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常怀感恩心(随笔)
一
那年冬天,因事到外地出差,在站内等车的间隙,一个人无聊就买下了一本《读者》杂志。
火车鸣叫着一路向前,单调乏味的旅途,四围的旅客都进入了梦乡,睡不着,看窗外一望无际的枯黄,很是感伤,随手打开《读者》一篇篇翻看,突然一篇“我的难堪,你的尴尬”的题目映入眼帘,这名字一下就提起了兴趣,我迫不及待地看下去。
文中写了一个贫穷农家的孩子因成绩出色被保送到市里最好的中学读书,可他在繁华的都市里并不开心,开始嫌弃自己卑微的出身以及父母粗鄙的言行带给他的难堪和烦恼,特别是看到他母亲第一次去学校看他的那一段,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来,作者用细腻朴实的文字详细地描写了母亲看到儿子的亲切和喜悦,以及儿子看到母亲穿着破旧,并且操着一口土得掉渣的方言唤他的乳名,给他送来了自己亲手做下的手工煎饼时他的难堪和心中的厌烦。这段以母子表情的极大反差所体现的各自的人性取向,让我们更加明白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想起父母的不堪形象,此后他便不再让父母去学校看他,他宁肯舍弃父母的关爱也不愿寒酸的父母去丢他的人。后来他考上北京的大学,父亲想去送他,他却想出一些很牵强的理由拒绝父亲,没文化的父亲并没有听出他话里有话,还是坚持要送,他就大声说:你不识字,也没去过北京,除了能给我带来麻烦,还能有什么?父亲听了孩子的抱怨,忍住心底的痛,微笑着帮他把行李送上了车,还给他倒了水,才恋恋不舍地下车,火车已经开了很远,还拼命地追着火车跑……大学几年,父母再也没有去打扰他平静的生活,只是默默地在黄土地耕耘劳作,为他攒够一学期又一学期的学费。后来他毕业留在北京工作,傍上了一个富家女,结婚时,他害怕岳父母嫌弃,甚至不希望他的父母来参加他的婚宴。可父母养儿一场,谁不希望看儿女成家,尽管他的父母穿着簇新的衣服来参加他的婚礼,可他依旧感觉他们的神态举止,与周围的一切不和谐。他只轻描淡写地把父母安排在角落的饭桌前坐下,就开始接待那些身份显赫的客人,而不去顾及父母的感受,相反却因了父亲说不出一句上得了台面的话,而难受得耿耿于怀。
他一直以为父母是烙印在他身上难堪的印痕,殊不知父母同样不希望乡邻们知道,他们养了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孩子,他也只是父母身上一团尴尬的饭渣。
父子的言语和表情被作者刻画得那么逼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被儿女嫌弃的母亲,痛着恨着。
二
这不是单纯叙述故事的文字,更不是一个杜撰的故事,曾经有多少个父母经历过这种心痛的离别,想起我的三个孩子上大学的情景,他们大学都在离家很远的城市,而生长在小城市的我们,到了大城市也感觉很蹩脚,这也弄不好,那也弄不好,唯恐言行不当丢了孩子们的脸,好在孩子也没有嫌弃我们的笨拙,只是在离别的时候,孩子们感觉没有什么,离别也就是一个再见就转身,而每一次我都会在回程的车上泪流不止。俗话说“儿行一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天下的父母都会拼了命地爱孩子,而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怎么好都会欠缺很多。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不孝的孩子,也有很多这样卑微的父母。
儿时,家贫,母亲总会把哥哥穿下的衣服改小了给我穿。看到班里别的女孩子都穿着新衣服,回家就会和母亲生闷气,甚至会脱下衣服扔到地上。现在想来,母亲面对我的撒泼每次都会转身暗自落泪,回头依然会笑着安慰我,等过年了就给我买新衣服。经年后,我已经可以独自走得从容淡定,再想起那一段段青涩的往事,就会拿起电话和母亲闲聊旧事,赶紧承认曾经的无知,母亲就会笑着说,小孩子家又不懂事,当妈的咋会怪孩子,是我们没有本事,让你们几个跟着受苦了。
想开来,父母从来不欠我们什么,他们给了我们一个生命就够了,至于生命的精彩与否,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生命的过程其实就是拼搏的过程,有耕耘就有收获,面对亲人朋友,多点善良,多点感恩,宁肯只是记住别人的好,不要纠结别人的点滴缺陷,用宽广的胸怀接纳这个世界,那么,我们的眼里处处都有花儿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