说,喜欢阅读流年的作品,已成了打开文学网站的习惯。
我不想用多华丽的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只想说,流年已是江山拿得出手的名片。
流年走到今天,正如流年社团顾问、无锡文学院研究员、作家江凤鸣先生说的,靠的是两个字:坚持。
很多朋友看到的只是流年的辉煌,却不了解流年的酸甜苦辣。
我隆重推荐阅读这篇文章,当你打开之时,掌握流年奥秘的钥匙已在你手中。

这篇文章投到后台时,我就在想,会是谁第一个读到且将它编发呢?
原来是你。果然是你。如此,甚好。
在社长纷飞的雪带领下,流年人抱团取暖,团结协作,尊重互信,取长补短,朝着一个目标,默默耕耘前行。
流年坚持下来了。
坚持,是多么重要。
唯有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抵达自己心之所向。


乖鸟儿这次耕耘七篇,真棒!
这是雪社长的心声,恐怕也是当下流年人共同的信仰与信念。感动中……

谢谢墨痕。
整篇文字,语言清丽,格调昂扬,思想清高。绝品无疑。真好,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