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情】筐篓情(散文)

精品 【书香·情】筐篓情(散文)


作者:张晓钟 布衣,313.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84发表时间:2022-09-11 22:00:08
摘要:筐篓,是用竹子、柳条、藤条制成的广大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具。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筐篓淡出了人们生活的视线,但留下的故事永久难忘。

筺篓,是用竹子、柳条、或藤条做成的农村家庭生产生活用具的统称。它分为筺类、篓类等类。小到灶台上的小竹帚,大到晒粮食晒筐的竹制品。筐篓好像一对孪生兄弟,不离不弃,有筐就有篓,农户家做筐必做篓。
   在我的老家,大别山南缘宿松县西北的崇山峻岭山区,当地母亲河——二郎河发源地的河两岸,山连山、山环山、山套山,层峦叠翠,盛产竹子,片片竹海,密密麻麻,拥抱着山庄,簇拥着梯田和山地,素有茶乡竹海“陈汉沟”之称。竹子是本地区特有的资源,历代先民有着学做篾匠师傅的传统,利用竹子编织筺篓,或出卖,或到产粮的畈区、平原之地换回粮食,是这里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广河段河西邓山山脉的磨石寨,方圆三、四平方公里,千余人口的小村,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有百余人从事做篾匠手艺活。山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前期,因“疫情”管控严格,我从居省城合肥儿子的家,回到久别的农村故土,本不想短期内再回去。一天,偶尔在杂物间里找一物件时,看到原先家里留下的几个破烂筺篓。我凝视着,凝视着,凝视了很久……睹物思情,我的思绪不由又飞回到那个贫穷的年代,靠编织筺篓挣得工分,增加家庭收入,获得更多口粮的日子。那些筐篓沉积了的太多太多的故事。
   我的童年是与筐篓生活在一起的。穷苦年代,这些物件与耙子、锄头、铁叉一起挤进家里破旧的猪圈屋里,还被家视若珍宝。用完后小心翼翼地存放,以免遭受风吹雨淋。
   贫困年代,农户人家都用箩篓盛粮食;用篮洗菜、衣,盛礼品走亲往戚;用嗮筺凉晒稲谷、麦子;用箕装土施粪、挑沙运石。
   一九六一年,因父亲在山区工作,我和大哥随国家工作单位职工的母亲,由居县城城镇户口,下放农村并在山区落户。几年后弟弟和两个妹妹出生,到了一九六八年家庭六个农村人口,算是村子中人口的大户。我们兄妹五人年幼,仅母亲一个女劳力,是当时队里的有名的“超支户”。所谓“超支户”就是家庭农业收入,在生产队的劳日工分值,抵不了家庭从生产队里的分回的口粮,折价计算,家庭拿真金白银交给队里,“存款户”要因工分多余,可分到现金。这是当时全国农业的分配方式,说来算是公平。
   我家劳力少,工分当然少,仅分得些基本的人口粮,工分粮却很少。那年,各地人民公社重教育,兴学校,首办初中。利用当时当地的小学师资、校舍、设备,中小学混合办。我读三年级(五年制),大哥高高兴兴由小学六年级(六年制)毕业,直升进入初中一年级。刚开学不到两周的一天晚饭后,母亲说今晚你们的父亲也回来了,要说件重要的事。
   我们听着母亲轻言细语的说:“根据家里的生活实际,劳力缺,工分少,分得的粮食少,这样下去会越来越缺口粮,会越来越穷的。打算让你们的大哥停学,去学做筐篓的篾匠手艺,师傅也找好了。三年后出了师,就能独当一面做筐篓,能为家庭挣劳日工,增加工分收入,又能多分工分粮,这样少买些“黑市粮”,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又能让全家人吃得饱,不饿饭,还不会再是“超支户”。”
   “超支户”不但要向队里交钱,还遭人白眼,让人说闲话,说我家吃冤枉粮,只有吃的没有做的。我们听母亲说完这一席话,面面向觎,大家都沉默不语。最后大哥说:“他是家里的长子,应该为家庭着想,也没别的法子了,同意母亲的安排,他愿意停学去学做篾匠,让弟弟们继续读书。”
   大哥说话时,看不出他有怨情,听不出他有怨言,好像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完全心甘情愿。听到大哥一席话,我很忧伤,心里忐忑不安。以前上下学的日子里,我俩总是一块,在校里遇上有同学欺负我,大哥为我做主;学习中遇到难题,大哥帮助我解决;有次遇山洪暴发,过河的木桥被冲断,大哥背我涉水;冬天桥面结冰,大哥牵我踏冰过桥。
