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鸡蛋往事(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鸡蛋往事(散文)


作者:秦之送 布衣,108.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79发表时间:2022-10-23 05:12:49
摘要:鸡蛋,这个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想吃就吃的食物,在半个世纪前,也就是六七年代,却珍贵而稀缺,它既是一般人家换取生活日用品的“钱袋子”,也是招待客人、看望病人的珍馐佳品。


   每天的早餐,都会有一个或蒸煮、或煎炸、或荷包的鸡蛋。四岁的孙女最爱吃煮鸡蛋,但只吃蛋清,怎么哄就是不吃蛋黄。鸡蛋,这个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想吃就吃的食物,在半个世纪前,也就是六七年代,却珍贵而稀缺,它既是一般人家换取生活日用品的“钱袋子”,也是招待客人、看望病人的珍馐佳品。
   儿时的农村,还处在农业合作化时代,农民除了有一些少量的自留地,可以养一些少量的家禽、家畜,比如鸡、猪、兔、羊之类,猪养肥了交到公社收购站,兔子主要是剪其毛卖给供销社。而养鸡,就是为了它下的蛋。在那个生活清贫、物资匮乏的年代,鸡蛋不仅是富有营养的美味佳肴,更是难得的商品,是可以换钱的“金蛋”。尽管人们肚子里清汤寡水,缺少油水,一年也见不到一两次荤腥,一般人家也不会把鸡蛋当作日常的食品,随心所欲,想吃就吃。
   那时鸡蛋能办的事情太多了,甚至可以充当流通货币来使用。它可以兑换粮票、布票、糖票,也可以换取日常生活用品以及上学的笔墨纸张等文具。村上的供销社常年收鸡蛋,也可以直接兑换成食盐、罐头、蛋糕、水果糖。那时村里大事小情也大多用鸡蛋直接或间接来完成,凡看望病人或给生小孩女人下奶,都拣些红皮儿鸡蛋送去。就连走村窜巷的货郎、挑担买瓜果蔬菜的,也都可用鸡蛋换,一些女人用的针头线脑、小孩吃的糖点水果,就在一个个鸡蛋与物的兑换中得以实现。那时,我和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整天在村里村外疯跑,一见村里来了货郎或者挑担卖水果的,就像打了鸡血似的,呼呼啦啦跟在卖者屁股后头,前村跟到后村地学着叫卖者的喊话,一些伙伴跑回家软磨硬泡,给大人要来一两个鸡蛋,换得一堆五颜六色的糖豆,与大家分享,那糖豆不仅是甜,而且十分好看,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等到上小学的时候,每到需要买文具时,祖母就会给我几个鸡蛋,拿到供销社的小商店里卖掉,换取我需要的笔、墨水、作业本等学习用具。有时还会趁机买几个水果糖,与小伙伴们分享。
   鸡蛋,在那个年代,无所不能,我倍感亲切,因为它,我可以去想好东西,不然,想也不想白想。
  
   二
   记忆中,70年代后期,一个大一点的鸡蛋卖5分钱。据有关资料显示,以购买力计算比较,当时的5分钱相当于现在的10块钱。现在一个土鸡蛋1.5元到2元,可见当时的鸡蛋还是很值钱的。因此,在那个人们生活普遍穷困的年月,鸡蛋作为食品或者孵化雏鸡的本质属性已经变得次要。
   鸡蛋的珍贵,使得吃鸡蛋成为一件极为稀罕而奢侈的事情。记得每到节日,外婆蒸馍时,都会随馍蒸两个鸡蛋,我和小舅每人一个。对这难得的美味,我们先是一点一点吃下晶莹洁白的蛋清,后再一点点吃下蛋黄,只怕错过享受每一丝美妙滋味的机会。一个鸡蛋吃完尽管不解馋,但心里是满足的。
   小时候,每当感冒发烧不想吃饭时,祖母就会用家里的铁勺,放少许菜籽油,伸进灶洞里炒一两个鸡蛋,尽管量少到连用锅都怕浪费,但那种溢满整个庄院的香味,仍然引得小伙伴们羡慕不已。而往往吃下那个炒鸡蛋后,我们的病似乎也好了许多。
   上小学时,每到“六一”儿童节,各个学校会聚集到公社唯一的广场,举办运动会或体操比赛。故乡人依然有“穷家富路”之说,所以这是唯一能吃上煮鸡蛋的日子。祖母会给我们烙些白面坨坨馍,煮几个鸡蛋装在挎包里,作为出远门的一种奖赏。
   “咯咯咯咯哒……”这是家里母鸡下蛋后,有点炫耀又有点表功的鸣叫声。小时候一听到这声音,我就在门后的鸡窝里,小心翼翼地捡起一枚还带着余热或者少许血丝的鸡蛋,交到祖母手里。祖母像珍藏宝贝一样,将鸡蛋放进一个专门的瓦罐里。这瓦罐,承载着一家人花费开销的计划与期待,也盛着我们这些孩子们对吃的渴望。
   当春天来临、天气转热的时候,也是母鸡们开始下蛋的时候。祖母告诉我们,母鸡是不是要下蛋,就看鸡冠子是否变得更红。这个时候,每天都要摸摸为数不多的几只鸡冠子看起来红红的母鸡,如果摸到鸡的卵巢里有圆圆的、硬硬的蛋形的东西,那就是当天要下蛋了,就要注意盯着这些即将下蛋的鸡。有时,会把一些迟迟不见动静的鸡抓进鸡窝,逼着它们下蛋。有些鸡在窝里呆半天,可能也下不出蛋,就自己出来跑了。这样做,就是怕鸡把蛋下在别的地方,特别是人看不到的地方,就这样还是防不胜防。
   有一年夏天,我进入家中的炕洞里用耙子向外清理烧炕时堆积的草木灰时,竟然刨出来一个鸡蛋,当我打着手电筒再向里看时,一堆白花花的鸡蛋呈现在眼前,足有十多个。这意外的惊喜让我激动不已,并将它们一一取出,放在太阳下逐个检验,除个别有些变质外,大部分都是好的。想来,春天天暖以后人们不再烧炕,才给了鸡进入炕洞下蛋的机会。这鸡也不知道怎么偷偷摸摸避开了人们的目光,而且下蛋后也悄没声息、不事张扬。
   当然,还有更离奇的。有一户人家的一只母鸡,春天来临后,冠子一日红似一日,但就是不见下蛋,而且有一段时间还消失了。到了夏秋交替之际,有一天居然从家里的乱柴堆里,领着一窝近20只毛绒绒的鸡娃,出现在家里的院子里。这意外的一幕,让一家人高兴得合不拢嘴,忙不迭地给母鸡和一窝鸡娃又是喂食、又是喂水,忙得不亦乐乎。
  
