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心灵】虔诚的文化心灵(赏析)

编辑推荐 【心灵】虔诚的文化心灵(赏析) ——读书心得两篇


作者:香篝水沉销 秀才,1541.1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60发表时间:2022-09-04 17:14:13
摘要:读余秋雨散文的感受和《长在凡间的梧桐》的简评。


   一、虔诚的文化心灵——读余秋雨散文有感
   读余秋雨的散文,我感受到的是作者的那颗虔诚的文化心灵。
   并不是每一个有文化的人都有一颗虔诚的心,但余秋雨可谓二者兼备。虔诚源于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已上升为一种信仰,类似于宗教信徒,是超越了生命之上的精神的崇敬。像血液流淌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不可分离,不可背叛,不可毁伤。
   中国的文化是值得这样敬仰的。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优秀的,优秀在什么地方,最主要的是她创造了悠久而又灿烂的文明。这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
   文化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也许你能说出好多好多,但根本的一点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她让这个民族具有了无比的凝聚力。只要这种凝聚力还在,只要这种文化还在,这个民族就不会灭亡,这个民族就是有希望的民族。
   我想起了孔子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在孔子眼里,文化的凝聚力胜过君王的统治。因此,聪明的君王无一不是文化的利用者。在《一个王朝的背影》里,作者就盛赞了康熙大帝的这种聪明:利用汉文化来统治汉人。而清朝最初的统治着就做得不够聪明,最典型的是“剃发令”,留发不留头。在汉人眼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敢毁伤的,剃发的命令与汉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根本性的冲突,因而激起极大地反抗。但随着文化的认同,汉人的反抗愈来愈弱,就连黄宗羲,顾炎武这样的汉文化的铁杆保卫者也逐渐默认了,其重要原因就是康熙帝认同了汉文化。因此,文人的反抗与其说是反对异族政权,不如说是反抗文化的侵略。在他们眼里,自身的文化是不容许被玷污的,你可以建立一个新的政权,但不能灭亡我的文化。清朝的统治者利用这种心理彻底征服了汉族的知识分子。到了王国维那儿,他把这种虔诚发挥到极端,他采取自杀的方式用生命来祭奠他所捍卫的封建文化。如果找不到文化的认同点,知识分子也就生不如死了。
   对文化的保护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这其中,天一阁藏书楼的主人范钦自然功不可没。这是中国唯一一座没有经过重大破坏(小破坏还是有的)的藏书楼。正因为有无数人对文化的保护,我们今天才能有幸目睹。
   中国人不仅有智慧,同时也很无知和愚昧。这种无知和愚昧不止一次地让文化遭到重大破坏,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在《道士塔》一文里,作者写到的那个王道士,他把敦煌石窟的宝藏当做废纸一样卖给外国冒险家,其无知和贪欲给中国造成的损失真是杀一万次也难赎其罪。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他最初发现石窟后曾经报告官府,但官员们竟觉得要把这些文物运回京城费用太高而不予理睬。中国的官员运到京城都嫌费用高,外国的冒险家却不远万里来运宝。真让人禁不住要指着这些无知的官员和王道士之流而痛骂。今天的敦煌研究家们,要看一眼这些文物的照片,都要花高价从外国人那儿购买胶卷,千秋罪过,万死难赎,一点都不过分。
   中国对文化的破坏不仅在于文化本身,还有创造文化的人。《遥远的绝响》一文,让我们看到魏晋时代对文人的血腥屠杀。如何晏、张华、潘岳、谢灵运、范晔等等尽皆被杀。阮籍、嵇康等或佯狂或隐居。嵇康最终因为朋友争辩而被陷害致死。对文人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黑暗时代。不过,即使是政治清明的时代,如乾隆时期,也让数不清的文人冤死于文字狱。而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其焚书坑儒几乎是儒家文化的灭顶之灾。这中间,还有一些小毛贼、江洋大盗和不法商贩及贪官污吏或偷书或盗墓或非法索取等等,将无数的奇珍异宝辗转卖到外国人手里,这中间的损失谁又能说得清。
   另外,还有一些人对一定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伦理道德任意践踏,这也可以看做另一种文化的破坏。如《历史的暗角》中写到的费无忌,一个典型的小人,从最初让楚平王娶儿媳(违背人伦)开始,接着陷害太子,太子的老师伍奢一家等,最后遭到劫难的是整个楚国。无论哪个朝代,这样的小人都无处不在,他们像躲在暗角的幽灵,随时准备把人论道德,历史文化,善良心灵等撕一个血淋淋的裂口。
   还有一种文化可以称之为商业文化,晋商自然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抱愧山西》一文中,作者详细描述了晋商几百年的兴衰史。最后,在袁世凯时期,晋商走向了没落。我想,晋商即使能过了这一关,后来也必定在劫难逃,所有的资本家都将在革命的洪流中灰飞烟灭。
   如果要在中国历史上找出一个对文化,对社会各界,对整个生产力破坏最大的事件,我想,莫过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作者有多篇文章写了在文革中亲人和家庭遭受的劫难。他的父亲被关押和批斗差点自杀,岳父母也屡遭游街和辱骂,三叔受不了侮辱而自杀等等……文革造成的灾难无须多言,所以我们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不忘历史,是为了不再走弯路。
   读完《余秋雨散文》,掩卷深思,我能否拥有一颗虔诚的文化心灵,像作者和无数的有志之士那样敬仰、保护、弘扬中国的文化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而复兴传统文化自然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作为中国人,特别是作为教师,就让梦做得更辉煌些吧。
  
