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江南名医滑寿(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江南名医滑寿(散文)


作者:肖群 童生,808.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33发表时间:2022-10-10 16:02:08


   李时珍尊为“药圣”,众人皆知,相比而言,滑寿却知者甚少。李时珍写《濒湖脉学》时的重要参考书《诊家枢要》一一该书的作者即滑寿,时居余姚。滑寿在这本脉诊专著中,详述了30种脉象,又把30种脉象主病与六部定位结合起来诊病,对李时珍的脉诊理论影响,可谓深远。现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与滑寿的《诊家枢要》同为中医临床必读之书。
   滑寿,字伯仁,元末明初江南一代名医。晚号撄宁生,取道家推崇的内心宁静,不为外物所扰的“撄宁”之意,这也是他一生追求的修为境界。据《河南通志》所载,滑寿祖籍河南襄城,元初其祖父、父亲到江南为官,于是举家迁居江浙等地。又据《浙江通志》等记载,滑寿本姓刘,系明开国元勋青田刘伯温之兄,元明之际,因天下大乱,改易姓名,隐于医界。刘伯温建功立业后,曾到余姚访问滑寿,欲劝他出仕,但滑寿无心做官,坚辞不就,继续为父老乡亲看病。滑寿的籍贯生世,现有文献源殊派异,颇有些扑朔迷离。
   把时针往回拨七百多年,正是元代大德八年或延祐元年,滑寿出生于江苏仪真。据《仪真县志》,滑寿幼年,生性聪颖,思维敏捷,他曾拜师韩说先生,习儒学及诸子百家之典籍,每日可诵记千余言,操笔为文,文风温雅,词有思致,尤长于乐府。滑寿曾应组乡试,因无意仕途,于是就潜心黄帝、岐伯之术。先是向京口名医王居中学医,后来又向东平针灸名医高洞阳学习针灸,开阖流注,方圆补泻,尽得其传。滑寿精习各家医说及历代名方,不仅精通《素问》、《难经》,而且融通张仲景,刘守真,李明之三家学说,除了《诊家枢要》,他还著有《难经本义》、《读素问钞》、《十四经发挥》等书。他尤其擅长治伤寒、妇科和疑难杂症,《绍兴府志》有“滑寿医通神,所疗无不效”的文字记载。      
  
   二
   滑寿给人治病不拘于古方,而是以意处方,屡有“奇验”。许浩的《复斋日记》有他“桐叶催生”的一个故事:一年秋天,滑寿应邀与苏州府几个官员同游虎丘山,半道上,当地一富家派人前来请他出诊,说是家有孕妇难产。滑寿随手拾起山道旁新落的几片梧桐叶,对来人说:“拿回去赶快用水煎服给产妇喝。”还没等游山的众人坐下来餐饮,病家就来人报告说,小儿已顺利产下了。“医者意也”,滑寿借用金秋桐叶的肃降之气而催生,其意之妙,令人叹服。
   凭脉象滑寿亦能断人之生死。有二婢女均患痢疾,其中一女大热喘闷,脉鼓急,滑寿诊后说此病危,不可医;另一女微热,脉洪大而虚软,滑寿说此病可治,之后,两女一死一愈,命运果如其言。滑寿在临床方面虽无专著传世,但他仍有四十七则医案被收录于《名医类案》中,从这些仅存的滑氏医案里,也可对他的医术略有所知。当然,还有他在麻诊诊疗中发明的口腔黏膜斑诊断法,此法领先欧洲几个世纪,被后世医家称之为“滑氏斑点”。
   滑寿医理贯通古今,辨证详而精审,活人无数,所到之处人们争相求治,凡有得大病的患者,都希望得到他断定生死的一句话,这样才不会留有遗憾。当时的江南医家,没有一个超过他声望的。“无以仁心不可为医”,滑寿由儒及医,儒家仁爱原则与医家济世救人的职业操守相得益彰,凡病人不问贫富,一视同仁,只要有延请即前往诊治,从不计较报酬之多少,从他身上可看出大医济世救人的仁爱之心。因此当时对滑寿有"所至人争延,以得诊视决生死为无憾""无问贫富皆往治,报不报费较也”的评论。
   除了平民百姓,一些文人雅士对滑氏的医德、医术,也赞不绝口,备加推崇。著名诗人戴良题滑寿像时曰:“貌不加丰,体不加长,英英奕奕,其学也昌”;文学家宋濂则赞滑寿“博通经史诸家意,为文辞温雅有法,而尤深于医。江南诸医,未能位之先也”。故而当时“江南北,浙东西,无不知撄宁生者”,邑人乡亲皆尊称他为“神医”、“老仙”。           
  
