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老碾子(散文)

精品 【晓荷】老碾子(散文)


作者:一路顺风 童生,77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22发表时间:2022-11-14 18:12:19

今年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回老家送寒衣。从村子那个高高的平台前路过,在那里的老碾子,不见踪影了,连碾盘也好像不在了。
   这一碾一盘,一对老搭档,是我平素每天都能见到的古物件。它们两个,究竟是啥时候到这里来的,在那里悄无声息地存在了多少年,满村子的人,没有人能说清楚了。我曾问过父亲,村子里的那个老碾子,是什么时候买来的?父亲说,他的爷爷从记事时起,老碾子就在那个老地方,就是那个老样子。
   我们村子现在是陈氏一姓人,属一祖之后,清中叶从庄浪县迁徙而来。陈姓人来此地之前,有姚姓,文姓,张姓。三姓同居一村,后来姚文张三姓人,不知道以什么样的原因迁移走了,独留陈氏一姓。说不定老碾子是他们三姓人中,那一姓人买来的,还是他们三姓人联合出钱买来的,也说不定是我们陈氏先祖买来的。
   在古代,在偏僻的农村,一副石碾子,绝对是一个超大物件。半尺厚,近两米直径的碾盘,直径约八十分的碾滚子。两件石家伙,估计也有几吨重。我们这里全是土山土沟,除了河滩里有鹅卵石,再见不到石头。听父亲说,我们这里的石磨,碌碡,石碾,都是从碌碌山运来的。百度搜不出碌碌山,倒是白银市会宁县有一个碌碡山,究竟这副石碾子是从那里运来的,反正离我们方圆几百里之地内没有听说有买石碾石磨的地方。
   在当时,用人工将巨石凿成这一副大物件,所费的功夫,流淌的汗水不知有多少,那么,它的价钱肯定不菲。姑且不说价钱,更困难的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是用畜力车,还是用人力。用畜力车,当时有能载动那么笨重的石家伙的车吗,用人力,是用什么办法运来的。缺少依据,实在说不清楚老碾子的身世了,更说不清楚老祖先为了能吃上一口米,究竟付出了多少艰辛。
   老碾子的碾盘是用坚硬的青石凿成的,青灰色。碾滚子是团沙石凿成的,它的外表像个狸花猫,大致呈浅红色,夹杂着一块一块圆形的椭圆形的青绿色。控制碾滚子的是一个结结实实的方形榆木框子(榆木最硬,最牢实),框子的两侧凿的方眼里,安着两个生铁方柱,靠碾子的一头是圆锥形,镶在碾滚子两侧的凹形生铁窝窝里。榆木框左面凿有上下垂直的圆洞,套在碾桩上,碾桩镶嵌在碾盘中的圆孔中。碾桩插得很深,很牢实,将大碾子控制得稳稳当当。大木框前面凿有两个小圆眼,插上木杠子,人推或毛驴拉动碾滚子,碾米。
   在我刚能记事的那时,家里还有粮食碾米。母亲端上满满一簸箕谷子,父亲牵上毛驴,在套毛驴之前,父亲给毛驴先带上“捂眼”,捂眼就是用草帽辫儿用针线串成一个的草碗碗,扣在毛驴的双眼上,让毛驴盲走,不戴捂眼,毛驴不走。再用犁地用的套绳,碾杠子拴在毛驴屁股后面的套绳的横担上。用一细棍子,一头拴在碾框子上,另一头拴在驴笼头上,顶住毛驴的嘴巴,防止毛驴刁吃碾台上的米。
   毛驴使劲地绕着碾台拉着碾滚子走,只能闻着米香,但它想吃一口米,那个小棍子顶着它的嘴,毛驴只有拉碾子走的分儿,它只能吃谷糠,不可能吃上一口米,这就是上苍赋予毛驴的命。
   母亲把谷子倒在碾桩子周围,随着碾滚子慢慢的碾压,谷粒儿退去糠皮,慢慢地向外溢出,形成一个小米混着谷糠的圆圈形小棱。母亲把溢出的小棱揽进簸箕,用簸箕簸出糠皮,剩下黄黄的小米。
   碾米是个技术活,要随时掌握碾桩子周围谷子的多少,搭的谷子多了,碾滚子下面谷子厚了,谷粒承受的压力不够,谷糖皮退不掉。搭的过少,谷子薄了,米粒就轧烂,碾成谷面。
   我们这里的农村人,改革开放之前,没有见过大米。吃米都是用谷子或糜子碾的小米。小米除了炖米汤(稀饭),最常吃的是“捞饭”。捞饭的做法和现在做大米米饭的做法一样。母亲蒸熟小米,只切一些小小的洋芋丁丁,炒成糊糊的洋芋丁丁菜,拌着米吃。吃一顿捞饭,也是平常生活的一次改善。吃小米也是老百姓吃粗粮的“精细”的吃法了。如果把小米磨成面粉,发酵后,烙成馍馍,叫“米黄儿”,那就更奢侈了,一般人,吃不起。
   那时,村子里的人,对粮食的加工,主要靠石磨和石碾。石碾除了碾米,将喂牲口的油渣也砸成小小的块儿,拿去在碾子上碾成油渣末儿,拌草。抽旱烟的人,将烟草杆儿晒干,铡成一寸左右的小节儿,在碾子上轧碎。将“料疆石”(一种浅红色的易碎的粘性石头,大多石心是空的)砸成小渣儿,在碾子上碾成细石末儿,用箩箩筛出石渣儿,细如面粉。用胶水调和成泥,抹在炕墙上,用玻璃瓶或碗背抹的光光亮亮,再用颜色一染,或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类似现在的墙面砖,在那时是最豪华的室内装饰了。