  
   二、品读《长在凡间的梧桐》
   《长在凡间的梧桐》一书是我县作协主席刘东华创作的散文集。书中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好像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但这些小事都凝聚着作者真挚的感情和理性的思索,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全书精选了93篇文章,每一篇都是作者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它们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在每一个读者心中开花结果!
   初读此书,我就被它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些语句似乎很平淡,但平淡中却蕴涵丰富的哲理,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和升华。它的语言的显著特点是质朴和厚重。它不像某些人那样喜欢用绮丽的句子,像妖艳的少妇,香风阵阵却空洞无物。它更像来自乡间的老农,向你讲述耕耘的艰难和收获的喜悦。我一向认为散文之难就难在语言。因为你把句子写精炼容易,写生动也容易,而要写得有理性和韵味就难了。有时候,一篇文章能有一句这样的句子就不错了。而纵观此书,这样厚重的语句却比比皆是。现列举几例如下:
   “不是要每个女人都做居士,但起码要有海青的那份飘逸出尘的清净之心。”(《爱上海青》)
   “他们算不上是慈善家,但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富有才能施予”。(《并非富有才能施予》)
   “在这社会上,因为服务了别人,所以他们的职业就是天使。”(《天使的职业》)
   “俗人饮茶,饮的本来就是一份人间烟火的温暖和关照。”(《茶的道场》)
   这样的例子无须多举,每一个读者也自有自己的钟爱。
   本书在内容上的一大特点就是“以小见大”,通过对身边小事的叙述,引出富有教育意义或人生感悟的大道理。如《给风留门》,作者去一书法家取字,发现门开着。老前辈之所以开着门,是为了让风进来。作者由此联想到住高档社区的朋友家空气凝滞(不给风留门)和以前老家的篱笆院墙(给风留门)的事例。最后结合中国的传统建筑讲究风的通透的特点,归纳出“人的生活更应该去亲近自然,享受临风而立、迎风微醺的美好”的道理。
   此外,像《长在凡间的梧桐》、《应该让谁带着我们的孩子奔跑》、《散装的生活》、《如葱美眷》、《一寸秋风一寸凉》等等,都是“小中见大”的典范。
   散文区别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作者的好多文章恰好体现了这个特点。有些内容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作者却能用一根丝线把它们串起来,编织成美丽的花篮。如《配角很牛》,火锅里的辣椒与相声里的捧哏本来八不沾边,作者用“配角”这根线把它们连在一起,说明配角也很重要。红花还需绿叶扶,没有绿叶,也就没有红花。《云间芳草》中,作者把云南西双版纳的草,老屋墙缝里的草,西安大雁塔砖缝里的草和济南道观岩石上的草连在一起,表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些不同地点的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择环境,哪怕是裸露的岩石,没有土壤,连树都不能生长,小草却能顽强地站住脚跟,笑对青天,与云呢喃。这不正是强者精神的体现吗?!
   在表情达意上,作者的感情真挚而含蓄。他不是强烈地抒情,而是将情感隐藏于所写的人和事之中,让读者咀嚼和品味。如《择一城终老》中老冯的故事。老冯随初恋的女子来到异地乡村教书。那女人为了回城抛弃了他。他没有回老家,而是选择了一个相爱的人在乡村安家。后来,老冯回城里中学当了副校长,恰与初恋同在一校。而初恋女子的婚姻并不幸福。周围的人认为老冯会和初恋旧情复燃。但老冯却没有出现人们想象的花边新闻,最后和他相守的还是那个能干的老婆。他真正实践了“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明显地表达出自己的爱与憎,但爱憎已很分明。
   此外,像《薪火相传》中的本焕长老,《人要活得好看》中的乡下老头,《少年的枣》中的表哥等都是作者歌颂的人物。但作者的赞美都在他们所做的事情中,作者的情感就在字里行间。
   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地沭浴国学文化的熏陶,你会惊叹作者知识的丰富!古诗词、庄子、古文等信手拈来,既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又开阔了读者的视野。作者有时引用,如《长在凡间的梧桐》引用庄子《秋水》中的句子;有时截取故事当引子,如《风雪夜奔》中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故事;有时用诗歌生发联想,如《亭台六七座》中从儿子背的诗联想到醉翁亭、湖心亭、且停亭;有时直接用诗句作题,如《秋尽江南草未凋》,就直接用了杜牧的诗……另外,作者有时还引用佛经中的句子,如《菩提本无树》中就引用了《坛经》里的经典名句。由此我想到,要写好散文,自己需有丰富的知识,“读书破万卷”之后,方能“下笔如有神”。
   本书书名取自书中第一篇散文《长在凡间的梧桐》,可知此文是作者代表作之一,必是作者钟爱之文。这篇文章先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梧桐因为生长快,木质不够坚实,价格低廉,只有小户人家才做桐木家具。母亲的陪嫁就是桐木柜子。后来方知桐木虽轻,却不易变形,可见桐木的持久耐用。而桐木做琴更是千年来无以替代。它的价值远非寻常树木可比。最后作者引用庄子《秋水》中的句子说明凤凰非梧桐不栖。家乡有句俗语:家里栽着梧桐树,不愁凤凰飞不来。细思其意,当说明梧桐树有高尚的灵魂,才能引来神鸟栖息。这样的树为何没有生长在云间或者幽僻的山谷呢?我想这里面一定暗含佛理。“凡间”是其生长的环境,不离尘世。正如慧能大师所说“离世求菩提,恰如求兔角”。做家具和琴,是其实用价值。它不是无用的摆设,是惠及千家的福音。招引凤凰,是其高贵的精神追求。它就像尘世的菩萨,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事业。在芸芸众生里拥有一份独特,于平凡生活中享受一种洒脱!这也许就是作者暗示读者应该追求的境界吧!
   只是,以我之浅薄,又如何参透此书之深奥呢?虽有千言,难解其万分之一。唯有置于枕边,不时翻阅,聆听灵魂之语,神往梧桐之境!足矣!

