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亭】想起李白的《嘲鲁儒》(散文)
早晨起来,刚过五点,就跟妻子谈起孙女鉴慧的事。听说因为一例阳性输入,山大的一万多学生全部隔离了。不是集体隔离,而是分散到外地,一人一个房间隔离起来,山大要消毒。孙女在长清隔离。我们担心这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但从微信上看,孙女还很高兴呢,说是比住在集体宿舍还好,自己学习不受任何干扰。这让我们放心了。妻子说:山大的孩子,既然考上大学了,大多数是爱学习的,咱的孙女最爱学习,可以说是个书呆子。
由此,我们又谈到一个问题。这些书呆子脑子都比较聪明,但她们的弱项却是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在正常的情况下,她们毕业后可以找到工作,从事科学事业,拿工资生活,国家离了这样的人不行,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她们的短板就是她们生存的障碍。譬如说她们遇到了一个险恶的环境,她们能不能生存下去,这就得打个问号。所以人有知识是好事,但是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也不能没有。看看农村的一些人,他们即使遭到自然灾害也能生存下来,三年自然年灾害的时候,有一些人偷偷地开荒,这里刨一镢头,那里挖一锨,撒上点种子,打了粮食就可以充饥,可知识分子呢,一方面碍于面子,另一方面也不会种地,所以只能挨饿。当然,生存能力,在今天更应该强调掌握技术。在农村,凡是过得比较好的,往往都有一定的技术。养猪可以发财,但这技术性很强。就是种地,原始的种法也不行了,人家一亩地收一千斤到两千斤,不懂技术的,只能收几百斤,这区别是很大的。
我说,可以跟咱的孙女说说,叫她学会做饭,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最好掌握一定的技术,以便应付特殊情况。妻子说,现在的孩子都娇生惯养,很任性,说了怕也不中用,叫她自己碰吧,受点挫折就有实际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了。
我理解妻子的意思。她当年在大学梦和科学家梦破灭之后,就打算学剪裁。她看了好几本剪裁书,无奈当时贫穷,买不起缝纫机。但是,在困难时期,她为了活下去,就给人裁衣裳。当时虽然挣不到钱,但也有送几个鸡蛋去的。鸡蛋不舍得吃,就卖了买油盐。假如连这点技术都没有,那可一分钱都没有了。
后来我给她买了缝纫机,她如获至宝,这不纯粹是兴趣,更重要的,可以用她来维持生存。若不是后来当了老师,这缝纫机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那时候虽然反对资本主义,但似乎在家给人作衣裳还是允许的。
难怪妻子总是怪我只务虚不务实,舞文弄墨,手不能提,肩不能挑,连自理能力都不健全,原来是贫穷痛苦的日子让她过怕了。
国民党统治的后期,政府财政破产,国库空虚,有些知识分子就只能白白地挨饿,朱自清就是饿死的。而有些下层人反而靠常用的一点技术活下来。
后良店一位姓王的,原来在高密文化馆工作,五七年被打成右派回到原籍,家庭十分困难,他就开始做泥老虎卖,一只泥老虎能卖好几分钱,这样补贴家用。而有些人被遣返回家,什么实际能力也没有,只能冻饿忧郁而终。可见实际能力多么重要。
我很羡慕我在老家的几个朋友,他们是社办老师转正的退休教师,因为他们一直在农村,庄户活儿样样都行。方玉西和方世春老师还会木工,他们更是种地的能手。他们就是靠着自己的勤劳和技术度过了困难时期。而我则反之,小时候还干点活儿,长大了,却什么都不会了。幸亏遇到了一个好时代,有政府发工资,不然我也是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这当然跟我的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自己没有危机意识,一直弄一些虚的。如今,连跟妻子学的那点做饭的本事也荒废了。除了写点东西,我其实是个无用的人。而当今写作也不能维持生计。李白诗云:“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还真有些道理呢。又想起李白的《嘲鲁儒》,其文曰: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这好像是给那些满腹诗书而无实际能力的人画的像。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克服这方面的问题。做家长的,也不能只要求孩子成为博士博士后,而应该让他们多学点技术,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实际能力、在灾难环境中能够活下来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