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清水塘叙事(散文)

精品 【流年】清水塘叙事(散文)


作者:方雪梅 布衣,30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17发表时间:2022-08-18 12:34:00

一、寻找清水塘
   进入株洲,清水塘这三个字,就一直在心里晃动,便想把这地名标签与那清冽、开阔的水面对上号。喜欢这个地名,里面有一种安静的气息。每次读到它,就似一幅烟柳依依、碧水沉云、鱼翔浅底的画面在心里高悬,画中还有小桥流水人家,在一泓清可见底的池边,采桑绩麻。
   古往今来,国人在名字里寄寓甚多,给某地命名,大多取其最显著的特征,或是地理的,或是文化的。株洲的清水塘,不出其囿,也应该有一塘溜清的水面为凭。然而,此刻的眼前,除了七月明晃晃的灼热阳光,除了建设北路长街上,沿路密集的樟树枝叶里传出的绵长蝉鸣,我没有看到期待中的、与“清水塘”三个字匹配的清亮水面。难道一个沿袭了一个多甲子的地名,就这样与其清澈纯净的实质寓意彻底剥离了?
   当我的目光探入这片土地的昨天,才发现它辉煌的过往,客观上造成了这种剥离,并导致这个城市被困扰了几十年。
   在株洲,清水塘这三个字,其实与荷叶田田、蛙鸣鱼戏这样恬静的元素,毫无牵系,它更像是一个工业符号。问路人,没有人知道那口“塘”具体在哪里,只说从石峰山以西,法华山以东,九峰山以南,湘江北岸的这片15.15平方公里范围的老工业区,就叫清水塘。曾经有261家大大小小的企业,3万多名职工,数万家属,大片错落密集的厂房,上百根高耸入云的烟囱,与生活区一栋栋规格统一的家属楼,托举着它昔日的辉煌和刚毅的工业雄风。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的华夏大地,铆足了澎湃的激情和干劲,将国家“一五”“二五”计划热火朝天地循序推进。湘江中游的株洲市,得地理与交通之便,有幸成为国家八大工业重点建设城市之一。设备、人员、原材料,源源不断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这个原本只有7000多人的建宁古镇,成了“被火车拖来的城市”,成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继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中南硬质合金厂、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之后,人们又在湘江北岸的清水塘兴建了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等20多家中央和省属工业企业,形成了以冶炼、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集群。
   改革开放使清水塘的经济发展进入高峰期,几百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包括各种上下游配套的生产企业,集合在这里,创造了160多项“全国第一”、年产值达30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30%,累计向国家上缴税收近500亿元的业绩。这片老工业基地,不仅是株洲工业的“顶梁柱”,还成了湖南工业的标志性区域。它以蓬勃的活力,向世人展现了一派衔山吞海的工业重镇气度,为新中国工业化、为湖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这片热血沸腾的土地,给古老的建宁带来了荣光。
   烟囱林立,机器轰鸣,汽笛声声,清水塘曾经是株洲经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这座城市沸腾生活的象征,是一个时代最高光的记忆。株洲人,也因此有了很深的清水塘情结,都以能在这里的大工厂上班感到自豪。很多职工一家子都在清水塘工作,有的甚至祖孙几代,皆在这里安身立命。
   几年前,这里陆续响起了爆破声,林立的烟囱,一根接一根在巨大的轰响声中倒下,一排排老旧的厂房被夷为平地,清水塘15平方公里的地面,似经历了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事。一夜之间,机器轰鸣、车来车往、人流如织的画面,按下了停止键;生产区挥汗如雨的青春,生活区柴米油盐的日常,都被人们锁进了记忆的库房。这么多企业,这么多人口,都搬去哪里了?故土难离、桑梓难舍,他们又为什么离去?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里,又有多少热血沸腾的故事和悲欣交集的情感在碰撞?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推动了这个庞大的老工业基地,涉及近十万人的大搬迁?我这次来,正是为了走近这背后风云漫卷的人与事,寻找一个真正的清水塘。
  
