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唤醒哀愁(散文)

精品 【东篱】唤醒哀愁(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0240.6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85发表时间:2022-09-11 05:31:39
摘要:好日子真的好,可有时候把我们情感里的哀愁挤压到一角,甚至封闭起来,让我们少了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唤醒吧,让我们的人格完整起来,让我们的情感充沛一点。


   从哀愁的日子过来的人,也不喜欢提及“哀愁”两个字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哀,多么悲怆;愁,“一江春水向东流”,不涸不断。
   散文家迟子建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是谁扼杀了哀愁》,发出质问。其实,没人扼杀,过着好日子的人,往往哀愁这份带着痛楚的美感就沉睡在心底了,让情感生活丰富起来,那就自我唤醒吧。
   哀愁,似乎色彩很晦暗,人们不屑甚至鄙夷,唯恐避之不及,唤醒之,那不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高度的物质文明,让我们摆脱了贫困和极度贫困,步上小康之路,谁还喜欢说出口这两个字呢。
   哀,是一种悲天悯人之心绪,哀其不幸而不怒,而不嗤笑;愁,是见窘状而生何以为生之担心,想何以走出而不漠视,更不讥讽。
   哀愁是多么沉静而唯美的心境。赶走哀愁,并不好。
   一个人始终在极度亢奋中,从沉迷到倦怠,情感是最受挫的。世俗的欲望在灯红酒绿之中,极度膨胀,如果夹杂着一点哀愁,会觉得很丧气。当我们打开束缚我们的脚镣,尽情地起舞的时候,我们可以忘我地嚎叫,歇斯底里地宣泄,但总觉得这种状态是无法尽意的,总是有着缺憾和不足,为什么?因为同一种状态,并不幸福,其实,哀愁的成分,是幸福中潜藏的底色,抹去了底色,亢奋和快乐都是很苍白的。
   哀愁,是一种灰色的思绪,很多人并不看好它。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温如小手的一缕爽风,是拨动心弦的一抹愁绪,是有着对生活做深度审美的睿智,是每一个梦想的再生土壤,是一种游历于主题旋律之外的一种杂音,一点也不讨厌,也无损主题。
  
   二
   遇到一个朋友,年纪大了,还保持着勤奋的本色。他在城中青山开辟了零碎的有两三亩山地,在秋收的号子吹响的时候,他告别了人世。他的茶杯还在我们的茶舍,他的坐垫还散着热。多少遗憾,属于他,多少哀愁留给了我们。
   时光啊,你为何那么悭吝,怎么就不能给他一个完整的秋收,带着丰收的喜悦而离开?
   夏夜纳凉,摇着蒲扇,每夜都可见一个赤臂露背的老年汉子,背着一个硕大的编织袋,很晚,从我所见的那个垃圾箱离开,腿有点跛。别人告诉我,他也有三千多的退休金。我不能理解他这副装束,这样的行为。据说,他为了未娶上媳妇的儿子,彩礼是有一个最低限的。
   儿子准备娶一个什么样的女人?我不记恨女人的索取,但我觉得,不能满足物质要求的时候,为何不能换一种思路,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女人?为何不能放下那个可望不可即的目标。我生出哀愁和同情。
   带着哀愁,审视这些镜头,心头掠过的是一种苍凉,也觉得自己更靠近了人世间的思考,而不是无视,更不是漠视,心放在这样的画面前,是痉挛的,心律是过速的。我对这种哀愁,显然是无能为力,但我会庆幸自己多的是一份叹秋来稍早、雪飘不匀的情调,感恩当下所处,对日子多了一份郑重和敬爱。越是靠近哀愁,越是多了一点知足和满足。
   往饭店吃饭,我最喜欢看那些杯盘狼藉的桌面,而对剩下的鱼肉不带一丝的可惜之意转头离去,会生出哀叹。我马上想起我堂妹跟我讲起母亲在那个已经有了霜冻的老秋去复收残留在地里的地瓜的情境,母亲说,用霜冻的地瓜喂猪,换来肥猪肉。卑微的日子里,还有着丰腴的理想,回想起来,哀愁顿生,绕束着我的心。我的一个朋友设宴,也要海参鲍鱼对虾之类的美食,但总要配菜豆馍为主食。他说,不是好这一口,而是不能忘了曾经的坏日子。他说,这不是作秀,是自己要懂得自己的哀愁。
  
