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齐鲁】原乡,走不出的凝重(征稿·散文)

精品 【齐鲁】原乡,走不出的凝重(征稿·散文)


作者:一鸣蝉 举人,439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03发表时间:2022-10-09 08:48:35

此去两华里,是乡上。一条古老的石板路,斜拉着村子,努力要往山那边拽。但终是没能拽过山坳,便跌落在这边的山腰,再没有翻过那道坡。
   石板路通往乡上,穿过一座早年的唐氏祠堂,然后在乡政府门口停下来,连接一条早年的碎石车路。那车路,后来铺了柏油,再后来,就铺成了现在那条宽阔的、并行四车道的水泥公路。
   那短短的、不及两公里的石板路,自古就有着不少传说。一说,在蛮荒时候,这山里面没有村子,后来不知是哪个朝代,有先辈从四川迁过来,山深林密路滑,他们先是铺了这条石板路,然后进山,择水而居,才有了一座座村子。并说,我们其实是四川的移民。这话,我信。因为后来,当我翻过这座山,沿着这条石板路走出村子、走向更远的地方时,我接触过不少的四川人,他们说话的口音,跟我们这儿的口音很像,方言也很接近。
   但也有人说,早年,我们这儿曾出过一位财主,他的租地遍布周边。每年,他都要到山外去收租。他嫌这出山的路不好走,于是便一人出钱,让乡民们出力,铺成了这条石板路。
   不管这所有的传说孰真孰假,有无可靠的依据,但这石板路,我小时候没少走过。
   小时候,我去乡上的中学读书,早上出去,下午回来,每天往返两趟,来回四五公里。先是走完这段简短的石板路,然后再走一段先碎石、后柏油的简易公路。
   每天,父亲总是一早就做好了饭,然后把我叫起床,让我吃饭,让我吃完了饭尽快去上学。一遍遍催促过后,父亲才放心地跟着队上的人们,一同下地。早上八点之前,学校开课,其实我也怕迟到,但有时候没睡醒,就被父亲一遍遍叫起来,我心里头很不情愿,于是就嘟着嘴,表示抗议。却从来未曾想过,父亲也是提前一个多钟、早起为我做的饭。后来偶尔有时候想起这事,我就替自己开脱:那时候还小呢,不懂事。
   离开家,走在去往学校的路上,偶尔遇上一同去上学的伙伴们,我就全然忘了之前的慵懒和不愉快。
   下午,学校五点钟放学。放学后,我们总是不紧不慢地回家。回到家,父亲、母亲早已跟着队上人出工下地了,饭菜已热在锅里。为了不至于让饭菜凉了,父亲总是把锅架在灶上。灶下的柴火虽然撤了,但柴火燃剩的火炭尚焙在灶下,一闪一闪地亮着,散着余热,确保饭菜不会发凉。乡下人,防火安全意识向来淡薄。
   也有时候,学校早已放学,但我们却迟迟不肯回家。或是玩着玩就忘了,或是害怕回家早了还要做事。当然,这样迟滞了以后,回到家天早已晚了,于是便少不了挨一顿训斥和责骂。有时候,我们就撒个谎,说是被老师放学后留在后面了。也许他们是信了,也许他们从来就不信,只是那责骂声,渐渐地就变得越来越弱……
   那石板路,是有些古老了,每一块石板都磨得光滑。便让人想起那年代的久远,和日子的恒古。但那每一块衔接的石板,却似乎并不讲究,从未留下过任何人工斧凿的痕迹,只一块一块随意地铺开,或紧密,或稀落。有时候,偶尔中间空出一块,便让人怀疑是被人撬走了似的。逢下雨,那空出的地方,便酿出一洼的水,不小心一脚踩空,便溅你一身一脸的泥。
   石板块稀落的地方,有草从缝隙里长出来。小时候去学校,偶尔被路边石缝的草割一下,我们就用脚狠狠地踩了那草,一边踩一边嚷:“我让你长,我让你长……”但有时候,看到有螳螂或蚂蚱爬在那草尖上,我们便悄悄地走过去,捉了那蚂蚱或螳螂。有时候不小心,被那蚂蚱带刺的腿一蹬,或被那螳螂锯齿似的双钳钳一下,我们就痛得咬了牙,撕一片路边的草叶,然后报复似地用那草叶绑了蚂蚱的腿、或螳螂的钳。或者折了那螳螂或蚂蚱的翅翼,让它们再也飞不了。
