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亭】“敝帚自珍” 有道理(散文)
坊前岔河的知青展览馆我去过好几次了,每一次都觉得很亲切,因为我也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虽然我是农村知青回乡的,但毕竟跟早期下乡的知青是同龄人,即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我们的成长,经过了共和国的各个历史阶段,所以对岔河的知青馆情有独钟,看一次还想看一次。
今天天气还是很凉,但有太阳,也无风。公、贾二位老友随我一起出了学校,上了疏港大道。虽然路不复杂,但我这个人不记路,总是怕车速快了,不注意走远了,所以开启了导航。
一路上,我们没少说话。我叫他二人看看左右秋天山野的风光。他俩精神特别振奋,好像好奇的儿童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境界。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大多时间待在家里,即使出来旅游,也是到最近蟠龙湖和卧佛寺公园,至多到鸡龙河。这次却不同,我们是由县城来几十里外的山野,所以几个人都有非常新鲜的感觉。
按照导航的指示,我们在走了二十多里左右的时候,拐进向东南方向的一条乡村公路。
公说:“这里的梯田真好。”
我将车停在路边,对着山野游目骋怀了一会儿。此时的田野,因为还没有经霜,所以地瓜的秧叶还是一片碧绿,晚熟的花生也是如此。斜射阳光照着梯田,一层层的,煞是好看。田野里人不多,但有一家三口好像正在收花生,有刨的,也有摘的。见我们来,他们都向我们转过头,想要跟我们打招呼的样子。山里人热情,我理解他们。但无奈隔得太远,无法交流。我灵机一动,何不给他们拍一张照片?正好我这次相机装上的是70——300的长镜头,我将焦距拉倒最长端,对着他们对焦,连按几次快们,拍了一个较为清晰的风光人物照片。老贾和老公似乎也感到这背景很新鲜,要我给他们以山野为背景拍了照。老公又给我拍了一张。
我恋恋地反复欣赏这大自然的美景。这里,北面起伏踊跃的山峰,在阳光下轮廓鲜明,线条突出,有一种壮观的美。
我又对着北山和山头上的白云拍了一会儿。想起我们的目的地是岔河知青展览馆,我便发动了汽车。这时候,导航又发指示了,叫直行,然后再往东南走。
这导航真是个好东西,带路不要钱,服务态度真好。科技的发展真是太快了,我现在还在用高德导航,他们大都用国产的北斗导航了。
没用多少时间,导航引导我们进了岔河村。
我们来到村前的小河旁。首先,那一幅幅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宣传画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我们感到很熟悉,又觉得新鲜别致。毕竟五十多年了。那时候我还是二十来岁的学生,亲自看到欢迎知青来我县安家落户的热烈情景。长时间不复习的知识会淡忘,知青下乡的镜头也一度被我们淡化了。但是毕竟脑子里有过,一旦见到这样的宣传画,便立刻想起当年的情景。那些有力的标语,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那一幅幅顶天立地的知青群像图,好像把我们引到那个火红的年代。
我这样说,只是说了个实话,喜欢反左的人不要多心,既然历史已经过去,那就允许今天有不同的看法,而不能动辄上纲上线,跟政治扯到一起。
根据墙上的宣传画和标语的引导,我们进了一道南北大胡同。我想起来了,知青馆就在这里。胡同里的宣传口号更加热烈,墙根的一串红一簇簇的就像火燃烧着,通红通红,把那些处在青春时节的知青男女的脸也映得更红了。
老贾本能地站在一幅宣传画下,摆好了姿势。我迅速地给他拍了几张照片。
但是,很遗憾,知青展览馆的大门紧锁着。问一位村妇,她说管理知青馆的人下地秋收去了,她告诉了那人的电话号码。老公按照号码打了电话,那人说正忙,不能回来。
对此我们没有意见,毕竟农民不容易,收秋要紧。至于参观知青馆,什么时候都行,不一定非在这个农忙季节。
但是毕竟心有不甘,我对着村前的那条小河拍起风光照来。我拍了泻着小瀑布的小水坝,拍了河里的芦苇等景物。
看看时间,十点多了。我们离县城大还有二三十里路,便决定回去。
我们没有按照原路走,而是顺其自然地往西走出村庄,又进了一个村庄。老贾提出开导航,老公说他会辨别路线,往前走就是。我没有开导航。就这样,拐了几个弯,走过几个村庄,总算上了疏港大道。
回县城的路上,我议论道:看来也不能完全依赖导航。要是手机没有电了,或者没有流量了,导航连接不上了,我们难道就不能走路了吗?战争年代,处在弱势地位的部队,行军时往往选择复杂的道路和地形,利用恶劣的天气,那时候哪里有什么导航,不照样打胜仗吗?由此来看,过分依赖先进工具也是不行的。现在有人提出要无纸化办公,全用电脑,这是不合适的。假如真的爆发了战争,电站和网络遭到破坏,电脑不能用了,我们可怎样无纸化办公?假如战争破坏了自来水系统,我们还一定要吃自来水吗?现在有些农户因为上了自来水,原来的压水井都破坏了,这实在不是高明之举,是不留后路。现在到处是轿车,似乎没有轿车,家庭就失了身份,出门回家都开着小车,但是一旦战争爆发,石油设施遭到破坏,我们难道就不能走路了吗?现在都是用自动对焦的电子相机拍照,非常先进,但是据说有的相机在零下三十度的时候就不能使用,没有电就根本不能使用。而机械相机则不受这些限制。但是人们为了图省力,学摄影也不学如何手动对焦了,完全依赖自动程序。这样一旦进入一个复杂的环境,就不能拍照了,就会耽误大事。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先进工具效率高,使用省力、方便,但也容易使人变懒。现在有些医生依赖先进的诊断工具,如B超,省事倒是省事,再也不用像过去的医生那样靠望闻问切来诊断了,但也使一些人不动脑子了。这又把好事变成了坏事。一旦进入一个设备简陋的环境,你怎么办?
由此观之,我们希望有先进工具,也要充分利用先进设备,但不能完全依赖之。有了火车、飞机和先进的轿车,我们不能把马都杀了。有了手机电脑,我们不能完全丢掉手写。从这一点上说,“敝帚自珍”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二位老友同意我的观点。
202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