共 43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问好作者!读完《读余秋雨散文的感受》这一节,我想到了九十年代读余秋雨的如《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后的是那种酣畅淋漓,醍醐灌顶的感觉。如今再读,那种所谓的“历史视角下的散文书写”就显得孱弱了些。但不管怎么说他的那些散文己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众多人的精神食粮之一,他那种抒情、伤感以及自身涵养的真情流露和历史文化的适度解读通过一段段文字的表达都成了后学者写作的一个标杆。感谢作者又一次带给我对于余秋雨散文的回忆。而本文的另一节则是对作品《长在凡间的梧桐》的品读感受。对于散文的创作而言,每个人的风格都有不同。那是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以写出的文章也不可能相同;但是散文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真”,离开了“真”字,这样的文章就一文不值!通过作者的介绍《长在凡间的梧桐》写得自然,平易,亲切;虽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都是真实、真诚的情感于内。因此才会让作者有了“唯有置于枕边,不时翻阅,聆听灵魂之语,神往梧桐之境!”的感触!总之文章还是要踏踏实实的去写,要不断的积累自己,充实自己,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给人以知识和力量!最后谢谢作者分享给读者的品评文字!期待更多精彩作品!【责任编辑:江山水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江山水墨        2022-09-04 17:14:47
  问好作者!下午好!
祖籍江南,军垦二代;喜欢胡杨,喜欢雪山,喜欢沙漠......
回复1 楼        文友:香篝水沉销        2022-09-05 14:07:31
  感谢你的编辑点评!辛苦了!
2 楼        文友:江山水墨        2022-09-04 17:15:09
  期待更多精彩作品!
祖籍江南,军垦二代;喜欢胡杨,喜欢雪山,喜欢沙漠......
3 楼        文友:江山水墨        2022-09-04 17:15:28
  辛苦,水墨敬茶!
祖籍江南,军垦二代;喜欢胡杨,喜欢雪山,喜欢沙漠......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