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雨中丁香怨(随笔)
凌晨,我就被一阵“噼里啪啦”“稀里哗啦”砸在琉璃瓦上和敲打万物的猛烈的雨声惊醒。走向阳台,拉开了落地窗帘,呈现在眼前的是烟雨濛濛的世界。雨水发出“哗哗”的巨响落在楼前车库的那排房盖上、那片空地上,飞溅起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数不清的水花......那水花飞溅起的玉儿屑般的碎末儿,霎时间又化作了无数晶莹剔透的银色水珠敷在楼窗上面,晨曦中,看上去仿佛一幅精美的水晶画图。那密密的、粗粗的、直直的雨线在天地间拉开了巨大的灰蒙蒙的雨幕。“哗哗哗”“哗哗哗”雨越下越大,雨水顺着楼窗飞流而下,转眼间又挂起了一个流动的雨帘。透过这飞瀑银珠串成的流动雨帘,我抬眼望见天上暴雨如注,然而地下早已积水成渠了......
雨,依然还在下,似乎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突然望见楼前那丛丁香树,它们浓密墨绿的枝叶和紫色的团状花冠在风雨中上下摇摆、忽东忽西、此起彼伏,紫丁香在暴风骤雨中奋力挣扎着、搏斗着、抗争着......
直到下午一点多钟,暴风骤雨似乎有些收敛了他骄纵肆虐的脾性,由先前的“噼里啪啦”“哗啦啦”“哗啦啦”地大发雷霆,逐渐变成了“淅淅沥沥”“滴答”“滴答”的娓娓细语......宛若浅吟低唱、又仿佛如诉如怨......
不知怎地,大概是触景生情吧!我突然想起了戴望舒的著名诗篇《雨巷》 , 《雨巷》写于1927年夏那个政治风云激荡的年代,也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戴望舒的成名之作。想到诗人的这首《雨巷》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清晰的画面: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意象,在当时的环境下,又构成了一种象征性意境,含蓄地反映出作者在当时那种既迷惘、又感伤、又有期待的一种情怀,给人以既朦胧、又幽深的一种美感。在绵绵细雨中,《雨巷》在我的灵魂深处再度引起深深的共鸣: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徘徊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在这样的雨天,再一次吟咏戴望舒的《雨巷》心里有几分感伤,又有几分迷惘,那朦胧幽深中,似乎又多了一份凄美的感受。我同情雨巷中那个结着愁怨的姑娘“她静静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怨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此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戴望舒的原配夫人穆丽娟——那个“结着丁香一般愁怨的姑娘”。
一九三五年五月的一天,在穆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十八岁的穆丽娟初次见到了诗人戴望舒,也正是秀美典雅的穆丽娟那不胜娇羞的惊鸿一瞥,深深地打动了当时大才子加诗人的戴望舒。当穆丽娟婀娜娉婷的身影消失在客厅的尽头时,戴望舒的目光迟迟难以收回。诗人终于找到了“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中人,那个丁香般的女子。一年后,他们的爱情瓜熟蒂落。但可惜的是,这在世人眼中天造地设的一对,走过了七个年头后,在一九四三年一月,最终还是走向了解体。爱情就像诗中描述的那样,飘飘缈緲,转瞬即逝了。诗人笔下的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想到此,我唏嘘惆怅,感慨颇多。
风雨飘摇中的丁香,戴望舒的《雨巷》,让我联想到自己此生中遭遇的坎坷命运,又想起了我那早已远去天国的丈夫祥子......这雨中的丁香怨啊!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唉!这人世间,最难说清楚的,还是一个“情”字啊!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雨终于停了,可人世间的《雨巷》愁怨远远没有结束,雨中丁香怨真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怎地一个“怨”字了得!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