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时光】意象天一阁(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时光】意象天一阁(征文·散文)


作者:一海明月 秀才,2624.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52发表时间:2022-11-27 12:18:19

【流年·时光】意象天一阁(征文·散文)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天一阁,意境是什么?
   ——题记
  
   一
   说起来,2018年的初冬去宁波,我完全是为了天一阁。
   当然,有流年文学社团社长纷飞的雪,编辑燕剪春光,芦汀宿雁三位女士相约同行,去宁波看天一阁的愿望自然增长了三倍。口说无凭,有分行文字为证。
   列车飞驰,风景跳跃
   人生,确实像是一场旅行
   目的地,其实都是一样
   王侯将相,贩夫走卒有例外乎
   意外的是沿途的风景
   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今日心情,阳光明媚
   晴,也明媚;雨,也明媚
   因为,我在去宁波的旅途
   这是我2018年11月18日写的《日记》片断摘录。
   甬,金文像有柄的钟,本意就是指钟柄。《周礼•考工记•凫氏》曰:“舞上谓之甬,甬上谓之衡。”此两个名称,指的也是钟柄。这里的钟,不是计时之钟,而是指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别名,叫编钟。
   宁波,简称甬。可见作为意象的宁波,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已经有历史了。
   天一阁,作为意象相对要晚些。但也有四百五十六年的历史了。
   时光流逝,冬去春来。
   那年春天,我第一次读到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从此,这一意象在心中挥之不去。依然有文字为证。
   那年春天,一个人物,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这人,叫范钦!
   那年春天,一座书房,在我的心中时时盘旋。书房,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天一阁!
   读史偶得,意象三千年之宁波,是中华文化藏书的琅环福地,尤其是自唐宋以来,私人藏书蔚然成风,名楼叠出,历代著名的藏书楼就有八十余座,只是历经四百五十余年的天一阁,太有名了,因而成为宁波藏书文化的典范。当今,更是被宁波人民称为“宁波的书房”。怪不得才子郭沫若先生写诗赞美天一阁:“明州天一富藏书,福地琅环信不虚。”
   一人,一阁,都让我的心中,有一种汹涌澎湃的感觉,恨不得即刻,乘一叶飞舟,飞到它们跟前,向它们叩头致谢!感谢它们为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温馨的书香满园的阁楼!
   上面书写的这一则文字,时间还要早些,大概是2012年秋天,一个朗月星空的晚上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后,随意写的感想文字。
   写上这些文字,我是想说,作为意象的“天一阁藏书楼”还有书楼的建造者范钦先生早已在我心中荡漾。
  