   三
   说到鸡蛋,当然不能不说说鸡。人们常用“长了个鸡脑子”来揶揄那些不聪明的人,言下之意,鸡的智力低下,这或许是对鸡的误解。以我小时候对鸡的观察和记忆,鸡虽然没有人聪明,但也不是想象的那么愚蠢不堪。在家禽家畜中,鸡的一些优良品质,恐怕连人类都自愧不如。比如,它们对儿女的呵护,可谓精心细致,甚至英勇无私。我就看到,当老母鸡引着一群小鸡在庄前的荒草地里觅食时,遇到天空有老鹰盘旋时,母鸡都会把儿女们呼唤到身边,护于自己的羽翼之下,直到危险解除,才让小鸡们离开。当真正的危险来临之时,它们绝不会弃小鸡不顾,而是勇敢地于来犯者相搏。它们常常领着儿女们,在庄前屋后的荒草中、垃圾堆里,不厌其烦地用爪子刨来刨去,刨到食物后就“咕咕咕”地呼唤着小鸡,看着它们一一吃下。再比如,它们对辛辛苦苦下的蛋被人类收走,似乎有一种本能地防卫和躲避,会偷偷地把蛋下在人找不到的地方,以此来抗议人对它们的侵犯。
   这就是我儿时在故乡经历的有关鸡蛋的一些往事。那个年代城里人们吃鸡蛋的事儿我没有亲历,难以具体述说。据资料记载,从1958年起,城市居民吃鸡蛋要凭票供应,每户每个月可以买一斤大概八个鸡蛋,十口人以上的户,可以买两斤。1960以后北京对普通市民就没有鸡蛋供应了。
   一个小小的鸡蛋,反映了六七十年代社会思想禁锢、经济停滞、物资匮乏的现状。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风般唤醒沉寂的大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几年的时间,粮食产量翻番,瓜果蔬菜应有尽有。只要有了粮食,自然不再愁六畜的饲料,鸡可以随便养,产蛋量也猛增。这时,乡镇企业、农副业遍地开花,人们的腰包鼓起来,花钱也不再靠着几只鸡了。
   现在养鸡都是现代化鸡舍,一养几万只甚至几十万只鸡,鸡蛋也不再是稀罕之物了,人们对鸡蛋的情结也渐渐淡漠了。如今在农村,大部分农家宁愿买鸡蛋吃,也不愿再受养鸡的麻烦。但我还是时常想起儿时母鸡下蛋后的咯咯哒咯咯哒的欢叫声,以及那焦黄、醇厚、绵远的鸡蛋香。
   想想也觉得真有意思,从一枚鸡蛋上,我们可以读出一本历史都不能写清的事。国民经济起步,人们生活改善,都没有离开鸡蛋。
   鸡蛋往事,历史写真。
  