   我的童年或少年,似乎都留在这来来回回上学的石板路上了。有时候,我们在学校悄悄偷了老师用剩的粉笔头,然后走在回家的石板路上,往石板上写字。我们发现,我们在石板上写的字,确实要比在黑板上写的字好看得多、漂亮得多。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问老师,老师也说不出为什么。但他却似乎认同了我们的说法。我于是想,也许老师小时候调皮的时候,也曾偷了粉笔头在石板上写字吧。
   这石板路,不只我小时候上学时没少走过,村里人到乡上去,或从村子走向山外,都要走这条石板路。它是村子连接山外的纽带。它像一条飘带,紧紧的拽着村子,仿佛要把这村子拽过山坳,拽向山外。却又像是紧紧的拽着这村子的每一个人,不管他们走多远,它都要把他们拽回这片土地。
   早些年,村里偶有人头疼脑热、或谁家缺个针头线脑什么的,都走这条石板路,走向乡上(或称公社)。乡上有卫生所、有供销社、有“食品站”(专供猪肉)。春耕农忙时节,村里要买个农药化肥什么的,便派出那有力气的汉子,扛着扁担,挑着粪箕(畚箕),去乡上的供销社买,然后买了挑回来。如果去镇上,那就太远,得翻十多里山路。而如果走这条石板路,再去镇上,得绕过乡政府(公社),然后再踏上那条早年的柏油公路,那就绕得更远,得走十几公里。当然,如果有什么在乡上买不到的,那就只得去镇上。比如,那时候谁家要是得了粮票,要买粮食。又或者村上要送缴公粮,那就只能送到镇上去了。因为只有镇上,才有粮站。
   但后来,乡上也建有粮站了,村里人送缴公粮,便不用挑着走很远的路,送到乡上就行了。许是见村民们送公粮辛苦,许是为了方便公粮的缴交。许是——社会正在一天天走向进步和发展。
   那时已是责任制,公粮已由一家一户缴交了。每年,村民们收了粮食,便各自挑着往乡上送。
   那一年,我高中毕业。我的高中,是在乡中学完成的。那是乡中学开办的最后一届高中。后来的高中,便都集中到镇上的中学了。镇上资源丰富。
   那已是恢复高考的第四个年头。高考的热度正劲。尤其在农村,年轻人在校不在校的,只要念过高中或初中,便都想通过高考跳出农门。只要能顺利通过高考,便昭示着能进走进城市,就能吃上国家粮了,便再不用在农村挨苦受穷了。
   我带着失落和不甘,离开学校。但仍想着有朝一日能走出村子,走向山外的城市。
   刚从学校回到村子,啥都不适应。农村的力气活,我总是跟不上同龄人。第一次帮父母去乡上送公粮,百十斤担子压在肩,走路直晃荡。走在那光滑的石板路上,我腿肚子直打颤,走不远就歇一阵。
   一次正歇时,邻村一姑娘挑着担子跟上来。她也去送公粮。她两根辫子甩在身后,一根扁担横在肩上,脸让汗水浸润着,红彤彤地亮。走过我身边,她娴熟地将扁担从一个肩换到另一个肩,对我说:“你歇着,一会我来接你。”说着,她就挑了担子,快速的往前赶。挑出去一定距离后,她便放下担子,返回来接我。一村民看到了,就对我说:“你小子,她喜欢你呢!”我一听,脸刷地就红了(比她让汗水浸润的脸还红)。倒不是村民的那句话道破了什么秘密,只是我觉得,我一个大男孩,挑个担子却要让一个女娃来接我,这让我感到羞愧,羞愧得无地自容。其实,我们的年龄都差不多。或许,她还比我小那么一点点。只是在农村,父母们对女娃儿的学习向来不重视,便让她过早的退了学,练就了一身的体力活儿。
   我何尝不知道她对我有好感,我心里也感激她,感激里带着喜欢。那时候,农村流行着露天电影,我们相约着看过好几场露天电影。每逢打听到邻近村子谁家有喜庆要放电影时,我们便各自把消息传给对方。
   只是后来,我们没能让彼此的喜欢或好感持续下去。我那时一直想升学。我想我终是要走出这山里去的,倘若进了城,岂不是把她一个人留在乡下。其实,这只是一个借口。我想我当时应该是有私心的。
   那时候,城乡差别大,城市对农村的诱惑,是每一个农村青年都抵挡得不了的,一旦有机会从农村走向城市,便什么都可以放弃。刚恢复高考那一年,我们村就有一“老三届”毕业的小伙子,本来年龄大了,后经人介绍,与邻村一女娃确定了关系,可正当准备结婚时,忽然得知国家恢复了高考。于是,结婚的日子被推迟,他便全身心投入了高考。当时村里就有人说,看来这门亲事是要“黄”了。果然,后来小伙子考上了,一考上就把这门亲给退了。这种事,那几年迟不迟就在农村发生。那时候有一部戏剧片电影,叫《铡美案》。那电影一时在农村风行。村里的老少爷儿们,背地里都说那小子是陈世美。我想要是我,我就不会让这种事发生。我想要么就不让一段感情发生,发生了就不要去伤害别人。