   三
   哀愁,有时候就像手指头轻触那根琴弦,嗖地一下就飞出了颤音,惊心动情。
   我并非一个多情善感的人,但总能从那些不堪的情境里生发出淡淡的哀愁。狂风和暴雨摧折了楼左那丛芦竹,弯折的芦竹还倔强地活着,哀愁丝许淡淡生。几株八角枫,经不住秋霜,叶儿不染红,却铺了一地,本该枝上红,却那么不经霜,它妄为“枫”名,怎么能不让人低叹一声。不是无病呻吟,从这些自然物象里,我感受到了不容易,甚至连无法达到期望值而生哀愁。我不想冷漠,用目光关注,用情感对话,我觉得我应该有这样一份艺术情怀,包括悲悯的情绪。
   无论是通达奔放的诗人,还是婉约缠绵的骚客,他们都将哀愁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审美而放进自己的诗词,也令我们读之怆然生凉。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公忙于政务,却有闲心问花事,泪悼乱红落。“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的几句木兰花,泪眼婆娑说缱绻,几许哀愁贯一生。“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好一个李煜,歌笙江南生两“泪”,家国哀愁诉不尽。其实,他们也不愿拿这样的愁绪打发心情,但若少了这些缈如淡烟的愁绪,无了那样善感噙悲的情怀,他们还喜欢干瘪的人生吗?哀愁,在文学艺术上是一种审美,不是简单的消极,而是一种凄美,凄凄切切,对于那颗诗心,又是一种养料。甚至,还是他们生活态度的一种补充,没有了那种哀婉多愁的情绪,人变得干练倔强了,还有多少意义!
   哀愁,是一种美的情绪,审美是将这种情绪升华为艺术,并转化为生命的情调。所以,在那一缕淡白的月光里,总是寄托着委婉多愁;所以,在那一缕秋风里,总是有一行大雁的身影,所以,在那一抹悠悠的白云里,总是几许惆怅在失向地游弋着。这样美好的情怀,总是散发着迷人的馨香,虽悲戚却不软懦,虽哀婉而不短气。凄美,宛如几许秋冬的残荷,颓枝残蓬,却独存风骨。
  
   四
   于是,废名的《河上柳》,洗尽了铅华,只剩下了哀愁的摇摆,美得让人悲切,依依随柳心相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直接就将“淡淡的哀愁”当作文章的感情颜色。郁达夫《故都的秋》则直接把那股悲凉的情绪作为了古城的旋律,若无这清幽微凉的歌谱,古城则没有了韵味。沈复的《浮生六记》,以特有的热情拥抱让人悲怆欲绝的哀愁。多少作家,他们有意无意地在唤醒人们对哀愁的怜悯和同情,庸碌而麻木的生活,可以暗无声,可以无微澜,可以是一潭死水,可以是选择一声怒喝,惊醒沉睡的时光,但他们还是选择了哀愁的倾诉,是为了发酵生活的面团,不一定是人们都会在哀愁的氛围里哭哭啼啼,文学家相信,哀愁是一股潜在的地流,会产生宏大的涌动力量。文学的哀愁,引发的是思考和变革的思潮,它撬动的是社会生活的一角。
   我特别相信,人们的怜悯和良知,是裹挟和潜藏在哀愁当中的,没有哀愁,何以谈情怀!同样,缺乏了悲天悯人色彩的文学,怎么会去击中读者的心!哀愁,是一朵花上的晨露,阳光吸收它,才生出润泽之意。哀愁,是一片叶子上的秋风,我们希望秋风只是改变了颜色就遁去。当我们的心胸充斥着膨胀的欲望,我们便腾不出一份柔情,来审视那些柔弱,会变得麻木不仁起来。很幸运地看到,多少人诗人关注那燃放于空中的烟花的热烈之后的冰冷。因为他们看到了艳丽背后是暗淡,热度之后的冷却,这暗淡与冷却,就是哀愁,诗性的思维,可以将人的视觉引向一个侧面。我们努力去读懂诗歌,更多的就是唤醒我们的哀愁。
   我还以为,哀愁不会是一种能动,不会遇事而触发,需要唤醒。日子很好了,莺歌燕舞的,风和日丽的,似乎哀愁应该远离我们的心,其实,一点好处也没有。我们对物质产生了更多的渴望,无形之中,快捷繁重的生活挤压着我们的梦想,连心池微澜的能力都丧失了,我们的心就像一直存放到春末的苹果,已经失却了水分,连表皮都变得褶皱起来。给我们的哀愁之思添点水分吧,让哀愁活跃起来。宇宙设计了黑夜,一定是为了给我们一个梦的温床,黑夜的静谧,一定是要我们倾听那些在白天不能发出的声音。黑夜是特点是柔情脉脉,充满了哀愁的味道。所以,我们有时不要让霓虹灯炫目,而要在黑夜里挑动哀愁的弦。
