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时光】澹烟疏雨落花天(征文·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时光】澹烟疏雨落花天(征文·随笔)


作者:一海明月 秀才,2624.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34发表时间:2022-11-16 17:25:58

【流年·时光】澹烟疏雨落花天(征文·随笔)
   公元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
   俞樾,俞平伯的曾祖父,那年,正好三十而立。赴京参加进士复试,在应答诗题《澹烟疏雨落花天》时,赋五言诗一首,起句是:“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
   当时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书载曾大人,仅仅看到第一句,心情大悦,可谓慧眼识珠,大加赞赏。俞樾原来只排19名,曾国藩说俞樾的诗:属于罕见力作,弘扬家国主旋律。结果毫无疑问把俞樾的试卷列为殿试第一名,赐进士出身,入翰林院。入翰林院等于进入了国务院,清朝翰林院学士从属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干部。
   这是我在俞楼读到的知识。
   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自落户杭州,我就没有把杭州当成风景,而是一天三餐的家乡。但朋友来了,尤其是爱好篆刻的文友,自当要带友人去西湖走走。第一站自然是西泠印社,第二站就是俞楼。
   从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出来,靠右走五十米左右,有一块很大的草坪,草坪中间有两株高大的树:一棵是香樟树,一棵是木兰树。再往前走几步,就可以看见一座两层三开间、灰墙黑瓦的中式楼房,掩映于绿荫树丛中,这就是一代国学大师俞樾以及他的后人——著名诗人、学者、红学家俞平伯的故居,人称“俞楼”,现改名“俞曲园纪念馆”。
   我好奇的是曾国藩为什么如此赏识“花落春仍在”这样一句看似非常普通的诗句。仔细琢磨,又似方然醒悟,哲理深邃之感,令人无限遐想。以此类推,我们还可以说:亲人走了,亲情还在;友人散了,友情还在;伟人去了,思想还在!等等。由此看来,曾大人的赏识,实在情理之中。
  
   二
   俞樾生于1821年,道光元年,自号曲园居士,浙江省德清县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章太炎、吴昌硕等皆是其弟子。在任翰林院编修期间(翰林院,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和社会科学院)受到咸丰皇帝的赏识,曾任河南学政(相当于今日省教育厅长)。1857年,36岁的俞樾,在河南学政岗位上,突遭曾是同僚的御史曹登庸的弹劾,说俞樾“试题割裂经义”,结果被罢职。后携家南归,移居苏州。潜心学术40余载,主讲苏州紫阳书院和上海求志书院。俞樾在苏州期间,建了一个“曲园”,筑了一个“春在堂”。其含义分别是“曲则全”和“花落春仍在”之意,自号“曲园居士”。俞樾在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以及音律、训诂、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讲学影响很大、不仅深得国内学界重视,而且声名远播东瀛日本。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明治大学教授德田武来杭州讲学,专程前往西湖三台山下俞樾墓敬诣拜祭。德田教授说,俞樾曾应日本友人岸田国华之请,为日本诗人选诗5000余首,定名为《东瀛诗选》,这部诗集在日本影响颇大。编订诗集后又撰写《东瀛诗论》2卷,后收入《春在堂全书》。俞樾的日本学生中最为知名的井上陈政。清光绪10年,公元1884年,井上陈政作为日本大藏省官费生游学中国,因倾慕俞樾的道德文章,愿拜在门下求学。当时的诂经精舍,并无招收外国学生的先例,所以俞樾再三推辞。无奈井上陈政一片真诚,俞樾破例收下这位日本学生。学习三年后,井上陈政任日本驻大清国参赞。两人一直维持师生情谊,直到1900年井上陈政离世于北京。
   因此,当时的浙江巡抚马新贻亲赴苏州,敦请俞樾出任江南著名书院——杭州诂经精舍山长并兼管浙江书局。
   1868年,俞樾来到杭州。他在诂经精舍著书讲学30余年,前后受业门生多达3000人,其中不乏许多很有成就的学生,如前面提到的章太炎、吴昌硕等。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位特别体贴入微的弟子叫徐花龙,官至兵部侍郎(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副部长)。他见老师一家老小都还在苏州曲园,自己孤独住在孤山精舍,于是便发动弟子捐资,于光绪三年即公元1877年,在孤山西泠桥边上,六一泉侧边,建造了一座中式二层楼房,这就是今日的俞楼。