   就像一句诗里写的:因为害怕结束,所以你拒绝了所有的开始。许是她的原因,许是我的原因,我们没能让这段美好一直持续下去。我不知道那是否也算爱情,因为听人说,爱是无私的、忘我的,不掺杂任何理性成份的。
   我终是没能从这村子走出去。经过一年的复读,我还是回到了这座村子。
   只是紧接着就改革开放了,跟那个时代所有农村的年轻人一样,我也相跟着走进了城市。
   一次次从这条石板路走出去,又一次次从这条石板路走回来。带着憧憬与向往,带着梦想与牵挂。似乎已经走得很远,却又似乎从未走出过这座村子。仿佛让一条石板路紧紧地拽着,走多远都会拽回来。就像这石板路,紧紧地拽着村子一样。直到后来,石板路铺成水泥村道,我们仍一如既往。
   每年,我们都会回来,就像每年我们都会离开一样。在家待上小半个月时间,然后走向山外。在山外的城市里,我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陌生面孔相见,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我们见面时总是会问:“你家哪里的呀?”又或者:“你的老家是哪?”
   我们从来不提“故乡”,也不说“家乡”。这些词,听起来似乎总觉得别扭。
   说是“故乡”呢,我们从未迁离过。说是“家乡”吧,却又总觉得亲近不够。我想就叫“原乡”吧,一种不远不近的感觉。没有“他乡”的疏离,也没有“故乡”的忍别。虽然我们每年都会离开,但离开了还会回来。
   哦,原乡,我的石板路,我的让那条石板路拽着、却永远也拽不走的村子。我的蚂蚱,我的螳螂,我的写在石板路上的、歪歪斜斜的粉笔字。还有,那个每当我想起、眼前就晃动着两条辫子的姑娘。
   我永远也无法忘怀的——是我父辈的殷切和期待。

共 39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篇,编者一读到这句“一条古老的石板路,斜拉着村子,努力要往山那边拽。但终是没能拽过山坳,便跌落在这边的山腰,再没有翻过那道坡”就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不得不惊叹作者这句是神来之笔啊,这是多么具有形象感和想象力的描述,带有如此非常强烈的切入感吸引着编者靠近了那个青石板拽着村子的地方,想了解它亲近它。跟随着作者娓娓道来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围绕这条石板路的相关传说,这条石板路散落着作者童年的成长童趣和青春时期情感的美好记忆。这个似乎与世隔绝的闭塞地方,有着淳朴的民风和勤劳的人民,有着独有的百态人生。作者曾经渴望着走出这个村子追求外面世界的美好生活,可是兜兜转转之后还是未真正意义离开这个地方。为了生计作者漂泊在外历经人世沧桑时,能支撑起、充盈和润泽自己的,依然是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结尾处作者解释说:说是“故乡”呢,我们从未迁离过。说是“家乡”吧,却又总觉得亲近不够。我想就叫“原乡”吧,一种不远不近的感觉。没有“他乡”的疏离,也没有“故乡”的忍别。虽然我们每年都会离开,但离开了还会回来。纵观全文,作者的文笔老辣,从叙述语言上看如行云流水,从情感表达上看细腻温婉真情浸透读者心扉。一篇佳作,编者力荐赏阅。【编辑:蓝色宁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1013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蓝色宁静        2022-10-09 08:52:34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个圣地,那就是生养我们的原乡。无论我们走到哪里,相信有很多人都有像作者那样的情感,我们的根我们的情,永远都在那片土地上,让我们思念和动情。
