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刘绍宽和张家堡的故事(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刘绍宽和张家堡的故事(散文)


作者:杨敏 布衣,134.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87发表时间:2022-09-28 14:34:07

我少年时住张家堡中仓,常常围在爷爷的膝盖旁聆听张家堡的往事,特别是后仓大财主杨配籛和他的外孙刘绍宽的传奇故事。光阴似箭,吾亦中年,近日购得《刘绍宽日记》五册,认真地翻阅了一遍,居然发现温州近代名儒刘绍宽先生在张家堡生活学习了五十年,他在张家堡的生活字字句句写在日记,那些昔日耳濡目染的故事得到印证,深切地感受到《刘绍宽日记》为近代江南垟留下许多珍贵的无可替代的史料,也给龙港市的传统文化研究做出重要的贡献。
   刘绍宽出生于1867年,白沙刘店人,周岁丧母,过继于伯母杨氏,幼年随母杨氏寄居张家堡后仓外祖父平阳豪绅杨配籛大宅,1879年舅氏分家,杨母携他赁居中仓杨玉笙宅西庑(吾老宅北侧),直到1919年52岁时移居平阳西门白石街,在张家堡生活、学习、授课整整50年,张家堡杨家的生活环境、社会文化交流对刘绍宽的影响深远,也让他走出了一条“学而优则仕”的乡绅名流之路,成为温州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一、张家堡的历史源远
   张家堡历史源远流长,江南名门望族,杨氏自南宋年间从福建霞浦赤岸经平阳凤巢再迁涉至江南张家堡,历经近千年,繁衍了30多代,族内十房大众,人口近万,特别是康熙以后,人丁兴旺,文风茂盛,前仓、中仓、后仓三大地主庄园就是张家堡繁荣昌盛的见证。
   张家堡后仓的庄园庭院,是皇帝亲封奉直大夫杨配篯在清咸丰三年花巨资所建,占地面积有28亩,在杨家祖屋大门前,有庞大的大理石广场,有大石狮,而且还有当年升挂大旗的旗杆石座,东南方有一清清的池塘,形状与鹭鸶相似,人称鹭鸶池,又称月池,北门有一处大花园,整个庄园有三大门台、四周围墙、八对旗杆、十八个院子、二百三十八间房子,据说即便下大雨,走遍这二百余间房,身上也滴水不沾,因为所有房子都有檐廊相通。如同《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一般宏伟气派。后仓庄园在二十世纪40年代毁于三天三夜一场空前大火,后又毁于在1977年秋一天一夜的大火,改革开放后,又有几间房子拆房重建,现存的就2间旧房子和两处旧台门,孤零零地在暮光下耸立。
   杨配籛一生乐施好善,平时在江南垟做了许多的善事,比如筑东塘造斗门,施穷人,助官府以及一般修桥补路等等。他弟弟杨配仁,中年无子,温州府来平阳县募捐育婴堂基金,杨配籛告诉弟弟,我平时好事做了很多了,这个事情让弟去做吧,杨配仁当时有800亩地,他捐了四百亩,刻石定案,农民每亩佃钱一千二百文,不再加租,把所有的佃钱捐给育婴堂基金,因为做了善事,杨配仁后来得了四子,佩芝、佩芸、佩华、佩芳,其中佩芝中举人,为开化县学,子孙满堂,人才济济,这也成了江南垟的一段佳话
   杨配篯聪明睿达。他年轻时虽然改变经商的志向去省城学习,也得到浙江学政杜堮的指点和爱护,可惜的是,他屡次参加乡试皆不举,仕途无望,后来只能以生员的身份在杜堮的推荐下到京都国子监。但是他聪明利用家族雄厚的财力去捐纳,获得了“奉直大夫中书科中书衔”的头衔。杨配篯在求学期间结识了不少上层官员和文人雅士,如当时瑞安的太仆孙衣言和侍读学士孙锵鸣兄弟。如平阳的诗人鲍台、郑兆璜,夏成瑚,陈际中等,这些人脉资源为他以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杨配籛尊崇儒学,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无不流露出儒家的修养和风范。孙衣言承认见到杨配籛“自律严甚,言动必出于礼”,令他肃然起敬。杨配籛凭借丰厚的财力捐输了“奉直大夫中书科中书衔”的虚衔,以此来维系必要的体面和尊严,希冀子孙辈能够依靠科举走上荣耀家族的道路,因此他重视家族教育,创办家塾,邀请饱学之士指导族内孩子们的课业。至此杨家大院内名流往来,诵读弦声不绝。
   太平天国期间,平阳钱仓赵启为首的金钱会配合太平军在浙江的斗争,打击浙南的地主武装,作为江南垟最大的地主,杨配籛依靠自身的声望,将江南垟团练顺利地组建起来,江南富户宜山陈际中、夏八美夏成瑚、郑家楼郑观岳等人纷纷表示拥护。杨配籛依靠自身的声望,与瑞安孙依言、孙锵鸣兄弟的“白布会”遥相呼应,避免了江南垟的战乱,让江南乡绅地主的财产免遭劫掠,百姓的生命得以保护,杨配籛积劳成疾而去世,为纪念其功绩,在宜山建了一座“杨公祠”,祠内创办了“亲仁社学”,无数江南士子在此接受教育,据统计张家堡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先后有3名奉直大夫、3名举人、贡生副贡等4名、国学生9名、郡庠生邑庠生等8人,可见当时张家堡文风鼎盛,从此张家堡也成了江南垟士绅财主以及文人墨客的社会文化交流中心。
  