   二
   范钦,生于明武宗正德16年,即公元1506年;离世于明神宗万历12年,即公元1585年。说实话,范先生生活的时代,并非是一个好时代。
   读过《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武宗,可谓骄奢淫逸,不折不扣的昏君;明世宗嘉靖皇帝,更是无道德无责任的昏庸的君主,其孙子万历皇帝,继承了爷爷的衣钵,也是见钱眼开,沉迷酒色的不作为之主。清朝乾隆皇帝评价神宗:“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可见,范钦先生是生不逢时,死亦不逢时。
   除此之外,围绕在范先生身边并且给范先生身心造成极大伤害的人,有皇家亲属郭勋,更有权奸严氏家族父子:严嵩、严世蕃父子直接刁难。幸运的是,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有千古名相之誉的张居正与范钦先生同处一个时代。范先生处在三个昏君当政,权奸小人得势的时代,依然有如此大的文化贡献,为中华文化文脉流传,留存一座书阁,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范钦先生是浙江鄞州人。鄞州在今天的宁波奉化区。唐朝时期,宁波不叫宁波,而叫明州。所以郭沫若先生说:“明州天一富藏书。”明朝时期,为防止“倭寇”侵袭,中国沿海地区实行海禁政策,唯独明州依然实行对外开放,可见宁波开放时间之长久。明朝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为避明朝国号讳,朱元璋采用鄞州读书人单仲友的建议,将明州府改为宁波府。宁波之名,一直到今天,没有再变。
   鄞州,当时叫鄞县,是宁波府府首之地。可见范钦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宁波人。
   建造藏书楼易,但藏好书却不容易,藏之久远就更不容易。天一阁藏书最佳时期,数量有七万册之多,许多书籍亦是稀世珍品。这是如何做到的?
   余秋雨先生在《风雨天一阁》一文中有所论述。个人收藏如此多的书籍,需要具备以下七个条件:一、长期为官;二、极高的文化素养;三、对各类书籍敏感有兴趣;四、管理头脑清晰;五、资产丰厚;六、为官地方多,可以搜索到各地的版本;七、对自己后代藏书有无长远的谋虑。只有当这些苛刻的条件集于一身时,才有可能成为一名藏书家。范钦先生正好都具备了这些条件,于是才有了天一阁的诞生。
   书载:明世宗嘉靖十一年即公元1532年,27岁的范先生,考中进士。此后,历任随州知州、工部员外郎、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副都御史等职务。从其为官痕迹,可谓遍布在全国各地。最后做到兵部侍郎,按当今通俗的说法,即当上了国防部的副部长,只是未曾上任就辞职归隐回家乡了。
   范钦先生最早的藏书楼,不是天一阁,而是“东明草堂”的阁楼。辞官归家后,随着藏书的增多,才迫切需要建一个新的藏书楼。依据范先生的从政经历推算和文字书写记录:天一阁藏书楼的建成时间应该是嘉靖四十五年,即公元1566年,这一年范钦先生正好六十岁。为此范先生还专门作诗一首庆贺,题为《上元诸彦集天一阁即事》:
   阗城花月拥笙歌,
   仙客何当结轸过。
   吟倚鳌峰夸白雪,
   笑看星驾度银河。
   苑风应节舒梅柳,
   径雾含香散绮罗。
   接席呼卢堪一醉,
   向来心赏屡蹉跎。
   上元,是元宵节;这里指时间。诸彦集,是指众多贤才俊士相聚在一起。即事,就是面对天一阁建成这件事。
   阗城:满城。阗,充满的意思;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第一句是说满城的人们花好月圆日,唱着欢快的歌曲庆祝元天一阁落成。仙客:贵客;何当:何时;结轸:车马络绎不绝,心。第二句是说,贵宾络绎不绝地乘坐香车参观天一阁。绮罗: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鳌峰:指翰林院,文翰荟萃之所。白雪:白雪曲;格调较高的琴曲名称。应节:应和时节。呼卢:古时候的一种掷骰游戏,比誉赌酒。接席:坐席想接,形容关系亲密。
   读此首诗作,我们可以看到范先生对天一阁楼的落成,相当满意。贵宾来贺,也是络绎不绝。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像范副部长这样的官也是数以万计,死后大都烟消云散,历史长河中有几人知晓?
   像我这样的平民百姓,之所以在450年以后,还被这个人搅得心潮澎湃,实在是这个人太有个性,太有非凡的远见。
   范钦先生性喜藏书,做官期间,每到一地,总是非常留意收集当地的各种地方志、政书实录以及历科试士录,还有明代各地的私人刻印的诗歌文集。范钦先生在公务之暇把玩书籍,其实,他已经把人生的第一要务看成是收集书籍,做官倒成来业余或者说成为他收集图书的必要手段。其非凡的个性或者其爱书的痴情,非常人能理解。我想,对于一个嗜书如命的范先生来说,那看完一页书籍又翻动一页书籍的神态,一定是美滋滋的。正如余秋雨先生所比喻的那样:小心翼翼翻动书页的声音,比开道的锣鼓和吆喝声都要响亮;近在身边的隆隆炮声,范先生可以两耳不闻;远在千里之外的朗朗书声,他可以如痴如醉。
   当然,仅有个性,仅有非凡的远见,也很难做成一件流芳千古的事。
   因此,范钦身上不仅仅有非凡的个性和非凡的远见,重要的是在他身上还支撑着一种超越意气、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时间的意志力。
   由于笔者孤陋寡闻,以前只知道明朝嘉靖时代有个清官海瑞,却不知道同时代的嘉靖年,还有这样一个嗜书如命,官职到国防部副部长的藏书家——范钦!这确实让我从一片阴霾的明朝历史中,看到了一道耀眼的亮光。
   那年夏天,当我与流年社团赴云南采风回来,我家“狐仙”问我下一站到哪里旅游。我想,不用再思考了!走,到天一阁去!
  
