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我的看电影小史(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我的看电影小史(散文)


作者:鲁芒 进士,10218.5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47发表时间:2022-11-21 07:45:02
摘要:历数看电影的历史,得出惊人的结论。

【晓荷】我的看电影小史(散文)
   我第一次看电影是在后良店村后的河沙滩上,是奶奶带着我去的。银幕在东,观众在西。只见银幕上冒出两张人脸来,是男人的脸,一个朝南,一个朝北,他们嗡嗡地说了几句话,就消失了。接着出现了一个短小的人影,那人向我走来,越走越大,终于成了大高个子。这场电影我只记得这些,至于是什么电影,那两个人说的什么话,我一概不知道,接着就在奶奶的怀里睡着了。估计那时候我也只有四五岁,不是1950年就是1951年,当地孩子一般四五岁才记事,我也就是刚记事。
   但就是那点记忆,就像刻在我的脑子里一样,一辈子没有忘掉。
   第二次看电影在前良店集市东头,那里有一块空闲地,村里演戏,外来耍把戏的,耍猴儿的,规模比较大的演艺活动往往就在那里,当然电影也在那里演了。我好像在那里看了两场电影,一场是《三勘蝴蝶梦》。印象较深的是两个小孩,都是古装的,脸黑黝黝的发亮,我常常拿我们村里的一个孩子来比。还有一位妇女在哭诉什么。就记得这些。另一场是《秋翁遇仙记》,印象上一个老汉在花园里驱赶几个采花的孩子。别的什么也不知道。直到后来才了解到电影原著是明代冯梦龙的《灌园叟晚逢仙女》。
   大概我上三四年级的时候,县电影队来鱼台完小放电影。学校就像防冠状肺炎一样全封起来了,只从东边一个小窗户里往外卖票,另有一个小门专人把守,让有票的人往里进,防止投机者浑水摸鱼地进了院子。那时候一张票三分钱。三分钱可不是个小数目,家里贫穷一点的,孩子就别奢望看电影了。我父亲开恩,给了我三分钱,我有幸买了张票,进了院子——学校的大殿前(这里原来是一座庙)。没有座位,好像是坐在地上的。大家眼巴巴地瞅着银幕,等着电影演员上去表演。墙外小发电机隆隆响着,也没有嫌乎噪音干扰的。
   一会儿,挂在电影机旁杆子上的照明灯泡突然熄了,场地一下子黑了下来。同时屏幕上出现了电影的题目《古刹钟声》。接着演员闪亮登场。我的记忆力不好,对这个电影,我只记得两个情景:一个是小和尚叫人灌了什么药变哑巴了,他急得满头大汗。一个当兵的跟他说话,他说不出,就在地上写了“我要报仇”几个字。还有一个镜头,一位衣着华丽的女人,就像今天的“白富美”一样,满脸春风,正跟一个男人跳舞。别的就记不清了。我真正理解剧情,还是前几年在电脑上搜到的。原来这是一个反特片。
   在学校里放过好几次电影,但我看的大概只有这一次。据说有一次,县放映队已经收钱卖了票了,发电机出了问题。那些买了票的人中有人挑头闹事,打了放电影的。可能派出所干预后才了结,说改日再放电影,卖出去的票作数。
   大约六十年代初,我跟村里几个伙伴到吕刘渰子看过《五更寒》。这电影我始终没看懂,说是战争片吧,没见打仗的,只有一个坏家伙吃西瓜的镜头印在我的脑子里。后来才知道这是反映解放战争的片子。
   上中学了。学校里经常包电影,组织学生到电影院看。内容多是与形势有关,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像《野火春风斗古城》、《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箭杆河边》、《北国江南》等,还有《列宁在十月》一类的苏联片。
   那个特殊时期我看的电影不多,大概不出《艳阳天》、《青松岭》等几部。一部表现赤脚医生的《春苗》给我的印象颇深。
   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初,我看过《芙蓉镇》,印象上那个挨整的女干部跟那个坏分子一样坏,那个自杀的人太软弱,那个右派太冤枉。而刘晓庆扮演的那个做生意的妇女还算好样的。那时期出现了好多开放的爱情片,可惜我看得很少。后来我又看了两部法国片《基督山伯爵》和《佐罗》,别的不记得了。
   电视剧出现后,人家都在家里看,我家却久久买不上电视机,因此看的很少,有好电视也只能到有电视的人家看。也好,不看电视,正好可以看书。有了电视机以后,对那些时尚的带有严重刺激性的片子,我都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因为家里有孩子。片子的好坏,我从来不看票房价值和收视率,不管他们公布的票房价值是真的还是假的,即使上亿上几亿,我也不动心。直到有了电脑以后,我出于怀旧和补课的动机,经常搜些中外的经典老电影来看,收获颇丰。
   我不想把时光浪费在那些无聊的片子和冗长的电视剧上,但是对于合乎我口味的片子,我就像看一部我喜欢的名著一样,反复地看,反复的思考,看电影电视和看原著相得益彰。像前苏联片《苦难的历程》,我曾经看过四五遍,因为我已经看过那三部鸿篇巨制的小说。
   从2010年开始,我和妻子在老家承包了二亩地。妻子因为那年下乡劳动锻炼时间久了,种地有瘾,我正好也想借此锻炼锻炼。我们种麦子,种玉米,种菜,年年都有所收获。2013年,我们拍电视剧《家之风》。剪辑后,又剪了一个电影版。我们在只花钱不挣钱的条件下,还花4000块到桃园大酒店举行了首映式,当然只是部分有关人员参加观摩。但是,这次看电影的感觉却跟以往任何时候都不一样,因为这电影等于我们自己种的玉米,欣赏起来也跟吃玉米一样,有一种特别的快感。通常说劳动光荣,劳动创造物质财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共产主义时说,“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我理解这句话是,当劳动成为自觉的喜欢的活动的时候,才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引申之,拍影视是我们喜欢的活动,当然我们会感到它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就像我们自己吃自种的玉米一样,自己看自己拍的《家之风》,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2022.11.20