   三
   想想还是有点遗憾的,被誉为“神医”或“老仙”的滑寿,他的具体生辰年份,诸多资料中,我寻而不得。《明史》中虽有他的传记,但也未涉及生卒年份,仅说他:“年七十余,容色如童孺。”由此可见一点,滑寿为元末明初人,且享年在古稀之上毋容置疑。除了生年不详,难以考证外,滑寿为何会在姚邑小村安家也充满了种种传奇色彩。据说,那日滑寿行医至马渚青山乡一小村村口,刚好有一棺木抬过,他发现棺底有鲜血滴落,经仔细察看,判断棺内之人还活着,于是滑寿要求开棺救人。越地风俗,死者为大,开棺是对逝者的大不敬。经一番周折后,那家人终于同意开棺一试,在滑寿的救治下,棺内人起死回生。当地百姓无不仰慕医术高明的滑寿,知其尚孤身一人,便有汪姓将女儿嫁与他作妻,自此滑寿便落籍马渚。这样的情节,听起来有点像现在泛滥的传奇故事。有关滑寿落户马渚的说法,方志里并无白纸黑字,也许是确有其事,也许只是一个传说。不过,既然滑寿迁居余姚有志可查,而马渚作为余姚治下的一个行政区划,那么滑寿住在马渚一带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在马渚的西北,有一个小村庄,叫滑家桥村。滑家桥?我觉得好生奇怪,从没听说过吴越之地有滑姓的村庄,去网上一查才明白,原来此村因滑寿曾经居住过而得名,孰真孰假,让我颇感兴趣。
   我去滑家桥的那天,阴雨初息,天空灰暗。一条小河静静地不知流向哪里,河岸几间普通的民居,经岁月风霜,外貌陈旧斑驳,透出一点历史的沧桑感。村口小店的石条上,坐着几个闲坐的老人,我试着向他们打听滑寿。滑伯仁吧,几个人七嘴八舌地对我讲有关滑伯仁的一些传说。在他们的指点下,沿着小河我找到了滑家老桥,桥已是重建的水泥桥,幸好桥头一株百年香樟还在,铺展着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再走过去十几步,我又去了一处村里人叫做“穿堂”的建筑旧址,一切已物是人非。据在“穿堂”旧址建房的村民老王介绍,穿堂其实是一条通道,两边连着几间小平屋,整个建筑略带外八字型,门口原有两只威风凛凛的石狮子。旧时穿堂正中高悬着一块不晓得哪朝哪代皇帝的圣旨匾额,平屋里供有一幅滑太婆(滑寿夫人)的画像,圣旨牌及太婆像破四旧后就不见了踪影……交谈中我得知村里汪姓居多,只有几户外姓,居然没有一个姓滑的,祖传的一块滑太婆田也分给谁了,就连它的村名也消失了,如今的滑家桥村成了沿山村的名下,看来要寻根问祖已不太可能。出滑家桥不远的沿山村广场,竖有一尊滑寿石像,神情淡定从容,从他深远而专注的目光里,遥想一个远去的时代。
   有人告诉我,城里龙泉山上建有滑寿亭,亭柱上一副楹联:“继神农遍尝百草;承仲景普济千家”。这是称赞滑寿的。老城区原有滑寿路,这也是称赞和纪念滑寿的。可惜天色已晚,只待来日进城寻访了。
  
   2022年10月9日

共 26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江南富庶地,自古出名士,此言不虚也。作者从三个方面将一代名医滑寿的医学成就,医者仁心,及生平、轶事生动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深入了解了一代名医的家庭出生、成长轨迹、个性学养,聪明才智及高超的医术,济世救人的医德。“无以仁心不可为医”,滑寿不问贫富,不计报酬的从医宗旨,赢得后人的尊崇敬仰,寻踪凭吊。“我”也是其中之一,慕其名而寻其踪,前去滑家村探访滑寿遗迹,追思神医先贤。滑寿虽已作古,可他的医德永存。作者行文精练从容,理据充分,情感内敛却深厚,能引起读者共鸣。推荐赏阅。【编辑:亭上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10-10 16:05:32
  江南自古出名士,赏读老师文章,又了解了一方人文风物,长知识了。感谢老师分享,创作辛苦,遥敬清茶一盏,祝老师一切安好。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2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10-10 17:18:05
  古代的神医医术高超,医德深厚,是真正的医者仁心。“无问贫富,不计报酬”已经成为传说了吗?是否只能在文章里回味那美好的医德。结尾处“可惜天色已晚,只待来日进城寻访”,意味深长,道出了当下人们的共同心声:人民呼唤“医者仁心”。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回复2 楼        文友:肖群        2022-10-10 18:57:01
  感谢社长编文并精彩点评,辛苦了!敬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