你若贵,一切贵。
回复1 楼        文友:一鸣蝉        2022-10-14 21:42:33
  是的,曾经写过一篇《原乡纪事》,但我总觉得意犹未尽。我想,不管是“故乡”,还是“家乡”,或者“原乡”,它们都不只是在变。好像总有一根线,牵引着;总有一颗心,被拽着;魂牵梦萦……。
2 楼        文友:蓝色宁静        2022-10-09 08:54:56
  一鸣蝉老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者,为了生活在经常都要熬夜倒班的情况下还能写作实属不易,向写作者致敬,向热爱原乡的作者致敬。
你若贵,一切贵。
回复2 楼        文友:一鸣蝉        2022-10-14 21:48:21
  谢谢编阅,遥握祝安。就文论文,不涉其它。编文辛苦,顺颂祺安!
3 楼        文友:成敏        2022-10-09 10:30:27
  文章写出了作者对于故乡的眷恋和情感,真情流露,让我有种非常贴切的亲近感。佩服老师的语言能力,笔触精炼,寓意深邃,好文章,值得推荐阅读!感谢老师赐稿,祝您开心愉快,遥握秋安!
回复3 楼        文友:一鸣蝉        2022-10-14 22:03:14
  乡是愁,乡是念,乡是不舍和眷恋。乡在,根在。乡是你舍而不弃、别而不离的情怀。不管你是在家乡、故乡、还是他乡,遥祝,远安!
4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2-10-09 11:56:20
  学习欣赏老师这篇佳作,语言优美,感情真挚!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回复4 楼        文友:一鸣蝉        2022-10-14 22:04:40
  谢谢鼓励。遥握,祝安!
5 楼        文友:叶华君        2022-10-10 21:16:08
  一直欣赏一鸣蝉老师的文笔,行文简练不啰嗦,笔劲老道。当然我也不会忘记,文字结缘,我们曾经以你是作者我是编者的的关系相处了多年,感谢一鸣蝉老师对我编按的厚爱,经常找我编发你的文章,那是一段特别美好的时光。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5 楼        文友:一鸣蝉        2022-10-14 22:08:48
  谢谢!友情是结,文字是缘。我们不解结,也不舍缘。愿我们在未来的文学路上,相扶相携,越走越远……
6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2-10-12 08:33:14
  非常欣赏一鸣蝉老师的文字态度,这篇散文在编发后,老师还一直精益求精,经过老师反复蕴量修改后,这篇散文现在看来太棒了,为老师点赞!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回复6 楼        文友:一鸣蝉        2022-10-14 22:34:09
  谢谢!精而为商,痴而为文,只因痴念,劳伤其神。尽此而已。遥祝远安,顺致文祺!
回复6 楼        文友:一鸣蝉        2022-10-14 22:46:17
  更正:尽,应为“仅”。
7 楼        文友:立文早页        2022-11-07 07:56:00
  深情倾诉,原乡的石板路,早年时光里的温馨。
平生无别好,音乐与文字。努力一份苦,过后一份甜。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