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亭】读《朱子家训》有感(赏析) ——有些古训,永远不会过时
多年来,我一直喜欢古文。没事的时候,就喜欢读一点有名的古文,实在没有资料的时候,就去找本学生课本看看。中学毕业已经几十年了,过去背的很多名篇,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卖炭翁》《醉翁亭记》等,依然能背上几句。最近无意中接触到了《朱子家训》,认真研读了其中的所有句子,深有感触。不仅摘抄了笔记,还分享给了好几个朋友。出于好奇,我也查阅了作者的一些情况,整理出来,连同自己的一些感悟,以飧读者。
朱柏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明末清初昆山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清初居乡教授学生,以程、朱为本治学,提倡知行并进。朱用纯始终末入仕,康熙年间有人要推荐他参加朝廷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固辞乃免。
其一生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其著作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愧讷集》、和《大学中庸讲义》等,其中以506字的《治家格言》最有影响,三百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被中国传统教育视为启蒙读本,影响深远。《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目前还有拓本传世,更有不少人能够琅琅上口。
比如开首语句:“黎明即起,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我们的祖先,从很早起就养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好习惯。这主要恐怕是因为我们国家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尤其是清朝的时候,特别注重土地开垦,重视农业。农民就要根据季节更替,及时的收割,栽种。记得电视剧《闯关东》中,文他爸经过多年的打拼,积累了一些财富之后,买了到多土地。还雇佣了一些人。但是,自己也不只是做东家,依然天一亮就一起下地劳动,而且要求自己的孩子也一样勤劳。
我记得小时候,父母也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然后扫院子,打扫屋子。母亲开始烧水,灌满家里的几个热水瓶。然后做早饭。父亲则招呼所有人起床,收拾,去干活。那时候你休想睡懒觉。这样的习惯持续了好多年,即使在二哥结婚了,分开过了。父亲依然每天早上站在人家窑洞前面,不断呼喊他起床。二哥当然很烦。我们那时候都开玩笑,说他像半夜鸡叫。但是,现在想起来,他们的习惯还是很好的。“一日之计在于晨”。尤其是夏天,早起可以干好多事情。而不像现在的好多年轻人,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尤其是周末,等到起来已经半天过去了。你说他们吧,还一套一套的,起来早干嘛啊?晚睡当然最主要的是对身体不好,而且还让人的生物钟乱了套。时间长了,自然是精神萎靡不振。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也曾读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穷苦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粮食的不易,非常珍惜粮食。有一次我们跟朋友两家人出去玩。其中三个人都是六零后,一个是七零后。时值春天,万物复苏。我们是见了苜蓿菜也急着去掐;见了榆钱也去采摘;见个野蒜也恨不得收入囊中。结果那个七零后取笑我们“难怪人家叫你们六零后-----饥饿后遗症呢,见啥都觉得能吃。”当然。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物质极度丰富的年代,什么都不缺。他们没有体会过挨饿的滋味,不懂得珍惜。常常在餐厅里,见到很多人眼大肚子小。买的时候,买好几个菜,满满一盘子,结果跟小鸡刨食似的,胡乱吃一点,最后剩的更是比吃的多。几乎所有的餐厅,浪费更是习以为常。身边的红白喜事,浪费更是严重。讲究几凉几热,好多人开始都饿了,凉菜猛吃一顿。等到热菜,主食上来了,基本已经快饱了。胡乱吃几口,甚至动都没动,就倒进垃圾桶了,看着让人心痛。越来越觉得来源于西方的传统---自助餐比较好:干净卫生,不浪费。各人根据自己的口味能吃多少打多少,吃完了再打;剩下了要扣钱。那些剩余的饭菜也是干净的,其他人也可以吃。尤其是疫情的几年,这种感觉愈发强烈。现在的年轻人,越是物质丰富,越要接受这种老祖先留下的家训。我们国家,绝大部分地方物质是非常丰富了,但是依然有贫困地区;世界上此时此刻,依然有很多地方的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另外,创造出这些东西的人,真的不容易,再多也不能浪费啊。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些呢?虽然我们时常也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是如果能做到未雨而绸缪,提前有充足的准备,那岂不是更好?损失是不是更小呢?前几天看了一个视频,一个人的发小跟他视频说,高压已经260了。他心急如焚,劝说他赶紧打车去医院检查。可是那个人却轻描淡写,不置可否。后来这个人预定了最近的航班,五十分钟飞到了青岛,火急火燎的赶到了发小家里,让发小大吃一惊。一测血压,依然高得吓人。不容分说,他押送发小到了医院,一检查,医生都吓住了,扣留他,强行让他住院治疗。说是已经出现脑梗。再不及时治疗就会有出血危险。看完感慨:这个朋友是真朋友,挽救了一条生命。试想:如果他不那么亲自催促,不未雨绸缪,他的发小就会有生命危险;即使命保住了,却留下了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那时候再亡羊补牢,又有何意义?
