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父亲是个人才(散文)

精品 【风恋】父亲是个人才(散文)


作者:梁学伟 秀才,169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84发表时间:2022-10-10 11:16:04
摘要:我也始终相信父亲不会老去,永远健硕,健康,健在,因为父亲的父亲给他取了一个吉祥喜庆的名字:梁光福。

一直以为,中年和老年没有明显的界限,中年人已经把人生看透了,老年人则把人生看淡了,看得更深一点的,多如街头大妈,张口即是一句“人这一辈子啊”,苦乐酸甜,任由品匝。细细想来难免对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老年人常思既往"存有疑虑,中年人又何尝不是长叹“往事如烟”呢。至于我,中年已至,总会蓦然回首,想什么呢?想母亲,一生坎坷劳碌疾病缠身,想来沉重;想自己,半生已过年华虚度,羞于启笔;还是写写父亲为好,顺便调侃一下,想来老父亲不会怪罪于我。
   其实憨厚如泥敦厚如石的父亲从来不去思考人生的。儿时的印象里,父亲身材魁梧骨骼硬朗,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壮汉,大口吃饭,大脚走路,大手干活,胃大胆大心大力气大。拿母亲的话说,除了干活,别的事什么都不会。他能七八天挖一口十几米深的地窖,半个月开三五亩荒田,一个月采矿推石围起一圈院墙。当然,能干就能吃,早些年到七八十里路外推煤的那些日子,早晨吃九把面条,中午吃上十几个煎饼。饭量大,出力多,收获颇丰,在我刚记事的时候,白花花的地瓜干堆满整个堂屋,每次开门,总有地瓜干像水一样流窜下来埋住我的脚踝。半生的奔忙劳累,没听到父亲有一句叫哭喊冤的话,每次母亲问他这样的日子苦吗,他总会笑笑咧咧口齿不清地说“不吐(苦)”。
   勤能补拙,让父亲诠释的淋漓尽致。可父亲又拙在哪里呢?拙于算计。父亲还是毛头小子的时候,爷爷让父亲赶了十几头小毛猪到市场去卖。可父亲不到两袋烟的工夫便急匆匆回来了。爷爷让他五毛钱一斤的小猪硬生生地让父亲卖到了五毛钱一个!当父亲兴致勃勃地把皱儿巴叽的票子递给爷爷时,爷爷的眼睛就是一枚炸弹,瞬间就迸出了碎片!气得他唾沫星子糊满嘴,一跺脚,“三十不认钱,五十就认命!你就不去算计算计么?你,真是个人才啊!”
   父亲吃亏不止于此。那年村里分地,父亲辛辛苦苦开垦的几亩荒田,都被队长无缘无故地瓜分了,当时母亲都气哭了,没日没夜开的荒田本可以做自留地的,就这样让人“分赃”搁谁心里也不平衡。可是父亲的心远比他垦的荒地大,一壸酽茶下肚,一卷旱烟入口,把镢头铁钯扛到肩上,冲着欲哭无泪的母亲说,“你等着,我再给你开上三亩地来!”说完便豁豁而去。没几个晚上的工夫,父亲又从北山脚跟下石坷啦子窝里硬掏出三亩肥田来,这一次父亲总会算计了一次,他把地的四角都育上了花椒苗子,也是这一次,父亲也当着众多人的面硬气地说了一句:“谁再分我的地,我斗(揍)死他!”到后来,这地一直未动,一直在父亲的春耕夏耘呈现硕果累累的景象。再后来,庄稼地变成了麻油油的花椒林。然而就是这片花椒林,在村里引起轰动,人们纷纷效仿,从山地荒头到与莱芜搭界的地方慢慢变成了现在的花椒种植基地。无意之中,傻傻的父亲让大伙立成了一个标杆和方向,有方向就有幸福的源头和水流。爷爷的话也算是歪打正着,父亲简直是个人才。
