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流年·巢】水簸箕(征文·小说)

精品 【流年·巢】水簸箕(征文·小说)


作者:平淡是真 探花,1335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86发表时间:2022-11-07 21:57:44

【流年·巢】水簸箕(征文·小说)
   1968年的那个秋上,对于时年24岁的华和18岁的阁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
   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就意味着这个姓氏在村庄里的占比是最高的,其他小姓像混入玉米地里的高粱一样,打眼一看,就能挑出来。红白事张贴的劳忙榜上,除去寥寥几个带姓氏的,其他都是同姓。
   华和阁就是同姓。
   24岁的华回乡探亲的消息,像刚分到各家各户的口粮一样,和着丰收的喜悦,成为辛劳一年的村民们的共同谈资。
   人家宝贤家的真是把苦日子熬成糖了,华当兵复员,转了城市户口,还吃上国家饭,多好。
   华可是好孩子,他爹宝贤六年前没的时候,华才十八,领着这么多弟弟妹妹,和他娘一起熬日子,从没喊过苦累。
   华原本就长得高,精神,这几年在外面当兵上班,这可是咱村里数得上的帅小伙了,谁家姑娘这么有福气,能攀上这样的婆家呀!
   就华一个上班的,瘦扁担还是挑不起一家的重担,你看宝贤家的,那皱了这么多年的眉头,展开了吗?没有吧,她可能更愁呢!
   村里村外的媒婆闻声而动,跟年龄相仿的姑娘们说,这一家是穷了点,要是华复员回了村,那咱也不上门来说,现在人家可是挣国家的钱,捧着铁饭碗,跟了他能出村上城里过好日子呢。
   村西的水婶子,一连跑了三家,邻村的广播员22岁潘晓玲,声音甜美,长得高挑,性格大方,找对象只有一个标准,能带她走出这穷地方。潘晓玲一听就动了心,连连追问:“那地方是大城市吗?是不是能住上楼?”
   水婶子也不知道华上班的地方叫啥,多年说媒养就的话随风走的本事,现在正是用得到的时候:“吃国家饭的地方,还能不是大城市吗?上了班,挣了钱,想住什么,不也就是一个时间问题吗?”
   “华这次探亲假也不过五六天,你要仔细琢磨快点回话,你若不愿意,还有很多家姑娘争着想见呢?”
   “也不用担心是寡婆婆,弟弟妹妹多也不是事,这儿子娶了媳妇,都是关上门过自己的日子,再加上那上班的地方离咱这里大几百里路呢,火车呜呜的都要上跑一整天,天高皇帝远的,家里的事,就是九级狂风,也刮不过去呀,还用担心受拖累吗?”
   说妥了潘晓玲,水婶子又陆续说通了村东的凤英,村南的柳叶,三个姑娘要咋样跟宝贤家的说,她早就想好了,先见潘晓玲,她家没有儿子,日子过得好,能说成,给的好礼也多。凤英家里有一个差不多岁数的哥哥,华也有一个跟凤英差不多的妹妹,若能行,没准换一下,能成亲上亲。柳叶的娘给了她好几次红糖了,拿人家的东西,手软,前两个不行,就再说柳叶,柳叶虽叫柳叶,却胖墩墩的,活像一个夏天里又宽又厚的杨树叶,地里家里的活都不会干,村里十来岁的小孩像小铃铛般跟着大人上一天工,都能挣两个公分,她十八九了,干上一天,大队上也不愿意给一个整人工分。
   自打华当兵前夕,宝贤在春上像被寒冬冻死的草一样,被倒春寒的风连根拔起后,宝贤家的当时不过四十出头,头发一夜花白,她将其盘在脑后,加上流转的四季都换不动的苦脸,连带家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使她成为村里有名的困难户。
   大姑娘出了门子,大儿子娶了媳妇,就把自己过给没有儿子却家境殷实的大爷家。华是余下这群孩子里头大的,也是宝贤家的最稳固的支撑。
   华把家落在外面,宝贤家的内心也不是个滋味,就好似好不容易长成龄的果树,终于挂果子能回钱了,却被人移栽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别说吃果子了,连个味儿都闻不到。接连上门的媒婆,是她未有预料到的,本以为华再好,可这么穷的家,哪家的姑娘敢进门呀!之前别说有人提亲了,就是苍蝇都不愿意进来,这锅碗瓢盆干净得就像家里没人生火做饭一样。
   宝贤家的但凡在家,多数时候盘腿坐在土炕的一头,腿边的针线簸箩里,黄铜顶针、黑铁剪刀加黑白两色的大小线团,以及插在上面的长针。快入冬了,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冬衣还没做全。宝贤家的不管跟谁说话,手里的针线活是不会停的。即便是家里的稀客水婶子,水婶子说的潘晓玲,宝贤家的是知道的,潘晓玲家的村有集,赶集时,也听到过她的声音,和与她相关的故事。待水婶子叼着烟卷出了家门,宝贤家的也顾不得绕圈圈,急问华:你想见吗?