   俞楼,从此成为俞樾在杭州的家,也成为文人雅集的著名场所。从俞楼走出了多位举人,包括许多著名学者。其中最最有名的还是走出了著名词人俞陛云、红学家俞平伯,前者是俞樾的孙儿,后者是曾孙。
  
   三
   俞平伯是俞樾最疼爱的长曾孙。1900年,俞平伯在苏州出生时,俞樾已经八十高龄了。俞平伯儿时爱拿笔东涂西抹,俞樾,便自制描红纸,诱使他涂抹三字经。有诗为记:“娇小曾孙爱如珍,怜他涂抹未停匀;晨窗日日磨丹砚,描纸亲书上大人。”
   俞平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享誉文坛,是一位热忱的爱国学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多年。当年,他和朱自清共游南京秦淮河,曾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写一篇散文,轰动文坛。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红学研究著作《红楼梦研究》,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等。在古典诗词研究方面,著有《读词偶得》《清真词释》《读诗札记》等重要著作。新时期以来,依然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红学研究,直到1990年以九十高龄逝世。
   我案头有一本《读词偶得》特别欣赏先生对词的独特解释。如解释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俞先生说:“此作清丽婉畅,真天生好言语,为人人所共见。”
   再如解释李后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俞先生说:“奇语霹空而下,以传诵久,视若恒言矣。日日以泪洗面,遂不觉而厌春秋之长。一气读下,竟不见有章法。后主又乌知所谓章法哉,而自然有了章法,情生文也。”
   俞平伯与俞楼,有着一段短暂而深远的情缘。1920年4月,俞平伯从英国留学回来,受聘于杭州第一师范学院,和夫人客居杭州。当时的俞楼因俞樾晚年回到苏州而荒芜。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24年,俞平伯才得以入住俞楼。入住后的第二天,他在《湖楼小撷》无比欣喜地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这是我们初入居湖楼后的第一个春晨。昨儿乍来,便整整下了半宵潺湲的雨。今儿醒后,从疏疏朗朗的白罗帐里,窥见山上绛桃花的繁蕊,斗然的明艳欲流。因她尽迷离于醒睡之间,我只得独自的抽身而起。
   今朝待醒的时光,耳际再不闻沉厉的厂笛和慌忙的校钟,唯有聒碎妙闲的鸟声一片,密接着恋枕依依衾的甜梦。”
   杭州西湖,明媚的春天。作者的耳边不再有沉厉的厂笛和慌忙的校钟,唯有聒碎妙闲的鸟声一片,刹那间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一种得到宽余的感觉油然而生。夜来的一场春雨,山上原先缀满绛紫色小蕊的桃花,一夜间变成了半株绯赤的繁英。是的,在日常忙迫的生活中,人们往往不会明显地感到春天什么时候来到了自己身边,什么时候又匆匆地走了过去,只有身心都感到完全自由的情况下,才会发现自然界万物的变化。
   1925年,俞平伯离开杭州,回到北京任职燕京大学。虽然,只在俞楼待了短短的九个月,俞楼却带给俞平伯无限惊喜,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留下了《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竹萧声的西湖》《忆江南》《西泠桥上卖甘蔗》等一篇篇美文。
   朱自清说,俞平伯是和西湖“粘”在一起的。回到北京后很多年,俞平伯对西湖,对俞楼,总有一种茫茫无际的依恋,一种在夕阳光里,街灯影旁的依恋。
   俞平伯的夫人许宝驯,是俞平伯的母亲许之仙的侄女,也是杭州书香大家出身,自小受过良好的文化熏陶,唱起昆曲字正腔圆,还能填词度曲。1922年,俞平伯创作出版的第一部新诗集《冬夜》,就由夫人亲手誊写过两遍。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夫唱妇随,唱曲吹笛,填词谱曲,真正的神仙眷侣一般。
   我书橱有一本俞先生的朋友王湜华撰写的《俞平伯的后半生》。书中有一段文字特别感动。俞平伯夫妇在干校从事的劳动是:搓捻麻绳。时间长度是:1970年6月3日到1971年1月2日。
