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海上生活(散文)
地球上,陆地大约占百分之三十,海洋占百分之七十,人们生活在陆地上,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去到过大海深处。可是,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整个的职业生涯都是在大海深处度过的,每天在同一座钢铁城堡上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每天看云卷云舒,看潮涨潮落,他们不是渔民,也不是远航的船员,而是几十年如一日驻守在海上平台的采油工人们。
人类没有翅膀,不能像鸟一样飞向大海,采油工人想去往大海深处只能借助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有两种,一种是船,另一种是飞机。
船得载客量大,也比较省钱,但是费时间,去往比较近的平台大约需要三个小时,远的则需十个多小时,晕船的就有些痛苦了,非体会五脏六腑翻涌的感觉不可;不晕船的,就可以站到船甲板上从容欣赏海景,看螺旋桨搅起的滚滚浪花,看海鸥傍着船舷上下翻飞,看附近的船只鸣着汽笛往来穿梭……碧海蓝天,无边无际,令人心旷神怡。
到达目的地,船舶减速,小心翼翼地靠近平台,以免碰撞,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即使轻微的剐蹭也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当船舶靠稳以后,平台上面缓缓放下一只橙色的圆锥形吊笼。吊笼是用尼龙绳纵横交叉编织而成,分两种,一种是客货混装的,行李放到中间,乘客穿好救生衣,双臂交叉抓紧尼龙绳,背朝大海呈环形踩在吊笼的边沿,然后吊到平台的顶甲板,一般的平台顶甲板距海面有三十多米,相当于十几层楼那么高,这对有恐高症的人是个巨大挑战。所幸,起吊过程只有半分钟,当你感觉心跳开始加速的时候,吊笼已经平稳地落到甲板上了。
另外一种吊笼就比较人性化了,外观上也是上小下大的圆锥形,不过它不是用尼龙绳编织的,而是中间一根柱子支撑上下两个托盘,托盘之间由十几根绷紧的特种绳连接,据说这种绳的材质和防弹衣一样,十分结实。乘客攥紧绳子,踩在托盘上,再用安全绳钩柱救生衣,这样就增加了安全系数,有助于消除恐高症。当然,这种吊笼的价格也很美丽,据说至少十万美元一个。
不论哪种吊笼,从远处看,一群人悬在半空,仅凭一条细细的从天而降的钢缆悬吊,总会给人千钧一发的感觉。
遇到大风天气,船是不能出海的,这时候就用到飞机,飞机是不怕风的,七八级风照样飞。当然,去往海上平台的飞机不是民航客机,而是直升机,渤海湾用的是法国“海豚”或者“贝尔”,南海因为路途遥远,用的是能长途奔袭的“超级美洲豹”。
乘坐直升机比较舒服,而且可以从数百米的空中俯瞰大海,看大风吹皱海面,像极辽阔无垠的蓝色沙漠;海面上的朵朵浪花,宛若盛开的白莲;成群的海鸥从海面掠过,像洁白无瑕的动感精灵……有时逢大雨初霁,天上的云尚未散去,直升机冲破云层,正好飞到云的上面,贴着云海飞行,乘客一下子就置身云海中了,轻盈的“白浪”在身边温柔而轻盈地翻腾,如丝如缕,此消彼长,乘客会体验到孙悟空腾云驾雾的感觉,若配上《云中迅音》的乐曲,真如飞到了天宫一般。
出海并不是旅游,而是潜藏着未知的风险,如船舶倾覆、直升机坠海、燃烧爆炸、毒气泄漏、人员落水以及侥幸存活后的淹溺、饥渴、寒冷和鲨鱼……看过电影《深海浩劫》的人也许对海上的风险有一个初步认识,所以,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出海。出海前,必须取得海上救生证书,证书的内容有五项,所以又叫“五小证”,参加培训的人员需要学习消防、急救、逃生和海上求生等知识和技能,其中最具挑战性的项目是五米台跳水和直升机翻转后水下逃生。
五米跳台模拟的是直升机在飞行中突发故障,乘客从空中跳海逃生的场景。在电视上看中国“梦之队”跳水,姿势那样轻松,那样优美,可是轮到自己站到五米台上的时候,往下一看,我的天哪!这么高!顿时心惊胆战,两腿发软,又退回来,可是不跳的话这项零分,就拿不到证书,拿不到证书就不能出海,只好又返回来,再往下看,又一次心惊肉跳,又退回来……就这样忐忑不安地徘徊几次,眼看别人像下饺子一样“噗通噗通”跳了下去,我心一横,站到天台边沿,一手挡鼻,两眼平视,双腿一并,向前迈出一步……一秒钟后,我就像一颗炮弹似的落入水中,“咚—”,水花四溅,耳边全是“咕噜咕噜”的水声……
一旦空中逃生失败,直升机会在十六秒内掉落水中,第二次逃生机会就是在水下,如果再次失败,第三次机会就是直升机在水下翻转之后。因为直升机重心在螺旋桨上,在下沉过程中会出现一百八十度翻转,头朝下,脚朝上,此时逃生会变得非常困难,直升机水下翻转逃生训练就是教会学员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怎样逃离直升机。
