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风】喇嘛川变奏曲(散文)

精品 【西风】喇嘛川变奏曲(散文)


作者:春闺梦里人 秀才,183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70发表时间:2022-08-11 23:39:22

【西风】喇嘛川变奏曲(散文)
   一
   说起我的家乡东乡河滩,外乡人知道的并不多,然而提起喇嘛三川,老一辈的人几乎都知道。当时有一首花儿是这样形容喇嘛川的:“喇嘛三川是好地方,金盆里养鱼滴地方。家家户户粮满仓,安居嘛乐业的地方。”
   喇嘛三川广义上指的是大夏河、黄河、洮河流经之地。三川即:白塔川、碱土川、喇嘛川。喇嘛川即是大夏河流域,现在一般狭指的就是我的家乡河滩镇。
   曾经的喇嘛川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富甲一方。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生活富裕,是当时让人羡慕的鱼米之乡。据《续修导河县志》记:“水烟,喇嘛川、碱土川种植,年出七八十万斤,经加工棉烟、水烟,由脚户运往四川销售,棉花种植渐广,已获大效。”
   其实,据村里老一辈的人讲,当地种植的不止棉花、烟叶这些作物,还有西瓜、籽瓜、蜜桃、枣等经济作物。
   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一到夏天,老家院子里堆满了又大又圆的沙地瓜,瓤红皮绿,又沙又甜。各家各户房前屋后栽满了桃树、梨树、杏树等水果树。一到夏天,粉嫩嫩的桃子、黄澄澄的梨子缀满了树枝,整个村子连空气都觉得是香甜的。到现在,我们村边有一处土地叫“大沙地”,因以前种瓜时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沙土而得名。
   听父辈们讲,其实喇嘛川最早并不叫喇嘛川,而叫“马拉船”。因喇嘛川地形就像一只漂浮的船儿,两头尖、腹地宽,又因当时大夏河两岸的运输工具靠马拉骡驮,因此而得名。再后来,随着藏文化的传播,塔尔寺、拉卜楞寺等寺建立后,佛教流传至大夏河下游一带,修建了许多喇嘛寺院,如青寺、红山寺、喇嘛寺等。随着喇嘛教众越来越多,慢慢地演变成了今日的喇嘛川。
   喇嘛川的历史非常悠久。据《河州志》记载,明代在喇嘛川设红崖(nai)子寨、喇嘛川寨。到现在我们河滩镇还保留有红崖子、禹李家村,盐场等老地名。
   喇嘛川东靠大庙山,西临大夏河,南接泄湖峡,北连黄河。河面宽阔,河水清澈,特别是一到夏秋两季,更是游船悠悠,花儿声声,快艇冲浪飞驰。好不诱人的风光。两岸阡陌纵横,路边花红柳绿,漫地遍野瓜果飘香,尤其是那红艳艳的、玛瑙似的大红袍花椒更是名响四方。
  