   面对世界,面对生活,无动于衷者,或许就是少了一份哀愁来拨动心弦。没有哀愁的世界,以及生活,一定是不完整的,甚至是苍白乏味的。
  
   五
   “一曲哀弦向谁诉”?弦有怨调待人解,努力去听得懂他人弦外音,哪怕无解也报以同情心。不敢问闲愁几许,或者是怕弄伤了那个愁,岂知他人闲愁期人问,正觅一位倾听人。我们要相信,你问一句最近怎么样,一定有人心中是难过的。
   当我们讲述一个笑话的时候,不是所有人都哈哈大笑,可能有人会潸然泪下。
   雨天,我们为自己撑起一把伞,一定有人在雨中淋湿,并非他需要淋雨那种情调。
   愿岁月把我们的柔情化作泪水,滴落在滚滚红尘中吧。
   哀愁,是我们的本能,本能有可能会沉睡,如果不是假寐,我们就去唤醒吧。
  
   2022年9月1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3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哀愁是每个人不喜欢的字眼,如今好日子过上了,自然少了哀愁,甚至没了哀愁。本文作者为啥要人们唤醒哀愁呢?文章通过提出人们心中不再有哀愁而导致精神空虚和失去悲悯之心的状态。从而引出人拥有哀愁的重要性。若没了哀愁,那就唤醒哀愁。毕竟哀愁是幸福的底色。作者面对开辟山地,来不及秋收就去世的朋友心生哀愁。面对一个跛着脚拾荒的老汉子,心生哀愁和同情。作者带着这份哀愁审视这些镜头,心头掠过苍凉,对人世间多了一份思考,虽无力改变,但感恩所处,对日子多了一份郑重和敬爱,多了知足和满足。往饭店吃饭,看见铺张浪费,心生哀叹。“我”会想起母亲霜冻的季节去复收的情景,哀愁顿生。朋友设宴,总不忘点一份豆馍,目的是提醒自己不忘曾经的坏日子。面对风雨摧折了的芦竹、铺地的枫叶,心生哀愁。作者从自然的物象里,感爱生命的不容易。哀愁在文学艺术上是一种审美,不是简单的消极,而是一种凄美,对于那颗诗心是养料。多少作家他们有意无意在唤醒人们对哀愁的怜悯和同情。文学的哀愁,引发的是思考和变革,它撬动的是社会生活的一角。面对世界,面对生活,无动于衷者,或许就是少了一份哀愁来拨动心弦。人们的怜悯和良知是裹挟和潜藏在哀愁当中,没有哀愁,何以说情怀。文章情感真挚细腻,有着高超的修辞功夫,多处引用历史名人的诗词佳句或言论事迹,是在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碰撞,阐明观点,揭示着深刻主旨。可见作者有着浑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认知。文章极富哲思,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反思。让读者理解人性中最真、最善、最纯、最美的情感都是哀愁的内涵。拥有物质财富的同时要保留人性中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保留对精神的追求。文章一反流俗,发人深省,教化人心,开启智慧。好文,绝品!力荐品读!问候老师祝安!【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911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09-11 05:49:03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议论性散文,以深厚的文字功底,用故事和感悟相结合的描写,言词细腻优美,文风时尚,文笔真诚,感动人心,教化人心。来吧,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品读吧,你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遥握,问候老师,感谢你为我们带来经典之作,辛苦了!谨祝秋祺,一切都好!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9-11 07:47:34
