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新场古镇的影调(散文)
新场古镇,被现代人赋予了她浪漫的情调。
一组简单的数字,201314,浪漫的人们意蕴为“爱你一生一世”。其实,它就是新场古镇的邮编,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新场这么幸运?一开始就赋予了其浪漫的色彩,我想这或许正是这一方土地上的独特人文吧!
几部著名的影视,《色戒》《叶问》《三十而已》等皆取景于此,让这座曾经低调的古镇,辉映上了异彩的光环。影视的故事,被人们假想为新场的情调,平白无故为她添了许多浪漫色彩。
摄影人都讲究根据照片的主题,配以适当的影调。如果撩去这些小确幸给她的渲染,真实的新场古镇,到底是哪般的影调?
尽管多次拜访她,但在这炎炎夏日、空气灼焦的季节,当等来一阵暴雨后,我还是再次来到新场,确认她富有韵味的影调。
新场的名字,很容易让人想象她的影调是高光、明快的。因为“新”,让人误以为她是青葱年少的。其实,新场名新,但并不新。孕育她的胎液是海盐水。古时浦东地区的下沙盐场,因海岸越来越远,就在靠海的南边新建了一个晒盐场,名为:新场。所以,新场是因盐而兴,因盐而渐成集镇的。她还有个曾用名:石笋里。传说,当年开镇时,在地下挖出了石笋。屈指算来,自约在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开镇至今,已有八百九十多年历史。
当人们叫她的时候,建议全称她“新场古镇”,我觉得,这更恰当,更般配她的悠悠古韵。
鼎盛时期,她有“十三牌楼九环龙”的盛况,有“笋山十景”的多彩,有“新场古镇赛苏州”的赞誉。如今,两条十字相交的老街,新场大街与洪街,一纵一横,还保存着她的旧迹,古民居绵延铺展,街巷密集,就像是一轴墨黛的画卷,展示着原住民的真实生活,为现代化的魔都保留了一份古朴、乡土的原版记忆。
新场大街为古镇老街的一纵,贯穿南北,是这幅墨黛画卷的长度。从新场大街南端进入古镇。雨水刚刚洗过的石板路,虽还湿漉,但显然比不了春雨的绵柔与清冽,且一会儿就会被“烘干”。瓦檐稀稀拉拉滴着,不紧不慢,这到挺像古镇的日子,按时光的钟摆,固守着自己的节奏。
起初大街两侧都是清一色的平房,低矮的瓦檐,房墙上零零星星挂着的老宅保护牌,张氏宅、朱氏宅、屈氏宅……告诉你平房后面藏着秘密的深院大宅。是的,新场的许多老宅,面街的门面并不气派,富丽堂皇都隐在后面。这应是新场人遵循古训“财不外露”的内敛与低调,可内院还是很讲究的。
比如朱正源宅,宅厅堂前一方敞亮的天井,横梁上精美的雕刻,两层的阁楼,黛瓦下是木板的质朴和小窗的情调。又如张氏宅,建于清宣统年间,四进式院落,中西合璧。仪门是罗马柱的西式风格,两层的四合院中式阁楼,吊角飞檐。客厅前后通敞,地面竟然贴有瓷片,顶板嵌木条呈铜钱形,四周都是岁月熏墨了的木雕,精致典雅。
海洋有着其烟波浩渺与无垠开放,而新场人在早些年代就漂洋过海,学习和接触了新的事物,所以他们的思想开放。新场人较早就挺“洋气”,像张氏宅这样的中西合璧不足怪。但最终还是中式为本,不忘自己的中华之根。西式只是一点外在风格,本质仍然是中国传统的样式,就像那首歌唱的,“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再如洪东街上的奚家厅,也是如此。
新场的奚家,曾在海外做生意,故洪东街上这栋最为气派的老宅院,不仅分东、西相连的两厅,且东厅临街门面,一楼是罗马柱式的五开间面房,二楼为中式木吊楼,传统的雕梁画栋。平视如西洋房,仰看还是中式宅,如此中、西巧妙搭配,珠联璧合,令奚家厅与众不同,独具韵味。它的西厅为三进院落,青砖黛瓦,硬山顶、歇山顶、悬山顶鳞次栉比。中式的仪门,门檐四层木雕,戏曲人物、凤凰牡丹、双龙戏珠、莲花宝瓶,精雕细刻,美轮美奂。
新场的老宅,都没有气派的门楼,而是代之以仪门。仪门大都有匾额或门联。如胡氏宅的仪门,外题“居仁由义”,内题“兄弟永怡”。朱氏宅的仪门,外书“欢喜坚固”,内书“厚德载福”,都是对家庭的希望,也是一种训诫。
再说张氏宅,有门联:曲江养鸽,京洛传钩。这是借两位张姓古人的典故自勉。“曲江养鸽”是唐朝开元名相张九龄洒脱不羁的故事;“京洛传钩”说的是南宋理学家张九成“钩深致远”的钻研精神,展示了屋主人处世追求“内方外圆”的格调。
这些源自传统文化的匾与联,犹如丝丝缕缕的翰墨书香,是老宅上的小心机,是屋主人执着的追求,丰饶了古镇的文化和历史意蕴。
新场这百栋古民宅,就像是一张张珍贵的旧胶片,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她的古色古香,浓缩了她曾经的气派与辉煌,是她墨黛影调的重彩之处。
