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那一年,我为自己寻出路

编辑推荐 【春秋】那一年,我为自己寻出路


作者:秦川牛 布衣,304.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10发表时间:2022-08-26 08:38:48


  
   如果不是迫于生活无奈,相信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
  
   高中毕业后,面对着欠生产队的三百块钱外债,面对还在上学的两个弟弟,面对几间破瓦房,已经二十岁的我,无法选择复读。可又不愿意在家务农,一门心思想要去外面闯荡,想多多挣钱改变家里光景,更想给自己找寻一条好一点的通向未来的路经。
  
   我首先想到深圳,报纸上天天刊登着有关深圳的消息。这是国家第一个开放的城市,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去那里寻找属于自己的梦。于是,我一边和同村关系铁的景骑着自行车去县城做些小买卖赚着盘缠,一边鼓动着他和我一起去深圳,景比我大两岁,当时家里人正张罗着给他说亲,因此他一直犹豫不决。
  
   从我记事起,农村的贫穷让我害了怕,高中一毕业,就立下誓言:即使外面要饭、流浪也要离开农村。正当我为去深圳做准备的档口,这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在新疆工作的大哥给我写了长长的一封信。信中告诉我:深圳一般人去不了,因为是特区,必须有县级以上公安局证明才能进入,否则,会当做流窜犯抓起来。还说,如果真的想外出挣钱,明年一开春来新疆吧。
  
   我纳闷,大哥怎么知道我要去深圳,后来才知道是父亲写信告诉大哥的。父亲知道我心野,根本无心呆在家务农,又怕我一个人去了深圳举目无亲出什么乱子,这才写信给大哥。
  
   真的不知道去深圳打工竟然需要县级公安局证明。当年扒火车时在河南被收容过,那滋味真不好受。既然大哥答应去新疆,那就去吧。就像父亲说的,去新疆起码有个人照看。
  
   这年冬天,存在了几十年的生产队体制宣布解散。土地按人头分给每家每户,牲畜农具不够分就抓阄处理。一时间,大块绿油油的麦田被划分成一小块一长条。农田归了私人,大家也舍得投资,有钱人家从县城买回化肥,没钱人家也把猪肥羊粪鸡屎往麦田撒。家里水肥一担担往地里挑。我将一冬天做小买卖挣的钱买了两袋尿素,在第一场春雨后精心地撒到麦田,几天后,感觉麦苗蹭蹭地一天一个样地往上长。化肥就是好,看来今年的夏粮一定能丰收。
  
   二
  
   田里麦苗正处拔节期,我将要离开生活了二十年的老家,踏上了去新疆打工的列车。
  
   临行前几天,去崇宁上会时。特地去和在崇宁学校复读的同学鹏告别。鹏是我复读初中时,走的近的三个同学之一,后来我们一起考上赤水高中。再后来我转学丰原,他转学崇宁,另外两个在赤水上到高中毕业。这一年,一个留在本校复读,一个去了全县最好的瑞泉学校复读。
   鹏听说我要去新疆打工,摸了摸衣服口袋说:我送你些什么呢?随即从上衣口袋抽出钢笔要送我。我赶紧拒绝。笑着说:我是去打工挣钱不是去上学。
  
   这趟郑州到乌鲁木齐的列车每天一趟,到渭南站的时间是早晨七点零五分。此前从大哥来信里得知邻村有个人也要来新疆,让我找他联系一同来,便于路上有个照应。
  
   他叫新娃,上小学时比我低两级。他哥和我哥当年一起当兵到新疆,后来他哥调防到了伊犁,我哥留在乌鲁木齐。他两年前就去了伊犁打工,这次对他来说是重返。他告诉我,这次同行的还有一个女的,和他一个村的,叫刘秀丽。刘秀丽?我说认识。刘秀丽是我小学同学,上初中时分了班。她怎么也去新疆?新娃告诉我,人家秀丽初中毕业就去了南疆投奔她三大,已经好些年了,现在成城市人了,这次回来是专门找对象来了。
  
   原来发愁这么早要赶到火车站,得提前两个小时从家里出发,还得找几个人帮忙提行李。临出发前一天,新娃告诉我,秀丽家有个亲戚在公社拖拉机站。明天一大早开拖拉机送我们。
  
   家人知道新疆很冷。几天前,已经出嫁的二姐就来家忙着给我做三面新的棉裤棉袄。这个棉裤不像传统的那种有着长长腰围的大档棉裤,是当下流行的制服样式,前有开口,两侧有口袋,腰部有皮带袢。二姐是反复看了别人的成品才几次三番拆了缝,缝了拆,在我临走前两天终于缝制成功,真是费了二姐的一番苦心。大姐也提前赶来为我送行。和三姐母亲在锅灶上忙活到半夜为我准备路上的吃食。父亲一遍遍地给我讲出门在外的注意事项,以及他的一些人生经验。其实,我并没有听多少,只顾和前来的伙伴闲谝。
  