一个暑假,因为游泳,山洪,泥石流死了多少人?人家标明危险,不让去,却非要翻越栏杆,私自去下水?景区广播不停地通知山洪要来了,及时撤离到安全区。有的人就是抱着侥幸心理,觉得没事。等到出事了,哭天喊地,又有何用啊?
有个故事,讲的是秋天的时候,松鼠和乌鸦的不同行为。从前,有一只勤快的小松鼠,和一只好吃懒做的小乌鸦。它们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眼看,秋天马上就要离开,冬天就要到来了。寒风刺骨,风欺雪压。小松鼠在四处寻找食物,小乌鸦却躺在床上悠闲的看着电视,吃着去年剩下的一点点食物……小松鼠路过小乌鸦家,看见小乌鸦还在玩,于是对小乌鸦说:“小乌鸦,你怎么还在玩呀?再不赶紧准备食物,不然等到冬天,就会饿死的”!“不要紧,不要紧,冬天还早着呢!”小乌鸦慢条斯理的说。小松鼠摇摇头,走了。过了几天,小松鼠又对小乌鸦说:“你真的不可以再玩了…….”话还没说完,小乌鸦就打断了小松鼠:“你不用说,不用说,我知道,我知道……..”小乌鸦生气的说道。又过了几天,它俩又见面了。小松鼠还没开口,小乌鸦就不耐烦的说:“我不想听你说话,真烦人”!小松鼠只好悻悻然的离开了………转眼,冬天就来了。冷风习习,小草都枯黄了,大树爷爷也没了头发。小松鼠在家里吃着可口的食物,小乌鸦却只能饥肠辘辘的呆在家中,瑟瑟发抖……没多久,小乌鸦就因为饥寒交迫凄惨的饿死了……春天又来了,小松鼠愉快的在森林里玩耍,小乌鸦却再也不能出来了……小松鼠和小乌鸦的故事道理:小乌鸦好吃懒做眼看冬天来了也不准备粮食,冬天只能被活活饿死,而小松鼠比较勤快,看着季节快到了就准备过冬的事物,到了冬天有充足的粮食不怕漫长的寒冬,小乌鸦从不听别人劝告,最终害了自己,小朋友们不要养成懒惰的习惯,做任何事都要提前准备好。这也正是未雨绸缪的故事,乌鸦还没等到临渴而掘井,就已经饿死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中国人自古以来,很看重祖宗。过去几乎每个村子,大户人家都有祠堂,用来祭祀祖先。遇到大事,也在祠堂,当着列祖列宗的牌位解决。封建社会,遇到父母去世,儿子要辞官告假回家“丁忧”三年。当然,现在,这些陈规陋习是过时了。不说三年,三个月,三个礼拜,恐怕工作都保不住了。但是,祭祀祖先的习俗没变。每当清明节来临,路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那些荒凉,沉寂了许久的墓园也热闹了起来。很多人不远千里地回到故乡,祭祀祖先。那些实在太远回不去的,也会在附近的马路上,或者指定的地方,做各种祭祀活动。那些年,每当这个时候,烟火缭绕,乌烟瘴气。这些年,政府号召文明祭祀,有些地方已经严令禁止烧纸等陋习。人们纷纷献花,或者挂上花篮,摆上水果等。其实,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去世的祖先墓前站站,说说话,与活着的亲人们聚聚,拉拉家常,增进感情,亲情,这才是核心。
后辈子孙,不管聪明与否,多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虽然我们现在读的不是经书了,但是老百姓的孩子,无论啥时候,读书是最能改变命运的途径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一定人人通过读书都能拥有黄金屋,或者颜如玉,但是我们老百姓,没钱没权,只有读书,才能改变那种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才能走向大学,大城市,过上体面的,比较轻松的生活。当然,通过自己努力,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也同时为国家建设做了贡献,体现在不同的岗位上.
