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情】“双抢”印记(散文)
在我的故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小孩盼过年,大人望插田。过年,有好吃好喝的,能吃饱喝足;插田,丰收在望,有吃有剩。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以粮为纲的那个年代,为解决山区农村缺口粮问题,政府引导大别山南缘的宿松县的西北山区农村,推广优良品种,普遍实施插“双季”稻,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解决山区粮食问题,从而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自我“造血”功能。
“双季”稻,就是在一块田里,一年插两季水稻,即早稻和晚稻。由于山区,早春和秋后气温低,日照时间短,对水稻生长不利。早稻务必要于4月中旬前插下去,7月底前必须把晚稻秧插完。这就要求,在7月炎热的“三伏天”,既要把已成熟的早稻收割上来,又要把晚稻插尽。人们把这一抢收抢种的季节性的又热又累的劳作,称为“双抢”。
一提到双抢,现在的孩子和年轻人可能感到很陌生。可是,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年代出生的人,那是刻骨铭心的难忘记忆,是一段不能忘却的美丽乡愁。只有经历过双抢的磨练,才能真正体会到农村生活的不易,才能感受到农民种田的艰辛,才能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句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感悟。
每年到了放暑假时的炎炎夏日的7月中旬,双抢就如期到来。正常的双抢时间为期一个月左右。村里人都知道:小暑收不得,大暑收不掣。意思就是到了小暑季节以后就要开始抢收早稻了,到了大暑再去收割有可能就误了农时。小暑后就意味着双抢正式开始,否则一旦错过收割的黄金季节,将直接影响一年的收成。
记得双抢期间,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队长就放开嗓子喊出工,并宣布即日都到哪些田块里做些什么,带什么工具。
一天,天还没亮,队长便喊开工,大家陆续起床。我头戴一顶草帽为了防嗮,身上披着一个长长毛巾,既当上装,又可用来擦汗。一边揉揉刚刚睁开的双眼,一边高一脚低一脚,赶到那块金黄色的稻田里。同大家一样,弯下腰,右手握着磨得飞快的镰刀,左手抓着沉甸甸的稻禾,开始挥舞着镰刀割起来。大家你追我赶,只听得“撕啦…撕啦…”,一片镰刀割禾声,要抢在太阳还没升起来前,把今天需要割的稻禾割到,让它在太阳底下暴晒一天。看到一排排丰收的稻子慢慢地倒在田里,尽管汗水一滴滴地洒落下来,浑身全部湿透了,但想到沉甸甸的稻子即将颗粒归仓,心中的快意和成就无以名状,早把双抢带来的疲惫抛到九霄云外了,觉得付出的汗水总算没有白流。早饭后,改做别的事,挑肥运土的,整平水田的、拔秧插苗的。一簇簇,一队队热火朝天。下午,一部分女劳力,收捆稻禾,男劳力挑稻“把”,送往队里的稻场堆放。挑稻“把”是一件特别辛苦、特别劳累的体力活,由于距离稻场较远,挑稻“把”途中不能歇脚,稻“把”不能放在地上,百余斤重的担子在肩膀上,只能两个肩膀轮流转换挑,以缓解肩上的压力。晚饭后,一部分人拔秧(栓成一把一把)苗,一部分人在稻场上打稻。打稻也不轻松,要将白天从田里挑来的稲把,全部打一次,有时至深夜十二点钟才歇。打稻,三人一伙,一人抓稻捆,放在凳子上,二人用木棍捶打。打过的稻禾还有很多稻谷在禾上,再把稻禾堆好,叫堆稲把。上半部堆成圆锥形,用稻草封好顶,不能漏水进去。待农闲时再进行牛拉石磙的办法打稻。晒稻,把打下来的稻子,铺在稻场上晾晒。晾晒稻子的过程也是充满艰辛的,因为双抢正好是一年中最炎热的阴历六月,这个时候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一样说变就变,明明是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稻谷在稻场上很快晾干了,说不定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刹那间就是大雨倾盆,把稻场上来不及收好的稻谷淋得湿漉漉的,让人心疼不已。如果遇上连阴雨天气,稻子还会发芽变质,一年辛辛苦苦下来的收成就要打折扣了。
抢收完早稻后就是抢栽晚稻了。村里人都知道,不插立秋秧。晚稻的栽插一般不能迟于立秋节令,否则直接影响晚稻的收成,因为季节不等人。田里的稲禾收了,剩下稲禾桩及杂草。把田里灌满水,下好农家肥。首先用牛犁田,把稲禾桩及杂草翻过来,再用牛拖钉滚(农具),把稲禾桩及杂草“钉”入泥土里。随后人工稍为挖高填低,平整水田,待田泥成为糊状、整平,不见杂草,即可插秧。