  感谢湘莉老师精彩解读,唯美编按。有的意思文章没有说透,编按点透,小文增色,有湘莉老师润色之功。哀愁这个词语,对于我们曾经贫穷过的人而言,简直是洪水猛兽,要它干什么,唯恐避之不及啊。但这种人类的近似灰色的情感,却是一种审美的基础,很多东西,如果没有了哀愁的色彩,或者说,没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我们会忽略美,引不起内心的震颤和感动。甚至有人在美面前变得麻木了。遥握,问候湘莉老师秋祺,谨祝中秋快乐。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09-11 06:19:31
  我赞同老师的观点,哀愁不是所谓的负能量,没有哀愁,怎么去过快乐的生活?有了哀愁,还要唤醒它,让它在我们的情绪和思想中闪现。悲天悯人,忧国忧民,从来就是一种大爱的情怀。老师的作品,视角独特,情理交融,发人深思,读后收获满满,学习欣赏,祝秋安!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9-11 07:49:33
  谢谢韩老师点评。的确,哀愁并非负能量,是一种审美的情怀,审美的深浅,与有没有这份情怀有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缘分哀愁情怀,所以,诗人解读人间悲剧的眼光就深邃,写出来的诗句震撼。遥握,问候秋祺,谨祝中秋快乐。
3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09-11 07:22:19
  怀才老师这篇《唤醒哀愁》,触动心灵,感人肺腑。唤醒哀愁,也是唤醒良知与悲悯的情怀,让麻木不仁的心和冷酷无情的灵魂有所顿悟。多愁善感并非是意志力薄弱,而是面对苦难的人生做出的正常反应。我很喜欢纳兰和李煜的诗词,他们把内心的哀愁付诸于笔端,他们的诗词所展现出来的那种极致的悲与愁会感染到我,只能用“凄美”来评价他们的诗词,这也是文学艺术之美的至高境界。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故事催人泪下,文采斐然,彰显了怀才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让人赞叹!很喜欢文中的这句“哀愁是幸福中潜藏的底色”,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怀才老师是一个心地善良、心思细腻,并有着悲悯情怀的人,让人敬佩!这篇文章又美又感人。拜读老师佳作,大赞!问好怀才老师,祝老师节日快乐!吉祥如意!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9-11 07:52:45
  谢谢如菊老师精彩点评,说得很透彻,让我也茅塞顿开,认识加深。是的,哀愁是幸福的一种底色,幸福并非是贴着标签到了我们的面前,感受不到幸福,往往觉得自己一切都是那么不爽,如果看看比自己还差的人,马上就有了一种震惊,原来我们比很多人都幸运都幸福。幸福无需攀比,但需要对比。遥握,问候如菊老师秋安,谨祝编创快乐。
4 楼        文友:枫桦        2022-09-11 07:45:46
  我记得有一首歌的名字叫《爱与哀愁》,里面有句歌词,“爱与哀愁对我来说像杯烈酒,美丽却难以承受”,哀愁之中的凄美是可以肯定的,一种情怀的滋生与延续,倒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老师的文题深邃而悠远,读来,真的像一杯美酒!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9-11 07:55:43
  “爱与哀愁对我来说像杯烈酒,美丽却难以承受”,我记住了这句歌词,谢谢枫桦老师的引述呈现,的确,哀愁是沉重的,对感情而言也是猛烈的,如高度的白酒,我们看到不幸感觉心酸,是最大的哀愁之心。有哀,不心死,那就是良知。遥握,谢谢枫桦老师深刻的解读。问候秋安,谨祝中秋快乐。