   俞平伯先生在日记中是这样总结自己这一时期的劳动成果:
   共绩麻绳一百五十三卷(内九、十两个月停工待料),每卷三丈两尺。宝驯绩十七卷,叉粗麻辫二根。
   时年,俞平伯71岁,夫人75岁。
   这样的成果,对一位世代只会握笔撰文写诗的文人之手来说,对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来说,该有多么的不容易啊!粗算算,五个月,搓出近五百丈的麻绳,即平均每月一千尺,要是不认真,要是没有对技术的钻研精神,掌握一定的技巧,这样的成绩恐怕青年人也出不了。这里是不是也有相濡以沫的爱情力量了。我想,肯定有。
  
   四
   我们回头再来说俞樾。
   俞樾的结发妻子文玉,是他青梅竹马的表姐。1839年,俞樾十九岁,与文玉成婚,两人情深意重,辗转流徙,不离不弃。在考取功名之前,俞樾一直四处教书,文玉在家侍奉老人,抚养孩子,她每次给俞樾写信都说家里一切安好,让他照顾好自己从不写自己的压力和难处。
   1850年,在得知丈夫部考第一喜讯后,文玉在信中回了一首诗:“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清风自有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短诗既是恭喜又是警醒,并提醒丈夫要像梅花一样傲骨铮铮。
   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好女人,看来俞氏家风文风,一脉相承,名副其实,后继有人。
   五言诗,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个字构成。相对于其它诗体,五言诗更能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俞楼,我读到了“花落春仍在”的诗作全文:
   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
   淡浓烟尽活,疏密雨俱香。
   鹤壁何嫌缓,鸠呼未觉忙。
   峰鬓添隐约,水面总文章。
   玉气浮时暖,珠痕滴处凉。
   白描烦画手,红瘦助吟肠。
   深护蔷薇架,斜侵薜荔墙。
   此中鸿帝泽,岂仅赋山庄。
   因为“花落春仍在”佳句的名声,后来俞樾在苏州营建屋舍,名称就叫做“春在堂”。晚年自编文集称《春在堂全书》。
  
   澹烟疏雨落花天,这个诗题来自唐代诗人牟融的一首七律。牟融,唐代诗人,字,号不详。也就是说,牟融人不出名,但诗作却流传下来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唐诗,诗品的好与不好,与名人关系不大。
   牟融的这首诗,诗题叫做《陈使君山庄》,全诗如下:
   新卜幽居地自偏,士林争羡使君贤。
   数椽潇洒临溪屋,十亩膏腴附郭田。
   流水断桥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
   秋成准拟重来此,沉醉何妨一榻眠。
  
   诗意大致表达的是一种离开俗世片刻来此地得以悠闲一番的惬意心情。意境与东晋诗人陶渊明《饮酒(其五)》类似。不妨对照阅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此诗主要是表达诗人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情感。
   一句话,淡烟疏雨落花天,心远地自偏,花落春仍在等说得其实都是一种意境:心灵自由不受外物所役,沉醉何妨一榻眠!
  
   后记:
   这篇随笔放在自己的日记里有一两年了,前天读到墨痕老师的散文《我且虚度这金子般的光阴》,其实也希望自己心灵的自由,不受外物所役,这是知识分子的共性。
   往事如烟,逝水流年。在西湖俞楼,我读到了一种心灵奔放的自由,这种自由,不受季节的奴役,心有春天,四季如春。

共 46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风吹过,拂动树叶沙沙;雁飞过,留下鸣啭袅袅。历史名人走过的岁月,留下许多千古佳话。作者开篇就以道光三十年俞樾进士复试作品为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大为赞赏入笔,引出俞楼,从而拉开了介绍俞楼主人的美丽诗篇。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俞樾的生平以及俞楼的由来,略写了俞楼走出的其他名人,如俞樾的孙儿著名词人俞陛云。 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俞樾最疼爱的长曾孙——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俞平伯的显赫业绩,在此作者以自身的阅读体验来热情赞美俞伯平先生对词的独特解释,并以典型例子为证。 