   这一声问句,使得华突然意识到,自己这次回家,最重要的意义,并非是看看娘过得好不好,看看自己上班所攒的几十块钱,能否填上家里破筛子一般的缺口,而是这次一个人回来,不能一个人回去。24岁的高龄要放在村里,是铁定打光棍的,这也是亏了自己留在了外面,否则他回村,就像飞到村里一只灰麻雀,根本无人知晓。
   可总是正值壮年,仍会有一种手再大,也无法握住自己命运的无力感,使得华垂着脑袋,像小时候贪玩,放学回家忘了打野菜,一家人都陪着挨饿,等着娘训斥的小孩子。
   哦哦,我哥有人说媳妇了,有人说媳妇喽。撅着两个朝天辫儿的三妹三丫,用比过年吃到饺子还高兴的尖嗓音,喊叫着跑出去。声音顺着宽宽窄窄的胡同,忽远忽近的。弄得华更是涨红了脸,说不出一句话。
  
   二
   村西边的玉同家,里生外熟的四间正屋,一人高的土坯院墙,两间小南屋,搭配西墙把东边的院门,是村里少有的齐整院子。
   三丫小鸟叫似的欢呼声,顺着窗户缝,传到了正房里。正在织布的阁,连头都没有抬。烧火做饭的阁她娘,玉同家的,侧耳听了听,笑了笑,对刚从地里忙活回来的阿桂说:“华比你还大两岁吧,你俩打小就好,他有这一天,咱也替他高兴。”
   “这小妮,这点事就出来吵吵,也不怕别人笑话。”阿桂拍打着身上的灰尘,惹得阁向他直瞪眼,阿桂知趣地进了内屋。
   “这可不是小事呀,你宝贤大娘苦了这么多年,不也就是等这一天吗?要不是华争气,就他家这情况,媒婆肯定不会上门的。”
   “哎,这可说不准,肯定有不嫌穷的。”阿桂和华交好,言语里总下意识地维护着。
   “穷有啥,只要人勤劳,多么穷的日子都能过好。宝贤大娘看着是凶,但人家从不沾便宜,活得多硬气。”织布的阁,冷不丁的搭了一句话,倒引出她娘好一阵沉默来。
   阿桂没注意突然哑了嗓子的娘,而是把矛头指向阁,“要不是你好不容易考上高小,交了六块钱学费,六块钱呀,你才上一个月,说不去就不去,你这么不懂事,现在也说不好能上到什么学呢!你的聪明劲儿,也不知道用到哪儿了。”
   “你说我干什么呀!我不上学,不也跟着咱娘去上地干活了嘛,当小铃铛挣工分,不也没闲着吗?”阁说着,手里的木梭在红少白多的排线中,滑溜溜地穿过来穿过去,白底红格的布悄悄成了型。
   “咱家工分就缺你这点,没有你的工分一家人都挨饿?哼,还不让说了,你就不明白,你到底干了啥。”
   咔咔,自纺的棉线被梭子戳断了两根,阁停下了,白了阿桂一眼,低头接线。
   她好似看到她娘扯着她爹走到偏屋子,还关上了门。这老俩口,说什么悄悄话呢?她凑到屋门口去听,只听到“阿桂,喂奶,有恩”几个词,她想,跟哥有关吗?没感觉爹娘偏心呀,怎么提到哥哥,反而要背着她呢?不行,得趁着他们不在时,逼问一下阿桂,看他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事。
   不知去哪儿跑了半天的小妹卫像抓架的猫一样,呲溜一下窜进了屋,躲在阁的身侧,探着头向外张望。
   “卫,咋了?”