   二、融贯中西,教书育人
   刘绍宽在张家堡50年的生活轨迹可分为3个阶段,既成长时代、教书生涯和乡绅历程。刘绍宽的成长离不开舅父们的悉心教导(大舅父杨逊伯(清文林郎)二舅父杨仲愚(清举人、瑞安孙衣言(清进士、官至太仆寺卿)的得意门生)、堂舅父杨湘三(清邑庠生)。1873年刘绍宽6岁与表弟子誾共同从舅父廪贡生杨琴舟学句读,子誾是三舅父镜清之子少他一岁,五岁读《尔雅》,十岁能作文,十五毕九《经》”,二人互相切磋,学业大进。到11岁,杨家先后换了四位蒙师,领受了不同风格的教育。12岁,舅氏分家,杨母携他赁居中仓杨玉笙宅西庑,中仓距离后仓仅仅100多米,从此走读于舅舅家。十三岁至十七岁,杨家请来了博通经史又精于八股文的项雨农授课,向科举考试发起冲刺,他仍走读于舅家。十七岁这一年,是他少年得志之时,四月,参加县试,经过四场考试,获得“总案第一”,受到知县汤肇熙激赏。六月通过府试,秋院试,他与子誾均考取了县学附生;冬天,又与同岁的陈氏夫人结婚,正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双喜并至,使杨母乐开了怀。
   刘绍宽20岁有了长女涉英,家庭负担重,这时的他不想再依靠后仓舅舅家的扶持,也不想已60岁的母亲艰苦生活。刘绍宽开始教读生涯,第一批学生是王理孚、杨慕俦和陈毓琦,后来学生又学生增至十多人,加上自己参加县学考试得到的津贴和奖励,杨母高兴地说:“汝能自立,吾无忧矣”。授徒工作一直延续到三十岁,他1897年拔贡赴京朝考而中断,23岁时母杨氏去世,26岁时生父玉溪公又卒,家中还有14岁的小妹,9岁和5岁的弟弟需要照顾,这段时间,他的思想经历了一次飞跃,生活上则饱经磨练。
   张家堡后仓、中仓、前仓有多家私塾,1888-1894年期间在后仓家开塾,学生有杨慕俦(五品散官)、陈仲芸(鳌江公学创办者)、王理孚(省谘议员、鳌江埠南麂岛开发者)、杨悌(留学日本、省高级检察官、虞县知事萧山法院院长)等;1895年在中仓杨玉笙的味义根斋开塾,1900年在后仓表弟杨子訚(清举人)家开塾;1902年离开张家堡到平阳最高学府龙湖书院(平阳县中学堂)任堂长。虽然离开了,但是他仍然关心张家堡的教育事业,他协助表弟杨慕份于1905年在后仓大夫第北楼创办关西小学,1910年关西小学迁往杨家祠堂,他亲自陪同省视学刘秉文前往视察。
   刘绍宽一生好学,在张家堡他有幸得到瑞安著名学者金晦的指导,金晦是受杨镜清之聘,来到张家堡给表弟子誾授课,次年掌教金乡狮山书院,不过金晦会经常来张家堡访友讲学。1897年他成为“文行优秀”的拔贡生,并取得赴京朝考的资格。他路经上海,谒见陈虬、宋恕,多所请益,抵京会晤黄绍箕、徐班侯等同乡前辈。六月参加朝考,会试总裁徐树铭极赞赏之,1899年慕名来学的越来越多,因此被请到县城西隅俞蔚文宅开馆。他萌发改革教育之志,欲约“同志数人,联馆分任教科,设十二目”,包括文字学、经学、哲学、史地、数学、物理、体育卫生、掌故、时务、词章及应试学,把科举时文放在最后。
   由于外祖父奉直大夫杨配籛是江南垟最大财主,舅舅杨愚楼也是举人,张家堡大夫第经常有平阳、瑞安等地的名人前来造访,他也经常跟随舅舅杨愚楼来往于江南镇各大豪门绅士之际,商讨社会治理、科举文化、乡里俗事,慢慢地许多地方的名人也知道了刘绍宽以及他的渊博学识,愿意把孩子到张家堡授课学习。1900年江南神拳会起事,他参加了舅舅杨愚楼为总董的江南团练组织,刘绍宽、陈筱垞、黄庆澄、夏仲甫任副董,从此后他开始了一生的乡绅生涯,成为了平阳、温州远近闻名的绅士。
   1902年刘绍宽入上海震旦学院学习,1904年东渡日本考察日本国教育,历时70余天,著《东瀛观学记》,奠定了爱国教育一生奋斗的基础。1906年-1917年先后任温州郡学堂监督、温州中学、温州师范学校校长职务,亲自制订学校章程、教学课程,延聘名师、管理严明,为温州培养了大批数学和师范教育人才。他关心国事,他长期在鳌江平阳订阅上海的《申报》、《新闻报》、《时务报》、《外交报》、《万国公报》、《时事报旬刊》,并与在上海和国外的留学生建立长期的书信联络,乡事、民事、国事均能通晓。并将当时的政治时事摘论记于日记之中。
   他又面临人生中第二个高峰,主副纂修九十九卷的《平阳县志》。县志》从1915年开局至1925年完成,历时十年全身心投入修志工作。考察了大量寺庙祠祀,摩崖碑版,学校书院、全县地形、村名土俗,为现代修志提供了范例。
  