作者一反他人游览名人故居侧重眼前所观所闻所感之写法,而是将展现俞楼主人的才华、成就及情感为中心,写俞楼修建之因,展现俞樾弟子对其爱戴,侧面反映出俞樾的高尚情操;写俞伯平入住俞楼的欣喜,对俞楼的眷恋,反射出其渴望身心自由的心境。不仅如此,第三部分作者还穿插介绍了俞伯平干校劳动与妻子甘苦与共相濡以沫的轶事。第四部分则记叙俞樾与结发妻子文玉的真挚爱情,文玉的贤惠豁达通透理性,成就了一代名人俞樾。如此取材,使得名人抖落历史的烟尘,变得更为有血有肉,亲切鲜活,更容易走近读者。 作者很善于命题,《澹烟疏雨落花天》,是俞樾出仕的开端,作者含蓄点明其欣赏的生活态度:心灵自由不受外物所役,沉醉何妨一榻眠!而俞樾此诗的起句“花落春仍在”,又何尝不是在说,名人虽逝,但是其留下的诸多美好,依然万古流芳? 别具一格的游记,旁征博引的诗句、不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史学知识,在记录俞楼主人不凡生平与骄人成就的同时,弘扬了俞楼走出的名家的高贵品质与人生境界。融知识型文化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佳作,推荐赏阅!【编辑:风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22-11-16 17:31:53
  读罢此文,方明白,为何明月大哥的评论写得如此之好——思想深刻,视野宽阔,感人肺腑,可以说是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当然更有宽度。原来是因为明月大哥苦读万卷书,勤行万里路,善看万般景,再加上善于动脑思考。
   致敬明月大哥,向您学习!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1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1:32:55
  风逝老师辛苦辛苦!编按语解读真棒。喜欢,喜欢。其实,我在散文《九溪山水都是情》(发表时间:2021年02月24日)对俞樾俞楼有过简单的介绍,但侧重点不在俞楼,主要在九溪山风景。本篇随笔着重点是论述俞楼,说明保护名人故居的文化传承意义。花落春仍在的深刻思想。谢谢风逝老师知己式的解读。【敬茶】
2 楼        文友:清鸟        2022-11-16 19:15:52
  花落春仍在,一句诗彰显了俞樾的才华,这是文眼。开篇即轰动,吸引读者前往俞楼拜访这位才华横溢的古人。明月哥不愧是做学问的,严谨的笔端,翔实的材料向我们讲述了俞樾及俞伯平的生平以及作为。文中所写很具诱惑,打开我想象的翅膀,飞跃至俞楼内与古人对话凝望,耳边不时响起那些优美的诗词。很有价值的一篇文,学习了。祝贺明月哥又出佳作!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回复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1:45:13
  感谢清鸟妹妹第一时间点评并给予高规格的鼓励。是的,有时就是一句话就点亮心灵。唐诗中的许多经典名句之所以流传千年不朽,就在于深入人性最柔软的情感。当然花落春仍在,是以其深刻的哲理取胜。最近看了妹妹的几则编辑按语,真棒。读文编辑写作生活开心。【敬茶】
3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2-11-16 20:55:33
  读完前辈的此文,很是惭愧自己的学识浅薄。从文中我看到了,前辈的知识储备能量不是一般的了得,这也正是小辈急需要恶补的知识短板。前辈的文字能够在远古和现代中穿梭,并且是那么的天衣无缝,能把深奥的东西写的这么的通俗易懂,是我的大爱。祝愿前辈创作愉快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回复3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1:52:09
  年轻真好啊。思维敏捷,行动迅速。感谢疏影同志第一时间阅读并给予真诚鼓励。一个人能把深奥的东西化解成通俗易懂,人人都懂的东西,这确实需要真功夫。但我还有差距,我会继续想这方面努力。祝福疏影同志流年生活快乐!【咖啡】
4 楼        文友:康心        2022-11-16 21:07:50
  一海明月大哥的此文引用了大量美美的古诗词,让我品尝的古典诗词的绝美。诗中人物已作古,但其诗里仍有魂。大哥平时读书一定没少作读书笔记,不然不会有如此关系清晰的人物及事迹来写。向大哥学习。
用文字记录人生的轨迹,修一条心心相通的小径
回复4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2:36:31
  康心妹妹所言极是。古典诗词的美,是你越读越美的中华名族瑰宝。哲学家尼采说:“我的野心是用十句话说出别人用一本书说出的东西。”一海说,要实现这样的“野心”,唯有古典诗词才可以做到。问好。永远开心快乐!
