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摆渡】重读《随想录》,传承“董狐笔”(随笔)

编辑推荐 【摆渡】重读《随想录》,传承“董狐笔”(随笔)


作者:石中元 白丁,7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82发表时间:2022-09-14 12:35:29

【摆渡】重读《随想录》,传承“董狐笔”(随笔)
   近日,我整洁家中的书柜,从中捡起了三十年前读过的巴金撰写的散文集合订本《随想录》(共5册:《随想录》《病中集》《真话集》《探索集》《无题集》)。那时,我整整“读”了一个星期,并做了读书笔记。今天《随想录》再次吸引了我,“董狐直笔”的风骨又一次震颤了我。“真”是做人做文的精髓,情真才能理切。从随想录第一集慢慢读到最后的无题集,仿佛在听亲人回忆过去的真人真事,感叹世态炎凉,触摸人情冷暖……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著作颇多,长篇小说《家》是作者的代表作。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洒落着本人的忏悔与自省。巴金1979年8月11日在上海写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过去不懂这句话,今天倒颇欣赏他。我觉得我开始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讲真话。《随想录》其实是我自愿写的真实的“思想汇报”。至于“四害”横行时期被迫写下的那些咒骂自己的“思想汇报”,让它们见鬼去吧。过去我吃够了“人云亦云”的苦头,这要怪我自己不肯多动脑筋思考。虽然收在这里的只是些“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 
   《随想录》真情流露,值得细读,道出了作者晚年的心声,那是巴金留给后人的一份真诚的人生纪录。巴金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名实相符。
  