   三
   江西浙江简称赣浙,虽是依山带水相连,但鹰潭到宁波的直线距离也是千里之外。
   那年初冬,当我舍弃许多邀约聚会,直奔宁波,实在是舍不得让我等了六年之久的“天一阁”的召唤。
   那年初冬,清晨天空依然是微风细雨。
   好在我们入住的酒店,离“天一阁”只有一箭之遥。
   上午八点,我们一行四人在酒店旁边的自选快餐店用过早餐后,就踏上了寻访天一阁的抚今思昔之旅。
   初入天一阁,进入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颇具明清风格的阁楼。假山、小桥亭榭这些精致的小品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给人的感觉是:与其说这是一座藏书院,倒不如说,这是一座颇具江南特色建筑风格的景观园林。
   天一阁现收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以地方志、登科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臧书楼,也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座民间臧书楼之一。
   一个家族何以把这件很艰难的事,做到如此名扬四海,并且还流传至今?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范钦先生依据郑玄的《易经注》“天一生水,地六承之”原理,用水克火,而藏书楼最大的祸害就是火,为了抵御火灾的侵袭,范钦把他的新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
   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思是说天数为一,它生成了水;地数为六,它承载着天上下来的水。天一阁的建筑格局,采用的也是“天一地六”的原理。在建楼初期,范钦特意在楼前开凿一方水池,名为“天一池”。水池其实是消防池,环植竹木,池水经暗沟与藏书楼旁边的月湖连通,如遇意外,便能引水灭火。当然除火之外,还有虫子咬书之害。这一点天一阁书房主人也考虑到了,并采取了各种防蛀驱虫措施保护书籍。
   四百多年来,真正让火灾和蛀虫不敢靠近书籍的力量,是这个家族每一代人心中的那一池圣水:简单却长流不息。
   公元1585年,80岁的范先生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把自己的大儿子和二媳妇(二儿子已病故),叫到跟前安排遗产继承事项,老人在弥留之际,头脑还是如此清晰,即把遗产分成了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挑选。大儿子范大冲立即开口说,他愿意继承藏书楼,并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当藏书楼的保养费用,就这样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开始了。
   四百多年前赴后继,四百多年的薪火相传,四百多年的砥砺前行,天一阁的藏书量曾达到七万多卷,要知道,当时皇家即国家图书馆的藏书量也不过是十万册之多。在东明草堂,在北书库,在藏书楼,在尊经阁里,我们所看到的都是范家几代人走遍五湖四海收集到的朝经暮史、文献典籍。如果说用“书盈四壁,汗牛充栋”来形容范家的藏书,非常恰如其分。
   范钦先生为了保护藏书,制定了严格的书籍保护祖训:烟酒切忌登楼,女不上楼,书不出阁、外姓人不准上楼等苛刻的族规。
   正是这些严苛的保护制度,天一阁薪火相传,不但没有丢损一本书,反而藏书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
   有制度没有执行力,等于一纸空文。范家后人是如何遵循这些祖训的,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找到答案。范钦先生离世二百年后,即公元1785年,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是一个酷爱诗书的女士,听说天一阁藏书丰富,两百年不蛀,全靠夹在书页中的芸草,于是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绣芸。父母看她如此痴迷,找人做媒嫁给范家后人,以为可以登上天一阁,但是范家家规禁止妇女登楼,由此,此女悲怨成疾,抑郁而终。临死前,她连一个书字都不敢提,只对丈夫说:“连一枚芸草也见不着,活着做甚?你如果心疼我,就把我葬在天一阁附近,我也就瞑目了。”由此可以看到范氏后代在保护天一池藏书的历程中,是非常艰辛的。
   这个多少带有悲伤的故事,2018年的那个冬天以后,被逝水流年社团社长纷飞的雪,演绎成一篇精品散文《一脉书香出阁来》。
  