   父亲粗活能干,细活也不赖。他手掌宽厚,老茧纵横,长满茧子的手是最有灵气的,父亲拙于口舌却精于手工。如果谁家的白腊筐粪篓烂了需要修补,他会毫不推辞随叫随到。油黄的腊条在他灵活的十指间横拽斜插,五个一绺,三个一轧,还没等人家看明白,一阵捏削拧编,破旧的筐子或篓子便修补如新。人家留他吃饭,不让;送他烟抽,不要;那喝碗茶吧,父亲便不再推辞,憨乎一笑,三杯五杯下肚便起身告辞。
   父亲给人家编了那么多筐子粪篓,我们自家却没有一个像样的白腊筐;邻家哥做了大半辈子木工,却从来没有给自己做一条像样的板凳;村西徐大爷凿了一辈子磨盘石槽,却没有给自己打凿一件像样的蒜臼,这或许就是民风吧,自己的事总是将就,可别人的事一定讲究,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是流淌在街坊邻居乡里乡亲之间的最温暖的气息。人心民情淳朴得如黄土地上吹过的缕缕细风,即便细如手指的高粱也会扎下强劲的根须,代代延传,生生不息。
   常常记得街北胡同里有一何姓家氏的大娘,每年秋收一过,总会背些秋蒲草来让父亲编几个蒲团坐,虽说父亲手底下还有一大摊子农活要做,可又耐不住她的死缠硬磨:“还是他三大爷编的蒲团舒服,坐了一冬屁股底下也不生虫子啊,热乎乎的,像用柴火煨着。”几句话哄得父亲张开嘴咧咧呵呵的。可父亲一坐下来就是大半夜不停手,左拧右扯,前抠后拉,边压边,沿扣沿,脚踩手盘,几袋烟工夫,一个漂亮的蒲团出来了,扣得紧,盘得实,压得牢,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连续几个晚上,几十个蒲团出来,老太太推车来取,乐呵呵的一件一件往推车上搬,“这个是大妮子的,这些是二妮子的,这是他大姑的。”等到搬完最后一个,她两只手靠在大襟衣服上一抹,伸手从布兜里掏出一张10元的钱来,递给父亲。父亲百般推辞,死活没要。老太太前脚一走,邻家老伯就数落父亲,“亏大了,你这老弟,傻不楞登的,钱不要,还要搭上工夫,你图她什么啊。难不成沾她便宜了?她呀,腥味早没了!”父亲嘿嘿一笑,自顾忙他的活。
   亏不亏姑且不说,可我看好父亲的手艺,相信父亲是个人才。只是许多年过去,始终不明白,父亲吃了那么多苦却从不跟谁诉苦,我只记得他诉别人的苦。村里放羊的俆老六死了,他叹着气说,“老六吐(苦),放了一辈子羊,没吃过一口羊肉”;卖蒜的闫六婆死了,他又说“闫六婆吐(苦),吃了一辈子大蒜,煮着呲(吃),烧着呲(吃),呲(吃)坏了胃”;村北打井的人死了,他更是意味深长的叹气,“齐井子吐(苦),打了一辈子井,喝了一辈子懒肥(水),肾结死(石)。”
   也许父亲吃过的苦受过的累让他强健的体格硬给扛住了。身大力不亏,干活于他是最简单的事。其实父亲本身就很简单,简单到没有工夫思考自已的人生。
   父亲老实憨厚,但容不得别人无礼冒犯,一旦被激怒,倔性释放就不得了。还是父亲稍年轻的时候,邻居村长的儿子成才在我家门前不远的通用水沟里载了一排杨树,水沟变成长垅。这样一来,每当下雨的时候,就会“水漫金山寺”,不止我家门前成一汪水塘,就连与水沟相连的通道上也变得泥泞不堪,这让来来往往的人该怎样走路?父亲知道后二话不说,拿起大镰刀把水沟里的一排树苗拦腰割断。成才仗着村长老子的威风没把父亲放在眼里,第二天又重新栽上一排,父亲还是照砍不误。这一幕记忆犹新,以至于后来中学老师出了一个成语对接的题,我竟然闹出了“前人栽树,后人伐木”的笑话。