   “三丫追我。”
   “追你干嘛?”
   “我说她哥在外面说不上媳妇才回家找,三丫不干了,说他哥现在可以随便挑。”
   “不准瞎说,华哥回来找,肯定有他的想法,你小心让咱哥听到,咱哥也和三丫一样,追着你打,看你还能往哪儿跑。”
   卫一吐舌头,像老鼠一样溜进偏房。阁听到爹娘一起惊呼:哎呦这丫头,吓我一跳。
   阁灵巧地把线头藏在背面,继续左右开弓,梭子又像鱼一般,在排线中游来游去。
  
   三
   宝贤家的和水婶子俩人头挨头地说了许久,至于她俩说了啥,单看宝贤家的被麻酱黏上般如何张不开的嘴巴,水婶子那瞪大的双眼,华就知道娘已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水婶子。
   水婶子的神情,也足以说明她的心境:这小子是吃国家饭吃的,把胆子也撑大了吗?潘晓玲的条件就已经跳高才能够了,这又想说那家的姑娘,这个,要咋样去开口呢?
   华看到水婶子自顾自嘟嘟囔囔走出家门,向着村东走去的背影,倚着门框看家里残破的小院。
   三间低矮的土坯房,齐腰高的土坯围墙在风雨的侵蚀下,坍塌过半,扭曲着像极了华此刻的心情。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说出内心里的想法,他知道听到的人都不搭对,可当了几年兵,又在陌生的地方艰难谋生后,他只想着,这就像当初复员后时,他选择了艰苦的地方,就顺利被分配;而选择好城市的,则有很多被调剂,甚至到更苦更偏僻的地方。能选择时,别犹豫,若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
   风一阵紧过一阵,叶子扑簌簌地落下,他不由打了一个寒颤,他穿着的单衣裳,在这样越来越深的秋里,能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体面好看了。
   “哎”,华轻叹一声,转身进了屋。他娘照例坐在炕头,一针一线地缝着不知哪个弟妹的衣衫。炕头被子上的补丁叠摞补丁,像一双双略带嘲笑的眼睛,看得华后背淌下了冷汗。躺柜上,那张黑白画像里的他爹,仍是那张唇边带笑的脸,让华不由心生哀伤,到底,是寡娘这么不容易养大了自己,不应该在找媳妇这样的事上,如此违她的意。若爹还在,是否会听到自己的话,直接抡过一棍子,打自己一个大不孝。
   从前一天傍晚带着一路风尘到家,到现在不足一日的光景,家里已经从惊喜到惊叹,再到此刻母子皆沉默。真是小院外一派丰收秋景,而小院里却是苦风苦雨,浸湿了他们的心。
   透过小木格窗,越过坍塌的土坯围墙,看向那条东西往来的必经之路,恍惚间,走过来走过去的,全是自己不在家时,娘背着柴,头险些拱地的样子,风雪中,跌倒爬起,顾不得身上的泥,忙拽起三丫,娘俩在泥地里挣扎,如何也进不了近在眼前的家……一幕幕场景在眼窝里漾起的泪水中,从模糊到清晰,再从清晰到像利刃般刻着他的心。
   儿时憋一口气就能跑到的那个家,怎么过了这么久,水婶子还不回来呢?