   二
   巴金写《随想录》第一篇的时间是1978年12月1日,1986年《怀念胡风》一文是此书的收官之作。《随想录》第一个单行本(合集5册)是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随想录》第二个版本是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我所读到的(在北京东四书店购买到的)是1987年北京三联出版社出版的《随想录》,每册大约是五六万字,后来各种版本都有了。《随想录》是值得重读的,它可以让人说真话,办实事,且可作为修身养性的随身读物,亦可做为人处事的参考书。
   司马迁如实直笔的《史记》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受到了熏陶,感受到了魏晋之风骨,扬起中华人文之神威。而宋代以后的史书,特别是清代以降的“正史”,到底有多少“成王败寇”的演义,到底有多少“为尊者讳”,到底掩盖了多少历史真相,篡改了多少历史?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所以,“董狐直笔”的风骨,传承了中华千年的人文脉络。丢失了这种风骨,既愧疚先人,又糊弄后人。先人已作古,不知子孙们在装腔作势、装神弄鬼,但是用假历史糊弄后人,后人在颠倒黑白中生活,往往就是世界机遇的丧失,结果是百姓的灾难未已。
   庆幸的是我读到了《随想录》等一批还原历史真相的好书。巴金说,一直到今天,我和人们接触、谈话,也看不出多少科学的精神,人们习惯了讲大话、讲空话、讲废话,只要长官点头,一切都没有问题。难道真的就没有问题吗?今天还应当高举社会主义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前进。上一代没有完成的任务下一代一定能够完成。
   《随想录》怀友忆人真情实感。对亡妻萧珊的思念,对哥哥李尧林,教育家匡互生,老朋友顾均正等人的怀念,无不以真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展示出来。
   社会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写作《随想录》的第一篇文章,是巴金看了当时公映的日本电影《望乡》。此片有日本妓女被人蹂躏的历史真相。因为有妓女的镜头,当时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大毒草”,不能公开放映,或者要将有关妓女的镜头剪掉。当时报刊引起争论的还不仅仅是《望乡》,连《安娜·卡列尼娜》电视剧也议论纷纷,说三道四。《水晶鞋》有一张王子和灰姑娘接吻的剧照,有人要求查禁。面对这种局面,巴金感到思想解放不是那么容易,改革开放的步履没那么轻松。《随想录》有感而发,第一篇谈论《望乡》。为什么有妓女的电影就不能放?难道有妓女的电影就会毒害青少年?会让人们都变坏?巴金回顾自己的人生,说他自己年轻时从四川坐船到上海,就住在四马路的一个旅馆,四马路是红灯区,趴在窗口往下面看,全都是妓女走来走去,但是我巴金也没变坏呀。所以他支持《望乡》在国内播放,这不仅是《望乡》播放不播放的问题,这涉及如何看待国内外的文学作品的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应是一句空话,让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首先要打破封闭的禁区,让思想活跃起来。
   谈《望乡》文章发表后,巴金一发不可收拾,他发现有那么多的话题要讲,社会上有什么问题就写什么问题,所以他决定用《随想录》这个总标题发一组文章。他在《随想录》总序说:“我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地发表。这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也不高明。但它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
   《望乡》一文写于1978年12月1日,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这是巴金的的态度:支持改革开放,支持思想解放!这是巴金的人生句号:“我”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写了,做得到做不到也不知道,但“我”要把这些文章留下来;“我”是“无力”的,是一个很衰弱的老人,但“我”要说几句心里话。
   巴金如同尊重史实的董狐,要做一个真实历史的见证者,把自己的良心掏出来说话,去撬开“文革”浩劫之后读者封闭的心扉。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即秉笔直书,如实记载。“董狐直笔”又简称“董狐笔”,亦省作“董笔”,其典故来自于《左传·宣公二年》。春秋时期,晋灵公凶狠残暴,相国赵盾劝他改变作风。晋灵公竟多次谋杀他,赵盾只好出逃至边境。其族弟赵穿刺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赵盾杀其君。赵盾不服要求改写。董狐说,你身为相国,国君被杀,你不讨贼,你就是主谋,这事我就是死也不会改。司马迁评论:董狐没有错,他是一位好史官,据法直书而不加隐讳。赵盾也没有错,他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法度而蒙受恶语,真是可惜啊!如果赵盾逃跑出了国境,就可以免除弑君之名了。
   司马迁《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不畏强权,实事求是的实录,为后代进步史学家所称道。孔子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杜甫《写怀》诗“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君看灯烛张,转使飞蛾密。”(笔者注:这是典故反用的诗句)。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有“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宋代李吕《贞妇》“谁秉董狐笔,大书播余馨”。
   明朝李昌祺《剪灯余话·长安夜行录》:“愿挥董笔祛疑惑,聊为陈人洗愧羞。”近代词人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诗:“成王败寇漫相呼,直笔何人纵董狐。”意思是说,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成功者权势在手,山呼万岁;失败者有口难辩,罪该万死。
   他们在自己的四周画了一个圈圈,把圈圈外面的一切完全涂掉、一笔抹杀,仿佛全世界就只有他们。“没有错,老子天下第一!”把外来的宾客都看做来朝贡的,拿自己编造的东西当成宝贝塞给别人。他们搞愚民政策,首先就使自己出丑。有的人连《醉打山门》是谁写的都搞不清楚,还好意思向外国人吹嘘自己对司汤达尔“颇有研究”!自己无知还以为别人也同样无知,这的确是可悲的事情。(引自《随想录》第一册)
   历史是先人走过的人生轨迹,作为后来者要看清楚,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前因后果是什么,后人该从中得到什么。历史上的言行应如实记录下来,如果稍有差池,就会使人文一脉的延续出现谬延,导致后人的轨迹朝错误的的方向发展。所以说,“董狐笔”是何等的重要!今天我重读《随想录》,为的是不要重踏历史的的荒唐。
   十多年来流行过的那一整套,今天看起来,都十分可笑,例如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敲锣打鼓半夜游行等等。这些东西是从哪里一下子跳出来的?我当时实在想不通。但是后来明白了:它们都是从旧货店里给找出来的。五四时期这个旧货店给冲了一下,可是不久就给保护起来了。文革时期,有些人更把它看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打起“左”的大旗,大吹批孔,其实他们道道地地在贩卖旧货。那些人居然混了十年,在国际上混到了个“激进派”的称号,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想起来既可悲又痛心。我们也得责备自己!我们自己“吃”那一套专制货色,“四人帮”贩卖它们才会生意兴隆。不然,怎么随便一纸“勒令”就能使人家破人亡呢?不然怎么在某一个时期我们会一天几次高声“敬祝”“身体永远健康”呢?
   《随想录》直面自己人生曾经出现的扭曲,用真实的写作告诫后人:如果有病不治,有疮不上药,连开后门、仗权势等等也给扮得如何“美好”,拿“家丑不可外扬”这句古话当作处世格言,不让人揭自己的疮疤,这样下去,不但是给社会主义抹黑,而且是在挖社会主义的墙脚。
  