   成才敢怒不敢言,看着父亲握紧的蒜臼子一样大小的拳头和瞪大的眼睛,只好拿着铁锹把水沟掘开。那个时候,我感觉父亲是巨人般的存在,莽撞中带三分豪气,倔强中有七分血性。在村里没人敢惹的村长父子硬让倔强的父亲给震住了,村长自知理亏,对父亲摆了摆手“我不跟你一般见识,君子不和牛置气,大人不计小人过。”可由于父亲耳背的原因,曲解了村长的“歪理邪说”,就指着村长的鼻子喊道,“就是大人不挤的话小人也过不去。你村长不带头修一修就算了,还让你儿子栽上树!”话一出,笑声如潮,村长笑岔了气,鼻涕戗进了嘴里,最令我生厌的是村长的贴心秘书兼会计汉三笑得最为夸张,伸长脖子,仰面朝天,两只手护着胸膛嘎嘎地笑着,这让我想起了一只让人拿着木棒赶着满街跑的大鹅。正巧那个时候,母亲一阵咳一阵地从家里走出来,由于天生气管炎的缘故,母亲一直很虚弱,喘息艰难以致走路的时候双肩耸动。她也许是听到了父亲跟别人的吵架或是不怀好意的笑声,总之,没有什么能瞒得过一个穷苦女人敏感的耳朵和心灵。见到母亲,刚刚刹住笑声的汉三脸上潮红未褪,“噗哧”一声又笑开了,笑也就罢了,他竟冲着母亲做着鬼脸,把两个肩头高高耸起大口大口地喘气,并不断地干咳,一阵接一阵的表演,把母亲气得一汪泪水旋在眼里,可她硬是没把泪水流下来。一个女人对尊严的判断是灵敏而又精准的,母亲虽极力克制,可父亲不让,即便一个男人再傻也容不得对自己女人的侮辱。父亲拨开人群跨开步子,一只手抓住汉三的腰带,另一只手薅住他的衣领,两只胳膊半空中一提,向外一撂,还没等汉三从兴奋过度的云端苏醒过来便重重地摔在了泥巴窝里。笑声变成了哭声。母亲干咳了一阵,呼吸顺畅了许多。
   从那以后我感觉父亲无所不能,在学校里也有了可以炫耀的资本,父亲伐木和空摔汉三的段子可以让我实打实敲地在伙伴们中间高谈阔论三天三夜,以致于从不敢走夜路的我竟然独自一人赶到七八里外的山村旮旯,兴致勃勃地看一场电影。一个人的精神领袖就这样在心底落地生根,在我眼里,父亲就是一个人才。
   对父亲的敬畏源于他与生活的和平共处,无论多大的风暴他都能扛。父亲的大半生几乎把世上所有的苦都吃遍了,种过田,推过煤,开过山,而苦尽甘来的好运还一直留有悬念。命运对他的施压尚嫌不够。1983年,父亲随我的一个舅舅出了远门,去了邯郸一个钢铁厂做起了劈铁工。劈铁可谓世上最累的活了,“人劈了铁,马拉了车”说的就是劈铁的命运。
   当然对于身大力不亏的父亲来说,这天天抡大锤的活就像庄稼活一样稀松平常。一柄十几斤重的大锤让他抡得呼呼生风,似乎他拿的不是锤而是一个棒槌。十几吨重的铁砣子,废旧机床,空气锤,都在父亲他们这些劈铁汉子的锤头凿子强攻之下,变成一块块百十斤重的铁面包,然后回炉接受高温的冶炼化为铁水浇铸其他机械。这些还不是最累的。劈铁队伍中有一种锤叫"三人拽",锤头八十多斤,锤柄底部两根粗壮的皮绳,中间一个人掌锤柄,两边的人提绳发锤,起锤时掌锤的人倒退一步,依靠腰部的力量和发绳的协调用力一块将锤高高送到半空,而后三人一同发力将锤下的厚铁板砸开。父亲是掌锤行家,看着一堆堆废铁烂料在他的锤头下粉身碎骨,自然满有成就感,其他人也对他敬畏三分。倘若哪个发锤的伙计不出力,他会施着性子把人支开,连锤柄带皮绳一块攥在手里,一个人把八十多斤重的锤抡得有声有色,厂里的老板说父亲不是在干活,像是在表演。一把重锤像是一个道具让他挥舞得轻松自如,举、挺、起、落,力破千钧,有时一天下来,他一个人就劈十几吨铁。让厂里老板都看懵了,赶忙把父亲立为榜样。没几天工夫,父亲掌大锤的照片出现在各厂区的宣传栏上,并配发万字文章:劈铁行的人才,钢铁界的标兵。召来全厂员工向他学习。
   本想引以为豪的父亲会给一家人带来好运,可是希望的破灭比没有希望更可怕。父亲在经过一块铁板时无意间用双脚撬翻了上面的一件床身,还没等父亲反应过来,父亲的腿部已鲜血直流,床身砸中了父亲的右腿。虽说经过医院的紧急抢救,止血输血,石膏板固定,三个多月的住院治疗,但强如钢铁的父亲还是落下了残疾,大腿内侧的钢板一直没有取出,走路一瘸一拐。可是坚强的父亲一遍一遍摸挲着满腿的绷带,从没掉一滴泪。而当出了医院回家疗养看到一家人哭得红肿的眼睛时,他却呜坞地哭了。这也是我第一次看见父亲哭,在此之前,我真的不相信他的眼睛里会藏有泪水。