   二
   七八十年代,曾流传着这样一首花儿:“喇嘛川名声响,是沾了大夏河的光,热炕的洋芋烧的香,三炮台的碗子滋滋响。”可见,喇嘛川的兴盛离不开大夏河的喂养。大夏河用她的乳汁喂养着两岸的沃土,也孕育出了勤劳、勇敢的大夏河儿女。
   四五十年代,在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的时代,交通工具尤显重要。夏天一身水,冬天一身冰,两岸之间永远隔着一条跨不过去的河。羊皮筏子的出现,给两岸的经济带来了一个簇新的发展。农产品交换、生活用品需购,经济作物的贸易都离不开羊皮筏子的运输。
   皮筏子看似简单,但制作过程相当复杂。把山羊或牛宰杀后,需得将其皮子浑脱下来,再扎紧脖子口和四肢做成皮囊。再通过水泡、脱毛、鞣制使其变软,再放入清油、盐巴等特殊的手法进行深加工,俗称熟皮。最后把皮胎充气后,用牛筋绑在事先用木板扎成的木排上。通常,因羊皮筏子面积小,载重量小,速度快等特点,常常用于渡客,而牛皮筏子浮力大,面积大,用于运输大物件。
   有了筏子,自然就有摇筏子的筏子客。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寒霜酷暑,他们来来回回,年复一年,一步一步地用双脚丈量着喇嘛川的纬度。
   夏炼油,冬炼皮。大概就是筏子客最形象的写照。
   记忆里,夏天的筏子客大多赤裸着上身,高挽裤管,赤着脚,黑黝黝的脊梁泛着油锃锃的光。他们大声地说笑着,不时地从对方胳膊、脊梁上揭起像土豆皮一样的被晒焦了的皮肤。
   通常,筏子客把渡河的客人顺流或斜流送到对岸后,再背起筏子,徒步沿河边逆流而上,走到上游的最窄处,蹚过对面,再回到原来的渡口等待新一波渡河的客人。
   冬天的西北风格外凛冽,刺骨的寒风中别说鸟雀,连野草都不肯在河边停留一片叶子,只有筏子客穿着笨重的羊皮袄在河边踱来踱去。渡河的时候,他们始终坐在最前端,一边用木篙划水前行,一边用他的身体掌控筏子的平衡。稍有风浪,筏子客的裤子和鞋子都被扑打的浪花泡的湿透,继而冻成了冰,走路咔咔地响。
   记得七岁那年国庆节,从姥姥家回来时错过了仅有的一艘大汽船,母亲只能决定坐羊皮筏子回家。
   时值傍晚,河面已起了微风,河水亦浸着凉意,一波一波的浪花拍打着岸边的土块。别小瞧这微风,对羊皮筏子来说,是增加了很大的危险系数和难度。这次和我们同渡的还有两个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和一个中年妇女。按着筏子客的吩咐,我们分别平坐在了筏子的东西南北四个边上保持平衡,筏子客坐在了最前排的中间位置。
   年少不知事,并不知道坐羊皮筏子的危险,只是觉得坐在羊皮筏子上的感觉很新奇:蓝蓝的河水好像看不到边,一波一波的浪花在身下奔跑,白云在头顶晃晃悠悠。透过木排空隙,还能清楚地看见水里面时不时游动的小鱼儿,好像走进了童话世界,心情格外的兴奋。
   母亲一边叮嘱我抓紧木排,自己也紧紧地抓住了身下的木排。筏子晃晃悠悠,以蜗牛的速度前行着,木排的前沿几乎浸泡在水里,风掀起的浪花一下一下地扑打在筏子客的脚上、裤腿上,没一会儿,筏子客的双腿全部都是湿漉漉的。及至下岸,我才发现双脚已失去了知觉,而同渡老人布兜里的辣椒不知道什么时候已掉了大半。
   除了载客渡人,筏子还是货物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猪肥了、羊壮了,用筏子运到莲花城(现在的刘家峡水库)去卖掉;蔬菜、瓜果熟了用筏子运到刘家峡、兰州销售;羊毛、棉花等经济作物也用筏子运到更远的地方去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皮筏子承担了喇嘛川居民的全部出行。
   从喇嘛川渡口到兰州,一路险滩重重,仅仅就刘家峡这段河道就危险重重,S形弯道,且河道狭窄,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稍不留神就会以死神作伴,筏子客每一次的出行都是凶险万分。尽管如此,在解放兰州的战争中,筏子客还是纷纷加入了战斗,用筏子将解放军和战马及军用物资全部运过了黄河,为战役的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时光匆匆,流水无情。很多的人和事在历史的横流中已了无影踪,但羊皮筏子作为一种非物质遗产被传承了下来,不仅是因为喇嘛川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不仅是喇嘛川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因为羊皮筏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它的身上闪耀着中国式农民的光芒。
  
   三
   1966年刘家峡大坝建成后,莲花城(现在的刘家峡水库中心)及两岸的居民开始向河东河西两岸大搬迁,河西就是现在的临夏县莲花乡沿河一带,河东就是现在的河滩镇。到了第二年大坝便开始正式蓄水适用,第三年便开始发电使用。狭窄的河床变宽了,浑浊的水变得清澈起来了,水位也越来越高,淹没了古城,淹没了两岸的麦田。但是之后喇嘛川的夜晚开始亮了,老百姓的心开始活了,明亮亮的电灯代替了煤油灯盏,那些烟熏火燎的日子开始变得明亮起来。
   蓄水之后的第二年,水上有关部门便开始着手打造船只。他们先从武汉买回两只钢船,再从河南请来打船的匠人手把手地教本地的工匠如何打造木船。
   当时,在工业技术相当落后,经济条件相当困难的喇嘛川来说,打造一只大船是何等的艰险。但是对新生活的向往让乡亲们忘了一切困难,他们背起简单的行囊,提着从自己家里带的玉米面和杂面,头也不回地走向了打船的队伍。
   在河对岸的树林里,他们就地支锅起灶,喝着凉水,吃着窝窝头,没日没夜地投入到了工作。没有木板,他们伐来柳树,没有钢锯,就用钢筋打造;没有铁钉,就用钢筋煅烧;没有高温铁炉,就用人力拉风箱架炭火。刨木头的刨木头,打铁的打铁,拉锯的拉锯,烧桐油、塞麻缝,经过一年的努力,硬是用最原始的工具打造出了宽8米,长22米,高4米的八艘大木船。当钢船拖挂着大木船鸣着长笛沿河道徐徐而来时,两岸的村子沸腾了,乡亲们敲锣打鼓,早早跑到河边等待大木船的到来。
   从最简单的扯船到羊皮筏子,再到第一艘木船的打造,父亲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创造者。父亲说,由于打铁打多了,手掌被磨成一块厚厚的茧子,有时赶工催急了,就敢徒手抓烧红的烙铁,皮肉焦了,就是感觉不到痛。
   有了第一艘木拖船,就会有第二艘,第三艘。
   第二年,水上管理站又从山东请来打船的师傅打造机船,有了前面的经验,木船改造很快、很成功。短短三个月,两艘装有120马力的木机船便开始投入使用。拉货、渡客,还能同时能装载两辆解放车渡河。
   后来,又成功打造出了第一艘铁船,接着第二艘,第三艘……再后来的后来,刘家峡专门成立了船厂,打造渔船、冻船、游船、快艇、摆渡的轮渡……
   不计其数的船只从刘家峡造船厂源源流出。从此,羊皮筏子彻底退出了喇嘛川人民的生活,成为了一种非物质遗产供人游玩、欣赏。
   折达公路的畅通,更是推动了两岸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劳务输出让乡亲们的眼界开阔了起来,他们不再满足于眼前的苟且,开始奔走创业,引导农产品和经济作物从内销慢慢地走向了外界,养殖业也从当初的零零散散慢慢形成规模化,一体化。
   如今的喇嘛川,交通水陆齐全,环境优美,人称塞上小江南。经济上更是旅游业、养殖业齐头并进,花椒、瓜果享誉内外。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喇嘛川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
  

