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鉴古斋(征稿·微小说)
小城不大,但文化气息浓厚、文化底蕴厚重。什么“盛世收藏,乱世黄金”与这儿似乎毫无关系。遥远的战火,似乎永远也烧不到这里。
这儿不是世外桃源,小城也并非繁华之地。但这儿的人们,喜爱收藏,总爱鼓捣些旧时物件、古董文玩。
这儿的文玩古店,有些已经延续百年。
小城以北,有一古藏名店,门上悬一牌匾,匾书“鉴古斋”。斋内藏品不多,但来往的客商不绝。内有师徒两人,徒弟蓝袄短褂,师傅青布长衫,看上去像俩件古董。那师傅,他们称他斋主。
来这儿光顾的,大多是带了藏品来的。他们不买也不卖,来这儿只为作个鉴别。进了店,他们便从怀里掏出自己的藏品,递到柜台前,让斋主“过一眼”,然后一脸庄严地瞅着斋主。见斋主点个头,或者道一声“好”,他们脸上的表情就松驰下来。然后递上“茶水钱”。然后出了门,心里就有了底气。
而斋主,也是事先就立下了规矩:只收“茶水钱”,不多收,也不少收。
斋主姓杜,名叫杜少秋,经他鉴定过的藏品,没有人能提出异议的。在小城,在收藏这一行当,他就是绝对的权威。
据说,早年时,有人曾得一描荷的青花瓷瓶,后经人鉴定,说那是“白氏孤窑”的传品。
“白氏孤窑”,小城的人都知道,那是城东二十里以外,前朝一个名叫白起之的陶瓷艺人,在那儿设窑烧制的一种青花白瓷。那窑虽比不得“钧窑”“定窑”出名。但那白起之前出无师、后出无徒,烧制出来的青花白瓷独具特色,小城远近,颇负盛名。
那青花瓷瓶后被拿到杜少秋跟前,让他给“过一眼”。没想到,杜少秋一看就摇摇头,说那是后世仿品。并给出理由,说那描荷的青花图案画了荷花。这话一听,就让人费解,荷原本就有花,哪有画荷而不画花的。但杜少秋却说出一段典故,说那白起之独自描绘、独自烧制的青花白瓷,一生中只绘过两种图案,早年描兰,晚年描荷。而他晚年描荷,是因为纳了一青楼女子为妾,那青楼女子,后来却跟了他一生中只收下的唯一的一个徒弟跑了。自此,他的青花便改描兰为描荷了。而描荷又从不画荷花。有人曾因这事问过他,但他给出的答案却只有一句话:“哪有出污泥而不染的。”
这典故一出,就更让人匪夷所思了。有人觉得简直荒唐,于是遍访了全城所有存世的“白氏孤窑”藏品。但最终发现,在所有“白氏孤窑”描荷的藏品里,却没有一件描有荷花的。后来,又有人在一早年的方志里,终于找到了典故的出处。于是人们不得不盛赞杜少秋知识的渊博。而从此,也更奠定了他在古藏行当的绝对权威。
有了“权威”,就难免有人趋迎。更有人想借他的权威,以达成某种欲望和交易。
一次刚开了店门,就有人急匆匆进来,带着一脸的欣喜,仿佛偶尔从哪里得了一件绝世的珍宝,喜不自胜似的。
那人一进门,便从怀里掏出一幅据说是前朝某名家的古画,递到杜少秋跟前,让杜少秋给“过一眼”。杜少秋一看,当即表示那是赝品。那人一听,却不走了,只从旁抽条凳子坐下来,凑近杜少秋说:“即便赝品,只要你鉴个真、或寄存在你这柜台里,那就比真品还真了。”
杜少秋说:“那以后就就没人进我这个门了!”
那人说:“即便再没人进你这门,也比你现在守在这儿要强,这物件一出手,我给你一半的分成。”
杜少秋不再作答,只摆摆手,说:“你自去吧……”
那人起身离开,出了门,却回过头,瞥一眼杜少秋,说一句:“真是一件古董!”
那人走后,杜少秋对一旁的徒弟说:“这人叫何喜之,城南一古淘艺人。”
此事一出,人们对杜少秋更是信赖有加,也再没人敢存非份之想了。自此,杜少秋在这一带古藏行当的权威地位,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
但有一日,杜少秋受邀去城南某拍卖行见证拍卖。正值隆冬,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杜少秋带着徒弟,行至拍卖行前,见门前一小孩蹲在雪地里,手里捧着个旧瓷碗,在门前讨要。他走上前,停了下来。这时候,一些正往拍卖行赶的藏家也围了过来。他拾起孩子身前的碗,瞧了瞧,问:“孩子,这么大雪,你怎么一个人蹲在这里,你爹呢?”
孩子说:“我爹被抓了兵,再没回来,听说是打死了。”
杜少秋又问:“那你娘呢?”
孩子说:“我娘听说我爹死了,就另外嫁人了。”
“那你娘咋不把你带走?”
“我爷爷不让,便把我独自留了下来。”
“那你爷爷呢?”
“我爷爷病了,躺在床上没钱抓药,我想出来讨要些钱,给我爷爷抓药。”
杜少秋摸摸口袋,然后又瞅瞅徒弟,徒弟也摇摇头。杜少秋忽然就放下碗,对孩子说:“孩子,其实你不用出来讨要的,这碗,就足够你跟你爷爷过一辈子了。”接着,又对孩子说:“明天,你就带了这碗,到城北的鉴古斋来找我。”说完,就离开了,进了拍卖行。
次日天晚,杜少秋忽然问徒弟:“怎么没见那孩子过来?”
徒弟说:“听说我们一走,那碗就被何喜之高价给买走了。”
杜少秋一拳砸在柜台上,说:“我这一生的艺名,还是被这何喜之给毁了!”
一日,有拍卖行找到鉴古斋,说要为一只青花瓷碗作个鉴定。斋里只剩下徒弟一人,徒弟说:“师父早已于前些时候出门去了,再没回来。”来人问:“有没留下什么嘱托。”徒弟说:“没有。”只从一本古籍里,找出一张字条来,递于来人。来人打开字条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权威,是建立在别人信赖的基础之上的,而别人对你的信赖,你只能拿来透支一次。
那人看了后,就什么都明白了,他心里想:显然,他觉得自己已透支了别人对他的信赖。然后惋叹一声,自个儿嘀咕:“看来,他是要隐退了,不再回来了!”接着便点点头,在心里说:“艺虽失,德尚在,不由得不让人心生敬佩啊!”
那人一边叨咕,一边就出了鉴古斋。那徒弟跟在身后说一句:“你慢走。”那人也没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