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书香·情】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赏析)

编辑推荐 【书香·情】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赏析) ——王维诗赏析


作者:风之丐 秀才,135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68发表时间:2022-11-03 12:01:41

按现在的一般说法,称呼王维是天才,应该是不过分的。
   王维善乐赋,能写诗,字也不错,还画的一手好画,据说长相还不是一般的俊美。这样的人,在开元全盛日出现,引起的轰动,当然不亚于现在的各种明星。但和现在这些明星们不一样的是,这些长处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处。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知道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三十多岁,才被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后来又奉命出塞劳军,却在其间留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但这个时间应该不是太长,因为在那段时间里,他更多是在原宋之问的庄园里念佛、写诗。安史之乱,没能跟上唐明皇逃出京城的他,由于名气太大,被安禄山乱军强迫做官,而这段经历也成了他人生的污点。安史之乱平定后,他被下狱,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他被赦免,重新被任用。努力了一辈子,他的官最大也就做到尚书右丞,后世热衷于名利的人也因此称他为王右丞。
   正如王维在艺术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送别诗都有至今都广泛流传的佳篇。有心情,也有时间时,点一盘香,在袅袅烟丝里,即便是读“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也能有一种特殊的享受。更何况他还有那么多公认的名篇,比如现在人们常说的他那短短二十字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被称为相思豆,应该是很久远的事了,但我一直想不明白的是:多拥有它到底是希望多一些相思还是少一些相思?这道理就如同贞妇当然是一种赞美,可没有那个女孩子愿意听你恭维说她将来一定是贞妇吧?好好地在一起难道不好吗?非要多采些红豆,就为了多一些相思,两地分居?
   好在那首诗只是有些人那么说,而王维诗,在我第一印象里的却是他的《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应该是在初中,是在一本叫《唐宋律诗选》的书上第一次见到这首诗,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的王维的诗。这种印象的深刻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里,实在不能相信他会写“红豆生南国”。当然,现在能记起的这首诗当时的感觉就是“新丰”、“细柳”居然是两个地名。以前总不相信蜀犬吠日,没有书籍,也没人告诉你外部世界,只生活在狭小空间里的人,当然会像很长时间看不到太阳的狗一样。现在的我,想起以前的日子,总感到难受的不是吃不饱,也不是穿不暖,而是没有可以看的书。现在的孩子当然有许多可以看的书,可他们似乎已经不太爱看书了。
   关于这首诗的解说,古今说法很多,其中清人张谦宜在他的《茧斋诗谈》里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一句空摹声势,一句实出正面,所谓起也。‘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二句乃猎之排场闹热处,所谓承也。‘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二句乃猎毕收科,所谓转也。‘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二句是勒回追想,所谓合也。不动声色,表里俱彻,此初唐人气象。此如‘永’字八法,遂为五律准绳。”我不知道我当时读的那本书里是否融入了这种说法,但我确实是从那时开始知道律诗有所谓的“起承转合”,只是具体到底是什么,当时是真还没有搞清楚。
   现在来看看这首诗吧。
   首联,先听到风声,弓箭声,然后才出现人物。现在电影常用的手法,王维在这里就用了。“风劲”,一般都认为是大自然的风声很大,但我却觉得要是弓箭破空的声,气势更足。
   额联,猎场的情况,应该是初春。草仍旧枯着,雪却已融尽。枯草和鹰眼没关系,枯草就是枯草,鹰眼疾是鹰眼疾;同样,雪尽就是雪尽,和马蹄轻也没有关系。马蹄轻是由于马好,骑马者的技术高,和有没有雪没有关系。不能看到它们在一起,就觉得它们是因果关系,那就叫胡乱联系。但我年轻时却总爱那么联系。
   颈联,这是我年少的记忆。说“新丰市”是现在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一个在当时盛产美酒的地方,而“细柳营”,是指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的地方,在现在的陕西省长安县。现在当然知道,新丰市仅仅是说一个可以喝酒吃饭的地方,而细柳营也只是说将军们带领的军队的驻地。和现实中的这两个地方没什么关系,尽管其中用到了“忽过”,用到了“还归”。
   尾联,这是最具有王维特色的表达,后来他的五绝也常常这样。在最后一句,让整首诗一下子变得不一样。在王维这里,前面的所有表达都只是在画龙,而最后的一句是点睛,有了这句,那条龙就飞了起来。出去一趟,所有的风云就都停止了变幻,“千里暮云平”,意在言外。
