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沉淀的岁月征文”】这一方水土(散文)
一九五二年之前,这方水土是一片盐碱滩,那时也叫北大洼。
这方水土杂草丛生,夏季疯长后漫过人腰,半人高的杂草东一块,西一块,一簇簇,一蓬蓬,缠绕不清。由于地面含碱量高,没有杂草的赤裸处,特别是冬季凛冽的北方呼啸肆虐,地上浮出惨白惨白的盐碱,那真叫一个触目惊心啊!当时流行一句话: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若有人要居住于此地,就可以想象出这片水土的生存环境之恶劣,生活条件之艰苦。可就有那么一批人,在一九五二年的十月,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了这方水土,他们怀揣着必胜的信念,坚决要打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我跟着父辈来到这方水土生活,已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期的事情了。那时的这方水土,随处可见盐碱地的独特产物,比如黄西菜、碱蓬棵、蒿草……但是,经过二十年左右时间的排碱整改治理,已经初具规模——以总场为中心,方圆几里排兵布阵般,大大小小的分布成八个场区。每个场区统一规划布局,要说有不同之处,无非就是场区面积的大小和人员多少不一样而已。每个场区都人工挖掘了储水湾。根据需求,储水湾或长方形,或正方形,或椭圆形,它们密密匝匝的圈住场部、农业队、场院和家属区。靠近场区的储水湾里面养了鱼,植了藕。远离场区的储水湾里什么也没有,但它们的水承担起在需要的时候抽调到排碱沟里,浇地排碱,以改变土质,使庄稼增加产量。储水湾岸边的路上,高大壮硕的多是柳树,偶有几株红荆,伏地低矮的是野草野花,等到春风吹拂,晴空倒映,绿色肆意,碧水蓝天。
五月刚刚来临,储水湾靠岸边的外圈是蒲草和芦苇。水中碧绿的荷叶露出尖尖角,蝴蝶与蜻蜓结伴穿梭,飞来飞去。
盛夏时节,储水湾外围碧绿的蒲草与里面满眼粉色荷花绘就一副水墨丹青的花卷。展开画轴,几个娃娃奔跑在水湾与水湾之间蜿蜒曲折的路线上,似来到了逶迤秀美的仙地,再加上蝉鸣蛙叫,置身其中那叫一个心旷神怡。当然,蚊子和苍蝇虽然也不少,但与眼前这样美好的景致相比较,它们的存在就显得无所谓了。
最喜欢秋天,那时候储水湾里的莲蓬在莲叶间眨着眼睛,随风点首,招呼我们采摘莲子。我们卷起裤管,脱掉鞋子,试探着水湾深浅,一步步来到莲蓬跟前,随着咔嚓一声,诱人的莲蓬就攥在手里了。回到岸上,脱去莲蓬外皮,一颗颗皎白甜糯的莲子,随手抛进口中,咀嚼几下,甜美无比,满口生香。
冬季,那个萧瑟沉寂的储水湾也不乏情趣,厚厚的冰层在太阳下耀眼。逢了周日闲暇时光,有空的大人陪着自家孩子,带着马扎,呼朋唤友聚到冰面上。不等大人吩咐,急不可待的孩子早已趴在马扎上,单等大人用力助推。大人弯腰一使劲,马扎驮着孩子溜出很远,那个快乐恐怕现在的孩子们难以体会到。其实,冬季大人们也是有快乐的。那就是储水湾里清理淤泥时,顺带出藕和抓鱼。
还有几天过年了,即使下了雪,也不能阻挡穿着皮裤子的一群男人。他们破冰抽水,俯身找藕,一根根带有骨节的藕瓜被扔到岸上,又被拉进仓房,按大小搭配成一堆堆,摆好。单等时间一到,领导一声令下,排队等候的人们挨个领取。抓鱼亦是如此,分鱼也是这班,这也是预示就要过年了。
离开房区,不出几百米便是一望无际的粮田。一道道排碱沟和一行行绿树护着一条条粮田。春季,风吹麦浪翻涌成绿色的海洋,夏季,轰隆隆的收割机昂扬起麦香。唯独金秋开启给这方水土泼了彩墨,场区的菜园子,赤橙黄绿青蓝紫一股脑儿来集会。几个场院里玉米和黄豆堆积如山,黄澄澄的金色成为主打歌,它们你方唱罢我登场。
记忆里,这方水土也曾种植水稻,给水稻拌种的水泥池子就在我家后面,两个大池子里装满加了药水的稻种,然后一车车拉出去,播种进地里,秋季弯腰驼背的稻穗,沉甸甸的诉说丰收的喜悦。
过了几年,经济作物棉花来到北大洼,场里把棉花地承包给家属们,既解决了人力问题又提高了家庭收入。摘棉花从八月十五开始,一直到元旦。承包户们天天在场院里上交棉花,领着标注了数量的纸条,这些纸条就是他们一年的成果,也是人们用辛勤的付出所积攒的财富。那些不成熟的棉花桃,被承包户摘回家,人们没白没黑的扒着。扒出来的棉花,合格的上交变现。那些不合格的的棉花桃人们也不舍得扔掉,扒好了,装袋,然后拿到附近村庄,找弹花商户给弹轧成一床床被套,自家使用,把寒冷的冬天捂得暖暖的。
记得早些时候,这里的猪舍也很气派。谁家来了客人,也是必须领着客人参观的一道风景。整齐有序的猪舍在家属院后边,从南到北得有十几排,红砖修砌而成。猪猪们也是按资排辈的分猪舍,猪妈妈带着崽儿们享受着最好的待遇。阳光明媚的时候,那些吃饱了的猪猪们,一只只躺在舍园里晒太阳,有些还会哼哼唧唧,自娱自乐的特享受。
那个时候猪肉是稀缺的,参观的客人瞪着大眼珠子,嘴里面发出啧啧的羡慕的声音,更有甚者竟然流出口水,他们何曾见过如此大规模的养猪场呢!
这过年你们得分多少猪肉啊!客人们艳羡。其实,我们也没多少,按人头算,过个年还是蛮好的。那时候是供给制,这是实话实说。
弹指一挥间七十年,这方水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放眼远眺,一眼望不到边的是千顷良田。中心场区家属楼一幢幢,商店,医院,幼儿园,这一切都离不开最早扎根下来的那些先辈,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他们南腔北调,千人千面。他们其中不乏革命前辈,参加过抗日战争,身体上留存着战火的伤痛,可他们毅然决然的响应号召来到这方水土,不顾身体的伤痛,又一次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当时,在他们看来眼前的不是盐碱地,而是洗涤心灵、脱胎换骨的宝地,更是他们孕育梦想的圣地。
他们建房修路,挖沟排碱,开荒种粮,开创着北大洼新的历史。为了纪念这方水土的变迁,这里建立了历史文化馆,整个建设理念以时间顺序为轴,以模块展示为链,以主题复原为辅,综合运用模拟复原、微观缩影和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展出实物、模型、照片等,生动呈现了这方水土这方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业历程。因筹建历史文化馆,一些尘封多年的老物件、老资料、老照片被相继发掘出来,翻开来到这方水土驻扎的人们的档案,他们其间不乏战斗英雄,还有处决江洋大盗的勇士,更有专门防治病虫害被国家领导人接见过的专家……
一位位先辈,一桩桩事迹,不胜枚举,青史流芳。
北大洼的历史文化静静地陈列着,悄无声息地讲述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见证着一段苦难辉煌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