   因为激动很晚才入睡,我是被父亲的叫声喊醒的。没想到昨晚和我闲谝的兴朝、发才、运玲三位伙伴一大早也过来为我送行。
  
   没有表,天蒙蒙亮父亲就在村前大路上观察着过来的拖拉机,除了上学的两个弟弟,几乎全家出动把我送到大路上。性格柔弱的二姐眼泪哗哗。我就说她,我是去挣钱,又不是去上战场,你哭啥哩?你个没良心的,你走了,姐心里难受。二姐嗔怪我。
  
   或许是因为我说的“战场”的话,和我同岁的运玲竟然唱起来:送战友,踏征途。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想起驼铃声……他的唱功的确不怎么样,但把那种低沉忧伤的情绪唱出来了,一时间,我的心里陡生出一种悲伤来。我不想让家人看出我的情绪,强颜和伙伴们说着玩笑。
  
   拖拉机终于到了,远远地看到站在拖拉机拖箱的新娃给我招手。我瞟了一眼坐在驾驶室里的年轻女子,想着应该就是秀丽。或许几年过去了,秀丽已经忘记了我这个同学;或许她认出我,只是不好意思打招呼罢了。同学多年,因为男女有别,我都不记得和她说过话没有。
   行李撂上车,来不及和家人伙伴告别,拖拉机就“咚咚咚”地开动了。
  
   家人的叮嘱和伙伴的告别声,淹没在拖拉机咚咚咚声响里渐渐消失。直到拖拉机开进文惠村,送我的家人伙伴依然站在马路上招着手。
  
   这趟火车在渭南只停两分钟。这两分钟如同打仗,等把全部行李刚塞上车,火车就缓缓启动了。旅客很多,过道都站满了人。好不容易在两节车厢连接处找到一小块地方把行李堆放在一起。因为是站票,有经验的新娃让我看着行李,他和秀丽找座位。半小时过去,他俩回来,三个人肩扛手提总算把一大堆行李拎起来,跌跌撞撞地走了十几分钟,这才到了一个座位旁,座位上坐满了人。我诧异新娃把我们领到这儿的意图,正要问他,他一边把行李硬往行李架上塞,一边指着座位上的人对我说,他兰州下车,到时候这个座位就是我们的。行李实在太多,我装被子的蛇皮袋和一纸箱书只能放在座位地下。这样也好,晚上抽出来坐上去还可以打个盹。
  
   一路上,新娃、秀丽时不时地和其他旅客聊着天,我则傻乎乎地站在一旁聆听。想拿出书看,可车厢里孩子的哭声,大人的聊天声,打扑克输赢的叫骂声不绝于耳,也没了心情。只好透过车窗睁大眼睛望着疾驶而过风景。
  
   三
  
   列车离开八百里秦川,进入甘肃境内,就在山谷间穿梭,一忽儿钻山洞,一忽儿在山涧。除了偶尔有一两个穿着铁路制服的巡道工,一路上几乎看不到人影。两边,黄土和石头相间的山坡上,有凌散的绿草野花点缀着。列车每到一个站点停下,就有一大群挎着小竹笼的男女蜂蛹上来,他们两手捧着竹笼,叫喊着“卖鸡蛋哩,一块钱八个。”“刚出锅的热红苕,小的一毛大的两毛。”因为停车时间只有两三分钟,顾客不能下车,只好打开车窗交易。尽管嘴里都在喊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买卖双方依然互不信任,唯恐一方收了钱不给货,或者给了货拿不上钱。围在车窗的人太多,乱作一团。有的旅客给了大面额的,卖货人磨磨蹭蹭地翻着口袋半天不找钱,或者拿了货的人全身找零钱找不到。须臾,列车徐徐启动。任凭怎么叫喊,如何用难听的脏话骂,也不会撵着列车或者快速把钱撂出去。占了便宜的人一脸得意。
  
