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情】龙骨水车(散文)
秋日的一个黄昏,我吃过晚饭,正在乡村的路上遛达,猛然间瞧见老哥打开了七十年代的土木结构、青瓦盖的矮矮未粉白的老屋,现成了他家杂物存放室。我便好奇地走进去打量一下,呀!木楼上还放着一部龙骨水车,那真是罕见的古物,我如见故人,有几分惊喜。以前常见于农村田野水塘边、山区山脊水沟上,人们用龙骨水车来提水上山岗或灌畈田。
龙骨水车是用杉树锯板由木工制成。整个车身长四到五米,由车箱、送水叶片、一大一小的两个车毂、两个手摇把组成。
车箱长四到五米,宽二十公分,高四十公分。分两层,下层是木水池,上层为花格,上下层中间用木板相隔。
取水叶片,用柳树木板制成,叶片的大小,随水箱大小而定。叶片与叶片之间隔十五公分,用小木梁连接,连接成一条长龙,比车身稍长。小木梁有凹凸,可以活动。
车毂,一大一小的两个车毂,装在车身的两头,一小的车毂,装在车身的吃水那头,一大的车毂,装在车身的另一头。一条长龙的取水叶片,闭合起来,绕在两个车毂和车箱两层,使取水叶片成为带动两个车毂的传动带。
手摇把,装在一大的车毂上两侧。套上连杆,人用力与连杆,车毂转动,一条长龙的取水叶片运动,取水从车箱下层木水池把水提上来。把水车架在梯田上,取水头在下,人站在高处用力拉动连杆,往复机械的推拉连杆,下面的水就哗哗地提上去了。因叶片与叶片连接成一条长龙,连接的小木梁似龙骨,人们就叫它为“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种类很多,有用手推拉的,有用脚踩车毂的,有用牛拉车毂的。在山区大多是人力手推拉的。
“龙骨水车”而它在八十年代被抽水机、提水泵所取代,己冷置高阁,永远地休息了,但它与我们生命曾经有过那种紧密联系,又使我呆呆良久,想起许多往事。
我的家乡是山区,多梯田,遇上干旱的岁月,龙骨水车是必不可少的农用工具,几乎每个屋场(生产队)都有。对于农民来说,田是命根子;而对于田里的禾苗来说,水是命根子。干旱年头,田地干裂,稻苗枯死,农民真是心焦如焚。这时,水是救命水,提水的工具显得格外重要了。
望着这部水车,我就想起了上世纪的一九六六年,那时人民公社取代了原来的区乡体制,人民公社即原来的区乡政府。成立人民公社后,原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为生产大队(现在叫村),大自然称为生产小队(现在叫小组),将农民百姓土改时分得的土地、山林都收归小队集体所有,农民私户只留居住的房屋属私有财产,其他稍大点的犁、耙、耖、木水车、石碾、石碓等农具和耕牛都归集体,走集体化道路。那年的一个夏天,我还是一个小学生,正值暑期,百年未见的干旱,天长时间不下雨,大地如火烧,民心似汤煮,抗旱成了农村所有男女老少全力以赴的头等大事。每到吃过早饭,队长就用广播筒喊“大伙儿都自带水桶或粪桶去挑水抗旱,并另派几个强壮的劳动力抬龙骨车和竹吸筒去提水”。我跟大人们去凑热闹,只见张冲河干涸见底,几乎断流,只有深潭里存了清清的水,大人们用龙骨水车的一端放入深潭的水里,龙骨水车的另一端放在河边的大田里,两人手推拉骨龙水车的连杆循环转动,水车的叶片就一节一节地把水从水潭里提到稻田里,水潭里的水越来越少,水车的坡度越来越陡,所费的力气就越来越大,只见他们汗水淋淋,每一个毛孔都是汗的喷泉,哪怕天再热,人再累,但仍然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对于农民来说,田里禾苗就是孩子,水就是奶,拼命地挤着,喂着,生怕孩子死去,他们照着禾苗,也是在照看自已的生命。
就这样农民把灌满了大田的水,又用竹吸筒(用三米长的竹子把里面竹节打穿磨光滑,再用一个三米多长杉术杆下端釘一车胎橡皮,上端安一横挡,来回抽动)传送接力到上一坵又一坵。在抗旱劳作中,人停车不停,不分白天和黑夜,大人们车水,小孩们送饭。一个骄阳似火的中午,我送饭给大哥,同大哥搭伴的那家还没送饭来,为了让大哥趁热吃饭,就大哥吃饭的间隙,我想替大哥车一会水,便同大哥的搭伴推拉起水车来,几分钟下来,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差点摔倒了田沟里……
龙骨水车的出现,无疑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它起源于汉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机械提水工具,是一种木制的水车,带水的木板用木榫连接或环带的戽水,多用于人力转动,到唐朝民间广泛应用,就这样一代又一代承传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如今龙骨车老了。这种在农村风行了无数个世纪的农具,再也派不上什么用场,己彻底退出了农村生活的舞台。但很多农耕文化的故事和水车在不同时期给人们带来的作用,让人久久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