  
   四
   水婶子向前走几步,又往回绕几步,这样往返踱着步,路上碰到好几个乡邻,人家主动搭话,她脑子都转不过圈来应答。像飘一样,失了魂地到了一个对开木门、正房、南屋,围墙都齐整整,利索索的院子旁。扣了扣门环,不等有人搭腔,就进了院子。
   南房里,齐整地码着棉花棵子,摆放着各种农具;院子里的太平车,规矩地放在窗前,一根绳子横跨东西院墙,搭着几件黑色灰色白色的衣衫,补丁补得针脚细密平整,衣衫浆洗得干净平整;窗台上晾晒着白色的南瓜子,红薯干,花生。院外有一棵大枣树,院里的红土地上却没有一枚落叶,足见这一家人的勤快。
   玉同嫂子在吗?玉同嫂子,我可进来啦!声音还没落,水婶子一撩门帘就进了屋。
   织布机横在北墙边,扎着两个麻花辫的阁停下手里的活,“水婶子,你来了,我娘在屋里。”说完,低下头,继续戳梭子。
   玉同家的迎出来,把水婶子带到内屋。见状,阁隐隐约约感觉不对劲儿,都说水婶子是有名的媒婆,这个时候来是咋回事呢?好奇心促使她竖起了耳朵。水婶子的话高一句,低一句的,阁听不全,“无事不登三宝殿啦”,什么事呢?阁停下织布的手。“姑娘大了不中留”,“我们知道,没想……”娘说话的声音开始高,后面低下去。阁转念一想,能跟我有啥关系,算了,继续织布。于是乎,吱吱嘎嘎的声音又规律地响起来。
   没一会儿,水婶子走出来,看了阁一眼,就出了屋门。玉同家的碎着脚步跟出来,“谢谢他水婶子,我尽快给你话呀!”“行吧,行吧。”水婶子的话里透着不耐烦,遇到要出去干农活的阿桂,也没说啥就走了。
   阿桂把耙子放下,问他娘,“水婶子来干嘛?咱家有啥事值得时间那么金贵的人跑一趟呀!”
   他娘横了阿桂一眼,拉着阁进了内屋。
   一句话,弄得阁惊得好像悬掉了下巴。挤进来的阿桂也是一声低吼:“什么?!”
   喊声引来了侧屋小睡的玉同,睁着游离的双眼,爷仨齐齐看向一贯当家作主,此刻却像丢了魂一样叹气的玉同家的,才刚过五十岁,她就过早地花白了头发,驼了背。
  
   五
   华终于看到水婶子的身影,他迎到院门口。却看清水婶子那含着苦水一样,咽不下去又没吐出来的神情,他的心被吊了起来。
   宝贤家的也跟出来,还没等开门问,水婶子就丢下一句:“人家说了,需要跟闺女商量一下,然后再回话。你们这家人呀,就是穷命,自己家这条件看不到呀!还想着这几天就能订好,白白绕这个大圈子,不是干溜达人玩吗?”说完,拧转身头也不回地走出院子。
   宝贤家的不顾会有人看热闹,大声喊:“他婶子,有了回话,你就多费心呀!华不懂事,你别跟他一般见识,你……”话说到这儿,水婶子早就拐了弯,看不到了。宝贤家的硬生生地收回后面的话,她分明听到几道碰门的声音,以及琐碎的脚步声。估计,到不了晚上饭,这事就比昨天华回家相亲还要迅速地铺盖全村。

共 1051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小说将时光拉回到五十多年前,讲述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发生在一个偏僻村庄的爱情故事。小说层层铺垫,将男女主人公难以言述的情思淋漓尽致地加以呈现。男主人公华,当兵端上了铁饭碗,帅气的他尽管家境窘迫,但是也被媒人盯上了,准备了多个候选人,而他单单看上了阁。阁呢,却忧虑着对方大自己六岁,怕人笑话自己小却上赶着,更担心自己没有文化配不上华,会遭遇华变心。层层叠叠的矛盾不断展开,作者很善于用环境描写去衬托人物心境,如阁织布断掉线头,如阁骑自行车找见多识广的表姐拿主意时路上遭遇的塞车瓦的泥泞,无不有力衬托出主人公波澜起伏的心情。水簸箕,在那儿,华望眼欲穿等着阁,阁呢,羞涩懊恼不敢目视,只得逃离。终于,华大胆表白加上小时交好的玩伴——阁的哥哥阿桂的助力,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小说语言生动,比喻贴切,人物刻画真实鲜活,极其具有生活气息,对主人公复杂的心理通过神态语言的描写,描述得更是入木三分。