   听新娃说,这事太多了,一点不奇怪。还说我从来不买这些人的东西。“穷山恶水出刁民”嘛。我不赞同这样的话。这些人大多都是年轻人,脸上却看不出年轻人该有的圆润,个个皮肤粗糙面黄肌瘦,一看就严重缺少营养。身上的衣服布满补丁,像老家要饭的,一定是太穷了。我更愿意用“贫穷会迫使人们去挖掘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句话来诠释。尽管这“才智”的描述有些调侃的意味。
  
   夜深时,整个车厢呼噜声咳嗽声不绝于耳。臭脚丫子混合着劣质烟草的味儿直冲鼻子。我们三个轮换着坐在行李上解困,看着他俩睡得那样安详,我实在不忍叫醒。忽而想起车厢连接处应该不至于这样挤吧。于是,从过道横七竖八躺着的人身上跳跃过去,来到车厢连接处,一股冷风扑面而来,不由得打了个寒颤。接缝处密封不严,冷风直灌,异常寒冷。两个孩子和一个女人穿着棉衣棉裤棉鞋,瑟缩着身子在车厢连接处一头卷缩着,睡意深沉。女人头上的围巾掉落肩上,长长的头发散乱摊开,形成一大片。两只手一边一个搂着两个孩子,斜靠在一大堆行李上。行李杂乱,有手提包,有蛇皮袋子,还有一个长方体的皮箱。车厢连接处的另一头空着。仔细一看,地上冻结着一层薄薄的黄色冰层,一股骚哄哄的味儿。这一定是哪位无良男顾客干的事。应该是旁边厕所有人憋不住干的吧。我在想,当他视若无人地痛快时,想没想到身后的这对母子。
   在连接处站了会儿,觉得还是回到行李旁站着好。
  
   凌晨一点多,列车抵达兰州。先前说好的那个顾客起身下车,秀丽急忙坐上去占座。这样我们三个人总算有了坐。
  
   兰州对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在高二上半学期,班主任孙老师给同学们读了一份报纸上宣传的事迹。一个叫“任海沧”的兰州大学学生被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录取的长篇新闻稿。孙老师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想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那时候,美国太遥远了,想都不敢想,兰州大学还是可以做做梦的。
  
   列车一过兰州,缓缓行驶在狭长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被称为古丝绸之路,两千多年前由汉武帝派遣的张骞出使西域而得名。近代重大事件,是红军长征时由陈昌浩徐向前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河西走廊和马家军激战数月,最后全军覆没造成巨大损失。
   如果没有当年的汉武帝,今天的河西走廊能否划归祖国版图真的不好说。
  
   四
  
   车窗外是一马平川的戈壁,看不到一星绿色,只有到了大的车站,才能看到几棵光秃秃的白杨树。望着远处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脉。我的头脑里不由自主胡乱地想起,远古的近代的发生在这些地方的人和事。张掖武威这两个地方对我的印象很不错,车站上那种蜂蛹而至的买卖人少了很多,人们的穿戴普遍好。这两个地方给我留下的印象,要比陇西天水好很多。
  
   列车奔驰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太阳从东边走到西边,在车窗外忽远忽近,忽左忽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诗句,只有在荒漠戈壁,在此时此刻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一整天看不到人烟,唯一有人的地方是车站。却也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个铁路工人。
  
   第三天凌晨,列车进入新疆境内。但依然是荒漠戈壁。望着眼前的一切,我突然对自己决定有些后悔。要是去深圳绝不会是如此萧煞的景色,那里的自然环境比老家应该还要富饶美丽。新娃和秀丽依然兴奋不已地谈笑风生,车窗外的荒凉萧杀似乎与他两无关。
   直到列车快要进入哈密车站,终于看到一大片高高的白杨树林,一栋栋楼宇淹映期间,有了城市的感觉。
  
   一路上看到的植物以白杨树最多,这使我想起茅盾的《白杨礼赞》。白杨树有生长快、树冠大、抗风、树根分蘖多(根系深)等特点,非常适合多风少雨的大西北生态环境。
  
   列车终于在第三天下午五点多,抵达目的地乌鲁木齐车站。
  
   因为行李太多,我们三个人并不着急。缓缓地跟着下车人流一步步摞着脚步。透过车窗看到外面的天气异常阴沉,好像还在刮着风。站台上的行人裹紧外衣瑟缩着头,一副寒气逼人的样子。还没到走到车门口,就隐隐听到大哥在喊我的名字。我想回一声,看着拥挤的人群又不好意思。心想,大哥应该不会跑远的,电报里不仅说了车次还说了车厢号。我只想着快点下车。
  