   床上呆得久了,双腿也耐不住寂寞。只要他觉得腿脚能使上劲了,父亲就偿试着下床,一脚使劲,一脚趿地,拄着一根棍子在院子里来回走动。院子里槐花生得茂密,满院的槐香和蜂群的追逐里有过我快乐的童年。父亲抬眼看看老槐树,再看看未拆绷带的脚,脸上一丝忧伤划过。母亲喂养的黄绒绒的小鸡崽在他身边转来转去,有的跳在他的脚面上抖动小翅膀吱呀吱呀地叫,通常在往年父亲会俯下身喂小鸡们一碗米,现在他不能,任由小鸡用尖尖的嘴巴啄他脚上的绷带。那时的我,懵懂年少就如围着父亲吱吱叫的鸡,根本不知大人们眼里究竟藏着什么。只是发现农忙时节,帮我们干活的人多了,亲戚、邻居,当然最忙的还是母亲。
   父亲当然急于让自己的脚好起来,回到以前的自己。就像村里人常说的,父亲走起路来,半截庄子都能听到。时光似乎在他身边慢下来,他却不情愿。父亲砍了一截槐木树枝,用镰刀剔平上面的尖刺,把槐木一端伸进未熄的灶灰里,焖热后弓出一个弯,再来一根铁丝把这弓弯固定一下,约摸一个钟头后,父亲拆了铁丝,一根新拐杖做成了。父亲难得面露喜色,他拄着拐杖走出院子,确实步子轻便多了。我想,父亲心里一定还想着赶着开荒,推粪,种地,把粮食堆满堂屋,总之希望满满的。
   父亲的拐杖一根接一根地换,直到他能做些简单的庄稼活时,他就自信满满地把他用过的拐杖都烧掉,脱离拐杖的支撑。何大娘看得心疼,劝父亲说,不要早早地着急干活,等身子好了活有的是你干的。这期间她还给父亲送来好几次羊肉羊骨,让父亲熬汤喝,说是大妮子送她的,自己不愿吃。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她自己买的。母亲感激不尽,她却说都是父亲积善积德,为自己修来的福。福多祸少,好日子慢慢就会来的。这期间,村里有好多人来看望父亲,很多都是父亲帮助过的人。当然老村长也来了,带着汉三。两人一阵嘘寒问暖之后,就倒背双手径直走向我们的猪圈,两个人把着栏门嘀嘀咕咕不知在说些什么。圈里的几头大肥猪还在吭唷吭唷地进食。其实两个人早就惦记着母亲喂养的几头肥猪了,本想过些天再上上膘指望着卖个好价钱,以便父母的药钱和我们的学费也有点着落,没曾想让这两个"猪经济”盯上,村里的六畜买卖行情都由他们操纵。老村长对母亲说,这猪该卖了,过两天行情走低,会卖亏的。”说着打开门子,把猪赶了出来,猪在前面跑,汉三在后面赶。母亲气得要哭,“我们不卖,你们抢呢!”边喊边咳嗽。汉三装作没听见,兴致很高地在后面一圈又一圈地追,“这猪成精了,就抓不住呢!”,天都擦黑了,猪都累得拔不动脚了,汉三还在不遗余力地用手挠着猪的屁股跑,一时间满院子稀稀拉拉排满了粪便,见汉三还没停手的意思,父亲也火气上来,抓过一根棍子将身边的白蜡筐向前一拨,汉三“扑哧”一下打了一个踉跄后,扑在一团热哄哄的稀粪上。汉三气得嘴都歪了,“三块一斤,一分也不能多!"眼看几头猪跑差不多了,体重也下来了,村长喊了秤来,招呼几个人把猪都绑了,过好了秤后,有人用剃刀在猪身上刮开一片毛来,盖了一个鲜红的菱形“优”字印章。猪圈空了,母亲觉得可惜,“这回亏大了,钱都让你们赚了!前天强子家卖的四块五!”村长莫名一笑:“猪和猪能一样么,工人养的猪和贫下中农养的猪一样么?想开些,给你们点福利。”说着让汉三递给母亲一块绣边红布,母亲气得抖开布子,上面歪歪斜斜地爬着四个字,吃亏是福。汉三一脸坏笑:“这是村长亲笔写的,一般人他还不给!”也许是村长觉得有所亏欠,吃过晚饭,竟托人提过十斤猪肉来。就这个晚上,母亲把这十斤肉全切了熬了煮了,让我们敞开肚子吃了一顿好饭,母亲吃得泪眼婆娑,仰头问父亲:“那红布拉子上面写的什么?”父亲看了看我:“吃肉是福,肉还写错了,村长三年级水平,写错了”。我和哥哥像鸽子一样笑开了:“吃亏是福”。母亲噙在眼角的泪“吧嗒”一下掉了下来,“我们让人欺负了。”是呵,有人拿剪子在你心上捅了一下,还要相信人家安慰你的话,剪子不快。