   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广大农村,石磨石碾,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农具。老碾子,由于年长日久的使用,碾滚子和碾盘磨得光光滑滑的,碾盘面靠近边缘的部分,磨成凹陷形。全村的人都无比珍惜,碾框子碾桩子坏了,人们都争先恐后地修理。
   小时候,老碾子所在的那个地方,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老碾子的一边有一个很大的水泉,全村子的人都叫“碾子泉”,水是从沟渠引来的,全村子的牲口都赶在那个大水泉上饮。有闲时间,女人们都在泉边上洗衣服,说说笑笑,家长里短。在碾台前忙着碾米的,在周围有没事干闲聊的,孩子们跟着大人嬉嬉闹闹,吵个不停。
   老碾子那里,人气最旺,是全村子的“新闻”中心,大家都叫这里是“牙茬骨台”。各家各户的琐碎事儿,虚虚实实的闲话,似有似无的绯闻,来路不明的小道消息,通过老碾子那里,都能迅速地传到全村。
   每逢夏月天,碾盘上是孩子们办“泥炮”的理想平台。背靠我们村子的半山上,有一个红土沟,叫“红沟”,几里之外就能看见那道红沟。沟底常年湿漉漉的,我们小时候,就从红沟底用手抠上一疙瘩“红胶泥”,在碾盘上揉捏一会儿,墩成四方形泥墩墩,用肘关节压一个窝儿,搬起来,高高举起,右手将泥窝儿朝下,狠狠甩到碾盘上,“啪”的一声,能震出沟里回声,树上的鸟儿也受到惊吓,逃之夭夭。孩子们你方“办”罢我登场,互相比赛,看谁的泥炮最响,泥渣子溅满全身,也不顾及,只图高兴。有时候,孩子多了,为了争抢碾盘而拳脚相加,拉架的,助阵的,怂恿的,一场“战斗”结束以后,扫兴而归。第二天,又忘光了前一天的事,又重新厮混在一起了。
   后来,到了特困时期,人们都将仅有的一点粮食,都在石磨上推成面了,连皮带糠都填不饱肚子。吃米,那简直是奢望了。老碾子在那里静静的,无事可干了,闲置了多年。任风吹,任雨淋,也无人打理了。碾框子,碾桩子,裂开了口子也无人理会了。老碾子清静了,但村里的人并没有清闲,都为各自的生计而劳碌奔波得更忙活了。
   改革开放,村民分得了责任田,粮食打多了,又有吃米的条件了,但是老碾子并没有被重新启用而发挥它的余热。随着工业迅猛发展,大多数村子里很快安装上了磨粉机和碾米机。人们再不用推磨子磨面,再也不用拉碾子碾米了。
   现在农村人也有钱直接买商品面粉,想买大米有大米,想买小米有小米。农村产的粮食也直接卖掉,吃现成的米面。果农菜农更不种粮了,所有吃的用的,全买,过上了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由此可见,普通老百姓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白驹过隙,沧桑巨变。尘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在变,新陈代谢是所有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农村有了农机耕作,昔日的“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和老碾子一样,被永远地淘汰了。
   老碾子不见了,就连那个“碾子泉”,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干涸了,村子里的水泥硬化路从旧泉址上通过。
   老碾子去了哪里?我没有来得及打问,或者被人埋掉,这样也好,它本来就来自于大地,回归大地,可能是它最好的归宿。或者被人弃之于某个僻静的角落,独享它难得的清闲!
   老碾子在村子里待了几百年,也为这个村忙活了几百年,是全村人的亲密伙伴,陪伴了一辈又一辈,相处了一代又一代。它是这个村子发展变迁的见证者,它目睹了这个村子里的人的幸福与苦难。而今,它终于可以歇息歇息了。
   世间万事东流水,恬淡安然化梦中。我总是时不时地想起小时候,乡亲们在碾台前一边手里忙着活儿,一边吆喝毛驴快走,似乎还能听到那时老碾子碾米时,碾框和碾桩磨擦而发出的“咯吱吱,咯吱吱”的声音,似乎还看到那时每逢冬天,拉碾滚子的毛驴头上冒着的热气,气喘吁吁的样子,一切似乎并不遥远!
  
