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蓉城】川主二郎古庙兴,九盘碧云石笋奇 ——夹江小游记之二
夹江县甘江镇九盘山,山中植被茂密,松涛竹韵,奇峰异石;山前江流环绕,碧水烟村,绿野田畴;园中山路蜿蜒,殿宇深藏,阁亭高耸,多姿多彩。拥有原生态的清幽,也具人文古迹的熏陶,称为“九盘胜境”,是夹江的另一“青衣佳处”。
山上建有碧云亭和二郎庙。碧云亭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兴建。亭名得自南朝辞赋名家江淹(也就是成语江郎才尽的主角,其实一直有才、有智、有德)诗:“日暮碧云合,家人空叹长。”宋代有博学善文而平生坎坷,“道与世抗,命与时违”的嘉州隐士杨翚隐居于此。触景生情,感时愤世所作的《碧云亭记》,是宋代乐山人写乐山的第一篇重要地方文献,为历代登山问道者以深刻启迪,流传至今。
原亭已毁,明、清皆重建、补建为砖石白塔。后时世变迁,将此塔砖石拆建大炼钢铁的土高炉。现在是1995年新建的五层25米的六边阁楼,成为夹江碧云山公园,是休闲纳凉远眺佳处。可惜碧云山公园在修缮之中不开放,便游览同处一山的二郎庙。
此处原建有邓艾庙。明代万历年间,夹江县令董继舒,认为川人祀祭邓艾不妥(偷渡阴平灭蜀),撤邓艾庙,改祀诸葛武侯,并著有《诸葛祠记》。后又将武侯祠又移至夹江城南水口祠。
在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已先后敕封为王,清代续封为王。康熙初年在原址改建川主祠纪念李冰父子,以昭彰功盖蜀郡,泽沛川民,造福万代的伟大历史功绩,世代祭祀。据不完全统计,在四川各地修建的二王庙(二郞庙)、川主祠(庙),有200多座,成都过去就有三座(盐道街、青龙场、驷马桥各一)。在云、贵、甘、陕、鄂等地也修建有川主祠等,有的也作为川人在外地的会馆。
后在道光六年和嘉庆二十四年因“庙貌不巍峨”、“栋宇不宏阔”,二郎庙又而重修、重建。现存二郞正殿即当时所建。光绪年间,庙前又增修戏台及钟鼓二楼。后来又逐步増修,成为共计三进院落,有二郎殿、玉皇殿、王母殿、财神殿、滴水观音殿、列宿殿、元辰殿、东岳殿等十余座殿堂。
二郎庙内除供奉有李二郎(李冰父子)、杨二郎(杨戬,灌口神)外,还供奉了为民斩蛟治水的隋代嘉州太守赵二郎(赵昱)的塑像。这些神氏塑像,虽谈不上精美,却形态各异,神情生动。据说杨戬的第三只眼为古蚕丛之后的纵目标记,好像又与三星堆扯上了关系。
二郎庙中有几幅古奇字对联,考到了包括自己的很多国人(很多字打不出来)。将日月、人火、土金、水木结对逐一添加重叠,表达人类与古代日月天地五行相伴相生相融相克的奇妙关系,形像成人头顶日月,手脚依掌五行的关系图。
殿内展有二十四孝图画,作者笔法比较洗练老道有观赏性。庙中树荫下成片多肉植物,得益于潮湿温润的自然气候,生长茂盛,欣欣向荣。
这里还有一个奇观,称为石笋或丈人峰。宋人杨翚在《碧云亭记》篇首专门描写“石挺出于山旁,高丈有二尺,园若砻错(石磨),上锐而下广,藓痕斑斓,如抱箨(笋壳)焉,俗呼为石笋。”原有一公一母两笋,相距40米。清代时被风水师将其母笋凿倒,仅剩下残余一个。旁边有题词丈人峰和若干小字,据说乃陆游所题。现在很难上去,字也毁损。
在二郎庙周围山边还有一些汉代崖墓和不知何时的造像,如骑在老虎身上红衣汉子,用头顶住大树根的弥陀等,十分生动有趣。
别看现在二郎庙很清静,可到农历六月二十四,一年一度的庙会期间,到二郎庙供奉的人摩肩接踵,香火之鼎盛,非一般县城寺庙所能岂及。每逢大年初一,去往夹江二郎庙上香祈福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若干年前,知青老朋友,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省书学学会副会长代欣兄就向我推荐了夹江马村鱼头,过去经过夹江却未得鉴赏。这次专门导航到马村镇的马村鱼头店。两层的店面不大,虽非节假日,却基本满座。主打菜是藿香鱼头、酱肉蒸饺和泡萝卜。鱼头确实香嫩鲜,不过对于好吃嘴来说,略显单调。一行人中的泡菜爱家,点评泡萝卜脆嫩偏咸。
据说当地马村水库还是有名的垂钓圣地。夹江也是中国书画用纸重要出产地之一,不过看到饭店后面小河中略带棕色的水流,有些担心造纸对于环境的污染。因为老家在原成都造纸二厂旁边,造纸污染了成都有名的老沙河,泛黄冒泡,鱼虾死绝,完全废弃,工厂也倒闭。但愿这些担心是多余的。
正是:
夹江二郎神奇庙,玉帝王母一锅勺。生僻古字五行联,鱼头鲜美石笋高。
途乐客2021.06.26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