   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时的一个春季,下雨天放学,刚上桥,头上戴的“斗笠”被大风刮走,落到河水面上,向下游漂去。大哥带着一帮哥们,沿河岸追,有的投掷石头,激起波澜将“斗笠”向岸边荡漾;有的找来长篙杆,终于将“斗笠”捞起,避免丢了东西回家被母亲责罚的尴尬。现在大哥初中才读了两个星期就要停学,我就再也没有依靠,再也没有大哥遮风挡雨。大哥虽个子不高,但很机灵,很聪明,每门功课都是优,算盘打得叮当响,乒乓球也打得很好。想着想着,我抱着大哥失声痛哭起……,大哥仅长我两岁,才13岁呀,初中才读了两个星期,正是读书的黄金时代,但父母无奈,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第二天,我陪大哥有气无力地走进学校。大哥来到老师那里,说明了要停学的情况,老师反复挽留,说回头要去家访,劝我们先不要把学具拿回家。老师虽然好意,可我们没听从,大哥回到教室里,拿上自己的书本,向同学们告别。有几位同学把大哥拉住,有些恋恋不舍。
   最终,大哥还是含泪离开了,三步一回头地慢慢地离开了教室,非常不情愿地不得不离开了可爱的校园,离开了敬爱的老师,离开了亲爱的同学们,踏上了拜师学艺的道路。
   学手艺,那时农村有句俚语:学手艺要能吃下三堆“猫屎”。意思是说,学一套手艺,终生受益,不愁吃喝。但在学手艺的过程中,要能吃下苦中苦。师傅家虽不远,才几分钟路程,按规矩要到师傅家去食宿生活,师傅家的所有家务琐事,都要抢着干。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打扫师傅家庭院、房间,挑满水缸,洗刷灶台。晚上下工回到家里,见事做事。闲时,要为师傅家斫柴禾;农忙时,为师傅家干农活。几年的收入,全部归师傅家。逢年过节,还要回自己家里,备好礼品,送到师傅家。一般年轻人,三年是很受煎熬的。大哥所拜的师傅,这之前曾带过几个徒弟,都是无果而终,中途放弃离开了,幸好大哥很聪明,一看就会,一做就成,做出来的筐篓篾品,好看又实用,仅一年半,师傅就同意大哥出师,独当一面,自做自收益,不但为这位师傅争了光,而且提前了一半时间出道了。
   十五岁的大哥,出师后,就能在全大队(现在的村)和临近大队的农户人家,入户做乡工,帮人家编制筐篓等篾制品。做乡工最为划算,有三餐供吃喝,还拿人家一个工分值的工钱,当时很受人们羡慕。
   在那穷苦年代,富裕人家都拎着皮包装着礼物走亲戚。为了面子,大哥给我们编了一个小巧玲珑扁扁的篾丝提篮。每每去亲戚家走动,弟妹们都抢过来挎在胳膊上。小小的提篮,既撑了面子又节约空间,巴掌大的礼物,也能显得篮子里鼓饱饱的。
   计划经济时代,农村经济一度改为以大队管理核算。为了提高经济收入,大队办起了副业队,办起了篾器厂,把全大队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分门别类,按大队订单计划,集体加工竹、木制品,师傅们都记劳日工。大哥每年要为家里挣到300-400个劳日工,从此,我家甩掉了“超支户”的帽子,还成“存款户”。所谓“存款户”就是,家庭一年总工分值,超过了从生产队里分回食物的总值,队里有存的结余。
   我家连年都是“存款户”,至农村经济改革时,我家账户存款累计有两千余元。因“超支户”们困难,迟迟没有交钱给队里,使我家的存款,迟迟未能兑现,一直挂在大队里的账面上。
   一九七八年,农村田地到户,搞“承包责任制”。大哥忙时务农,闲时做篾工。尤其有一段时期,做“篾鸡蛋篓”特别挣钱,两个妹妹闲时、课余也帮忙编织,不几天就能出一车货,家庭经济逐渐风生水起。母亲养猪也一帆风顺,弟妹干不了重活,母亲就安排他们捡猪粪,或放了学挎着篓子下田扯猪草,她们拿上各式的篓、篮走进田野,到了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田野里、山坡上各种的野菜就被她们塞进篓子里背回家。
   大弟弟一九七八年初中毕业,考上中等师范,我也跳过龙门。只可惜,大哥为了大家庭,为了弟弟妹妹们能吃上饱饭,能上好学业。甘做人梯,让弟妹攀登;好似蜡烛,照亮了弟弟、妹妹;成为雨伞,为弟妹们遮风挡雨。而他“俯首甘为孺子牛。”
   大哥十几岁就出来做篾匠,没日没夜地干,致使积劳成疾,患上癌症,英年早逝,丢下未成年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2000年与世长辞,时年才45岁。埋葬在老屋后狮子山的竹林中,与翠竹为伴,守望着我们的家园,看着弟弟妹妹们一个个出息。
   斯人已去,大哥编制的筺篓还在,但经年累月遭受烟熏日烤的沧桑,篾皮、篾丝做的箩筺篓篮箕,黑漆漆的像饱经风霜哥哥的脸,现在都躲在杂物间里,静静地在目睹着我们由儿童长成少年再到耄耋老人,看我们家里的日子日渐红火。