   二、被荡平的一泓清波
   夏至的日头,烤得空气发烫。刚到老工业区附近建设北路,我就迫不及待想看看大搬迁后几家老厂的“遗址”,也顺便找找发轫了“清水塘”这个地名的那口塘。
   石峰区文联主席黄波是个精干利落的青年女子,热情地将石峰区清水塘新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彭自兴副主任引荐给我:“彭主任原来是石峰区应急管理局局长,后来抽到指挥部,全程参与了老工业区的搬迁,见证了这里的变化,是个‘活字典’。”彭自兴果然一副热心肠,接到电话,他冒着酷热,驱车赶来,给我做“临时导游”。他说先去株洲冶炼厂旧址看看,厂区有2000多亩地的范围,曾经是6000多名员工工作的地方。
   沿清水路西行。车外,蝉鸣此起彼伏,一会短促,一会悠长,掠过树梢,一头扎进碧蓝的高天。它们不同音阶的声音,非但不显吵闹,反倒还衬托出一种阒静。以清水路为界,路南侧在核心工业区搬迁红线内,老厂房都进入了生命期的尾声。远处残留的砖砾之上,有几辆大型施工车辆在作业。残破老旧的厂区,为四周的安静注入了一种壮士暮年的气息。
   清水路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自东向西延伸,像一条细木扁担,挑着几个大厂的交通重责。多年的人流滚滚、车辙累累,经不断改造拓宽,成就了今天的四车道。沿路企业搬迁后,路上行人车辆猝然减少,街道更显敞阔。路边,除了平房,就是二三层的老楼,镀着旧意,说着沧桑。当街的一楼都是门面,看上去生意清淡。门面房后的围墙或铁门内,有用灰黑色方砖砌成的平房,显然是废弃的老仓库或车间。透过锈蚀的铁栅栏,只见不少厂房已经拆除,光秃秃的电线杆和一堆垃圾杂物上,爬满野草与藤蔓。这是株洲化工厂旧址。可以想象,这扇铁门里,曾经有过多么鲜活的工厂生活。
   一家羊肉店的老板站在门口揽客,老板姓言,他告诉我,自附近的工厂搬走后,空气好了很多,再也闻不到异味了。人流量少了,生意不好做,只能做羊肉店这种特色餐饮,吸引回头客。“现在,周边的化工厂、冶炼厂、水泥厂搬迁的搬了,关停的停了,人也都走了……我们这些不产生污染的商业经营户暂时还在原地……”他指着店后废弃的空房,告诉我,“以前清水塘的人,天天呷烟雾,闻臭味,都麻木了,现在政府搞拆迁后,空气变新鲜了,大家都蛮开心的,至少再不用担心身体受污染影响了……”从他的眼里,我读到当地人内心的一份平和。
   在株洲化工厂的斜对面,绿色围栏后,有一块几个足球场大的空地,遍布建筑垃圾,中间有片浅浅的水洼,艰难地混迹在砾石、土渣中。水洼北边,湘黔铁路自东西向横穿而过。铁路以北,耸立着一脉山脊,是从前的生产废渣堆场,已经被浅草丛和灌木覆盖。
   彭自兴告诉我:“这一大片区域,已经被收储了,等待按新的规划建设。而眼前这块还没有动工的地皮,就是你想找的那口正宗的清水塘的‘故里’。我小时候常来玩。当时,这里有三四口水塘,面积大概三十来亩,荷红柳绿,水面宽阔,人们来钓鱼、游泳、洗衣……后来,工厂越建越多,也不知道哪年,塘就填没了……”我不敢相信,这就是萌生“清水塘”这个美好名字的地方,我心底本该清波荡漾、水亮草绿的那口塘,已经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凝固成了工业符号。
   株洲冶炼厂那栋嵌着蓝色玻璃幕墙的办公大楼,已人去楼空。生产区的栅栏门后,是无声伫立的烟囱、厂房。花坛背后的宣传栏里,表彰先进的照片还在,那些意气风发的笑脸,在炙热的阳光下,让我为他们旧日的激情、坚韧而满心发烫。
   办公楼顶现在成了“观景台”。站在这里,夏风怡荡,目光所及,蓝天白云、三面青山,整个老工业区最核心的生产区一览无余。红砖黑瓦的车间,灰色的烟囱和高塔,高低错落的房子,都无声地向我诉说着一座工业城市发展的辉煌往昔和沧桑风雨。彭自兴介绍说:在清水塘生态科技新城的规划图中,这片几平方公里的老厂区,因为承载了株洲工业文明的兴盛脚步,承载了无数职工难忘的记忆,将作为传统工业遗址景观园保留下来,向参观者展开一幅宏大的工业史画卷。
  