共 29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编者按】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文章的切入点选得很好,以一个小小的鸡蛋,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之后,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地的巨大变化,老百姓的日子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更比一天好。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儿时农村的生活情景。农业合作化时期,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鸡蛋就是“金蛋”,它可以充当货币来使用,不仅可以兑换粮票、布票、糖票,可以换取日常生活用品,以及上学的笔墨纸张等文具外,还可以直接兑换食盐、罐头、蛋糕、水果、糖等,连村里大小事情都可以用鸡蛋来完成,譬如:看病人,或给生小孩的女人下奶等,都可以送些鸡蛋。小孩子最期待的是卖货郎担的人,可以用鸡蛋换得五颜六色的糖果和各种各样的小玩具。所以那时候吃鸡蛋成了极为稀罕或奢侈的事情。作者也吃过,但都属于特殊的日子,才能享受到。如:生病发烧的时候或是“六一”节参加运动会的时候,才能吃到。说到鸡蛋不能不说鸡了,在那个贫困年代,鸡成了家庭重要的财产,把它当成宝贝。春天来了,母鸡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鸡冠红了,要下蛋了,生怕下到看不到的地方,可是还是防不胜防,一年夏天,家里一只母鸡钻到炕洞里,生了一窝蛋。更离奇的,有户人家一只母鸡,春来后,鸡冠一日红似一日,就是不见蛋,到了夏秋之际,母鸡居然领着二十多只小鸡仔,出现在院子里,让一家人乐得合不拢嘴。人常说“长了个鸡脑子”,其实鸡聪明得很,有些优良品质,恐怕连人类都自愧不如。老鹰叼小鸡时,老母鸡英勇无畏,与老鹰拼了个你死我活,呵护到位,母爱之情表现得淋漓至尽。就像故事的老母鸡,他怕下的蛋,被人类收走,躲在一个找不到的地方,下了一窝蛋,带出一群鸡仔。 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沐春风,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乡镇企业,农副业遍地开花,人们的腰包鼓起来了,花钱也不再靠几只鸡了。文章语言质朴灵动,匠心独运,情感真挚,叙事从容。故事有温度,读罢,如同一杯陈年的老旧,让人回味无穷。用老百姓真真切切的生活变化,来讴歌党的英明领导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巨大成功,深度佳作,力荐文友共赏!感谢老师賜稿东篱。【东篱编辑:吴孟友】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吴孟友        2022-10-23 05:36:36
  想必大家都吃过鸡蛋吧,荷包蛋、茶叶五香蛋、蒸鸡蛋、煮鸡蛋、炒鸡蛋、煎鸡蛋等都有尝过。读秦之送老师的《鸡蛋往事》,发现六、七十年代,鸡蛋成了“金蛋”。“金蛋”能吃,想吃、就是吃不着,或者说舍不得吃。因为这鸡蛋可以当货币使用,在那个物质匮乏年代,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能用鸡蛋解决,有意思吧。秦老师这篇文章写得极好,往事如同一碗绵甜的老酒,读过之后回味无穷,所以,极力推荐,让读者饱饱眼福。
回复1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10-23 09:33:29
  谢谢老师的编稿和评论,祝好!
2 楼        文友:枫桦        2022-10-23 06:02:22
  小小的鸡蛋,中间包含着许许多多的亲情,吃一个暖人心腹啊!文字深情脉脉,充满了人情的味道!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10-23 09:33:57
  谢谢老师的点评,祝好!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10-23 06:48:50
  这个题材选的好。我经历过“六一”儿童节煮鸡蛋的往事,那时,鸡可能营养不良,几天下不出一个蛋,看见鸡蛋的心情不啻于看见日出。老师文风朴实,叙述的内容真切感人,期待更多佳作,问好!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10-23 09:34:41
  谢谢老师的评论与鼓励,祝好!
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10-23 09:05:18
  我进入江山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叫《葫芦头》,葫芦头就是盛鸡蛋的器具。昨天屋顶月亮老师发了一篇烟火,里面重点描述了“母亲”用葫芦做成各种生活用具;今天读秦老师这篇,重点在鸡蛋的金贵。这两篇文章都比我描写的更加具体,细致,更有深度,一并学习欣赏。祝老师文丰笔健,在东篱收获快乐!
回复4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10-23 09:35:14
  谢谢老师的评论和鼓励,祝好!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23 11:10:48
  鸡蛋,对于现在的孩子们而言,太寻常。而在曾经的年代,鸡蛋,的确如作者所写的那样,是稀罕之物,鸡蛋的作用被无限放大,在农家那里,却又是一种唯一,是时代之痛,还是鸡仔不争气?这篇文章把我们拉回曾经的年代,写得具体真实。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10-23 13:05:37
  谢谢社长老师的点评和鼓励,祝好!
6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10-23 14:21:47
  鸡蛋,对于现在来讲,是最普通的吃物了,只要想吃,随时煮。在八十年代之前,那可是宝贝,我小时候过生日时,妈妈会煮一个荷包蛋给我吃。读着老师的文,勾起浓浓的回忆,仿佛回到了从前。好文,湘莉拜读学习点赞!遥握问候,谨祝秋祺!
回复6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10-23 20:40:50
  谢谢老师深切的点评和鼓励,祝好!
7 楼        文友:白玄        2022-10-23 16:22:17
  围绕鸡蛋,反映社会生活巨变。描写生动细致,娓娓道来,情趣盎然。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7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10-23 20:41:23
  谢谢老师的点评和鼓励,祝好!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2-10-23 20:28:05
  鸡蛋往事,记忆深刻,从前用鸡蛋换本子换铅笔换盐等,吃鸡蛋的机会少之又少,现在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老师的文反应了时代的变化。好文章,点赞学习!祝安!
回复8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10-23 20:42:04
  谢谢老师的点评和鼓励,祝好!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