共 36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作家的眼里,母爱是首永远唱不完的歌。而对远方的游子来说,故乡是魂牵梦萦的归属之地,是金色童年的欢乐回忆,更是诗人的灵感之泉。作者饱含着对家乡的热忱,以手写我心,将故乡的风土人情,新旧社会的对比,乡人的生话面貌,写得栩栩如生,亲切而温馨。闺闺近来文思泉涌,佳作不断,屡获精品,实乃以文为乐,快意人生。预祝新作继续加精。【编辑:寒江孤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812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22-08-11 23:44:00
  今天下年,电脑坏了。几经周折,终于用手机编辑成功。手机编辑,于我是第一次呢。看在闺闺好文的份上,特此破例一回。哈啥
回复1 楼        文友:春闺梦里人        2022-08-12 10:34:00
  手机编辑三千多文字,真的不容易,真是辛苦老师了。非常感谢老师的付出,敬茶道谢。
2 楼        文友:衢四海        2022-08-12 06:46:31
  以饱醮深情的笔墨,将家乡喇嘛川的变化,将家乡人民的朴实勤劳智慧,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不失为一篇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春闺梦里人        2022-08-12 10:35:26
  非常感谢总编的鼓励、支持。奉茶道谢。
3 楼        文友:杨子        2022-08-12 09:12:31
  又是一篇好文。今天,随着作者的指引,了解了家乡的过去和历史,看到了家乡的巨大的变化。在文中,介绍家乡不是单纯的说说而已,这里有老一辈流传下来的口语,也有引经据典的介绍,这就让家乡立体而丰满,加上语言的生动,朗朗上口,更增加的文章的美感。闺闺,进步巨大。赞一个!
( (
回复3 楼        文友:春闺梦里人        2022-08-12 10:37:48
  这篇文章写了一段时间搁浅了,趁着这次疫情封控,重又拿笔再续,修改。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一个收获吧
4 楼        文友:檐下听雨        2022-08-13 08:40:05
  每一个人有内心都藏着自己不一样的家乡,无论多大年岁,无论走到何处,家乡的变化,都是心中最美的曲调,羊皮筏子,木船,铁船,从小上交通 工具的变化,反映出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文章感情真挚,生动感人,喜欢!闺闺老师的文采,以及对文字的敬畏和执着,让人佩服。
回复4 楼        文友:春闺梦里人        2022-08-13 09:42:32
  非常感谢听雨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支持。感谢你的喜欢,问安。
5 楼        文友:杨子        2022-08-13 08:56:36
  恭喜老师的文加精!
( (
回复5 楼        文友:春闺梦里人        2022-08-13 09:44:46
  感谢杨子一如既往地的鼓励、支持,是你们的鼓励才让我有了坚持的勇气,谢谢!
6 楼        文友:之中        2022-08-14 18:47:58
  喇嘛川,记忆川,幸福川,希望川。祝架老师作品加精!
回复6 楼        文友:春闺梦里人        2022-08-14 21:38:08
  很是奇怪,人至中年越是少年时的记忆越发清晰深刻,如一部电影在眼前一帧帧地揭过。问好老师安康!
7 楼        文友:之中        2022-08-14 18:49:15
  祝贺老师作品持续加精!
8 楼        文友:啸竹        2022-08-15 16:43:51
  归归勤耕不辍,笔力越来越深厚,祝贺加精!
( (
回复8 楼        文友:春闺梦里人        2022-08-15 20:05:55
  欢迎竹哥常回家看看,指导!
9 楼        文友:悠然无语        2022-08-16 15:14:40
  羊皮筏子,沙坡西瓜,每个人心中都有故乡旧貌,永驻心间!
回复9 楼        文友:春闺梦里人        2022-08-16 21:31:28
  非常感谢老师关注留言,遥问顺安。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