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在陕北的日子(散文)

精品 【丹枫】在陕北的日子(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359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17发表时间:2022-10-07 17:37:10
摘要:原创首发


   一
   陕北,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在那里,我待了整整六年零五个月。
   我是以一名铁路职工的身份走进陕北的,也是在西安至包头、太原至中卫两条铁路主要干线同时开通运营后走进陕北的。
   时间是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一日。
   地点是陕西省榆林市绥德火车站。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陕北,第一次感受黄土高坡的连绵起伏,第一次体会陕北人淳朴而忠厚的风土人情,尤其是那些遍布每一个山沟、每一条河畔、每一孔窑洞、每一座古镇的红色旧址、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紧紧地吸引着我,让我情不自禁地在闲暇之余走进他、参观他、感悟他、思考他。
   记得初来绥德,正是寒冬腊月的一个阴沉天气,萧瑟的黄土高坡如灰褐色的怪兽横在眼前,凛冽的北风如刀子一样直刺全身,看不到一点绿色,也没有多少行人,就连身边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也被一层白花花的厚冰覆盖。若不是紧挨黄土高坡的一溜站区机关大楼醒目地昭示着我们,我真以为自己走进了一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蛮荒之地,一种后悔、失望以及万念俱灰的心情油然而生。
   未来之前,我曾无数次地听别人说过,陕北的贫穷和落后、贫瘠和荒芜、遥远和寒冷是很容易削弱一个人的意志;我也曾无数次下过决心,做好迎接一切挑战困难的准备。
   因为,这里毕竟是革命老区,有着鲜艳的红色文化;这里毕竟是著名作家路遥的故乡,有着《平凡的世界》里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感人故事;这里毕竟修建了连通祖国东南西北的铁路大动脉,有着展示才华、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可谁知,这里,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甚至比想象得更加荒凉、萧瑟和没有生机。
   我们所在的位置,既不在繁华的县城,也不在人员相对集中的村庄,而是四面环山的高坡脚下。
   坡上,看不见茂密的树林,葳蕤的杂草,甚至连一株四季常青的植物都没有,全是裸露的黄土,纵横交错的沟壑以及零星点缀其间的窑洞。
   路上,看不见行人,也很少有车辆通过,不规则的各种树木歪七扭八地斜倚在杂草纵深之间,树枝是光秃秃的,凌乱的杂草是枯黄色的,在凛冽的寒风中呼呼作响,左右摇摆。在这样的路上行走,不时会被扬起的尘土所侵袭,即使你穿得再怎么时尚干净,要不了五分钟,整个人就跟从土窑里出来一样,灰头土脸。
   站区旁边的几间低矮房屋,很不规则地横卧在小路一侧,既没有院落,也不去精心装修,仿佛临时搭建的窝棚,但家家都挂有一个厚厚的黑色门帘,听说一是为了避寒,二是为了遮挡时不时扬起的黄土。
   晚上,四周一片寂静,寂静的连一只狗吠的声音都没有,要不是偶尔传来几声列车的汽笛长鸣,还真以为身处难见烟火的大山之中。窗户是紧闭的,窗户的缝隙也贴有厚厚的黄色胶带,但屋子里依然感觉不到温暖的气息,即使盖有两床厚厚的被子,依然有种“布衾多年冷似铁”的寒流滚滚袭来。
   初来几日,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开始了不知“何日是尽头”的工作和生活。
  
