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中秋】杨家小院(散文)
一
去杨家小院赏玩,这似乎是天地对我的馈赠。
诗人王志国曾描绘过人世间的《最美生活》:要有微风,徐徐吹拂/要有青草,在风中起伏荡漾/要有花儿竞相开放/要有三分良田,一间木屋/房前流水,房后菊花/然后,要有一对相互珍惜的小夫妻/从青丝爱到白发……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副风轻云淡、景美人和、恬静安闲的田园乐居图,令多少案牍劳形者感慨和艳羡。以致,每每吟诵这首小诗,我的心就不由自主地涨潮。漫溢的潮水一次一次地冲向沙滩、拍击岩壁,激荡起无限温柔的浪花,濡湿我憧憬诗意的眼睛。
蛰居海滨小城快二十年了。我所居住的小区四周高楼大厦林林立立,通衢大道纵横四方,触目所及皆车水马龙,竖耳凝听尽都市喧哗。尽管我的卧室处于公寓之十楼,但从拂晓到黄昏,楼下马路上的车鸣声、街旁的人语声、小贩的吆喝声、装修的尖锐声、割草的哧啦声……声声扰耳,绵绵不绝;声起声落,没有规约。
而杨家小院,无疑成了我心驰神往的精神家园。它右濒青山,后临溪水,远离喧嚣,亲近自然。仿若陶渊明未曾写完的一曲田园牧歌,又像辛弃疾遗落民间的一首小令,古朴、宁谧、安然,荡漾在山明水秀中。于是,中秋佳节,秋阳杲杲,应主人之邀约,携知己一二、亲朋三四,欣欣然奔赴杨家小院。于老屋前、庭院中,或秋千上、凉亭中,三三两两,或坐或倚。一起看云、赏花、沐风、拍照、漫谈、饮酒、吟诗、唱歌……酒足饭饱后,一起等八月十五的月亮慢慢从山坡上爬上来。场面热热闹闹,胜过兰亭之盛会;节目怡情悦性,不逊于流觞曲水之雅事。
那晚,我们和月亮一同沉醉。
二
杨家小院坐落在小城郊外的一个小山坡上,从我家驱车向西十几分钟就能抵达。小院总体由“老宅和院落”两大部分组成。老宅是一栋两层的老式建筑,正中是一处古朴的祠堂,祠堂两边各有两间二层楼房。东厢房坐东朝西,西厢房却坐南朝北,这种不对称的美,隐含着古代设计师的匠心和智慧,增添了古院落的秀丽、精巧、灵动。从建筑的式样和材质看,这老宅估计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那灰色的老瓦、斑驳的泥墙和飞翔的檐角,无不诉说着年代的久远和岁月的沧桑。相对于现代高楼大厦来说,它的确低矮、卑微、凝重,但这里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想必,房里的一砖一瓦都还记得。东厢房早已人去落空,垣墙几近坍圮,只剩几根梁柱,孤零零地支撑着躯壳。而西厢房——杨家老宅虽然也近风烛之年,但几经修缮,仍像一位健朗的老者,骨子里流淌着一股不服输的气概,依然精神矍铄,生机勃勃。东西厢房截然不同的景况,估摸是人和房彼此懂得、心心相惜所致吧。
老辈人说:“房子住人,百年不倒;房不住人,三年就塌”。我想,房子如同人类,是有情怀的。你爱它,它有支柱、有希望,在风雨中还在等你回家;你若冷落它遗弃它,它也就萎靡、颓废而倒下。西厢房就是最好的例证。它是我朋友芬家的,芬的童年就在这里度过。这里有许多抹不掉的儿时记忆,挥不去的姐妹情深,放不下的惦记和牵挂。于是,在忙碌奔波的日子里,芬拨开时间的缝隙,常来看望小院。抹去木质门扇上的尘埃,让它咿呀地转动起童年的歌谣;打开老式的木窗棂,让房梁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或修剪一下院前的花草树木,让四时鲜花时时辉映小院的风采。偶尔,热情好客的她还邀请亲朋好友来小院聚聚,畅叙幽情,享受清风明月。
如此有盼头、有关爱、有惦念,杨家小院自然而然有了主人的情怀,质朴、美丽、葱茏、深情。
三
“宅中有院,院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天”,这是林语堂先生骨子里的故居烙印,我想,也是铭刻在芬和叶老师心灵深处的院子情结。叶老师是芬的爱人,他是摄影师,常被市、镇、街道等单位邀去拍摄宣传片。他的作品独具匠心,滤去了浮华和做作,呈现出一种清新脱俗、返璞归真的风骨,是各界人士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大凡艺术家,总会给世人一种高傲孤僻的印象,而叶老师恰恰相反,他蓄着一头中长头发,显得那么谦逊、温和、淳朴,几乎和他的作品一脉相承。俗话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我想所有的艺术作品和人的气脉是一致的。每当客人来临时,芬忙不迭地招呼道:“趁光线还不错,趁现在人还不多,快去让老师头给你们拍几张美照。”于是,每位来杨家小院玩赏的男人或女人、大人或小孩,或多或少留下几抹芳影。叶老师随和可亲,客人也放松自如,这种自然流畅的互动模式,让摄影作品更炉火纯青。因而,客人的一抹微笑、一汪秋波,甚至一朵红云,都会被叶老师拿捏得恰到好处。主和客心领神会,其乐融融,不亦乐乎!