   三、勤俭节约,乐施好善
   刘绍宽一生勤俭节约、乐施好善,他在张家堡生活了50年(1868年-1919年),12岁以后一直赁居中仓杨玉笙宅西庑,没有自己买地建楼,他在张家堡成长学习、结婚生子、私塾授课;他儿子刘缙生、女儿刘淑英、刘念萱、刘宝璁、刘瑞麟、刘少麟、刘蕙均在张家堡出生、成长、结婚出嫁;他的孙子刘昌镠、刘昌汉也是分别在1915年和1917年出生,这一大家庭的学习生活费用对一个教书先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刘绍宽一生从事教育事业,1904年考察日本回来后,他和孙衣言、黄庆澄、陈筱垞等人倡导政府和地方兴办私立学堂,他出资协助表弟杨慕份创办关西小学;出资协助弟弟刘仲琳创办白沙小学等等,在他的带领下平阳办起了43所普通学堂,如果有学生出省学习或者留学深造缺少经费时他也会给予及时帮助。成年以后他常随二舅父杨愚楼、陈云楼、夏成瑚等前辈们出去解决地方邻里纠纷时,经常垫资,那个时候经常有洪涝等天灾人祸以及天花、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出现,他也会给那些需要的人给予帮助,1900年江南神拳会起事,他主动出资任副董,而他自己却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家风。
   东墩记
   东墩葱郁日经过,回首当年感慨多,
   嬉戏儿时曾筑土,扶疏乔木已成柯,
   风霜历炼钦名节,朋辈销沉叹逝波,
   俨似高人来物外,自将铜狄几摩挲。
   这是1907年农历9月15日刘绍宽(时年40岁)作的东墩记,东墩位于张家堡东洋与打鼓洋交界地,张家堡双牌坊东侧,水中一墩,1884年清明节(刘绍宽17岁)与杨玉笙、杨湘舟、杨春坡、杨子訚等于杨春坡宅后得榕树一株,仅尺餘耳,相与携至墩上植之。时蓉初母舅尚在,亦同往也。转瞬二十四年,此树蔚然成林,而当时植树者,唯余与玉笙两人在,餘皆物故,此诗足系感慨,故并录之。
   刘绍宽是个大孝子也是一位好长辈,2岁随养母居住在张家堡后,对母亲、舅舅、外祖母非常孝顺,每年初一去祭祠,初二去拜后仓舅父等长辈,初三去刘店看望生父,初四初五表兄弟、亲戚朋友相聚。1868年-1919年期间,3位舅父7位堂舅父、11位表兄弟以及他们的夫人先后去世,他都能够尽一个外甥的孝心和表兄弟的爱心料理后事;在他的教育帮助下多位表弟和表侄子走入蒙馆、选童生、中秀才举人;外祖父一大家族的结婚生子、风寒疫病这些生活点点滴滴都一一记录在《厚庄日记》里。
  