   二
   也许我们是第一批来的陕北铁路工作者,有着过硬的综合素质和迎接各种挑战困难的准备。那段日子,上级部门一方面派人给我们讲解陕北的风土人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带我们参观绥德本地红色革命纪念馆,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绥德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另一方面配合地方部门加快绥德站区铁路职工生产生活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很快,通往县城的一段坑洼不平的黄土小路铺成了宽敞平坦的柏油马路,并栽上了各种花草树木;通往县城的公交车开始了运营,乘坐火车的人逐渐增多;各种饭馆和小吃摊,在悄无声息中摆满了站区附近的一处空地,特别是那造型独特、宽敞通透的站前广场,也在一阵喜庆的鞭炮声中投入使用,让绥德站区出现了少有的繁华景象,而三栋六层机关大楼的竣工剪彩以及随后落成的职工公寓,更让这块贫瘠的山沟如嵌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整日间花红柳绿,络绎不绝,灯光闪烁,耀眼夺目。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我常常和同事们一起,乘车去县城,看看花花绿绿的人流车流涌动,听听鼻音厚重的陕北方言交流,逛逛琳琅满目的陕北特产一条街,尝尝浓郁醇香的陕北各种特色小吃,走走独具匠心的标志性建筑千狮桥,摸摸位于千狮桥两侧千姿百态、活灵活现的一千个小石狮子……
   每到傍晚时分,那一支支活跃在千狮桥头、无定河畔的秧歌舞队,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让不大的绥德县城多姿多彩,生机无限,也吸引着我们常常驻足观赏,忘乎所以。
   次数多了,我们不但知道了“伞头”的统领作用和幽默风趣,还对这种舞姿扭、摆、走、跳、转等基本动作渐渐熟悉和掌握,有时还能跟着这些队员边走边学。
   记得第一年正月十五,听说陕北的元宵夜非常热闹,也非常有特色,我们早早吃过晚饭,乘车去了县城。
   一走上千狮桥,两旁的大红灯笼如天上的街市一样耀眼,在一条条金色彩带的辉映下,连接了通往县城的整条大街,金碧辉煌,如同白昼,一点也不逊色故都长安的大唐不夜城。人们除了观赏灯花和烟火外,更多的是围在一起载歌载舞扭秧歌。而且,与往日不同,今夜不光是跳舞的人数增加了,队伍增多了,就连每个人好像一下子都成了秧歌高手。只要大街小巷的任何一处有空地,都会聚集一大堆人在扭在唱,锣鼓喧天,舞姿飘然。
   更惊奇的是,每一支秧歌队围成的圆圈中间,都架有一堆炭火在熊熊燃烧,人们就是在这炭火的映照下边扭边唱,而那些穿戴时髦的妙龄少女,被炭火和灯光一照,舞姿更加动人、身材如天仙般婀娜。看得我们虽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但至少也心有所动。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没有了后悔和失望。甚至对越来越改善的站区环境,越来越熟悉的这块土地感到满意,尤其是通过多次参观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绥德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所取得的丰功伟绩,一次次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块土地。
  