5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11-16 21:45:58
  这是一篇融会贯通的文化随笔。与一般的游记不同,作者以俞樾及其子孙,主要是与俞平伯的文化成就统领全文,其间穿插了一些家风传承的旧事,使文章变得丰盈耐读。作者以俞樾“澹烟疏雨落花天”的应制之作写出新意,得曾国藩高评入笔,一下子推高了文章的格调,尤其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推导出“亲人走了,亲情还在;友人散了,友情还在;伟人去了,思想还在!”结论,更加耐人寻味。精神跨越时空,具有更加恒久的魅力,“花落春仍在”,俞楼如此,与俞楼相关的人和事也是如此。“澹烟疏雨落花天”岀自唐代诗人牟融的《陈使君山庄》,与晋陶渊明《饮酒(其五)》异曲同工,到了清代又有俞樾演绎出“花落春仍在”,进而说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是历经千百年而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俞平伯接受了它的滋养,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也都接受了它的恩养。作者博览群书,理顺了各色人物关系,也厘清了俞楼的来龙去脉,读后令人长见识学识。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复5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2:47:41
  子青同学激情澎湃、知己式的点评,让我这个老同学感动又感动。精神跨越时空,具有更加恒久的魅力。花落春仍在,俞楼如此,与俞楼相关的人和事也是如此。非常喜欢这样到位的点评,读之却有知己的开心与快乐。遥祝幸福快乐。【】敬茶
6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16 22:25:30
  中国自唐代设立翰林院,是为皇帝提供各种文学艺术的供奉之处,也就是陪皇帝文艺娱乐的地方,宋代开始编修图书、记述皇帝言行等,清末的翰林院除上述职能外还负责讲解经史,起草典礼文件。清末考中进士第一甲第一名的授予翰林修撰一职从六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厅局级干部。翰林院学士由礼部侍郎兼任,满汉各一人,混到这个职位绝非新科状元所能担任,必是朝中混迹十数年的老江湖。中国古代与后世国务院相类似的应该是内阁,唐宋元明都有内阁,清朝没有内阁设置,雍正时设置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从此文来看,俞平伯的曾祖父当时应该是担任的翰林院修撰,也就是从六品的官。百度上说俞樾曾任翰林院编修,那就是个七品官,相当于如今的县处级了。俞平伯出身书香门第,是知名的红学家、诗人,也是散文大家。他写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时脍炙人口。此文名为游记,却详细地考证了俞氏家世,以及曾祖父对俞平伯以后成名的影响。是一篇下了功夫的考证文章。很同意梅子青的评论,子青将这篇散文的好处都讲到了,我就不多说了。看来,明月兄最近静下心来发奋读书,确实学有所成,成有所专,专有所精。
江凤鸣
回复6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3:11:07
  凤鸣老师古文知识点评式额解读,对读者来说,确有醍醐灌顶般的功效。凤鸣老师提出读古代书需要具备的参考书籍:《读史方舆记要》《水经注》《地理制》《历代职管表》读非常及时,非常重要。俞樾初到北京,考中进士第一甲第一名,授予翰林院修撰,属于从六品的小管。后来到河南任学正,也是一个厅局级干部。确实读古书,不知道地理历史方位,不知道历代管折的的对应官职,会带来麻烦。
7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2-11-16 22:29:26
  文史不分家,读这篇文章,佩服作者丰富的文史知识和深厚的古诗文底蕴。这篇游记读来很精彩,既能感受到作者的文字之美,也能学到很多知识。古诗精华除了诗句本身的美外,能详尽的解读让人理解得更透彻,文中穿插对诗文的解读很吸引人。全篇韵含的信息量很大,既能俞楼有所了解,也对俞楼的才华横溢主人生平和作为有所了解。让人的思绪随着作者的笔端一下子飞到了俞楼的故事里。伟人虽已作古,但他们的思想却永存。学习了,问好作者!
回复7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5:32:50
  谢谢小明月热情点评鼓励。名人、伟人虽然已经远去,英雄也无觅处,但他们的思想、精神依然活跃在天地之间。认真读他们的著作,依然是可以寻找到的。花落春仍在,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问好。流年生活快乐!
8 楼        文友:生米        2022-11-17 06:00:32
  澹烟疏雨落花天
   写文章要布局,要找思路,思路好的人写出的文章会知识渊博,大有学问,并会让人反反复复的读!
   明月兄是一个善于发现和善于观察的人,住在杭州的时候,就喜欢到俞楼去探索,把俞家的官老爷以及官老爷的红人后代,都做很多的详细了解!
   俞楼里的故事和俞楼的来历,在明月兄的文字里跃然跳出!
   说句实在话,我在没有读到明月兄的这篇文章之前,对这几个俞家前辈都很陌生,只有朱自清的名字在我心里客居过!
   我知道,朱自清是个了不起的文人!能够同朱自清先生一起舞文弄墨的,那肯定也是很优秀,也是很书香门第!
   花落春常在,是诗眼,是诗魂,是扬名俞姓的最初法码!
   澹烟疏雨落花天,是明月兄对俞楼游记的大好总结,值得我们学习和称赞!
