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老井,生命之舟(散文)

编辑推荐 【风恋】老井,生命之舟(散文)


作者:文绮 举人,4107.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43发表时间:2022-11-06 22:18:44

井是用来储水的,也是人们吃水的地方,她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如同生命之舟,扬帆在从容、大方、自在的光阴里;在那个大农业时代,写满了乡亲们快乐的诗章,映衬着一段段冬去秋来不离不弃的日子,似花好月圆,似风雨同舟……
   那口老井,就是为了拯救生命,诞生在那个特殊年代的1968年秋季,掐指算来该有50多年了,半个多世纪,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又是一个回家的日子,总喜欢到村湾周围走走看看,不知不觉来到那口老井旁,细细打量,满目疮痍。原来她在无数个风雨日程里慢慢变老了,老了。井口、台面长满青苔,周围长满野草,井盖也没了,旁边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一堆堆黄土泥巴,显然这是没人再用的迹象,是不是她要像陈列品般地寂静而又肃穆地矗立在那片荒野的一角,或真没人注意的话,完全被遗忘。
   不,不能遗忘!
   想想当年,为了这口水井,从政府到生产队,是下了一番决心,花了一番大力气的。
   那是上世纪的1968年,随着国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生活福利也相应解善。在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大力倡导下,为提高农民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着力强调的是:防治病虫害,彻底消除血吸虫病,及蛔虫,钩虫等其他感染病症等,号召各个自然村挖口水井,确保农民吃水安全。
   回首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他老人家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在他亲自部署下,各地掀起消灭血吸虫的群众运动。1958年当得知血吸虫病最为严重的江西余江县率先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时候,毛主席欣然写出一首:“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的诗。表明政府下决心,决意花大力气彻底根治血吸虫病的困扰。
   我们这个地区,在没有建水井之前,记得那时各个自然村一切都是依附大自然现成的环境来选择利用吃水渠道。我们村子坐落湖岸上,湖水就是我们的吃水;有的村湾,就利用水塘,或者沟渠流水,挑回家的水,条件好的,用明矾沉,条件不好的,就放一晚上沉淀,有的人不顾那些,直接饮用。而且这种吃水法,延续上百年乃至千年,就是因为条件所限,或对生活认识上的愚昧,往往不明不白地导致这样或那样的病情,把人都困扰得一无是处。
   记得最清楚的是,经常看到身边人,莫名其妙地得些怪病,粗颈子,歪脖子,粗腿子,脸上长个大乌虰,或黑一块,白一块,身上发紫发痒,或挺着大肚子,骨瘦嶙峋,病入膏肓的样子等等,而这些病一刻死也死不成,活也活得受罪。
   到60年代中叶,长大的我,也参加了生产队的劳动。特别是每到夏天“双抢”季节的时候,也是我亲身体验的日子,全队社员干得汗流浃背,唇焦口燥时,就随手在田后檐捧起溪水就喝,还认为那是通过土过滤的,是凉水,干净;好的时候,就是叫人上山挑山溪凉水回来喝,路途遥远,等挑回来的凉水,也变热了,凉,只是一种心理感受。其实,喝这种水,里面爬满用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如虰螺寄生虫,蚂蟥微生物等有害虫子,这些虫子都是侵害人体的大敌。
   据史料记载,血吸虫病在中国南方肆虐两千余年,从未得到根治。这种病是由一种寄生于虰螺体内的白色线虫引起的。钉螺散布于田间地头,农民劳作时极易感染寄生到人体,更何况吃水。病情初期,往往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形消瘦,直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患者后期腹胀如鼓,死亡率极高。那时我也有切身体会,时常闹肚子疼,或有的人肚子里长满蛔虫,钩虫。特别记得的是,村里一位叔叔因为肚子里长着一条长长的钩虫,为了拿出来,后来还在医院开刀剖腹,造成叔叔极大的痛苦。
   面对种种困扰,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农民的疾苦。为逐步提高生活质量,先从吃水开始。一个村村挖水井的决策很快就传达下来。
