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情】被遗忘的瓦缸(散文)

精品 【书香.情】被遗忘的瓦缸(散文)


作者:张晓钟 布衣,313.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64发表时间:2022-09-21 20:55:51

我的老家在广福老街,整个老街住着几十户人家。几十户人家的住房由原来的土砖房,陆陆续续地拆除新建成了砖混结构的楼房了,仅剩南街的一家两间土砖老房,因长期无人居住,还未拆除重建,看着一场大雨就会倒塌。
   几天前的一个清早,南街挖掘机轰鸣,很多邻居在挖掘机边围观,我也赶了过去。原来是那家人在拆除那两间土砖老房。房里的老物件都摆放在外面的空隙地上,有老床、筐箩、大小不等的十几口瓦缸。一看就知道这些旧的瓦缸,很久没人用过了,一直就放在老屋里,无人问津,早已被人们遗忘。然而,这些大小不同的瓦缸,在过去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看到这些已退出人们生产生活的瓦缸,便勾起了我对瓦缸的深刻记忆。
   在我的记忆里,过去,在老街商铺人家的后面,家家户户的天井里或空隙地,都置放了个装满水的瓦缸。一是为了防火,二是接雨水洒地、洗物。农村人家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多种多样的、大小不等的、形状各异的瓦缸。用瓦缸来盛装粮食作物,瓦缸盛稻谷、小麦,不容易受潮湿,不怕老鼠。也可用瓦缸来腌制萝卜、白菜等各种菜,用瓦缸腌熟了的菜,颜色金黄,菜香可口。所以,根据缸作什么用就叫什么名称。水缸、磨缸、腌菜缸、豆腐缸,米缸、酱缸,酒缸、粪缸......可想而知,过去瓦缸的作用多么广泛。
   水是生命之源。首先,各家各户都有一口较大的水缸置灶台后边。清早第一件事,把缸里的剩水换掉,再挑满满的一缸水,或井水,或河水。缸口用两块木板盖住,以防掉虫蚁、老鼠等赃物到水里。在盖缸口那块板子上,放一个带把子的竹筒做的“舀筒”,我们常常舀水喝。特别是母亲,每每从田地里或山上回来口渴难忍时,一进家门,二话不说,工具往墙上一靠,紧走几步,来到缸前,揭开缸盖,拿起“舀筒”,朝缸里使劲一舀,脖子一伸,把嘴衔住“舀筒”的一边,只听一阵“咕噜咕噜”作响,然后一仰头,神清气爽,那真叫做一个“痛快”!而这一切,虽然只是很短暂的瞬间,却全都映在了瓦缸中,映在那来回晃动的一圈圈波纹里,未喝完的剩水,则不再倒回缸里。
   过去在农村,男人要做到柴禾办到灶前,水要挑到缸里,女人是小脚,挑不了水的。还记得小时候,见过上街有一家男人过世了,他的老婆就长号大哭数着:“我的天塌了呀!以后缸里没水指望谁挑呀?灶前无柴禾有谁替我背呀?庄稼田地无人耕,我家怎么办呀?”可见,水缸在一个家中起着多么大的作用。
   磨缸,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认识,磨缸缸口大、壁厚、沿宽。缸的内壁呈一条条竖形齿状。磨缸比其它缸多一样功能,可用它来磨山芋。在我们山区,田少地多。立冬前后,开始挖山芋,丰收的年份,每个人的山芋口粮可从生产队里分回很多。山芋保鲜,全靠地洞或山洞,既要湿度又要温度,弄不好进入春季,就会长黑块,烂掉。大部分人家趁冬季挖完山芋后,将山芋磨成山芋粉。山芋粉,能做主食,又能烹饪出多种主菜,还能作为礼品赠送亲朋好友。逢年过节,家里来客,就用山芋粉做点山芋粉圆子,是个可口的主菜。过去没有机械研磨,磨山芋粉那种场景现在还记忆犹新。那一年,山芋大丰收,我家山芋洞小,装不下那么多山芋。母亲起早摸黑,将山芋切成山芋干、山芋丝,晒干,煮饭时拌大米,做成山芋干饭或山芋丝饭,这样来节省大米或主粮。再就是把山芋磨成山芋粉,储存山芋粉,就不担心烂掉,又容易存放。磨山芋粉工序比较多,母亲只见过别人是怎样磨山芋粉,怎样洗浆、过滤、沉淀、起粉、凉晒粉,自己刚下放到农村落户,从来没有自己一手一脚磨过山芋粉,但母亲满不在乎地进行。
   深冬的早上,母亲把经过细心挑选又长又大的山芋,一担又一担挑到门前的小河边,穿着高靴,把山芋倒在河水里,猛烈地用双脚不停地在水里踩山芋,先将山芋表面上的泥沙洗去,再用草把擦洗干净,后用刀子挖去有裂口和有虫眼里的泥土,待全部洗净后,捞起装在筐篓里。从邻居家借来一口大磨缸,小心翼翼的放平稳,轻轻推了推,确定真的放平了,便开始磨山芋了。只见母亲(父亲在外工作),挽起袖口,站在缸边,两脚叉开,弯着腰,一只手扶着缸沿口,一只手握紧山芋,紧挨缸壁的直齿上来回不停地磨,在母亲手中的山芋就像织布的梭子,在缸的内壁条条竖形齿上横穿梭。磨山芋要用力的,磨的时间长了,就会腰酸背疼手抽筋。待大的山芋磨成小的,或山芋屁股就要靠技巧了,要慢磨,用三根指头握松点,多留下点山芋屁股。弄不好手碰到缸齿,就磨破了,鲜血淋漓。母亲这样摩了一个又一个,不厌其烦的重复着。晌午,两百斤余山芋,就在母亲的手中变成了山芋浆了。母亲再又从邻居家里借来几口大小不等的瓦缸、木桶,进入洗浆,过滤,沉淀阶段,刮起,凉晒成粉那是后话了。虽然那种传统的磨山芋的方法,至今想起来有些笨拙,就当时的低生产力的情况下,家家户户都如此磨,人们那种追求美好生活,母亲那顽强拼搏的务实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
   在乡村,在那个物资贫缺的年代,家家户户除了必备的水缸之外,大小瓦缸还很多,盛米的有米缸,盛面的有面缸,腌咸菜的有咸菜缸……可以说瓦缸与人们的生活形影不离,是很亲密的,且一物多用的。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大有提高,社会经济大发展,物质生活丰富。粮油面存放超市,老百姓家家户户不再储稲屯粮防饥荒。政府要求改厕改水,农村都用上了自来水,不用水缸,厕所都是水冲式,不再用粪缸。塑料产品的大小桶,代替了昔日辉煌的瓦缸,曾经当作宝贝的瓦缸,真的没落了,被人们遗忘了,在社会前进中消逝了。我目睹眼前的这些旧物,回想起那段艰难的岁月,回想起那年,母亲在那寒风凌冽的小河边,为我们磨那么多山芋,经过冲浆、过滤、沉淀、刮起、凉晒成粉,是那么艰辛。
   母亲离开我们已有三十年余了,而母亲的养育我们所吃的千辛万苦,还有那些有关瓦缸美好的故事,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前行。
  