小说的尾声亦是温暖人心的一笔,华与阁,恩爱一生,那个在水簸箕等待爱情的青年,宠爱了爱人一辈子,为她和孩子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而今他离去,她活在他的爱当中。小说结尾第一人称的介入,更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也让读者见识了那个年代爱情美好的模样,男女主人公的爱没有轰轰烈烈,却一世紧紧牵着手,怀揣担当责任与宽容,走过了诸多艰难,成就了一生爱恋。动人的故事,美丽的诗篇,父辈的爱情,读之千遍,依然温暖入怀。真情美文,倾情荐阅。【编辑:风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109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22-11-07 22:21:44
  故事很美,情感,人物都那么真实,与环境相当契合。真真妹妹把父母爱情写得如此细腻感人,动人心弦。深切感受到,真真妹妹的语言越来越成熟,比方精妙,贴近生活,越来越有味道。如:
   “其他小姓像混入玉米地里的高粱一样,打眼一看,就能挑出来。”
   “人家宝贤家的真是把苦日子熬成糖了,”
   “宝贤在春上像被寒冬冻死的草一样,被倒春寒的风连根拔起后。”
   “他们强忍着饿,怕一个不留神燎了引子,引爆这一屋他们不知所以然的怒气。”
   “华把家落在外面,宝贤家的内心也不是个滋味,就好似好不容易长成龄的果树,终于挂果子能回钱了,却被人移栽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别说吃果子了,连个味儿都闻不到。”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1-07 22:29:56
  我母亲就是最质朴的农村人,她说话特别有趣,打的比方呀,怕我不懂还要解释一下。然后我咋想咋形象。我跟她说,要把这些细节记下来,她说可别可别,我就是一个农村老太太。我说,你当初要把学上下来呀,肯定是一个女强人。书写这篇文章,内心里感情挺复杂的,还好,在那个关键的时刻,父亲选择了勤劳的母亲,他们共同支撑我们的小家,共同宠爱我们成长!谢谢亲爱的风姐姐读懂,非常感动。
2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22-11-08 16:52:11
  这篇小说作品,描写和塑造,都非常的成功。
   开篇的描写精小细实,没有太多的缠绕,手起刀落,就将主公“华”和“阁”引入台面,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体现了作者构思的深思熟虑,创作进入佳境。
   一系列相亲的场景,描写非常生动,极具时代特色,表现出那个时代的温馨元素,一定程度的展现那时代媒婆和相亲者彼此之间三位一体,三位各别的追求及生活指向。呈现了那时代爱情、婚姻、家庭的走势。
   整篇作品,“华”和“阁”塑造得体,耐心地铺陈着悬念。见面的场景立体,人物心里描写干净利落,直指心里所盼所想,刻画英明。人物的对话,简明扼要,拔地而起,掷地有声,直奔议题,直道承诺。使爱情推向纵深和解,以达标配,之后得到检验。
   文学来自生活,来自于对生活的提炼,作者已经作了间接体验和提升。如是父母的爱情,动人心弦,读着津津有味。别以为要在战火纷飞中的爱情才叫轰轰烈烈,普通的爱情真味,也能浩气长存。
回复2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1-08 18:14:48
  感谢洞天大哥温暖留评,这篇小说取材于和母亲的一次聊天,她细说当年相亲的过往,我还真不知道那么多细节。小说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可能是过了这么多年,再回首时,更愿意把最为触动人心的细节,无限放大。写完后总想,还好当年父亲等到了母亲,才有了我们幸福的一家人。再次问好,祝福!