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2-09-11 07:51:03
  这篇散文,唤醒人们最纯最善的良知良能,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良善的一面,在岁月长河中,不应该被泯灭,应该发扬光大才行。读老师的文心情很沉重,唤醒哀愁,势在必行。好文,拜读佳作!老师中秋节快乐!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9-11 07:56:54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精辟见解,是的,唤醒我们的良知,以悲悯的情怀面对人间,不是我们懦弱,而是我们获得不一样的坚强。遥握,问候红花草老师秋安,谨祝中秋快乐。
6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2-09-11 08:33:29
  读了老师的文,感觉人生感悟中,一种哲学的思想里面。曾经记得岩松说过一句话,他的家乡在蒙古 ,每当夕阳西下 ,总会响起那些忧伤琴声,悠长旷远。音乐声中 ,那些淡淡的哀愁 。但不是悲伤 。人类还感叹大自然的力量 ,还有人类自身的渺小。老师的文 ,大概就是这种意境吧。这种文特别美 。只有大师级别的才能领悟如此深。!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9-11 12:36:29
  谢谢鸿雁老师美评。正如鸿雁老师引述的白岩松的那段话,哀,是一种低沉而不消极的情绪,当然,愁就是愁绪,这些在美学里都是审美的对象,并不排斥。简单说,就是悯人的情怀,这种情怀,会生出一种悲绪,也可以唤醒人的良知。所以,我记得在快乐时更应该唤醒,去读懂更多的人。遥握,问候秋好,谨祝快乐。
7 楼        文友:岚亮        2022-09-11 08:52:48
  很赞同文中的一句话,哀愁是一种本能。甭说是人了,万物都是有哀愁的,如果没有哀愁,又怎能体会快乐呢?飞花落叶,植物会哀愁,千山暮雪,动物会哀愁。唤醒哀愁,是为了不忘历史,去追逐更多的快乐。让哀愁沉睡不醒,那叫麻木。或者说是好了伤疤忘了痛。我也是一个从哀伤里走过来的人。我时常想,能够感怀哀愁的人,其实都是幸福的人。如同衷老,衷老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啊!如果能像夕阳一样老去,那就是羽化登仙的境界了。大哥的文,总是让人浮想联翩。拜读学习了,感谢分享!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9-11 12:38:58
  谢谢岚亮老师的美评。很有同感,我们都是从哀愁里走出了一代,我们这一代即将老去,这种哀愁的情绪,现在的人们并非都懂得,认识也不是很深刻,所以,我作文一个话题,谈谈而已,我总觉得哀愁的审美要比对快乐的审美更重要。遥握,问候秋好,谨祝快乐。
8 楼        文友:吴孟友        2022-09-11 08:54:09
  没有哀愁多好,每天生活在无忧无虑之中,干吗还要唤醒哀愁自寻烦恼?是脑子有病吗?然而,怀才老师这篇文章有其独到的见解。当一个人欲望极度膨胀到了忘我地嚎叫,歇斯底里地宣泄时,拨动心弦的一抹愁绪,是有着对生活做深度审美的睿智。
   一个老朋友,秋收的号子响了,却没有带着丰收的喜悦而离开,哀愁留给了我们。
   一个老汉,为了娶儿媳,每晚拾垃圾,我生出哀愁;饭店里,面对剩下的鱼肉不带一丝的可惜之意转头离开,我哀叹;母亲去复收霜冻的地瓜喂猪,换来猪肉,我哀愁顿生;一个朋友设宴,专配菜豆馍为主食,是不能忘记曾经的坏日子,这是懂得哀愁。
   读罢,我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唤醒哀愁。哀愁是一种美的情绪,审美是将这种情绪升华为艺术,并转化为生命的情调,有了哀愁,便有了睿智,生活才积极向上。悲戚却不软懦,哀婉而不气短,哀愁却显风骨。好文拜读,问候老师!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9-11 15:18:38