共 21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露天看电影的经历,在六七十年代人的记忆里都不陌生。作者的这篇文章讲述了自己看电影的一些往事,并且对电影里的一些故事有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看法。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还有文化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露天看电影已经成为记忆,取而代之的是电影院和电视的诞生。各种电影、电视剧拍摄的越来越多,对于繁多的影视作品,作者总持清醒理智的态度进行甄别取舍,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剧作可以多看,有些时尚刺激搞笑的片子可以不看。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纯粹的欣赏影视作品,而是自己当了编剧导演拍起了电视剧《家之风》,这就让寻常生活上升到与众不同的高度,不仅仅是对于影视文化的喜爱,而是将这种喜爱变成自己的精神支柱,创作出有教育意义的作品来影响别人。显然,这种爱好的高度是令人无比尊敬的,受人景仰的。读老师的文章,总是有满满的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感召着我们,令人深思难忘。精彩佳作推荐共赏。【晓荷编辑:萧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垦        2022-11-21 07:46:58
  学习欣赏佳作,问好老师,创作愉快,期待更多精彩。
2 楼        文友:鲁芒        2022-11-21 07:58:00
  谢谢萧垦老师的鼓励。我的体会是,摆脱了金钱动机的艺术活动是自由的,幸福的,其作品也必然是真实的心灵抒写。我们摄制的所有电影、电视和微电影都是单纯的艺术活动,不带任何铜臭气,所以其创作过程是愉快的,其结果也贴近群众生活的真实,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3 楼        文友:鲁芒        2022-11-21 09:39:40
  网友陈会通反馈:平时公务颇多,难有时间拜读刘老师的诸多作品,甚为遗憾。这几天,因公去济南出差,按要求居家隔离,方有闲暇欣赏刘老师的散文。读来受益颇深!刘老师的散文于娓娓叙述中,人文、历史,家事、国事,亲情、友情,互相融合,跃然纸上,如同刘老师在与我们面对面交流。文笔细腻,感情真挚,于细微处见功力。几天前,我去老四中现场调研,与陪同的学校领导谈起刘老师,他们也対刘老师的精神、作品赞赏有加。刘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一直笔耕不辍,功力日深,既是良师,也是盖友,是我辈的楷模!有师如此,夫复何求!
   一一读刘老师作品,有感而发。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4 楼        文友:黄金山        2022-11-21 10:20:58
  有历史沉重感,有历史发展观,看电影到自己拍电影,成为艺术家是很不简单的!点赞!
活到老学到老
5 楼        文友:鲁芒        2022-11-21 10:57:37
  谢谢黄老的鼓励!跟艺术家的无缘一切都是弄着玩。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6 楼        文友:红花草        2022-11-22 05:42:32
  小时候看电影是看不出什么效果的,记忆太浅,也很少有分辨和思考能力,只是被动地接受。还是老师按自己的所好,抛开铜臭味,创造的接地气的作品,才更有时代感更有感染力。老师的文章总能让我学到不东西。感谢老师,祝福老师!
7 楼        文友:鲁芒        2022-11-22 11:20:58
  谢红花草点评鼓励。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