很多时候,不是说所有的贫穷都是因为懒。只是他们生活的地方,不是那么容易挣到钱。我的好多亲人都在农村。我常常看到他们挣钱的不容易。我二姐,有一年起早贪黑一个月,坐在户外给人家剪药材。风吹日晒不说,因为一直拿着剪刀,手都变形了。有一次还中暑了,吐得一塌糊涂。我过节回去了,都舍不得休息一天,怕人家扣工资。结果,一个月下来挣了两千多块钱,还被各种克扣。过了半年左右才拿到手。老板一会按天数算工资,一会又按照剪出的药材重量算。他们辛苦在苹果地里忙活一年,才挣一两万块钱。有时候老天爷不让你收的时候,遇到极端天气,如暴雨,冰雹,辛苦一年,颗粒无收。有一年清明节前后,老家遭遇冰雹,所有果树全部遭灾,正在开的核桃花,苹果花等,全部被打光了。农民欲哭无泪。打工,即使再差,每天多少都会有收入。如果有点技术,一天可能还能挣几百。就是最普通的,没一点技术含量的活,一个月也能挣两三千。这也就是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土地,出来打工的原因。
网上的视频:用对比明显的图片告诉孩子:为什么要你读书?上大学的住的宿舍,没上大学的工棚;上了大学后地工作场所----写字楼;没上大学的--------工地.......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现实中很多人,对别人做点好事,就念念不忘,希望别人对他歌功颂德,感恩戴德。反倒是受到的恩惠,却常常忘了。记得08年汶川地震后,留下了很多孤儿。很多人身体残疾了。这个过程中,全国各地很多人都给了很多帮助。后来的有些慈善晚会上,主持人把那些孩子中的一些邀请上台,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看到那,我心里很不舒服。遭遇了这么大的灾难,孩子们承受了太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满目疮痍,才慢慢愈合,结果,这样子做,无非是把他们的伤口当众再次揭开,太残忍了。看到孩子们低垂的头,满脸的泪水,我心里真的很难过。还有人提议,四川人受到了全国各地的帮助,建议他们以后去世前捐献自己的眼角膜,来报答那些人。有位青川县的宣传部长(后来忍不住对儿子的思念,自杀了。)他就极力反对这个提议,觉得太残忍,太不人道了。他说:“我还要留着眼角膜去阴间寻找我儿子呢。”我认为,捐献器官是个人发自内心的愿望,而不能强迫或者要求。
我们给与别人的帮助,可以不记得。但是别人给与我们的帮助,一定要记得。现在的独生子女,很难理解我们这一代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虽然是各有各的家庭了,已经是亲戚了。但是小时候,那些帮助我永远记得,并一直心存感恩。大姐用姐夫在山里打的柳条卖了给我买了人生第一双凉鞋;我永远记得我有一年要开学了,十块钱的学费拿不出来。二姐把自己给人家当保姆看孩子的工资给我交了学费。而她那个时候,一天几趟的跑来跑去,还不在人家那吃饭,一个月才挣11块钱啊!我上高中的时候,即使咸菜都有时候吃不起。二哥那时候卖冰棍。五分钱一支。几乎每周,他都会在学校门口给我三毛或者四毛钱,我用这些钱,买半斤酱辣子或者咸菜,成为我一周的副食。大哥在煤矿上上班。工作累,并且危险。他偶尔给点钱,高考前还给我一两瓶鱼肝油。我的父亲在我高三时,已经病入膏肓,离去世几个月了,依然拖着病体骑着车子把我送到安全的地方,或者碰到同学了才离开。有时候,家里稍微改善生活,比如做个臊子面,他就会带着我母亲到半坡那块,让母亲顺着小路给我送到宿舍。五里路程,母亲用瓶子装的汤,到了宿舍还热着呢。母亲常年患病,竟然扛着五十斤一袋的面粉,走了一大截路给我送到学校食堂,韦德是我能吃上热乎的馒头。我怀孕快生的时候,母亲开始寸步不离的陪伴我左右。后来一直帮我带孩子到上幼儿园。他们都在尽力帮助我。考上大学后,邻居为了祝贺我,给我家里送了十个鸡蛋,我怀孕时回到娘家,三爷院子里的梅杏给我吃了好多.......我能有现在的生活,有太多人的付出,帮助。“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父母,那些长辈,我又太多的亏欠,但是,兄弟姐妹们还在。所以,我会努力去帮助他们。
还有“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等等。这些名言警句,值得我们好好学习。那些传统的,美好的东西,永远都不过时。我们要与时俱进,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传统美德,让中华文明永久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