    鲸山观瀑
       清晨上鲸山,言访凰仙寺。山行未及半,泉声淙然至。
       仰见瀑流悬,十丈乃及地。入寺寻水源,岩嵁倚幽邃。
       下注百尺潭,上出层峦翠。荡漾忽随风,虬姿生百媚。
       羁勒脱悬崖,决骤如奔骥。如组复如琴,孰驭六龙辔。
       雾雨尽濛濛,殷雷魄为悸。不谓耳目间,觏此发皇异。
       忆昔乐城游,悬流近城治。日夕出衙斋,清游极恣肆。
       选胜到龙湫,空奇绝思议。诡谲罗万状,下笔不能记。
       梅雨访深潭,曾亦豪情寄。石门扁舟过,登临失交臂。
       平生未始游,庐山空梦寐。今兹尘外逢,那复意中事。
       自叹拘墟人,苦为尘俗累。咫尺不相知,能无山灵愧。
       书此志吾过,感喟未能置。峭壁列森森,待补摩崖字
  
   《鲸山观瀑》流露出刘绍宽先生一生的感慨,这首诗写于1939年11月7日(农历9月26日),时年已72岁,《平生未始游,庐山空梦寐》写先生忙于地方教育事业,很少去庐山等著名风景游览;《自叹拘墟人,苦为尘俗累》描述他一辈子被乡里俗事社会治理牵连着,常常无法自由生活;《诡谲罗万状,下笔不能记》哪怕去了北雁荡山、梅雨潭、南雁荡山等等温州境内名胜古迹,也未曾留下了一些字迹;《石门扁舟过,登临失交臂》他去了楠溪江石门台灯风景区,却不能登临山峰之顶;他虽然写下了《鲸山观瀑》,但也是没有时间摩崖刻字,只能《待补摩崖字》。
   鲸山位于是龙港市鲸头村,凤仙道观东侧一条瀑布,常年干枯,只有在梅雨季节或者雨季时才可看见三折瀑布从天而降,由上而下,层峦叠翠,雾气濛濛,遇湾而转,随风荡漾,瀑声如雷,瀑布之水沿着悬崖飘落在大水潭中,响起了叮咚的声音,像一组悦耳的琴声,潭水溢满了水池,水池旁原来有一座木楼曰梅雨楼,后在战火中坍塌,至今水潭旁边仍立有一块石碑,碑文名曰《梅雨楼记》,由邑人刘绍宽记,陈幹书,潭水沿着石潭飘向脚下的岩石溪流,仿佛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凤仙道观西侧有一处南宋古墓叫杨老爷墓,是张家堡杨老爷祖宗佛的墓地,杨老爷也是张家堡十房大众10000多后裔的祖宗,世人历代敬仰,刘绍宽一生中多次随舅父表兄弟等到此地祭墓,古稀之年的他参观了梅雨楼、看着自己外祖父的祖宗墓,思绪万千,几十年致力于文化教育却挽救不了清朝腐败、军阀混战、日寇践踏国土的惨剧,唯有集一生心血的《厚庄日记》《厚庄诗抄》《平阳县志》留存世间,所以写出“自叹拘墟人、苦为尘俗累、咫尺不相知、能无山灵愧的人生感叹”……
   张家堡是影响刘绍宽一生最重要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了少年、青年和中年,经历了晚清、北洋政府、辛亥革命、国民政府、抗日战争等重要的时代和历史,他既继承了孙衣言、杨仲愚等永嘉学派的文风,又随着时局的变动主动学习吸收新文化、日本教育、欧美学风的内容,把它融入当时的教育理念,传授给后辈学子,培养了苏步青、姜立夫、李锐夫、谷超豪、夏鼐、夏承焘、郑振铎、苏渊雷、马公愚、马星野、赵超构、高觉敷一大批学者,也培养了杨悌、王理孚、杨慕俦、殷汝骊、夏克庵、陈仲芸、张鹏翼等地方官员绅士,他中年后急流勇退,纂修县志,续修族谱,奔波于乡村治理,为龙港市乃至温州的社会文化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他与张家堡的故事和他的《厚庄日记》一样永远留在瓯越大地上!!!

共 597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刘绍宽是近代温州大儒,不足周岁即随伯母在江南垟望族张家堡居住,在这里度过了少年、青年和中年,经历了晚清、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重要的历史阶段,他既追求永嘉学派,又学习吸收新文化,并中西文化融入教育理念,传授给后辈学子。既培养了杨悌、殷汝骊、张鹏翼等地方绅士,又培养了苏步青、姜立夫、夏鼐、夏承焘、苏渊雷、赵超构等一大批学者。中年后他急流勇退,纂修县志,续修族谱,奔波于乡村治理,为当时的社会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作者从张家堡的历史文化、刘绍宽先生的成长经历、教书育人、勤俭节约、乐善好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尽地叙述,情景交融,文笔细腻,思维缜密,意蕴深厚,兼具史料价值和文学美感,推荐赏读。【责编:乐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乐歌        2022-09-28 14:58:57
  一代大儒刘绍宽,他的《厚庄日记》是中国文史界一笔巨大精神财富!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2-09-28 16:18:03
  学习好文,增长了知识,知道了刘绍宽大儒!文笔很流畅!
活到老学到老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