   2022.11.14于甘肃静宁
  

共 32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台老碾子,一段抹不去的乡愁,承载着几代人对旧时光的记忆。老碾子是什么年代,用什么方式运到村子里的,连爷爷都记不清了,可见碾子历史之悠久。村里的人们依赖它碾粮食,在那艰苦的岁月,碾子成了乡亲们最亲密的伙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动的碾米机代替了毛驴拉磨碾米,老碾子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那曾经的岁月却永难忘怀。作者饱含深情回忆了老碾子伴随人们走过的岁月,回味着一幕幕与碾子相关的老时光。那时日子虽苦,人却纯朴,热忱,有浓厚的烟火气。一台老碾子,见证了光阴的厚重,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文风貌的改变。唯一不变的是那份思乡情结,那份对故土深沉的爱。全文语言朴实 ,情感真挚,描述细致,很有画面感,让人如身临其境,置身于平淡祥和的乡村风貌之中,在旧时光里体会一份心灵的温暖与安宁。一篇佳作,推荐赏阅。【晓荷编辑:亭上秋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116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11-14 19:15:07
  怀旧,乡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台老碾子,将人带入到那个慢生活的淳朴年代,那时的生活很慢,用毛驴拉磨碾米。白驹过隙,人世几度寒暑,老碾子已经成为了回忆,而这回忆,带着温度,带着泪水,见证着走过的时光。感谢老师深情分享,祝安康喜悦。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2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2-11-14 21:28:44
  谢谢社长的精彩编按,支持和鼓励是我继续努力写作的动力。问好,祝安,敬茶!
3 楼        文友:朵朵云        2022-11-14 22:49:08
  在作者笔下,“老碾子”承载着浓浓的“乡愁”,它见证了岁月变迁,雕琢了流转时光,在细水长流的光阴里,流露出香甜的面粉,慰藉着贫穷而满足的生活,它记录了几代人质朴、纯粹的快乐,成了那村庄的一部分。
4 楼        文友:至简至爱        2022-11-15 22:16:46
  文字干净利落,情感充沛又轻柔,丝丝渗透。
5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2-11-16 13:31:06
  感谢至简至爱老师的阅读和高评!祝你工作顺利,敬茶!
6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11-16 16:27:23
  祝贺老师文章评精,越写越好,继续精彩!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7 楼        文友:萧垦        2022-11-16 16:58:03
  恭喜老师文章加精,点赞!
8 楼        文友:陌小雨        2022-11-16 20:45:35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9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2-11-18 07:55:27
  谢谢社长鼓励,祝安!
10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2-11-18 07:57:16
  谢谢萧老师,向你学习写作,敬茶,祝安!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