   司空图在他的《二十四诗品》里总结了在他之前的各种表现手法,其中的“豪放”类,他有这么一句:“观化(花)匪禁,吞吐大荒”。其中的“观化”常被误写成“观花”,毕竟“走马观花”很现成。但这里明显是“观化”,是《周易》里“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意思,类同于现在“文化”的意思。“人文”在战国后期,特别是荀子之后,一般是指礼仪。所以“观化”就是让人们看到礼仪的好处,然后让他们都乐意遵守,类似于现在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观化匪禁”也就是礼仪,或者说常规的想法是不能限制它的。“吞吐大荒”,“大荒”,《山海经》中有记载说:“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那么这里应该是代指“日月”。这种方式国人常用,比如好多文化人,本来也就是狭小的房子里隔出来的一间书房,却起个什么“观天斋”之类的斋名,在写文章或者写字画画时,用它来代替自己。两者看起来差别大,可原理是一样的。司空图觉得“观化匪禁”、“吞吐大荒”等等都是“豪放”的表现。王维这首诗就体现了他的这个标准。
   大概是岁数的原因吧?经历过好多事,不敢说过得桥比别人走得路多,但至少活着怎么回事,应该是清楚了。在这样的岁数,读王维,就更喜欢类似于《秋夜独坐》这样的: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冬夜书怀》,但“草虫”还能“鸣”,地方又在西安附近,怕还是秋夜更好。
   首联,说的好像是对岁月易逝的伤感,“双鬓”表面上当然是指鬓发已经斑白;“悲”,更多应该是一种伤感;“独坐”,独自一个人坐在那里。“二更”,按照现在的说法,晚上九点到十一点,还正是夜生活热闹的时候,何况还有一个“欲”,才要到。那就是说也就快到晚上九点钟。本来不能算太迟,可“空堂”,应该是大家都睡了。年少时,刚学会“万籁俱寂”,很喜欢用,觉得人都睡了就万籁俱寂了。现在当然知道这是很年少的想法,尽管幼稚,但也可爱。
   额联,下雨天,当然不是很大的雨,是连绵的秋雨吧?雨一点点地落在树上的野果上,野果终于被打落了下来;透出窗户或者门的灯光下,有一些虫子聚集在草丛里,时不时地发出叫声。这是当时环境的描写,但更是诗人寂寞的表达。当你从这句里读出寂寞的时候,你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寂寞的人。
   颈联,“黄金不可成”,是对人能成仙的否定。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方士栾大曾对汉武帝说:“黄金可成,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被汉武帝封为五利将军。结果他一样都没有能做成,汉武帝杀了他。“黄金”,当然也不是我们常说的黄金,而是道教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人生不可逆,也不可能长生。作者这里否定了道家。
   尾联,他在这里肯定了佛家,“无生”,佛家语,意思是现实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幻象,真正的存在无生无灭。
   这首诗给我的感觉:前面四句,美;后面四句,应付差事。
   最喜欢的是王维的五言绝句,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不简单的感情表达,文字能表现的,在他那里都得到了表现。像《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桂花在秋天开,那么是在秋天。是季节的秋天,也是人生的秋天。“闲”,不是无事。无事,闲是闲,但会发慌,不是真闲;是经历过事,知道了人生的意义,明白了事情的本质,做到了心中不存事。来了是事,去了就什么也不是。“桂花落”,是闲人在看,正如他看桂花开。桂花的开,桂花的落,也是事,但他在看,好像和他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闲”。夜来了,各种白天的活动都停止了,或者暂时停止了,“春山”当然不是春天的山,正如“春涧”也不是春天的涧一样。“空”不是真空,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了,而是一种感觉。是太阳落山,月亮还没有出来,突然之间,好像所有的活动都停止了的那么一种感觉。一个喧闹的集市,忽然所有人都停止了言行,人都在,集市却是“空”的。是夜让春山空,是空让夜觉得静。而这“静”将会被鸟叫声打破,真如那夜的黑也将被新出的月“打破”一样。升起来的月亮惊起了本来已经安静下来的鸟,它们由于各种各样的理由,重新飞翔了起来,并且鸣叫着。
   就是那么一种情景,你要是“闲”过,你也会碰到。你碰到了,肯定有许多话要说,但王维就用这二十个字,把你所有的话都概括清楚了。在这种时刻,你就会觉得自己最好什么都不要说,什么也都似乎不该再说。
   人,无论多么淡泊,都多多少少喜欢向别人介绍自己,希望别人能理解自己,也因此看得起自己。连最不在乎名利的庄子都这样,王维当然也不例外,他的《终南别业》就是向人们汇报自己的一些心得。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首联,是他的经历。“好”,喜好。“道”,现实后面的那个存在,按古人的说法是“形而上者”,也就是比那个具体的东西更本质的。“学道之人”就是要弄明白这些的人。在王维时代,主要有两种道:长生不老的道(道教)和长存不灭的道(佛教)。尽管李唐王朝尊崇道教,但道家说的再好,除了骗,老是不可避免的;而佛教的道能解释好多现象,并且它也不用急着证明自己,所以在知识阶层更流行。王维喜好的就是这个“道”。中年就开始喜欢,老了更是把家建在了终南山边。“陲”,边缘,旁边,边境。
   额联,“兴”,有所想法,愿意去做些什么的想法;“每独往”,一个人就去了。一些学佛觉得有些根底的,或许会看不起他,觉得他像“自了汉”,但在诗人,既然找不到同好,那自己一个人去也很不错。结果呢?“胜事空自知”。“胜事”,所有好的东西、好的地方,他都知道。“空”,表示他尽管知道那些,却没有人能够分享。王维喜爱佛教,但他骨子里真不是佛教人。
