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幽树晚多花(随笔)

精品 【家园】幽树晚多花(随笔) ——杜甫五律赏读


作者:风之丐 秀才,135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63发表时间:2022-09-12 11:14:35

除了七言律诗外,杜甫的五言律诗也得到了古人的认可。《唐诗三百首》,除了收了他十三首七言律诗外,还收录了他十首五言律诗。这里我们通过他的几首五言律诗来看看这方面他的表现能力。
   一
   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这首诗应该是他在长安被俘时写的。
   首联,“战哭”,战场上的哭声;“新鬼”,刚刚战死的士兵。古人相信人是魂魄和肉体的结合。正常死亡的人,肉体归于腐败,同时也魂飞魄散。横死或者说心头挂念太深的人,肉体坏了,而魂魄没散,这就成了鬼。古战场,有些受尽痛苦而死去的士兵会在午夜哭泣。有缘的人或者自身阳气不足的人就能听到。“多新鬼”,不是那些哭泣的士兵多数是新鬼,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是在说最近的战斗,又战死了好多人。“愁吟”,“愁”不是忧伤,是无计可施,没有办法时的心理状态。这和最后一句的“愁坐”一样,是有希望,不甘心就这么接受现实,但也不知道怎么办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额联,是外部环境,是天气,应该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也是一种心理状态的投射。天渐渐地黑了,“薄暮”,是暮色才起;下半联是说回旋的风,刮得雪花快速地飘飞。“回风”确实可以让雪花快速地飞动起来。但古人一直说,杜甫的诗是字字有来历的,而这句里的“回风”,屈原最早也用过。他在《九章》中有一篇叫《悲回风》,其中有这么一句:“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和杜甫当时的心境也非常吻合,所以古人常常说是杜甫引用了屈原的意思。我不是太赞成这样的理解,觉得这种理解方式,有学问确实有学问,但有些牵强。
   颈联,“瓢”,把葫芦刨成两半,取掉里面的瓤,是古人日常用到的工具。一般人家是用它来舀水的。“按下葫芦起了瓢”,听起来是两样东西,其实说的是一回事。而杜甫这里的“瓢”,应该是小一些的葫芦做成的,用来舀酒的。用“瓢”当然说明条件比较差。“弃”,有的版本写成是“弄”。“弃”是丢在一边,而“弄”是拿在手里。意思恰好相反。和下半联“存”联系起来的话,“弃”当然更加般配。因为接下来“尊(樽)”,似壶而口大的盛酒器,那里面没有酒。“绿”代替酒,在古人多有。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很精致的生活,刚好和杜甫这句形成对照。白居易的小火炉是用来热酒的,取暖不是它的目的。而杜甫不但没酒,连炉子里的火都快要灭了。“炉存火似红”,他的炉子是用来取暖的,可仅有的一些木炭也只有残留的热,至少看上去是红色的。炉子还留着,是由于里面的木炭还能感到温暖;喝酒的瓢丢了,是由于酒壶里没酒了。这当然是说诗人当时想喝酒却没有酒,或者有酒但已经都喝完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弃”就合适。但要是说先不知道到底有没有酒,所以提前忙着准备喝酒的东西;或者还有些酒,也刚喝到兴头上;又或者知道酒喝完了,知道没酒,但拿着喝酒的瓢玩玩,也是一种安慰等等情况,那“弄”当然更好。由于有这些情况,所以才有这两种版本的说法流传。也就是它们之所以流传都有自己的合理性。我是觉得当时杜甫的状态应该是没酒,他也不是那种有特殊爱好的人,所以“弃”更好。
   尾联,“书空”,是殷浩的故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是说军事上失败后的殷浩,表面上没什么反应,可在独处时,一直在空中写着四个字“咄咄怪事”。“咄咄”是不相信,“咄咄怪事”是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事。说是“事”,其实是那件事的结果,是不相信自己会失败,会得到那样的结果。杜甫这里接连听到不好的消息,他也不相信居然会有那样的结果。
   这首诗古人评价很多。
   元代方回在他编选的《瀛奎律髓》中就有这样的评价:“他人对雪必豪饮低唱,极其乐。唯老杜不然,每极天下之忧。”
   清人杨伦在《杜诗镜铨》中说:“李子德云:苦语写来不枯寂,此盛唐所以擅长。正如善画者,枯木寒鸦,一倍有致。”
   听上去都有道理,但都是坐在空调房里说夏天,听上去是夏天,可永远都体会不到真正的夏天。杜甫的诗是在写他当时的心境,在当时他只想表达那种心情。我们不一定会重新过一遍他当时的人生,但那种心情,我们却能在生活中遇到。只要到了那样的境地,想起了这首诗,知道在很远很远的古代,有一个人曾有过我一样的心境,就会有一种安慰出现。这也应该是文学这样的艺术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吧?