  

共 23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开头徐徐引开,形似太慢,有些话闲,其实是用了一个长镜头,又交代了时代的背景,为后面的变化作引。不露声色。二、明里写缸,实里写人。缸写水缸,重点写摩缸。其他一掠过。安排不见匠心而自然书写,有质朴可信的效果。又脉络明了,两条线,细心的就会意。三、重点写母亲。四、细节好,让读者共情、感动。这是全文的最成功地方。两处细节:1、在盖缸口那块板子上,放一个带把子的竹筒做的“舀筒”,我们常常舀水喝。特别是母亲,每每从田地里或山上回来口渴难忍时,一进家门,二话不说,工具往墙上一靠,紧走几步,来到缸前,揭开缸盖,拿起“舀筒”,朝缸里使劲地一舀,脖子一伸,把嘴衔住“舀筒”的一边,只听一阵“咕噜咕噜”作响,然后一仰头,神清气爽,那真叫做一个“痛快”!而这一切,只是很短暂的瞬间,全都映在了瓦缸中,映在那来回晃动的一圈圈波纹里。未喝完的剩水,则不再倒回缸里。2、只见母亲(父亲在外工作),挽起袖口,站在缸边,两脚叉开,弯着腰,一只手扶着缸沿口,一只手握紧山芋,紧挨缸壁的直齿上来回不停地摩,在母亲手中的山芋就像织布的梭子,在缸的内壁条条竖形齿上横穿梭。摩山芋要用力的,摩的时间长了,就会腰酸背疼手抽筋。待大的山芋摩成小的,或山芋屁股就要靠技巧了,要慢摩,用三根指头握松点,多留下点山芋屁股。弄不好手碰到缸齿,就磨破了,鲜血淋漓。母亲这样磨了一个又一个,不厌其烦的重复着。晌午,两百斤余山芋,就在母亲的手中变成了山芋浆了。母亲再又从邻居家里借来几口大小不等的瓦缸、木桶,进入洗浆,过滤,沉淀阶段,刮起,凉晒成粉那是后话了。虽然那种传统的摩山芋的方法,至今想起来有些笨拙,就当时的低生产力的情况下,家家户户都如此地磨,人们那种追求美好生活,母亲那顽强拼搏的务实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这样,深入写,写诗样,真的好。好母亲,是真实、真正的歌颂。成功。这个文章。精品之作。推荐。大家一起来学习。【编辑:归来的少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928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归来的少年        2022-09-21 20:57:37
  详略精当,质朴,细致,亲切,让人产生同样的回忆和感动。
2 楼        文友:张晓钟        2022-09-21 21:10:21
  谢谢“归来”老师的鼓励并编发出来。
3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09-22 18:33:17
  瓦缸的情愫,农村人最是深厚,这些记忆无不魂牵梦绕。很好的一篇散文,赏读,为老师点赞。
4 楼        文友:通德江南虎        2022-11-29 08:02:59
  好文!欣赏了!
   陈年往事的记意,勾起昔日乡愁的怀念。
爱写作,特别是剧本。虽没天赋,但有执着,相信花开总有结果时。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