回复8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5:49:31
  生米好。辛苦辛苦!为回复你的点评,第一次打开你的文集,不得了,竟然写过三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怪不得点评这样厉害,这样干净利落。人生有涯,而知无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短板,也有长板,克服短板,发扬长板,生米妹妹在写作的道路上,一定能取得较大的成绩。我现在知道二哥凤鸣为什么会越过众多流年家人,而直奔你的点评回复了。向生米学习。流年生活快乐!【敬茶】
9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2-11-17 08:05:04
  跟随作者笔锋行到白沙堤尽处,居然人尽识俞楼。沿着文章的脉络中了解俞楼是一份师生之间的礼物,充满诚挚与感恩的,它曾是一座多么有名的小楼。百年后的今天,它不只是白堤尽头,西泠桥畔,绿树丛中,一座寂寞清冷的纪念馆。它是一个梦想,寄托了中国人青山为屋水为邻的浪漫情怀。在众多文人墨客景仰的目光中,俞楼就像是西湖边的学府,风雅,神圣,书香袭人。俞樾当年参加翰林殿试,以“澹烟疏雨落花天”做诗,俞樾依题应试,首句为“花落春仍在”。此句独辟蹊径,隐约透露出快乐、达观、自然的人生境界,得到考官大人曾国藩的赏识,给了“高分”。此刻读这篇力作去探寻俞楼的时光,和曾经拥有过的传奇故事。俞家书香门第,学问最高的是俞曲园,名气最大的却是俞樾的曾孙,俞平伯。俞樾极为喜爱这个聪明的曾孙,从小培养,亲自教授,灯下桌前,展纸持笔。俞平伯传承下去是俞家文学大家的文脉,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正如作者这篇随笔突出的俞氏家族文雅意斓,俞樾与徐花龙师徒情真。众人捧薪,筑基俞楼遂成。花落春仍在,曲园有意,孤山亦有名。俞楼出入皆鸿儒,成为杭州文人墨客的聚集中心。之前只知俞平伯是红学专家,对红楼梦研究的透彻。通过读过作者这篇力作,让我对俞平伯的性格、行为和文韬,甚至包括家世,都让我从认知上向他靠近。本篇行文流畅。脉络清晰俞平伯的诗书人生跃然纸上。用词典雅,描景抒情明快,浑然天成、知识厚重。融象形、抒情、哲理于一炉。读来聆听一堂文化讲课。真是一篇现代文学大师的随笔。超赞!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9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6:01:17
  每每看到素心小妹妹长长的点评文字,既心生感动又有点心疼的感觉,妹妹平时工作烟火生活那么忙,但是写文编辑尤其是诗歌编辑从来都是大篇幅的编辑按语,写点评也从来都是认认真真,这种认真精神,可能是已经习惯了,就像你的会计账本一样干干净净。文章能得到妹妹的肯定,非常开心。说实话,为写这篇文章,我是做了许多功课的。能得到素心小妹妹的肯定,值得。遥祝幸福开心!【葡萄酒】
10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22-11-17 09:08:41
  快乐的阅读此文,此文的阅读使我快乐。从中得知俞樾一家及俞楼的故事。
   在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国藩有庞大的门生和弟子系统。在众多弟子中,除政界的李鸿章等大人物外,俞樾属于出类拔萃者。
   曾国藩最著名的诗文四大弟子,贵州的黎庶昌,湖北的张裕钊,安徽的吴汝纶、江苏的薜福成。这四位人物对后世的影响似乎都逊色俞樾,也许各有所长。
   作者游历广泛,善于记录,刻意付诸笔墨,自成体系的守候文化信号和生命信号。在这条文史知识的幽径中,诞生快乐,降落开心。
回复10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6:22:52
  文字确实是写给知己人看的。拙作能得到洞天君的赏识并带来快乐,之前写文的甘苦都值得了。曾国藩的诗文四大弟子,以前只知道薛福成,其他三位人物不是很了解。因为我家大哥的贵州情节,这次我特别关注了一下贵州的黎庶昌,一看真是了不得。光绪初年,就曾出任过大清国驻英国参赞,后又出任过德国、法国、西班牙参赞,在欧洲五年,游历过比利时、瑞士、葡萄牙、奥地利等10国,随后写成《西洋杂志》一书,成为清朝贵州“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真是了不得。为贵州曾有过这样的人而自豪。你的点评给我带来快乐和知识。遥祝开心幸福!【敬茶】
共 20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