   还好,我们三个一下车,我就看到大哥穿着一件旧的翻领皮大衣,一边喊着我一边急匆匆向我走来。
  
   三个人里只有我的行李最多也最重,一只化肥袋,里面塞着铺盖和棉裤棉袄、以及几件夏季衣服。一只医用纸箱,里面装满我读过的文学类书籍。这些书籍曾给离开学校后苦闷彷徨的我极大的精神慰籍。另一件行李给大哥带的面粉。母亲说城里人吃的麦子都是多年陈粮,没有咱新麦磨的面吃上香。
  
   没有过多寒暄。大哥问了同行的秀丽要去哪儿,秀丽说,去喀什招待所。大哥说了句“刚好顺路”的话,提着装着面粉的袋子,说了句“跟上我,”大步流星向前走了。我们三个尾随着。
   在一辆吉普车跟前,我们停了下来。车上下来一个人,看年龄和我哥差不多。一句“今天这怂天气太冷”的话,暴露了陕西人的身份。
  
   吉普车拐来拐去,在一栋大楼前停下。大哥说:喀什招待所到了,秀丽提着行李下了车。
  
   嫂子对我的到来似乎并不欢迎。一进门按照老家的习惯,我很响亮地叫了一声“艾姐”。她看也没看我,一声不吭地转身出了房门,大哥看出我的尴尬,说她去做饭了。
   大哥的房子就一大间:一张床几乎占了房子的三分之一,一张桌子摆放着几本小学生课本,上小学的侄儿趴在桌子上做作业,看到我们进来,抬头看了一眼,又翻弄起书本。还没上学的侄女在房间跑来跑去,对我们只是微微一笑,跟着妈妈跑了。后来我才知道,这栋楼是单位的单身宿舍。很多刚把老婆孩子户口办来的人,都被安排在这栋楼里,大家把厨房放在过道。我哥家的厨房在楼道尽头。
  
   晚饭是嫂子擀的汤面条,加上吉普车司机,家里一下子多出三张口吃饭,嫂子的不高兴可想而知。我和新娃每人一碗汤面条,就着油泼辣子吃了一个馍勉强充充饥。去厨房端饭时发现,每人盛了一碗饭后,小铝锅里的汤水已经见底了。
  
   司机走后,我正愁着晚上如何睡觉时,大哥对我和新娃说,把铺盖带上,你俩跟我走。
  
   城里就是好,大街上灯火通明,时有车辆从身旁疾驶而过,已经晚八点多了,路上行人依然不绝。眼前是座大桥,哥哥说,这是西大桥。上了桥,桥下并没有水流,而是一条石子铺成的大马路。一个维族醉汉一手提着酒瓶,摇摇晃晃地走在大桥中间,嘴里呜哩哇啦不知道说着什么话。新娃轻轻骂了一句:这卖勾子喝勺了。大哥说,醉鬼,别理。
  
   十几分钟后,大哥把我两带到一栋陈旧的两层楼前,打开一楼的一间房门,开了灯,指着一张双人床说:这几天你俩就睡这。又对新娃说,你哥还没有找到便车,你还得等几天。新娃大哥在伊犁,去伊犁需要边境通行证,通行证不好办,只有等他哥联系好军车把他带过去。
  
   安排完我俩,大哥刚要出门。我终于憋不住地说了话:“哥,能不能想办法把我户口办过来。”大哥听了,立刻换了表情,毫不留情地怼我:“别做梦了,好好挣上几年钱,回家把房子盖了,娶个媳妇成个家。”
  
   哥哥的话,令我的心一下子跌入冰窟。如果仅仅是为了挣钱盖房子娶媳妇,我又何必大老远地跑到新疆打工。我不知道以后的路怎么走,但如果有一线希望,我也绝不放弃。我相信,这偌大一座城市,能没有我的一席之地?
  
   这一夜,我想了很久想了很多。
  
  
  
  

共 574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学校出来,决心要走出家乡,寻找比在家乡更有前途的路。这篇“寻路”作品,重点写了旅途的经历。实在是一篇精彩的故事。我编辑时认真阅读了全文,还纠正了几个错别字。深深感到这是一篇很有意义的文章。主要是记录了开放后农村年轻人要改变自己命运的作为。从这里可以看出,改革开放,真正是给了农村人奋斗的平台。认真阅读这篇文章,不仅可以享受故事的精彩,还可以了解历史的进程。建议朋友们都来看看。谢谢作者。【编辑:河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秦川牛        2022-08-26 14:07:14
  谢谢河杨老师!您辛苦了!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