插秧是个技术活,大家一字而下田排开,弯腰撒手,左手拿秧把,左手大拇指、二拇指、中拇指三指自动协作分出每棵秧稞(大致6-7珠秧苗),右手不停地到左手上去拿每棵秧稞,右手二拇指、中拇指夹住秧稞的根部,申直插入水田泥里,随即张开夹住秧稞的两根手指,右手快速辙出水,再接下棵秧稞。这样机械地迅速地反复,谓之插秧。插秧是很有讲究的,珠距行距要对称,横看成行,直看成线,秧苗之间的密度要均匀,每棵秧基本上同样多的苗数,多了会浪费幼苗,不利于后来生长发稞,少了又怕被田里的高温水泡死幼苗。插秧是一步步的倒退过程,农村有谚语:女人怕生娃,男人怕倒爬。插秧时,头顶炎炎烈日、骄阳似火,弯腰面田里的高温水,异常灼热,非常的烫。大家都是汗流满面,随便摆一下头,汗水就像雨点,滴在水田里。插秧下田时一字排开,插起秧来后,是我退你退向后赶退,面前的人催背后的人,就像大海里的波涛,后浪推前浪。插秧速度不快者,不能申腰歇口气,后面的人紧退不放催来了,还挡住了面前人,所以要拼命插,一个劲地插,一畦秧苗插到头,真是腰酸背痛,眼发花,不是滋味。到了傍晚时候,蚊虫、蚂蝗、牛苍蝇和昆虫等成群结队、不约而同的进行轮番袭击,人的身上不时地被蚊虫和蚂蝗等咬得血迹斑斑,到处都是斑斑点点,有的还肿胀起来了,好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这仿佛跟人生经历的道路颇有相似之处,人生有时后退一步是为了更好的进步,插秧也是如此。在一步步的倒退插秧中,秧苗齐刷刷的屹立在田间,看起来到处都是绿油油的,真像一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插完秧到对岸,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徜徉在希望的田野上哼着小曲和家乡的黄梅戏小调,心中感到无比畅快,一阵阵难得的凉爽微风吹来,呼吸着田野中新鲜的空气,人感到舒服极了,这个简直就是苦中作乐吧。
双抢经历下来,体力的巨大消耗,让每个人都变得消瘦许多,经过火热的阳光暴晒皮肤也变得更加黝黑黝黑。双抢也留下了一生中许多无法忘却的记忆。
双抢之后还有一个薅草的过程。一定意义上说薅草是双抢的延续,薅草是为了清除稻田中的不同种类的杂草,有利于水稻成长,传统的薅草,使用薅草小粑,劳作人员站立直腰,手不停的挥动薅草小粑,使劲地在柔和的泥里一拉一推,把水草拉倒,浮在水面。这时,一人领唱山歌,众人接腔齐唱,阵阵山歌回应山谷,悦耳悠扬。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生产力的日益发达,广大农民终于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收割机收稲,取代了人工割稲打稲;插秧机插秧,从弯腰面水的插秧中解放出来了。打上除草剂药,不再使用薅草小粑薅草了。
其实,经历了双抢那个时代的人,也是收获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能够吃下双抢那个苦,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这已经被许多事实验证了。无论人生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坚持就会奔向更加充满希望和生机的远方……
现在回想起来,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双抢难忘的经历,我的人生轨迹可能会成为另外一番景象,双抢锤炼了人的意志和品格,培养了人的不畏艰辛、克难攻坚、去争取胜利的一种勇气和信心,这对后来人生的成长和进步无疑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而且这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奋斗精神将长期伴随着我……
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是幸福的,不知道双抢是怎么回事,相信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双抢,会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深深体会到那个时代农民劳作的艰辛和不容易,感恩党的好政策,会更加热爱这个好时代,满怀信心的走向更加灿烂光明的美好未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改为插一季中稻。如今,双抢在山区农村已经成为历史,双抢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使人刻骨铭心。
再见,双抢!难忘,双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