   二
   应该是在成都草堂时期,杜甫写了这么两首诗,命名为《漫成二首》。总觉得杜甫是一个很刻板的人,但他写诗却喜欢用“漫”字。其中“漫卷诗书喜欲狂”是“随意”,“漫劳车马驻江干”却又有几分“徒然”的意思。这里的“漫成”,应该是没什么拘束,没什么特殊的想法,就写成了的意思吧?
   其一
   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
   渚蒲随地有,村径逐门成。
   只作披衣惯,常从漉酒生。
   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
   首联,“野日”,在田野里或者旷野上看到的日头,“荒荒”,我比较认可古人给出的注释“不甚白”。这让我突然就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在春末夏初,在正午时分,在旷野上,看着远处,似乎看到了一种没有颜色,像是无数气流般不停跳动却根本形容不出的物象,就会有的一种感觉。一种恐慌,一种觉得一切都荒谬的感觉。我把这种感觉理解成“荒荒白”,不知道杜甫写的是否也是这种感觉?当然,我生活在唐人所谓的塞外,而杜甫写这诗应该在四川,环境差别很大。“春流”,春天的溪流,“泯泯”,多数人理解为“水清的样子”,而有人理解成“不甚清”。我不是太认同,原因也很简单,不觉得杜甫会为了凑成一首诗而写诗。由于是在成都平原,我觉得在诗人的年代,那里的溪流一定纵横交叉很多。也由于没有什么污染,所以这些溪流一定很清。所以我认为,这联的前半句,写了一种春日的感觉。而下半句写实,就是很多的溪流,沟沟岔岔的,都很清。
   额联,水多,水生植物当然也就多,春天了,它们当然也都很茂盛。我喜欢这联的下半句,“村径逐门成”,每户人家都有一条到自家门前的小路。很自然,是农村的常态,但要是多想,它就又多出了一些哲理来。
   颈联,是致敬陶渊明。前半句化用了陶渊明《移居二首》中的“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已时”。杜甫当时的生活状态有点像陶渊明在诗中所写的生活状态,这么写,说明他应该是觉得当时的生活状态还能适应。而后半句“漉酒生”就是指陶渊明。《陶渊明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说有人在等他,刚好有一锅酒好了,需要过滤。他就用头巾过滤,过滤完后,又把头巾戴在了头上。想来他应该是用水洗过后再戴吧?要不满头巾的酒糟怕是撒满全身的。
   尾联,“俗物”,本来是出世的人对于热衷功名者的称呼。出自《世说新语》,说是嵇康、阮籍、山涛三个人正在竹林喝酒,王戎恰好去了。阮籍说:“俗物已复来败人意。”话不好听,但我总觉得这是朋友间的玩笑。但让刘义庆那么一写,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又那么一理解,“俗物”就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成了自己不喜欢的人的代词。周围没有自己不喜欢的人,就算是病了,也不觉得有多严重。是诗人的一种心态。
   前人解释这首诗,说是“对景怡情,有超然避俗之想”,要是自己能选择,这种解释当然不错。问题是当时的杜甫有选择吗?在我看来,这首诗好处不在什么“超然避俗”,而在没有选择时,要乐于接受。即便条件有限,也要让自己尽可能地快乐生活。
   其二
   江皋已仲春,花下复清晨。
   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
   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
   近识峨眉老,知予懒是真。
   前一首诗是在室外,是在说居住环境。这首是说家内(院墙内),说自己的感觉。
   首联,都到了春季的第二个月了,是在花下的又一个清晨。是在说时光飞逝。
   额联,是痴迷人的特色。不但喜欢花,还喜欢花丛里的鸟。注意力集中在看鸟,听鸟叫上,别人和自己说话就没搞清楚他们在说什么。但感觉到似乎是在和自己说话,就随声答应一声。“回头错应人”,只要你聚精会神过,就能明白这种状态。这一联古来称赞的很多,说“偶然语,偶然道之,自见天趣。一片忘机意思。”这容易理解。可说“三、四写无心疏懒,正得妙处。”就有些奇怪,这种状态难道在他们的观念中居然是“疏懒”?