   很难想象,现实中还有戏剧性的事情发生。猪卖了没几天,汉三又跑来了,手里提了个大算盘子,见着母亲就说,“你家的猪是病猪,胃虚,一口食也不吃!得退钱,再说今天擦钱了,二块五!”
   母亲气不打一处来,“猪有病还不是你赶出来的!价钱还不是你定的!今天擦钱,前些天还涨呢,怎么不按四块五呢!”
   父亲火气也来了,拿起那块红布紧紧地勒在他的脑门上,“吃肉是福!”
   汉三咧着嘴嗷嗷叫,“吃亏是福一一”
   虽说父亲腿患残疾,可威风还在。只要这股傲气还在,父亲永远不会在别人面前矮下去,在我心里,父亲始终是个人才,他几乎无所不能。
   当父亲的双腿能有力支撑身体的时候,他似乎觉得又回到了自己的年轻时代。他习惯性地给自己理了一个光头,泛亮的头皮和他的笑容昭示着一种和新年一样喜庆的气象,容光焕发。村里一群年轻小伙也争相来沾沾喜气,父亲理光头是“剃刀一绝",刮得净,理得平,不见疼,不见痒。小伙们理完后,调皮地双手合十,“阿弥陀佛,三大爷长命百岁,福气满满”,惹得父亲喜笑颜开。终于,父亲又可以和自己的锄镰镢锨和平共处了,他开始走向自己开垦的土地,像朝圣的僧人一样叩拜新的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孕育过勤劳的种子,孕育过善良的种子,孕育过人才的种子,孕育过“吃亏是福”的种子,而每一粒种子都会在父亲眼里开花,唇下结果。
   窗外,秋风乍起,天气渐凉,父亲早已进古稀暮年,而他人才的形象依然让一团余辉烘托着,在我心底暗自攀升。我也始终相信父亲不会老去,永远健硕,健康,健在,因为父亲的父亲给他取了一个吉祥喜庆的名字:梁光福。
  

共 653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完这篇散文,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把农村那种淳朴的习俗展示得淋漓极致。尽管我国的农村在不断在消失,很多农村已经变成了空村,即便没有变成空村,但流出人员在不断地增加。我想,笔者应该是在挽救一种文化。比如,“吃亏是福”。特别是“父亲给人家编了那么多筐子粪篓,我们自家却没有一个象样的白蜡筐;邻家哥做了大半辈子木工,却从来没有给自己做一条像样的板凳;村西徐大爷凿了一辈子磨盘石槽,却没有给自己打凿一件像样的蒜臼。”——这里,写得太好了,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我一直在探寻其中的原因,且我一直弄不明白。我的爷爷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石匠,尤其擅长凿猪槽(喂猪的槽子),爷爷凿出的猪槽美观大方,经常有人找爷爷开石凿猪槽,而他自己的猪槽却又小又歪。多年后,我终于明白,农人总是把好的让给别人,把差的留给自己,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文化,如果非要概括,我想应该叫做“谦卑”,心里总想着别人而不是自己。反观如今社会,这种“谦卑”的文化应该在不断地受到挑战,还有多少人总在为别人着想?此外,文中憨厚朴实的形象非常切合时代,那一代人中,有力、慷慨、大方、勤快是也是农村主流文化,也正因为有了这种主流形态,才让我们广袤的农村大地得生生不息。总之,这篇文章的精妙和难得之处,形在写“父亲”,实在传承文化,有价值、有导向,非常值得推荐。拜读了!感谢作者赐稿风恋,遥祝作者创作成果丰硕。【编辑:山雨潇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1019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雨潇潇        2022-10-10 11:18:01