   随着生活的提高,农用器具不断更新,篾制品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种地的农民,再也不用肩挑手拎,靠着筺篓来回地穿梭把粮食挑回家了。那些靠卖竹篾编制品的手艺人,生意逐步惨淡,似乎正在被时代所淘汰。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拜师学篾匠了,硕大的一个山区,竟然找不出一个年轻的篾匠。这些说不上是手艺人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无情,只感觉社会必然要发展,生活必须逐步提高,生命伟大,岁月安好。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将这些打上时代烙印的农业器具,碾在车轮之下。人们有时追忆从前,总会想起陪伴着自己半生,为农耕生产打下半壁江山的筺篓,然而渐行渐远的岁月,带走了太多让人依恋的东西,剩下的好像只有回忆。
  

共 36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开篇写传统手艺及制品的重要和普及,接下来写农村生活的艰难和困苦,使大哥不得不辍学拜师学艺,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实情。相信很多从那时代经过的读者,必定产生共鸣,引起很多回忆。篾匠,是一个辛苦也实惠的职业,大哥学手艺有成,对家庭,对兄弟姐妹有着重大的贡献,可惜英年早逝。文章结尾, 写出时代发展,传统的篾匠手艺及制品,被无情淘汰,想起陪伴着自己半生为农耕生产打下半壁江山的筺篓。说不上是手艺人的悲哀,还是时代无情,只感觉社会必然发展,生活逐步提高,生命伟大岁月安好。然而渐行渐远无情的岁月,带走了太多让人依恋的东西,剩下的好像只有回忆。文字十分朴实,叙事清楚,好文,推荐欣赏。【编辑:北方天马】【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916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09-11 22:03:47
  很好的文章吗,朴实,有情感,有内容,有意义。期待继续精彩。
2 楼        文友:张晓钟        2022-09-11 22:08:25
  谢谢大笔作家先生造刋,并给予的鼓励。
3 楼        文友:张晓钟        2022-09-11 22:10:44
  字错了一个,“造刊”应为“选刊”。对不起了,手机写字常常出错。
4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2-09-12 10:41:22
  拜读老师佳作,问候万事胜意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5 楼        文友:张晓钟        2022-09-12 12:56:31
  谢社长关注并问候!
6 楼        文友:紫枫梦蝶        2022-09-15 23:01:01
  小时候常常背着筐篓拾柴,扫树叶,拔草,时光远去,看到筐篓依旧亲切。读老师文章,回忆少儿生活。
7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2-09-16 14:14:20
  张老师的作品,朴实,真诚,充满浓浓的烟火气息,和历史气味,有足够的厚度。写作如做人,好作品一定离不开一个好的人品,相信张老师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真诚,朴实,厚道的人,很喜欢您的作品!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8 楼        文友:张晓钟        2022-09-17 09:18:59
  谢谢“雪凌”社长,你品读、点评读。这篇文章所叙是真人、真事、真感受。在写作过程中,我真的眼角泪双垂;在修改文中,泪盈盈;在每次的品读中,在回味中,泪湿满面。就在那“……十三岁,停学,拜师学手艺,为家庭挣工人。为了大家庭,为了弟妹,甘做人梯,……;好似腊烛,……;成为雨伞,……;”
9 楼        文友:通德江南虎        2022-09-20 22:10:36
  好文!
   时代的变迁,耐人寻味的回忆,一家人亲情的流露!获得精品理所当然!
爱写作,特别是剧本。虽没天赋,但有执着,相信花开总有结果时。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