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君子不器(随笔)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君子不以器为依赖。
这不禁让我想起古人看病,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器械可借助,只是凭望闻问切来诊断疾病,只是靠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病人,用三根指头给病人号脉,便能辨寒热、知冷暖、识阴阳、观气血。按理,社会进步了,人的知识水平也在进步,现在医生的学术水平应该比古人高出很多。但我们却遗憾地发现,现在医生缺了医疗器械就什么也不会了,动不动就让病人去做个CT、查个心电图、拍个透视片,或是抽点血、接点屎尿做个化验。如果碰上停电,对不起,你改天再来吧,停电了,看不了病。
人们不禁要想:古代行医之人仅靠着从几本破旧的医书或是从一堆落满灰尘的书简中学点诊病、治病的方法,再到野外去采上些草药就能行悬壶济世之事了,他们想也不敢想要依靠什么先进的医疗器械来辅助诊病。
民国初期我国的中医人数是55万人,百年后的今天中医的人数是3.3万人。德国投资的北京协和医院最早开门营业,便出了一起严重的医疗事故,著名社会活动家、文化名人梁启超因病住进协和医院,经诊断,他的右肾病变,征求梁启超的意见要手术切除右肾,结果医生把他原本没病的左肾给切掉了,而有病的右肾还留在体内,这次的手术直接将梁任公的生命提前终结了。因为当时协和医院作为中国刚引进的西医,不能在中国尚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就让国人对西医失去信任,作为改良派先锋的梁任公为此著文为协和辟谣,幸好刚刚接受西医对西医尚在观望中的国人没有因为梁任公的误诊而让协和滚出中国。也正是因为在这个关键点上梁任公替协和打了圆场,想不到百年后的现在西医在中国几乎将中医挤到了墙角。
有时我也反过来在想:如果当初梁氏直接与协和诉诸于法律,以协和为代表的西医是不是就没有机会落脚在中国,我们今天看病还会不会完全依赖于中医?
当然,时代的发展并不是以任何人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是要发展的,历史是要前进的,许多事不是你能想象得到的。
如果今天的医生从病人的角度着想,凭着自己高超的医术替病人诊断病情、病因,需要通过西医的再送西医科室,中西结合,不需要动不动就将那些高昂的医疗设备转嫁到病人的头上,行医者以营利为目的,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造成今天看病难这一可怕现状。
医院的设备越来越先进,医生都是从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高材生,理论水平高,再借助于现代化的医疗设备进行科学诊断,然后制定治疗方案。这些看起来没有问题,而且医生的这些科学理论也会让病人无话可说,但事实情况是病人在经过一项又一项重复多次的医疗设备的检查过程中就已消耗了高额的钱财,过去看医生只需望闻问切的传统方法已不见了踪影,医生的水平越高,越是离不开医疗设备的辅助,离开了这些设备他们什么病也看不了。
再看教师这一行,过去的私塾老师只收了为数不多的学生,在哪儿都能教,这教室可能是在自己家中,可能是在学生家中,也可能设在乡公所、祠堂、寺庙里,先生可能连本像样的教科书都没有,但他们教出来的学生功底都不浅。孔子教弟子三千,优秀的学生72人,他当时有教学器材吗?
孔子在《论语》中尊天道、了人道,对任何事没有固执己见,都是就事论事展开说理,坚持原则的同时又道出令人心悦臣服的道理,既肯定了器对人的作用,又没有对器产生过度的依赖,这就是他的中庸。
真正的师者,可以传道、授业、解惑,而不在于器的有无、器的优劣,有的只是知识的根基如何,中医的三根指头就是根基,然后就是勤奋,不依赖于外来的器。器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象征,器是辅助,而非依赖,先进的器是先进技能的延伸和对先进技能的检验。《老子小国寡民》中说: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老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预测到今后即使有车船,也不一定非要乘坐它;有军队、枪炮也不一定用得到。再看今天满大街的汽车,出门就有代步的工具,离了这些工具就寸步难行了,这不就是人的懒惰吗。
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整体,道是系统。器是工具,器是容器。道有主动性,器为被动性。道是思想,器为身体。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意思是说: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具非常重要。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这里的器是一种准备工作,在你做任何事的时候必先要对此事进行一些筹划准备,将那些需要的器备好,以免在工作进行时手忙脚乱。这里的器不是必须的,而是辅助的,根据工作需要去配备。
纵上所述,不学习的人就会成为别人手中的器,本来是应该人才是器的主人,到头来器却成了人的主人,人离不开器了,器俨然成了大多数人生命中的一部分,你说这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