3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2-11-08 19:22:22
  小说文笔细腻,人物心理描述很好。故事曲折感人。父母的土味爱情故事,无关风月,只问真心。父母那个时代的爱情,真挚质朴。颇多感慨,那个年代的很多人都拥有简单而纯粹的爱情,无关乎房子和金钱,即使奢求一块手表、一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也是靠两个人的努力很容易实现的。很羡慕父母那个年代的爱情,大家更纯粹,更从一而终。也许并没有多少风花雪月的浪漫,但是他们却能做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许他们并没有多少花前月下的奔放,但却能在岁月的沉淀中把自己的感情升华,成为再也不能割舍的亲人。小说结尾很美满,也很温暖。学习真真姐温情小说。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3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1-08 20:48:45
  母亲还说,他们转天去买东西,母亲只要了两块六尺半的布,这其中的内涵是一般人会要八尺,因为好听,然后做衣服的会留下很多布尔造成浪费,母亲说她做衣服只需要六尺半就要了六尺半。这点更让父亲坚定自己选择的,就是和自己相伴一生的。一辈子都站在彼此的角度,互敬互爱,对于双方的老人都孝顺,尤其舅舅和姨妈对我们家的付出呀,真是太多太多了。虽然男主角不在了,但温情还在。谢谢素心妹妹温暖留评,祝福!
4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08 19:54:45
  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就意味着这个姓氏在村庄里的占比是最高的,其他小姓像混入玉米地里的高粱一样,打眼一看,就能挑出来。
   真真的小说出手就不凡啊,语言精练,比喻贴切,很接地气。甚至感人至深。
   1968年秋天,多事的日子,对复员军人来说,那时是香饽饽,我知道。那时,我也只有八岁。我父亲单位粮管所,那年一下子分配了好多粮食保管员、粮食加工厂工人都是退伍军人,所以读你的小说有身入其境之感。我用好小说六字标准:语、人、情、事、理、味来评定这篇小说,真是棒棒的。
   我回头看到那么多温暖相处的时光,顺着水簸箕流入一个叫“家”的地方,我们都笑着看,看着看着,泪水就漫出来。
   小说看到这里,我的眼眶也溢满泪水。真真,信不信由你。
   另外,特别喜欢“水簸箕”这个诗意的题目。真好,真好,感谢分享。
回复4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1-08 20:50:56
  我打小以为,父母都应该姓一个姓氏,直到上好几年级后,从同学那听到,原来父母不是同一姓氏。这就是在姓氏大村的后遗症呢!谢谢一海大哥温暖留评,您的感同身受更让我感觉,如此的书写是有意义的,她温柔了我们共同的记忆和时光。祝福!
5 楼        文友:生米        2022-11-09 07:46:34
  初冬的早晨,栖落在大地的阳光很和煦,我戴上老花眼镜,打开电脑,开始认认真真的读起了平淡的美文章!
   字字句句,点点滴滴,我都毫不马虎的一一过目了!
   一开始,我还以为平淡是写的别人家的故事,到后来,才知道这是平淡写的自己父母的爱情史!
   平淡的母亲很勤劳,也贤惠,没有嫌贫爱富的思想,她在明知道提媒相亲的是个家徒四壁的穷人后,依然还愿意以身相许去当他的妻子,这就体现出了深藏在她骨子里的那种美德!
   她的愿意,成就了俩个年轻人的幸福开始!
   都说,有爱的家庭苦日子也会透着甜!
   从没有起初的感情基础到后来的恩爱甜蜜,几十年过去,谁又不说,她们的婚姻,是人间大爱的最美体现,她们的结合,是写照人生的最好夫妻呢!
   平淡的文笔不错,流畅通俗,真实亲切,读起来就像在听你拉家常,喜欢,点赞!