  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充分展现了农村诚实淳朴的习俗。让人深感温馨。
2 楼        文友:张忠福        2022-10-10 18:42:07
  字里行间,处处渗透地是对父亲扑实、勤劳、仁厚品质的褒奖。是一位可敬的好父亲!
回复2 楼        文友:梁学伟        2022-10-20 21:58:43
  感谢忠福老师关注拙作并留评,问好祝顺,秋安吉祥!
回复2 楼        文友:梁学伟        2022-10-20 22:00:03
  感谢忠福老师关注拙作并精美留评,问好祝顺,秋安吉祥!
3 楼        文友:梁学伟        2022-10-11 17:14:21
  感谢山雨老师精美编按,问好秋安!祝创作愉快!
4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2-10-14 20:57:23
  好文啊,写的又意思,看得我想入非非。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回复4 楼        文友:梁学伟        2022-10-20 22:01:35
  问好疏影老师关注留评,问好,祝创作愉快!
回复4 楼        文友:梁学伟        2022-10-20 22:03:27
  感谢疏影老师留评关注,问好,祝创作愉快!
5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2-10-18 22:35:09
  父亲是个人才,作者用诙谐的文笔围绕“父亲”,把沉重的生活轻松讲述,在一件一件事件陈述和描画中,去丰满父亲勤劳朴实、热心热肠、助人为乐、无私宽厚的性格与形象。既是缅怀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民俗、民风和生活方式,同时又是在对一种农村特有情怀与文化的唤醒与拯救。文章语调由起笔的轻松诙谐逐渐变得沉重凝练,把农村家庭的际遇与人生命运极致表现,让人对父亲感佩的同时,不禁有些心酸落泪。文章主题深刻,寓意辽远,情感真挚感人,读后令人触怀而深思。佳作拜读!感谢学伟师弟辛苦创作赐稿支持社团!祝福父亲晚年健康长寿,福寿无边!祝师弟秋祺文丰,创作愉快!
碧潭飘雪
6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2-10-19 23:03:46
  恭喜祝贺学伟师弟散文佳作复审获得精品!也祝贺社团!感谢江山领导和评委的关照支持!辛苦了!期待师弟更多原创首发佳作呈现!遥祝工作顺利,创作愉快!
碧潭飘雪
7 楼        文友:梁学伟        2022-10-20 22:12:40
  感谢师姐为拙作不惜金墨,力留美评。百忙之中编稿审稿,感谢感动,保重身体,一切皆安。问好祝顺!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