   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用现代话说,只要能说出这句话,他就是一个成功者。因为这句话尽管很孤独,但却是高峰体验。当然它和所有的体验一样,或许你会读到,但只有在你经历过你才能真正明白。你要是没经历,作者再怎么说,你自己再怎么善于理解,你也不会懂。
   尾联,“偶然”就是“偶然”,是十回中的一回,或者根本就没遇到,只是在想象中遇到。“值”,遇到。“林叟”,也在树林中游荡的老人。高兴了,时间就再也不是考虑的对象了。
   在王维诗中,有一组独特的作品,王维称其为《辋川集》,他把他辋川别业附近山谷里的二十个“景点”,和诗人裴迪一起,每个景点各赋一首五言绝句,共四十首,形成一个小小的诗集。对于这组诗,历来评价很高,我们现从其中挑几首,来欣赏一下王维绝句的特色。
   《孟城坳》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王维的家应该离孟城坳很近,孟城,以前一定是一个很繁盛的所在,但现在仅剩下一些老柳树。诗人到这里感叹时过境迁,“来者复为谁”,还有没有其他人,“复”,《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说是“复,行故道也”,走过的路再走一遍。这里诗人已经来过了,还有谁会再来?“空悲昔人有”。和我一样,白白叹息过去的繁华。说别人碗里的肉,会被人笑;何况说古人的繁华呢?只能说是“空悲”。但这里的“悲”过去的繁华,其实也是在“悲”现在的一切。曾经美的,现在已经不在;现在美的,将来也会不在。世事无常,“悲”就是诗人从佛家学到的心态。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走过盘山路,就能很好地理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无论在你头顶还是在你脚底,你都不可能看到;但他们说话,你却能听到。当然王维这里的看不到人,应该是在树林里,山中很茂密的树林里,因为诗人也在树林里。他听到了人们的说话声,也看到了返照回来的阳光,再次照射到青苔上面。清人吴烶在《唐诗直解》里说:“无言而有画意,‘复照’妙甚。”确实,看过一遍,再看一遍,那应该是早上一遍,下午一遍,也就是整天都在了。是写对山的喜爱,还是在写诗人的寂寞?

共 621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其留下的佳作名诗,一直被后人诵读,甚至借用其中几句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王维貌美多才,但或许是生不逢时,所以仕途坎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直发展的不太顺,甚至受了很多波折,但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人生的坎坷和波折,才让他有雅心,才有时间,才有机会去感悟生活中的滋味,才能留下诸多名篇给后人。本篇赏析,开篇先以精湛,精悍的文字,交代清楚了王维的生平经历,让读者对其人有所了解,然后顺水引出王维作品,再做逐一赏析。这篇作品最难得的是作者对王维作品的赏析不仅仅局限在画面上,或者人尽皆知的字面上面,而是逐字逐句,结合作者的经历,典故,甚至时代背景,做出了深刻且有理有据的分析,对每一个字的剖析,都让读者能有种恍然的感受,不禁点头,连连称是。这种赏析,少不了丰富的阅读积累,深厚的文学基础铺垫,毕竟赏析王维,没有深厚文化和文学的积累,必然落得浮于字面,贻笑大方。这篇赏析中涉及到的不少王维诗歌甚至对很多读者都有些陌生,但在作者的笔下,不仅是一种宣导,更是一种深度的解析。多首诗歌解析之后,带给读者的不禁是对这些诗歌的感受,更深刻的是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这才是这篇作品最有意义的地方,正如笔者最后那句:“所有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一样,你能改变就改变,改变不了就得接受。这不是悲观,这其实才是人生。”这里有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深刻而有意义。佳作,倾情推荐文友共赏。【编辑:雪菱文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2-11-03 12:03:19
  拜读老师大作,真的受益不浅,实话讲,里面有好几首是个我都好陌生,但经过被老师这么一解析,顿时感觉和以前的理解大不一样,或者说以前的理解都在字面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到深处。这是一篇绝佳好文,学习了!!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22-11-03 15:19:21
  哈哈,谢谢。很高兴能喜欢。到这个岁数,又喜欢读书,就有一些想法,也就觉得自己能看懂一些前人的文章。
2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11-03 20:46:30
  案置三都赋,墙上王维诗,历来是过去文人风雅追求。老师的这篇文章,述起王维的一生大成,反映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人生观。起诗作艺术成就,“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欣赏老师佳作。
回复2 楼        文友:风之丐        2022-11-04 08:49:22
  王维的诗确实写的很有意境。《唐诗三百首》中他的诗仅仅比李杜少几首,是有道理的。
3 楼        文友:梦姑        2022-11-04 21:00:00
  跟着老师再次学习古诗词,老师的学识,功力,都显现在评语里。佩服佩服。
回复3 楼        文友:风之丐        2022-11-05 10:09:49
  哈哈,很高兴能喜欢。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