   三
   散文集《随想录》有一段话:“我从许多被生活亏待了的人那里学到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意义。”《怀念萧珊》一文是为悼念其妻子萧珊而作。
   萧珊,一个“被生活亏待了的人”,一个被巴金深深怀念的人。巴金说,“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面有我的泪和血。”“有人劝我把她的骨灰安葬,我宁愿让骨灰盒放在我的寝室里,我感到她仍然和我在一起。”巴金还说,等到他去世,要把他的骨灰和萧珊的骨灰搀在一起。这篇散文,记述了萧珊在“文革”中因自己而受到牵连,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
   在巴金挨批判斗争的艰难岁月里,巴金所受到的精神折磨,萧珊也同样感受到。“但是我并未挨过打,她却挨了‘北京来的红卫兵’的铜头皮带,留在她左眼上的黑圈好几天以后才退尽。她挨打只是为了保护我,她看见那些年轻人深夜闯了进来,害怕他们把我揪走,便溜出大门,到对面派出所去,请民警同志出来干预。那里只有一人值班,不敢管。当着民警的面她被他们用铜头皮带狠狠地抽了一下,给押了回来,同我一起关在马桶间里。”
   萧珊不仅分担了巴金的痛苦,还给了巴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每当巴金遇到困苦的时候,萧珊亲切地对他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相濡以沫给了巴金多大的安慰啊。《怀念萧珊》写出了巴金对妻子的怀念和愧疚。
   巴金那颗受过创伤的心也正是我们的创伤。读巴金的文章,除抚摩心灵上的创伤外,更重要的唤起了良知,要像巴金那样“真诚”!讲真话是一个人的良心,更是散文作家的良知。有人说,如果不能说真话,那就尽可能不说假话;在一定的场合不得不说假话,那就尽量不要伤害别人和社会。如果散文不能写出心中的话,那就不如不写!
   “十年浩劫”过去了半个世纪了,许多人都把它淡忘了,也不想用往事来干扰今天的生活,但是“幽灵”还在社会游荡,时时进入人们的梦乡。逝者已经无可言说了,活着的人却不能不诉说。巴金用《随想录》的血泪文字,在永远地诉说着,这样的文字值得我重新阅读并写下新的诉说。
   《随想录》一面坦诚的剖析自己,一面直言社会弊病。他用真实的写作,填补历史上的精神空白。他在灾难过后勇敢地站出来:“只有在经历了接连不断的大大小小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我也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我就这样给逼着用老人无力的叫喊,用病人间断的叹息,然后用受难者的血泪建立起我的文革博物馆来。”
   巴金的“董狐笔”令我钦佩。讲真话难,难就难在阻力大、压力大,甚至于无辜受屈,坎坷磨难。巴老一生中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所以他要用真话、真事、真人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良心在拷问当代人,今天要讲真话仍然需要极大的勇气。“董狐直笔”按照现在的话说即“实事求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用“直笔”书写了历史,而《随想录》传承了董狐直笔。
  