  吴老师好,你的解读非常精细,逻辑性清晰,是的,哀愁是美学里的审美对象,可以获得美学意义上的熏染,有一腔悯人情怀,活得温柔不燥。我是这样看的,问候秋祺,谨祝快乐,期待你的佳作。
9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2-09-11 09:26:51
  见到怀才师的这个文题,闲客即刻生起了阅读欲,而且欲罢不能。全文表述唯美,始终充满着辩证哲思、阴阳和畅和悲悯情怀。我们和身边的许多人,早已过上了小康生活,还不定时地要身陷滚滚红尘,奢侈潇洒走一回。可是,我们的身心毕竟远离深山老林,我们的日子,也保不准总是这样的岁月静好。当读到文中“李煜”这位南唐后主时,闲客立马想到了他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还不自觉地哼起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真不知大词人李后主,是否真的懂得因果,那时的他,无论如何再忧再愁,也都早已悔之晚矣。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切正如怀才师所言。在享乐美好生活的当下,我们确实需要略带点自己曾经的哀愁,略生点当下家国同胞的忧愁,这样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在作文,这都是成熟长存之必备。几十年来,我多次聆听老人家说道:每人都要惜福,十八节过一辈子啊。这是我初读怀才师文的一点怀想,见笑失敬了。闲客顺祝怀才师中秋快乐康宁!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9-11 15:20:47
  谢谢闲客老师的精彩解读和美评。正如你所言,人生惜福,当怀悲悯之心,见强者羡慕,见弱者生恻隐之心。我想做人的份儿,就应该是这样的吧。谢谢闲客老师的留言鼓励,遥握,问候秋好,谨祝快乐。
10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09-11 10:41:37
  这篇文章作者另辟蹊径,常人都喜欢快乐,而怀才老师偏偏要唤醒哀愁,细读全文,这种意念不是消极悲观,而是激活内心深处的柔软、慈悲、疼惜、珍爱、怀念、感动……诸如此类的微澜心绪,素洁似雪花飘洒,绵柔若芦絮轻摇,温馨如月色探窗,芬芳像琼浆入喉。作者回忆看到母亲当年秋收后复拾田遗,随之哀愁顿生,贫困的生活让母亲劳累不堪,母亲不舍得一点点浪费,这里的哀愁是心疼是流在心里的泪,是对母亲最温柔的怀念。朋友设宴,不忘点一份豆馍,这样的哀愁是忆苦思甜,是不忘本,是珍惜当下。作者凝视残荷凋菊产生的哀愁,是欣赏这些花的风骨,那份刻在血脉里的一尘不染洁净高雅令人动容,还有涤心洗肺之功效。那些诗词中的哀愁,总能引发读者万千遐思,产生深切共鸣。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亦让人产生哀愁,那是词人借物象寄托一种难分难舍心生孤寂的情怀;“古道西风瘦马”,也是一种苍凉的哀愁;“凄凄惨惨戚戚”,是清照词人缱绻悲凉的哀愁……哀愁,是诗人词人创作时的情感基调,基调生成,诗词方能感动自己,进而感动万千读者。“望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词人一腔辽远汹涌的哀愁。该文作者追古抚今,在时空的隧道中自由穿梭,引领读者滋生哀愁,共享哀愁,这是一种情感,一种心念,也是一种境界。怀才老师的文总能带给读者不一样的心灵震撼。好文,文笔婉约有致,情怀沉厚浓郁,字字唯美,句句有味。感佩才情,问候怀才老师中秋安康,万事胜意!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9-11 15:23:59
  谢谢罗老师的精彩解读和美言鼓励。是的,正如你所言,慈悲之心,悲天悯人的情怀,是生活情感的底色,哀愁是最美的审美范畴,悲悯可能难生智慧,但可以让人性和婉美好。谢谢罗老师那么精致的点评,遥握,问候秋好,谨祝编创快乐,再祝中秋节幸福快乐。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