回复5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1-09 08:58:33
  谢谢亲爱的生米友友温暖留评,父亲当时选择了自己认为最适合的,他们这一辈子,真是相濡与沫,特别恩爱。虽然父亲不在了,但他对我们的爱,永存。
6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2-11-09 11:06:43
  这篇小说以爱情为主线,突显出那个年代的爱情是纯朴真挚的,那时候的人很朴实,爱情不受物欲左右,以人的品格和肯吃耐劳为择偶标准,追求的是至真至纯的爱情。过去一场相亲,却把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媒婆很吃香,凭三寸不烂之舌受人是尊重。男女相亲,明明心生爱慕,担心更多的却是自己配不上人家。现在看来这些情节真是好暖心,那时的爱情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有的只是我愿与你同甘共苦,没有海誓山盟,却用一生的行动来演绎执子之手,与尔偕老的真谛。
回复6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1-09 17:48:40
  谢谢明月友友温暖留评,这篇文章想写的,就是如您所说,啥都不图的,结果过了上了啥都有的日子,最关键是夫妻恩爱幸福。真是一场在那个时代里,少有的主观决定的相亲,而成就我们幸福一家人。
7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11-09 11:08:33
  作者能把父母的爱情写得如此出神入化,实属难得。我就想,作为女儿,该怎样耐心体察、用心感受,才能对父母五十多年的感情择其重点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半个多世纪,水簸箕收纳温暖时光,流向一个叫“家”的地方,是全文的结语。因为有近万字的娓娓道来,给人水到渠成的感觉。文章感情真挚,选材得当,尤以语言出彩。口语化,顺溜,更能体现感情朴实。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复7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1-09 17:52:16
  谢谢亲爱的梅子姐姐温暖留评,母亲跟我形容了许久水簸箕,于是我想象年轻的父亲坐在那的样子,肯定是局促又不安,其中也不乏他的勇气和坚定。真好,相遇了,才有我们幸福的一家人。
8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11-09 13:11:15
  这篇真真版的“父母爱情”写得非常温暖生动感人。文中华和阁的爱情朴素平实,却一样的真挚浓烈。在那样一个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华敢于追求自己心中的爱情,并亲自上门表白,终于如愿缔结良缘。
   作为小说,作者在情节设计,气氛营造和巧设伏笔方面,做足了功夫,可谓耐心细心匠心,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笔老到,好作品,祝贺真真又添佳作。
闲云落雪
回复8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1-09 17:54:18
  谢谢亲爱落雪姐姐温暖留评,这篇小说,我的初稿是平铺直叙了。我感觉不足以表达我的内心情感,于是又重新写了第二稿,前面真是耐着心地铺展,直到后半段才让他们有所碰撞。用以佐证相识相遇的不容易,能够把握是真的幸福和幸运。
9 楼        文友:上官风        2022-11-09 13:55:24
  这是一篇很有时代特色的小说。当兵复原回乡的华转了城市户口,吃上了国家的饭,成了乡亲们的谈资,各方也纷纷过来提亲……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那时的爱情也纯粹也简单,谁家是城市户口,谁家可以住上高楼大厦,谁家就有媒婆踏破门槛来提亲。但显然文章中的华和阁不是这样,华喜欢阁的单纯善良,阁爱华的朴实淳朴,两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不会为外界的议论和非议所左右,包括年龄的悬殊,家境的迥异等等。“世上从来没有所谓的般配不般配”,只有合适不合适。
   文章最后,作者话锋一转,说到“丽就是我,华和阁就是我的父母”,着实让人感到吃惊,又?忍不住的会心一笑,“真好。”生活,爱情即是如此,平平淡淡才是真,普普通通才迷人。欣赏佳作,赞。
回复9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1-09 17:55:59
  谢谢亲爱的小风温暖留评,是呀,当时那个年代,谁家有了城市户口,真是了不得的大事。但父亲从不以此为要件,还是坚守了初心,才有了我们幸福一家人。真好!
10 楼        文友:泽子        2022-11-09 14:23:48
  一段父母爱情,迁出父辈时代的故事。那个年代,爱情是含蓄而炙热的,爱情火焰埋藏得越久,爱的温度就越持久,这也是前辈们爱情的特色。小说生动形象刻画人物,不吝笔墨细说微妙之处,将全文烘托出画面感,也只有贴近真实故事的人才能写得如此有代入感。华和阁的爱情是完美的,成为一段美丽佳话,佳话中最为画龙点睛之笔就是他们的爱情结晶用心墨书写的真情回馈。祝作者写作快乐。
回复10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1-09 17:57:50
  谢谢桑子友友温暖留评,我们姐妹总说,母亲比父亲小六岁,所以,被他宠了一辈子。父亲所做的,无关于一个大家庭家长的威严,他只是想到就做了,而母亲总是碎碎念,却又仔仔细细地经营着一家人的人情往来。父亲离开后,他们的相守到了终点,但爱永存。
共 21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