   三、“为什么要‘革’掉株洲的半条命?”
   把清水塘老工业区推平,最初有人很不理解:这不是剪烂株洲的“钱袋子”,要株洲的半条命吗?是啊,这里有全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五矿株冶集团(即株洲冶炼厂),中南地区最大的基础化工材料生产企业中盐株化(即株洲化工厂),亚洲最大的保险粉生产企业柳化中成,还有与其配套的大大小小生产链企业。
   株洲人为什么要壮士断腕,选择对自己下狠心、下狠手?
   株洲市委、市政府心里有一本账,当地老百姓心里也有一本账。这些账,纪录在土里、水里,在每一片草叶上,在人们的每一次呼吸中。
   一组历史数据,曾让人极度不安: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株洲市每年需要输入原料和燃料1000多万吨,从湘江汲水4亿多立方米。同时排放出工业废气200多亿立方米、气型污染物15万多吨,废水1亿多吨,水型污染物10多万吨,固体废物100多万吨。由于当时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污染物处理和利用设施,环境问题逐一暴露出来。这里终日烟雾弥漫,城市燃煤产生的煤灰、炉渣,一年多达60万吨,随雨水冲涮流入湘江。每年有近20万吨洗选出来的煤矸石,每逢高温、少雨季节,就迎风自燃,硫烟四逸。
   从一组老照片中,我看到的清水塘工业区,厂房、办公楼、管道、烟囱全部笼罩在灰蒙蒙的烟雾里,仿佛有沙尘暴缭绕,而太阳像路灯一般悬在烟雾中,若隐若现。就是彩色照相机,也只能照出黑白片子。照片上的景象,让人窒息。
   大搬迁以前,清水塘一带的空气是混合的“鸡尾酒”,主要有三种难闻的味道。清水路上气味也分三段,西头株洲冶炼厂前是二氧化硫的“臭皮蛋”味,株洲化工厂那一块是氯气味道,湘江氮肥厂附近氨气刺鼻。过路的人都掩鼻而行,住在附近生活区的职工,常年关门
   闭户,不敢开窗,不敢穿白衬衣出门,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五六十个春秋。
   清水塘成了生态脆弱区。
   附近乡村的农作物,年年被污染,蔬菜、稻谷不是无法存活,就是无法入口。井水有异味,检测结果铬超标。每年年关时,清水乡、荷花乡的爹爹娭毑们会带着茶杯、板凳,坐到几家大企业门前,讨要说法;厂里的人,每年都会客客气气地劝:“老人家,外面这么冷,请回去,问题我们会想办法解决的……”可是几十年的老设备,养着几千职工和他们的家属,不可能不生产,生产就不免排烟排气。面对几百家企业,村民们就把账算在大企业头上。有一次,村民闹到了株冶厂长办公室,怒气冲冲的村民,把一筐黑臭的泥巴甩在厂长办公桌上,抹在雪白的墙上。村民们也曾“占领”株洲化工厂的职工食堂,风卷残云,将给职工准备的饭菜吃掉,还撂下狠话,不解决污染问题,就经常来吃“不要钱的饭”……这样的“剧情”,尴尬地留在清水塘人的记忆里。政府出面协调后,附近的农民,几乎年年靠企业的“农赔款”,弥补损失……
   这里的水,一条是长4.3公里、自北向南贯穿清水塘的霞湾港,一条是清水塘南侧的湘江。在江南,水是云朵的步道,鱼虾的故乡,必定有芦苇、荷花、杨柳岸。多年来,霞湾港和清水塘一段的湘江,灌溉、饮用、养殖作用消泯殆尽,景观也荡然无存,唯一的功能就是排放。霞湾港,含重金属的黑臭废水,变幻着颜色,和着白色泡沫昼夜奔流,泻入湘江,岸线周围草木不生,似被火烧后的焦土,让人触目惊心!这里成了湘江污染治理的重点。
   湘江受伤了,且伤得不轻。清水塘附近大大小小的排污口,成了湘江之痛。
   这一条养育了湖湘大地的母亲河,像主动脉的律动,牵系着世世代代湖南人的生命血脉。
   航拍潇湘大地,会清楚地看到全程近900公里,流域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的湘江,如一条绿色缎带从南向北奔腾而来,哺育了沿线的村庄、城镇,哺育了一丘丘稻田。在株洲境内,它自天元区芦淞大桥上游7.2公里处入境,由马家河出境,宽500~800米,长27.7公里的身段,缠缠绵绵,沿途接纳了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几条小支流及位于河西开发区的徐家港、易家港、陈埠港等小支流,百转千回中,在清水塘一带形成自东向西的洄湾,再顺着岸线前行,而它的下游,是洞庭湖、是长江;是有千万人口的湘潭、长沙、岳阳以及长江下游的诸多城镇……
   湘江株洲段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株洲产生的污染不仅影响到下游,甚至半个中国。上世纪90年代初,长沙湘潭株洲三市,分段检测湘江水质,长沙发现问题,就找上游的湘潭,湘潭发现问题,就找株洲,而株洲的污染,根源就在清水塘。
   清水塘辉煌业绩的背后,欠下了沉重的环境债:“三废”排放,站了全市的三分之二,重化工产业聚集、粗放式发展模式、环保意识缺乏、基础设施老化,集中的污染排放,导致区域内空气、水、土污染严重,人居环境恶劣,一度成为“全国四大工业污染区”之一,是株洲最大的污染源。

共 644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株洲是湖南的工业重镇,清水塘是株洲的老工业区。株洲也是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之一。清水塘有一排排竹笋般的烟囱和高炉,有五彩烟雾和空气中的各种异味,成了湘江水质的最重要污染源。为了丢掉“湘江生态污染源”的黑帽子,还株洲人民一个洁净美丽的清水塘,株洲市痛下决心,用整体搬迁的高昂成本,标本兼治,让清水塘回归它本来的模样。文章从寻找清水塘切入,展示了它的昔日荣光和今日之痛,以及市委市政府改造清水塘的宏伟规划,揭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人们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的主题。一篇内容丰富,内涵厚重之作,推荐阅读!【编辑:燕剪春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821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2-08-18 12:37:42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一对矛盾。怎样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让社会能够良性地、可持续地发展,确实考验领导者的智慧。为株洲点赞。感谢作者的创作和分享!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