从南到北,如今新场大街上依次竖立着四座石牌坊,都高耸挺拔,石刻人物、饰器、车马、花鸟栩栩如生,壮观精美。最为珍贵的无疑是“三世二品”坊。因家里三代都有二品官,明太常寺卿朱国盛在街口建此牌坊,上书“圣旨”“恩荣”“九列名卿”等,以彰显朱家显赫地位。古代,新场二十几人中进士。现代,新场出院士三人。
看似不起眼的新场,竟然还有这么多引以为豪的古话新篇。小小的她,看似是一位端庄的小家碧玉,但其实是秀外慧中的。
越往北走,古韵味愈浓,也越来越热闹。尤其是过了包家桥后,临街的房子都是两层的明清式商铺房。最热闹的一段,从三世二品坊到洪福桥。虽然街面上不是游人如织,但也是人来人往。最受青睐的自然是本地的名吃名产,满足吃货们的味蕾。多家本地的老字号,如“新和酱园”,门面装饰得古朴典雅,生意还挺红火。
洪福桥,是古镇最人气的一座石拱桥,就像是一个焦点,最为聚光,游人无不在此驻足观览。站在桥上,环顾四周,浜河绿水静流,屋舍山墙高耸,鳞次栉比,墨瓦如鳞。洪福桥东南角的江南“第一楼”,气派非凡。
三层的“第一楼”,建于清同治末年,依桥临河,一楼茶馆,二楼书场,三楼客栈。曾经这里相当热闹,颇具影响,故人称“第一楼”,多有名旦名角登楼献艺。现在,它又入镜影视,增添了新话,俨然古镇的“明星”。
过洪福桥,就是古镇老街的一横——洪街。洪街分东、西,如新场古画卷的臂膀,舒展着她的翼翅。临街也多是店铺,尤其是桥头十字路口的,生意十分火爆。煎炸蒸煮的美食,飘香四溢,每每走过,勾起人的饥饿感。
新场古镇的老街,一家接一家的店铺,来来往往的人,如她活跃搏动的动脉,流淌着生命的活力。大红的灯笼张扬着传统的喜庆,七彩的招幌飘逸着进进出出的生意,而每一个店面,每一家房面布置的小花小草小饰物,则好似一枚枚传统上海的标识印章,彰显着沪上人家特质的小资情调。而我格外喜欢的,还是临河的小桥流水、傍水而居的格调。
新场古镇的浜河,洪桥港、包桥港、后市河和东横港,两横两纵构成一个“井”字,就像是她身体的静脉,循环往复着古镇人间烟火的气息。
河水青绿,虽为活水,但缓流如静,似乎水是凝稠的,好像倾注了情思,融入了乡愁,恋恋不舍远去。
后市河是新场大街西侧的浜河,与大街并行,在那些大宅院的后墙下。感受了老街的热闹人气,若想让自己安处于清静,那漫步后市河岸是最好的体验。虽然可见的都是那些老宅院的后墙,但这里才让你真正见识它们高宅大院的气派。山墙耸立,有着一种“高山空巷”的意境,庭院深深,直探入到静静的浜河,与古镇的静脉融合。
家家户户的后门,都有石块垒砌的驳岸,有的单阶如三角积木,有的双阶呈八字形,有的为倒八字,简直是石驳岸的展示厅。
沿河树木葱郁,荫隐幽静。一座座河桥,有的是石拱,但多为马鞍形的,不仅通畅一条条弄巷,而且演绎着江南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诗话,是“江南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貌。
从她浜河的凝稠、青葱与幽静,我明白,新场古镇的影调中,还有成片的深青,古朴又庄重,沉静且优雅。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后市河人烟稀少,唯有三三两两散步或在岸边纳凉的居民。零零散散的路灯,投映着婆娑的树影,氛围过于寂静。此时,回到老街上去,一盏盏灯笼亮了,映红了每家的屋檐;一串串霓虹闪烁,描清了翘角与飞檐的轮廓;临河的后窗散射出的光影,倒影在水中,绚丽多彩。
与后市河相反,此时的洪桥港,大概是最热闹的地方。临河的餐饮街,夜色阑珊,灯红柳绿,正是生意兴隆的时候。一家家临河的餐馆,一张张餐桌摆在河岸,长长的美人靠,成为了最惬意的椅榻。那家开了好多年的“201314爱情主题休闲吧”,也在夜色中嗨了起来。
在幢幢的灯影中,新场大街像是一条彩龙,在夜色中舞动。最靓丽的自然是洪福桥四周,流光溢彩。我斗胆地把夜色阑珊算作新场古镇的影调,那它就是橙色的,是华丽与温暖,是活泼与快乐。
新场古镇这卷老胶片,她的影调不仅是古色古香的墨黛,还是摄影界流行的配色,青橙组合。冷暖对比,亦静亦朗,格调高雅,幽情逸韵,颇具大片的范儿。
趁时光刚好,领略一下如影如画般的新场古镇,这一眼一眸,一步一景,是静幽与雅致,是沧桑斑驳亦是欣荣温馨,这些皆是新场古镇特有的影调。这种影调,还铺设着人间景色和岁月故事,以现代生活为背景,演绎着人间花好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