   三
   至此,不管我外出参加施工,或坐车回家途中,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去附近的红色旅游景点看看,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辉煌历程,接受红色革命文化的深刻教育,加满油,补足钙,满怀激情干工作。
   在延安多次开会和施工,我都要利用休息时间或饭后闲暇之余,看看杨家岭,登登宝塔山,转转王家坪,散步延河边,在枣园默默思考,在烂泥湾尽情畅游,对着张思德塑像默诵《为人民服务》,望着延安革命纪念馆思绪连篇。为此写下过《巍巍宝塔山》、《走进王家坪》、《杨家岭的窑洞》、《枣园花香》、《花样延安,别样风情》等多篇散文。
   在黄陵站参加施工和维修设备,利用休息时间参观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陵园,对那篇镌刻在轩辕庙碑亭上的《祭黄帝陵文》,认真默读,仔细揣摩,领略一代伟人毛泽东经天纬地之文采,感受共产党人在民族危难之时凝聚人心、团结御侮之决心和呼声,写下了散文《抗日救亡的“出师表”》。
   在洛川站参加施工和维修设备,我参观了红色革命旧址——洛川会议旧址。尽管那次下着大雨,工作人员即将下班,但一见我们如此诚恳的请求,深受感动,专门开绿灯让我们参观。在那里,我了解了洛川会议的整个过程,知道了洛川会议的重大意义,写下了散文《吹响全面抗战的号角》。
   在靖边站参加施工和设备维修,我利用休息时间,去了小河村,专门参观了红色革命旧址——“小河会议旧址”。在那里,我了解到,正是这次会议,中共中央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国共战场形势,总结了作战经验,调整了战略部署,形成了“中央突破,两翼牵制,三军挺进、互为犄角”的战略进攻态势,确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大抉择,写下了散文《静静流淌的小河》。
   在吴堡站参加施工和设备维修,专门去了黄河渡口,参观当年毛主席东渡黄河岔上镇川口村黄河渡口。那修建一新的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馆、转战陕北文化长廊、东渡码头等建筑,不止一次地让我感受到黄河渡口的伟大和厚重。当晚就写下了散文《黄河渡口的遐想》……
   岁月匆匆,时光易老。恍惚间,我在陕北这块红色土地上整整工作生活了六年零五个月。
   六年多来,我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当年中央红军在陕北十三年的每一个窑洞、每一个山坡、每一段路程,有的地方甚至去过不下三次。每一次参观,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也都让我明白了中央红军为什么要把落脚点放在吴起镇,为什么要进行东征和西征,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热血青年和国际友人纷纷奔向延安,为什么放弃延安转战陕北,为什么由最初的不到一万人发展到最后夺取全中国的伟大胜利……这一个个以前困扰着我好多年模糊不清的问题,通过一次次地参观学习终于愈加清晰明了,并且对有些重要决策的发布、重大事件的发生、重要战役的经过,我都能耳熟能详,如数家珍。
   我像一个如饥似渴的孩子,在这片充满红色基因的土地上一次次汲取营养、补充能量、奋然前行。
   六年多来,当我身处艰苦小站,被孤独缠绕,前途渺茫,悲叹命运多舛的时候,是那些随处可见的红色革命旧址陪伴着我,鼓励着我,给了我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六年多来,当我迎着刺骨的寒风,巡视在千里铁道线上的时候,是那些气吞山河、壮怀激烈的战争场面激励着我,感动着我,让我血液沸腾,奋勇前行。
   六年多来,当我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铁路因暴雨袭击而塌陷中断的抢险现场的时候,是那些在战场上献出生命的一个个烈士的鲜血激荡着我的灵魂,让我无所畏惧,笑对死亡。
   六年多来,当我在工作上取得一个个优异成绩,被领导肯定和表扬的时候,是延安精神的光芒照亮了我的征程,让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此时此刻的我,是多么庆幸自己能生活在这片红色土地上。
   六年多来,我收获满满,信心倍增。共写有红色革命旧址参观的散文和随笔73篇,并且一一发表。我要让更多的人走进陕北,了解陕北,了解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陕北十三年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和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
   离开陕北那天,正是阳光明媚、春风送暖的季节。我散步在初来时叫不上名字的无定河边,伴着河堤两旁茂盛的垂柳、摇曳的花草、啁啾的小鸟,望着封山造林后的满坡绿色,看着翻盖一新的村民房舍,顶着澄明干净的蔚蓝色天空,感慨万千,思绪翻转。
   我是多么舍不得离开这块土地,由衷地深爱这块土地呀。
   我走了,但我的情、我的爱、我的魂却留在了陕北。
   我会常常回来的,看看你因铁路的腾飞而发生的巨大变化。
  
   二零二二年十月六日
  

共 41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陕北,是作者魂牵梦萦的地方,是待了整整六年零五个月的地方。这里,从到处荒凉到如今繁荣富强,让作者收获满满,信心倍增。六年多来,作者将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所见所感,以及参观的红色革命旧址,写出了散文和随笔73篇,并且一一发表。就是要让更多的人走进陕北,了解陕北,了解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陕北十三年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和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尽管很是不舍离开这块土地,由衷地深爱这块土地,但作者的情和爱、还有魂却留在了陕北。全篇文字精炼,语言流畅,陕北情结,情深义厚,令人敬仰!极力推荐欣赏!【编辑:梦锁孤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1012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子川        2022-10-07 17:44:05
  感谢老师编辑和点评。
2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2-10-07 17:48:57
  陕北,工作了六年的地方,值得纪念与回味!问好!
梦锁孤音
3 楼        文友:顺心自己        2022-11-03 17:08:40
  安子川老师在陕北6年5个月艰苦的工作经历,写了许多散文和随笔,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情深意浓,很有人情味。
4 楼        文友:安子川        2022-11-04 11:33:44
  谢谢顺心自己老师的点评和鼓励。陕北的日子虽然远离城市,也远离家人,虽然辛苦,也常常奔波,但回想起来,期间的人和事历历在目,依然如昨日刚刚发生,让我感动,又让我更加体会到:其实经历就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财富的积累。值得一生去珍惜。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