   这个消息一传开,村里像炸锅似的热闹起来。认为村里历史以来就没水井的先例,这下有水井了,不是件新生事物么。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翘首以盼,期待与庆贺并存,人人都希望村里有一处属于自己饮水安全,用水方便的地方。后来经队委会商量决定,由于我们队是由两个自然村组成,水井建在两个自然村的中间,保证户户近距离方便挑水,恰恰这个中间又是一片荷堰的地方,周围都被农田包围,荷堰一年四季不干水,水井就建在它的一角,又保证了水井充足的储水来源。
   记得建井的时候,上下一盘棋,当着一项政治任务去完成。建井的现场插上几面彩旗,一派大张旗鼓的态势,昭示着迎来个好彩头。挖井人,选派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共产党员代表,劳力强的贫下中农代表。他们一到现场,撸起袖子,卷起裤腿,挥锹掘泥,你追我赶地干起来。因为是荷堰,表面一层污泥浆,挖起来都浇得人浑身上下糊里糊巴的。当挖出硬土时,由于面积限制,又不能施展拳脚,还要耐着性子,一筐一筐泥土地挖,又一筐一筐地往上运土。尽管如此,队长还交代,要保证深度,维度,不能偷工减料。大家齐心协力,一鼓作气,大干特干,两天功夫,一个5米深,4米直径的井就挖成了,接着就是砌内壁,砌台面。台面围着井口大约有3米多宽,可以围坐10来个人没问题,连接路边的一方,还特地又加宽一些,好方便挑水人上下。水井建好的那天,全村的人都像看稀奇般的去凑热闹,在一起谈笑风生,最多的就是忆苦思甜,都说:“往日哪有政府管咱老百姓死活的,这如今,连吃水都想到了。”说不完感恩党对人民关心的话题。有的乡亲说:“这是队里干的一件正经事。”特别是上年纪的老人发自肺腑地高兴得热泪盈眶。他们感受最深的不光是吃水有保证,更感受到的是人文关怀,有人把他们当人看的一种幸福。建一口水井,对于乡亲们来说,不光是方便,更是一件关系全村人生命安全的大事。
   建好的水井,几多欢喜,几多愁。第二天,大家满怀兴致地到水井去挑水的时候,一看,水是满满的,可却是一井锈水,表面还浮满了锈泡泡,令人大为吃惊。有人就说了:“这不是劳命伤财么。”有经验的人很快就判断出:锈水出自砌建的石头没有洗涮,需要把一井水抽干后,把石头,底子全部涮洗干净,就不会是锈水了。后来又经过一天清洗整理,往后的水,再也没出现刚开始的现象,每当大家看到一井清澈明净的水的时候,心里一块石头落下地,从怀疑到相信,使大家不得不承认修建水井的好处与实惠。
   好处在于:特别是冬季雪天,到湖里去挑水,那才叫难上加难,那个用石头随意摆放的不是码头的码头结冰,踩上去很滑的,挑一担水脚踩在结冰的石头上被滑得摇摇晃晃,寸步难移,还有湖岸是一道3、4米高的陡坎,挑一担水,爬上那道陡岸,又累又不安全,一不小心,就会连人带马全都摔倒在水里。我就遇到过几次。往往见了雪天挑水,提心吊胆。有了水井的那个冬天开始,无论什么时间,挑水不用愁了。不但路途平坦,距离也近多了,挑一担水回家不费力。
   实惠的是,一井清澈明净的水,那才叫真正的吃放心水。
   更有趣的是,往日冬天在湖里洗衣服,手都冻得疼,后来用到井水,不但不觉得冷,反而觉得井水是温热的。这把一村的婶婶,嫂子们乐开了花。多少年为洗衣服的苦愁,这一下全解脱了。
   夏季“双抢”如期而至。口渴了,就直接到井里去挑水,说来也怪,夏天的井水特别凉,喝到嘴里,有种甘甜的味道,再不是往日那个田后檐的水,喝出土腥味。有时,耕种到井旁边的田地时,大家就借机会到井边歇息歇息,因为井在荷堰的一角,这时被荷满满地包围着,只要走近,走进,一阵阵带有清香的凉气散发过来。借她的水气说是:“讨个井边的凉意。”从心理上感受一种纯天然的降温过程。双抢劳作人,哪怕在阴凉处歇息一会,好像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他们把这视为一种最满意的温差调节。
   更有趣的是,满满一堰的荷梗,荷叶,开满的莲花,都是歇息人取乐的有利条件。有人到堰里摘一张荷叶,用柳条扎成帽子带上,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有的摘些莲蓬来吃,姑娘们就喜欢荷花,把摘来的荷花别在草帽上,一个个如同仙女下凡,虽然都是光脚丫和卷起的裤腿,那种淳朴而又天然的农作行为,简直就是视频上最佳的镜头,或是那种镜头,只有在那个时代才有的。一种快乐与艰辛并存,一种奋斗其乐无穷的时刻,都是大家汇聚一起的精神力量与品质。
   那时,一个个夏日的清晨,是全村最热闹的时候。人们都喜欢早早地用竹篮拎着衣服,带上一个小小木棒槌和一个小木凳到井边洗衣服,打起来的水,清凉又干净,洗衣服的都是些女人,她们满怀喜悦地边洗边锤,还拉起家常,不乏都是些:“媳妇背后背个锣,讲的是婆婆,婆婆背后背个鼓,讲的是媳妇。”还有你家的姑娘,我家的儿子家长里短地互相倾吐等等,一派热火朝天,连天空也在远远地分享着她们满带乐意的情趣,一缕缕清晨凉爽的风,为她们送来一茬茬不倦的问候。
   还有多少个夏日的晚上,最喜欢去井边坐坐或乘凉的都是些老人,他们带着巴扇,带上一个小木凳,坐在一起快乐地谈天说地。那笑声,谈话声,伴着蝉鸣声,蛐蛐声,回荡在夜空里,还有那一行行萤火虫,在远处,近处飞来飞去,沉静的夜色在稻熟的芬芳里,时时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仿佛大自然间悠悠自得。有时,我也去玩玩,有月亮的晚上,喜欢够着头看看井里的月亮,看像不像小时候读书时:“猴子捞月亮”的故事那样妙趣横生。当我看到井里的月亮,总是漂浮不定,水像面多棱镜般地照着月亮,一会是圆的,一会是扁的,又好像她漂浮的水面,有时情不自禁地用手去触摸,可她却跑得无影无踪,她连一个固定的形式都没有。只有水的魅力,才能映衬出月亮,将她载入当空和深夜。