   四
   巴金生前曾说过这样的话:“十年浩劫究竟是怎样开始的?人又是怎样变成兽的?我们总应弄出个眉目来吧。”“只有牢牢记住‘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革’的再来。”“文革”虽然早已被彻底否定,但由于对“文革”的基因未能彻底铲除,某些“文革”式思维和行为还在表演着,正在阻碍改革开放继续前行。
   巴金在《“文革”博物馆》一文中,思索着“文革”的基因,分析“文革”产生的路径,防止这样的悲剧再次重演。他说:“不让历史重演,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最好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说明20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并没有完备的计划,也不曾有过周密的考虑,但是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这是应当做的事情,建立文革博物馆,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
   博物馆之所以称为博物馆,是因为它有真实记录并承载、展示过往历史的责任。例如,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博物馆,虽然收藏的都是让国人十分心痛的东西,但不能因为心痛就不敢面对,牢记历史的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2005年10月25日,在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上,画家郁风含着眼泪说:“巴金就是民族的良心,一想到他就不敢去做坏事。巴金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建立‘文革’博物馆,趁着大家对那段历史还没有遗忘,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多搜集相关物品资料。”
   著名作家邵燕祥说:“巴金一生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厚的遗产。接近它、清点它、继承它,是思想界、文化界首先要做的事情。建立‘文革’博物馆可以让人们反思历史。我们纪念巴老,最好的方式是实现巴老的意愿,开拓、营造一个让说真话畅通无阻的空间,使说真话成为社会氛围和普遍心态。”
   董狐秉笔直书的品格,形成了我国史官高尚史德传统,对于当代人来说,“文革”博物馆可以知道曾经的惨痛教训,可以唤醒记忆和良知,这种直笔记事的博物馆,我称之为“当代董狐笔”。
  
   2022年9月13日、北京延庆淡泊湾书斋
   (原创首发)

共 554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很有见地的文艺性随笔。随笔讲述重读巴金先生《随想录》的深度理解和感悟,赞美了巴金在《随想录》中如司马迁、董狐一样,秉笔直言,尤其是对于文化浩劫的深度思考,揭露历史的舛误、文化的乱象,思想的混乱的笔触,进而提倡实事求是,真实书写历史、反映史学的主张,表现了作者尊重历史,悲悯文化的学者心态。随笔语言流畅,情感浓烈,同时,情中有理,情理交融,让读者在怀念老一辈文学家的同时,从中感悟到真理的光辉。随笔深度阅读《随想录》,依据原著,紧扣主题,从中挖掘巴金先生的思想和情感,有理有据,真实可信,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尊重历史,尊重文化,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曾经走过弯路,但愿不再重蹈覆辙。感谢作者赐稿摆渡,推荐阅读。【摆渡物语编辑:沙漠孤月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沙漠孤月清        2022-09-14 12:41:38
  欣赏中元老师随笔作品。读前贤书,在于汲取前人思想和智慧,从中得到启迪。巴金先生的《随感录》,记录了一位老文学家的对历史、文学的深度思考,中元老师多次阅读,深得真谛,用一篇随笔道出其思想精髓,令人佩服。更能从中提炼出对历史的思考,确实难能可贵。
2 楼        文友:寂寞看风        2022-09-14 16:03:58
  董狐直笔,一个历史故事。在新的时代,赋予新的内涵。
3 楼        文友:优雅如枫        2022-09-14 16:57:51
  欣赏老师的随笔,解读深刻到位,凝结着智慧与思想的火花,道出了写作的初衷和宗旨,可见老师文学功底深厚,期待新作,向老师学习。
喜欢伴随着晨曦的脚步聆听世界的声音,闻着文字的馨香穿越时空的隧道,做一个灵魂有香气,骨子里有正气,举止优雅的女子。
4 楼        文友:别似幽居人        2022-09-14 19:12:00
  这是一篇有良心有温度的随笔,对历史的秉笔直书,对文化的担忧思考,对前人思想及为人的深度分析,都透露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冷静的叙述,深沉的情感,力透纸背!
5 楼        文友:静净        2022-09-14 20:03:32
  读书随笔,渗透的思考有独特的见解。
6 楼        文友:石中元        2022-09-15 21:58:29
  “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摆渡物语编辑沙漠孤月清先生,用这两个尊重,高度概括了我写的这篇文章,佩服!
北京人文学者、环境保护作家
7 楼        文友:飞不高蝴蝶        2022-09-16 19:46:10
  一位温情的、有良知的、学识渊博的作家,欣赏你,石老师!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