   颈联,“读书难字过”理解有歧义。一派观点认为是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注解,在看书时,碰到疑难杂字,不认识、不理解的也不去弄明白,放它过去了。从这种观点派生出来的一种观点说是“读书经眼之字,难与轻过”,那就是非要弄清楚每个字的意思,绝对不能马虎了。看,同样一句话,能理解出相反的意思出来,不说中国字神奇就有些神奇了。另一派观点说是“读书难于字过,老年眼钝也。对酒不觉频倾,借酒怡情也。”意思是老了,眼睛即便没有飞蚊症,也已经花了,不能很清晰地看清楚每一个字。听上去很合理,但既然这样,何必做出那个样子呢?难道就为了写这样的一首诗?我不太同意他们的观点。自己也过了杜甫写这首诗时的年龄,年轻时也非常喜欢读书,要是论卷数,那应该是几十万卷,而不是万卷了。破没破,就不自夸了。过了一个阶段后,再进书店,居然会发现没有值得看的书。就算是珍藏的书,再次来读,也几乎就是大段大段地看,不会再有心情逐句逐字地看了。原因也无他,读上几个字,那些意思就已经很清楚了。字句是表达意思的,要是那些意思你都知道,你还会细细去读吗?“读书难字过”,在我看来就是很难有书让我逐字地去读了。下半句是酒希望一直都满着,嗜酒的人都知道这个特点,看看浅了,急忙再加上。“频”,是不断地、不停地,这里强调的是那个动作。
   尾联,“近识峨眉老”,一般都把“峨嵋老”理解成隐士,说是什么陆通故事。这当然是字字需要找到出处的毛病在起作用。在我看来,“峨嵋”就代指当地,“峨嵋老”就是当地的老人,当地岁数和诗人差不多或者比他大的人。到那里后,他结识了好多当地的老人,看到他们辛苦的样子,才“知予懒是真”,知道我这个文化人,那是真懒!
   三
   现存的杜甫的诗,创作年代大体上都清楚。但他的《旅夜书怀》到底写于哪一年,却存在不同的见解。但说是他晚年的作品,这是没有异议的。在我看来,一千多年后的我们,一千年都过去了,几年的差别根本就不值得花时间去弄清楚。并且就算弄清楚了,也不会理解得更好;就算没弄清楚,也不会理解得更差。所以,具体在哪一年写了这首诗,实在不能算一个问题。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首联,“细草”,小草;“危樯”,桅樯,船桅杆;细草岸,桅樯舟;微风,“独夜”,不是独自一个人,而是由于只有自己有那种感觉,同行的人不能感受,所以才“独”。好多时候,越是在人多的地方,会感觉越孤独。这一联中都是很平常的东西,在日常中是不会被人注意到的。在这里注意到了,就是由于太无聊,太“独”的原因。
   额联,这是写景的名联,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等一起,构成了我们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好多时候,面对这样的句子,总觉得再写什么,都多余。上半句是静,广阔的天地,你是感觉不到时间的。下半句是动,月亮像是冒出来的,“涌”,涌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江流”,河水无论是静静地还是哗哗地,总能让你感受到变化。繁忙的都市,你渴望这样的生活;寂寞的日子,你希望朋友的聚会。生活总是在别处,自己所处的不是最差的,也是别人不能忍受的。这是一种骄傲,人性的骄傲。这也是真正不幸的原因。能在江边看月亮时,看月涌;看到的是小溪,那么小溪流也不错。在哪种环境都能活出快乐来,这才是该过的人生。
   颈联,杜甫当然不会那么洒脱。写了那么多诗文,名声就会因此而远扬吗?“岂”,是有些疑惑的感觉。下半句就很确定了,他念念不忘的那份官职却实在是由于老了,再加上自身的病而没做成。对仗得确实漂亮,是一直想做事的人的灵魂拷问。这种拷问会随这样的人终生。我不赞成他这种执着,但我赞美他这种态度。在我,既然老了,既然病了,官既然不能做了,那么这“星垂”着的“平野”,也确实很“阔”,就让微风吹着我,慢慢地经历那一夜以及剩余的所有夜。人生就是一个过程,长短不在于你度过了多少时间,而在于你经历了多少,你感受到了多少。

共 696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优美的文笔,厚重的意蕴,赏析杜甫的几首五言诗,对原诗的分析精准到位,从诗歌的内容、写诗的历史背境,分析有理有据。文章重点赏析了杜甫的五言诗《对雪》、《漫成二首》、《旅夜书怀》、《江汉》、《望岳》、《登岳阳楼》,从每首诗的上下联逐一品读分析,读出了杜甫诗的诗意和诗人的心意。优美厚重的赏析文章,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922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2-09-12 11:16:01
  优美的文笔,厚重的意蕴,赏析杜甫的几首五言诗,对原诗的分析精准到位,从诗歌的内容、写诗的历史背境,分析有理有据。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22-09-12 15:32:33
  谢谢,辛苦!
2 楼        文友:秋觅        2022-09-23 17:26:14
  祝贺精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回复2 楼        文友:风之丐        2022-09-28 16:29:30
  哈哈,谢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