泳池上方,直升机模型缓缓浸入水中,当完全淹没后,直升机突然翻转,激起一片水花,混乱中,我尽力保持头脑清醒,一手把住舱门,一手迅速打开安全带,钻出机舱,朝着有亮光的地方游去,几秒钟后冲出水面,开始大口地喘气。救生员给我套上救生圈,在直升机旋转过程中,我呛了水,这时使劲地咳……
到达平台后你会发现,所有外面的楼梯都是用镂空的格栅板焊接而成,向下看,一眼可以看到脚下的澎湃的大海,对此,我们已经司空见惯,毫无感觉,但是对于初来乍到的人却是不小的挑战,堪比走空中的玻璃栈道。有一次,公司的女职员出海参观,上平台后需要爬一段楼梯,竟吓到腿软,双手紧抓栏杆在那里发抖,一步也不敢挪动,男员工见状,只好架着她一步一步走上来。
钻井和采油是十分复杂的行当,这样的复杂作业,一家公司肯定不能胜任,所以平台上的施工人员往往来自很多不同的公司,他们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共同完成钻井采油任务,就像拼图一样,大的小的,红的绿的,四方的三角的不规则的……最终拼成一块完整的地图,甲方是整个作业的核心,所有承包商公司均听命于甲方,以甲方马首是瞻。
钻井和采油的整个过程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在悬崖边上走钢丝,可谓步步惊心,风险有投资方面的,也有安全方面的。打一口油井往往需要耗资数千万到上亿,一旦最后出油量很小,那么钱就打了水漂,塞进这个黑窟窿里,弄个血本无归!如果钻采期间发生溢流、井喷、闪爆、硫化氢泄露、人身伤害等,更是不可承受之重。所幸,海上平台有严密的安全生产体系,比如登平台制度、开工单制度、作业隔离制度、培训制度、巡检制度……体系像一架机器一样,严丝合缝,所以,只要认真执行,按章操作,发生重大事故的概率并不高。
有人经常问我,你们在海上天天能吃海鲜吧?语气中满是羡慕。在海上就能天天吃海鲜,这个逻辑就仿佛个子高的就必须去打篮球似的,其实完全不是这样。首先公司有“四不准”规定:不准游泳,不准喝酒,不准赌博,不准钓鱼。海上平台的鸡鸭鱼肉、菜蔬果品和淡水全部从陆地采购,每周用拖轮送来。虽然不是每天吃海鲜,但是上面的伙食也真心不错,早餐八个凉菜,主食花样也多,一般会有馒头、花卷、包子、馅饼、油条、甜玉米和烤红薯,汤类有元宵、云吞、皮蛋瘦肉粥等,中午和晚上四荤四素八凉,都是一些家常菜诸如梅菜扣肉、红烧肉、烧茄子、宫保鸡丁、酸菜鱼、炒茼蒿、拌秋葵、爆炒杏鲍菇等,配餐公司有自己的规定,几天内主菜不能重样。说到海鲜,隔三差五确实会有“时令海鲜”,比如皮皮虾、螃蟹、澳代、龙虾、三文鱼、海螺之类的,并非天天吃。有的平台还有上午茶和下午茶,保洁员会端来面点师现做的糕点,大家放下工作小憩片刻,聚在一起喝杯茶,煮一杯咖啡,聊聊天,也算是一场团建活动吧。
每逢过节,也是厨师最忙的时候,为了烘托节日气氛,除了精心准备比平时多出几倍的特色饭菜之外,还要做蛋糕,还要用萝卜、西瓜、哈密瓜、泡沫塑料等材料做雕刻,雕出渔舟唱晚、一帆风顺、麻姑献寿、花篮等等形象,以示庆贺。到了春节,平台会安排比赛和抽奖活动,比赛项目中,武的有乒乓球、投飞镖、举哑铃、俯卧撑、拔河,文的有书法、象棋、围棋、麻将、打双升等等,获胜者都有价格不菲的奖品。抽奖的中奖率百分之百,交了好运贵可能抽到一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磁炉、空气炸锅、飞利浦剃须刀等,运气差的可能是一套茶具、一条腰带、一套咖啡礼包之类,反正都是生活中比较实用的东西。
钻井和采油是男人的事业,所以平台上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男性,看到女人的概率就像透过雾霾看星星一样难。斯伦贝谢公司是做定向井的,偶尔有女职工上平台操作中子源,除此之外,某些技术性的目也有女职工在平台短暂停留,大多数时间,平台就像个和尚庙一样。下了班,年轻人闷在屋里打游戏上网看电影,中年人聚在一起要么喝茶聊天看电视,要么就在餐厅大呼小叫地打牌……与世隔绝的环境,男女比例的失调,单调枯燥的生活都容易让人产生寂寞孤独的心理反应,从而使人注意力下降,工作时失误增多,不利于安全生产,因此,在海上连续工作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十几年前,二十天倒班一次,后来由于开发成本提高,改为二十八天倒班一次,最长不超过四十二天。
海上生活不光是碧海蓝天,清风明月,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担当和坚持,往大了说是“我为祖国献石油”,往小了说,是为了挣钱,为了个人的发展和家庭的幸福,两者是统一的、一致的。
现如今掐指一算,我与海共舞已十八个年头了,半生已过,可以说是从黑发到白头,而出海的生活仍将继续,想到这,心中难免感慨,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一个漂泊者,在江湖上随波逐流,既然人在江湖,那就笑傲江湖吧!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