而小院那么大,每一处景致,都是我们拍摄的道场。
四
杨家院落在老宅的前面,占地面积约二百多平方米。院子大致划分为花园、菜园和休闲园三个区域。其中休闲园占据了五分之三,这巧妙的布局隐含着杨家夫妇崇尚自然、朴实无华的禀性。院内三区域,由一条南北走向的石块小路隔开,小路东边是菜园,西边除了角落一处小花园,其余全是娱乐场所。
菜园一垄一垄的,像跑道一样一目了然,各自种着芋艿、番薯、蕹菜、豆荚等。芋艿叶像一把把深绿色的小伞兀自撑开着,豆荚在篱笆上小心地攀援,茂密的番薯叶和蕹菜叶均离地一尺来高,都挨挨挤挤、密密麻麻地生长着。它们不分汉唐晋魏,在园子里向阳而生、相亲相爱。
花园挨着小路,在院子东北角。它最娇贵,最受宠爱,三面分别用老酒坛、木桩和小石头墙围绕。六七个老酒坛有间距地、齐整整地排成一行,像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守护着花园。酒坛和小石头墙的上面,摆放着各类盆景,有金桔、黑松、仙人掌和大叶落地生根等。正值初秋时节,小花园里百日菊竞相开放,金黄、玫红、粉紫、月白的花儿们迎风摇曳,姹紫嫣红,不知惊艳了多少时光。有三只金边蝴蝶老是在花丛间盘旋,久久不去,两白一黑,甚是可爱。这情景,真乃有李商隐笔下“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的风致!
于我来说,最迷人的还是休闲园。院西有三棵大樟树,树冠遮天,看样子有些年份了。其中一棵樟树下摆放着一张石凳,旁边放着一台黑色音响,袅袅音乐缓缓流淌,在小院缭绕无边。另两棵樟树下悬挂一秋千,我特喜欢把身子交予这小小木板,任由它托着我在秋风里荡来荡去,上升又下降,下降又上升,在这一升一落的畅然间,红尘的纷扰陡然甩落。偶尔,半闭着眼,看阳光从树叶间洒下斑驳的光影,听音乐从小院的林荫绕到花丛,听花丛里蝴蝶振翅、蜜蜂嗡叫的声音。
小路的尽头有一凉亭,这也是客人休闲的好处所。凉亭呈长方形,基座、围栏和亭檐全是木结构的,更显古朴、沉静和蕴藉,和老宅的建筑风格自然吻合。我喜欢倚在凉亭边捧书细读,任秋阳把斑驳的树影落在衣襟上、发梢上,也落进书的故事里。那样,衣襟、发梢和书里的故事就有了秋阳的温度。或者,沏一壶新茶,和三两知己,于小亭相对而坐,任茶水里溢出的古今趣事,在秋风里肆意飞扬。
还有,院西的芭蕉树下有两张木椅,挨得不是很近,这种疏密有间的放置,暗含着某种人生的尺度。恋人坐在这里,刚够得上促膝谈心,不过于亲昵,也不过于疏离。彼此的膝盖互相触碰,蓦然的温度会促使语言和情感升温。而头上的芭蕉叶在秋风的吹拂下发出飒飒的声音,在某种程度像在渲染爱的氛围,“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小院的景致不是我的拙笔所能描述尽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皆有禅意,皆是清欢。
那天,我们一群人像一只只从樊笼里逃脱的小鸟,在小院里尽情穿梭、肆意飞舞。老宅前、芭蕉下、翠竹间、秋千上、凉亭里、花丛中……一蹲一坐,一笑一颦,美景和芳容都在叶老师的镜头下,永恒定格。
五
小院承天接地,坦荡无垠,吸天地之精华,长葱郁之万物。白天,它尽情敞开怀抱,任阳光、雨露、秋风、蜂蝶、虫鸟在身上拨弄。偶尔也作为“亮起来的公共舞台”任客人当道具、当背景、当知己拍摄;晚上,则收敛锋芒,沉落夜幕,养精蓄锐,以便滋养出更多的瓜果、蔬菜和鲜花奉献人间。小院如人,在张弛之间,在敞开和隐蔽之间,需要人类把握好分寸。小院的灵魂密语被蕙质兰心的主人读懂,因而,东西南三面被主人修以篱笆、栽以林木。既赋予它自由开放的天性,也给予它独立、安全、和尊严。
东边的篱笆以长花枝来装饰。西边和南边错落有致地种着藤黄檀树、竹子和芭蕉树等,一条长长的、浓郁的、参差的林带把小院环抱其中,把尘世放逐于门外。有些林木稀疏处,主人还用汽车轮胎来装饰。圆圆的轮胎像奥运五环被刷成蓝、黑、红、黄、绿五色,团结一致、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低矮的灌木处,敦厚又可爱。环顾小院,忽然发觉它暗藏的玄机。一垅垅菜畦是方的、秋千是方的、凉亭是方的、小花园也是方的;而轮胎是圆的、酒坛是圆的、树下的石臼是圆的、墙上装饰的旧簸箕是圆的。古话说,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泥。真没料到,一方小院,渗透中庸之理,悟得天地之道。顺应万物,丰盈自足;开阖有度,张驰有方。是院,亦是人。
那天,我们从小城中短暂出走,把灵魂回归最原始的田园野趣。在小院,边吃边聊到深夜。
席间,芬说,小院生怕要拆了。虽然还没正式文件下达,但观目前小城的老房子都在轰轰烈烈的拆迁进程中,恐怕小院也朝不保夕了。听罢,我不免失落和惆怅。
忽想起,网络一句话:“世界再大,开不出小院的花。院子虽小,能容下世界的情。”我在杨家小院仅度过一天,仿佛,它就是我的小院了。
愿小院安然。即使顺应时势,它像其它老宅一样,在我们的视线里消逝,但它宛如一抹素颜,永远铭刻于心。
有时候,一天,也是一世!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