   有了水井后,管理也规范些,不像以前旷野无边,找不到着落。卫生部门还隔三岔五对水进行消杀,保证水的质量。自从吃上井水后,人们的容貌悄悄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脸上红润干净了,粗颈子,歪脖子渐渐没了,人们再不为闹肚子疼而烦恼,再不为身上的缺陷在人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甚至干脆不出门,而是说笑大方了,出门自信了,就连说话的声音都清脆爽朗了。井,像一艘生命之舟,把父老乡亲们驶向健康的港湾,停泊在快乐的岸边,其乐无穷啊!
   到2007年底,村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都接上了自来水,从此再也不用吃水担水困难而担忧。
   是啊,日子过得如桃花朵朵开,那个“千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落后现状,一去不复返,时代迎来的是“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复兴时期。
   回首曾经的岁月,总有那些物件摆放眼前,仿佛她就是历史的说客,向后来人介绍她不平坦的经历。记录老井,是因为她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而她又是时代的产物。也许老井在其它地方不足为奇,有上百年千年的,而我们村里的老井仅仅几十年,正因为她短短的历史,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她像风,像雨,也像雪花飘落,轻轻地拂过,抚慰着生活的伤痛,又孕育出一段段玫瑰花红,不是么!
   或许那口老井,将来在晚辈们的印象中,是祖辈们留下的生活足迹,值得去追寻和记忆……
  

共 42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口老井,记录着一个时代的人们,为了改变饮水环境,所做出的艰辛努力。在那个特定环境下,这口井给了人们多少关怀和慰籍,也对人们的健康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文绮大姐用亲身经历,为这口跨越世纪的老井,写出了这篇纪念性文章,是有现实意义的。在政府关心支持下,自来水取代了老井,荒芜了的老井,长满了青苔和荒草,更显示出它在历尽沧桑后的龙钟态貌,给人一种油然而生的崇敬。这口见证时代变迁的井,就像老师在文中所说的那样,在向人们展示它不平凡的经历。短短几十年,我们的祖国就以欣欣向荣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的人民也彻底摆脱了贫穷,迈进小康社会。好文章,推荐共赏。【编辑:刘春庆】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春庆        2022-11-06 22:21:01
  感谢文绮大姐百忙之中赐稿支持社团。大姐文章总是那么接地气,平和而有深度。问好家安。
回复1 楼        文友:文绮        2022-11-06 22:25:33
  感谢刘春庆老师精准而辛苦的编按,道出了作者心里想说的话,问好,您辛苦啦。多保重。
2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2-11-08 13:49:24
  一口不算老的老井牵出一段回忆,水井,在农村是常见之物,一个队一口井,有好多地方几乎是家家一口井。文章触景生情,运用倒叙的方法,着重回忆了那口老井的诞生背景与建成后给村民带来的利好,以及井边的故事与点滴乐趣。这口井不仅是留给人们的回忆,更重要是见证了几十年来国家的发展变化,历史变迁。随着时代与经济发展,自来水管牵进了农家小院,井逐渐被遗忘,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荒废。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步伐中和复兴路上,老井越发沧桑与落寞,而这正是一段历史的印记,一个时代的印记。文章立意高远,思想主旨明确积极,通过对老井的回忆,讴歌了党和政府的英明,国家的发展强大,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感喟光阴似箭,缅怀青春的美好。佳作拜读学习!
碧潭飘雪
回复2 楼        文友:文绮        2022-11-09 19:08:00
  问好社长辛苦了。社团每篇文章发稿,社长总要进行精细的点评。这都是非常辛苦的。喝茶!
3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2-11-08 13:50:14
  感谢文绮大姐辛苦创作赐稿支持社团!问好冬安吉祥,遥祝创作丰盈!佳作已申报精品。
碧潭飘雪
回复3 楼        文友:文绮        2022-11-09 19:08:17
  多谢社长。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