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亭】如今说话要大声(随笔)
本来上街赶集是很好玩的事情,走走逛逛,说说笑笑,买买卖卖,是多么开心的事情。
可是如今的赶集却成了人们的烦心事,走进街道就感到很是压抑,压抑的让人心慌意乱。而最讨厌地就是逢人要大声说话。
为什么?就是噪音太多,噪音太乱。大小汽车拥挤在街的忠心,各种喇叭声刺得人神经发毛。这里“滴滴”,哪里“嘟嘟”,还有“乌儿娃儿”的警报……唉!赶这样的集真是遭罪。
车辆横行拥挤还不算,更有那些商店的喇叭,器乐都是一个个发疯似的吼叫着,好像他的那个商店不开一点音响就没有生意似的。更有那些流动的推车小贩,那个小车上的小钢喇叭也是格外震人耳鼓。如今的市场癫狂了,疯狂了,人在大街边上走,(中间被车辆占道)整个人就像浸泡在噪音里一样。这样如何能让赶场者舒心。
我想起一条标语口号,叫住“不要高声喧哗!”大街也是属于公众场所,起码也是要遵守这一条公约的。可惜如今谁也不遵守了,有的却是互相比嗓子,比音调谁高。说话莫高声,和气做买卖的和谐场面很难见到了。人们要购买东西,对话声音必须压倒超过那些喇叭里广告声,商店里的音乐声,因此人们也都吼着来做交易。
大街道上如此喧哗。那些小酒馆,小饭店,小吃店里也没有多少安静。你想清静一下,找个小酒馆避一避尘嚣,可是当你进入小酒馆后,那里有半点宁静。那些食客们总是一边吃一边打着“哈哈”,叫你听着就心里发毛。如果是朋友聚会,抒发豪情,声音大一点可以理解。但是也不对这样的场合,超市里尖叫的广告声音与顾客们的嚎叫声,公园里的器乐声,人们的暴笑声,公交车里的喧哗声,都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如今的大街真是怪了。
中国人的嗓门大,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一,中国人的健康表追,自古以来就强调“中气”二字,一个人,尤其是男人,倘若说话声音不响亮,就会被人认定为“中气不足”,那你办事就很难成功。山里人的嗓门大,也是习俗养成的,比如唱山歌,就是歇斯底里的大声吼叫,要求声音应过几疋山,你看不大声唱行吗?
在我们国度里,有很多行当都是吃开口饭的,主要靠嗓门嚎叫。千般叫卖,万般吆喝。“臭豆腐啰!”“糯米粑粑吔!”“卖狗肉——”好像天生就有一副喊破天的嗓门。过去我们村里就有一个“喊祭”的角色,他一开口山谷回声,比武林中的狮子吼还厉害。那一次一个他见到一个流氓调戏一个妇女,上前去一声叫喊,把流氓的耳鼓都震破了,你看多么厉害的声音。
至于戏园子里,也是不能清静的。过去就有“盖叫天”“小叫天”的称号,因为那时的扩音设备没有现在强大,演员要用真嗓子大声唱出来。二来戏院里还有卖糖果,葵花,水果的一类小商贩,有卖凉茶的,卖甜瓜花生的,加上还有观众的喝彩,一个戏园子就像一个开汤的锅,没有大嗓门你是休想安身立命的。
人们都习惯声音大说话。尤其是老人,耳朵闭,不说大声就听不见。在一些公众场合,你要把话说出声来,倘若不然,说你是“蛐蛐拱拱”的小人,说的话见不得天。你如果走进饮食店,你要大声喊道:“一盘猪排骨,二两烧酒!”你如果小声对服务员说:“二两面,加一个鸡蛋”,那你就像是在搞特务活动。还有在那些“大批判”时代,你要高举手臂,大声的喊出口号,对于“砸烂狗头”的一类话还得要你拼着命,拿出吃奶的力气来喊!
毕竟时代不同了,今天好多地方用不着你的大声说话,许多单位都要求服务人员实行微笑服务,还要求“笑不露齿”,有的公共楼道还贴着“禁止喧哗”的提示语。
要求毕竟是要求,要做到把嗓门降下来,不高声说话那还真是不容易。因为大街上,公路上的车辆太多,喇叭声,排气声,摩擦声时刻传来,你必须大声开口,鼓足精神说话,不然人家就无法听见。就在昨天,市场逢集,我上街买油盐,在一家超市门口,一个老人手里拿着一个钱包,使劲追着前边一个妇女,嘴里冒着白沫,拿出吃奶的力气大声喊:“前边的女人,你的钱包掉了!”
尽管老人的声音不小,但是前边的妇女还是没有听到……
(2022年10月25日静心草堂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