   四
   如果藏书楼只是为藏而藏,不让它见天日发挥作用,那又有什么意义。
   因此,规矩,总有打破的时候。天一阁的历史记住了这一天。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年,大学者黄宗羲要登天一阁楼观书。他是明清时代学术领域中第一流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范氏家族出于对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思想的倾慕,一致同意他登楼阅读天一阁全部藏书。黄宗羲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的藏书,并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并另外撰写《天一阁藏书记》留世。
   黄宗羲是第一个以外姓人的身份登上天一阁阅读书籍的大学者。在此后的二百年时间里,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仅只有数十位,其中较有名的学者有:万斯同、全祖望、钱大昕、袁枚、阮元、薛福成等,他们的名字都是中国文化的文化史。
   在乾隆年间,乾隆下旨各省采访民间留存书籍,要各个藏书家献书,特别是江南的藏书家积极地献书,这次天一阁奉献了珍品古籍六万余种,其中有九十六种被收入在四库全书,有三万七十一种列入目录。乾隆非常感谢天一阁的贡献并多次嘉奖赏赐,并授意新建的南北主要藏书楼,都仿照天一阁的阁楼格局进行建造。

共 636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至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陈列以及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这是一篇内容丰赡的文化散文,跟随作者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在他的娓娓讲述中,你进入了一个风景旖旎的江南园林之中,观赏美轮美奂的古代建筑和巧夺天工的园林布局,认识一位四百多年前退隐的副部级官员范钦老先生,了解他和他的家族在建设和保护这座藏书楼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无数个或感人、或悲伤的故事。你仿佛打开了一本古老而厚重的线装书,在一页页泛黄的纸张里,嗅到了幽幽墨香里散发的人文气息,触摸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享受了一顿丰富的精神大餐,心灵受到了一次震动和洗礼。文本没有采用一般游记的移步换景法,而是一节一个内容,一个意象,仿佛是电影中一个个蒙太奇镜头,最后推出一个大大的特写——天一阁,然后由意象升华到意境,全文的主旨喷薄而出——天一阁彰显的是世世代代读书人的精神风骨,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代相传。一篇内涵深邃的散文佳作,倾情推荐阅读欣赏!【编辑:燕剪春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1201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2-11-27 12:29:09
  犹记得2018年的初冬,我从普陀山返程,特地在宁波停留一天一晚,既是为了雁子,也是为了天一阁。那可是我等待了三十五年的一次拜访啊。记得那天冬雨蒙蒙,我们四个人却兴致盎然,在古老的藏书楼流连忘返。回来后,我、雪、雁子以《一脉书香出阁来》同题唱和。明月哥这篇文章姗姗来迟,竟然晚了四年。不过好饭不怕晚,所有的等待都值得。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1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27 23:16:11
  2018年至今,一晃又是四年了。那年要不是你邀请我去宁波,去天一阁,我也不知道要何日去天一阁。2012年夏天,有宁波的朋友来珠海,当时我在珠海任职,带朋友去海泉湾游玩,朋友知道我喜欢读书,就建议我去宁波玩,他说,宁波有一个好去处,就是指天一阁。后来读到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那去宁波的愿望就更强了。所以,那年知道你要去宁波看天一阁,真正是一拍即合。谢谢倾情编辑。辛苦辛苦。【敬茶】
2 楼        文友:清鸟        2022-11-27 19:49:10
  不得不说,明月哥记录文字的严谨,打开文章,犹如揭开了一副历史的画卷,一股夹带书香和历史的尘烟滚滚而来。于孤陋寡闻的我来说,这又是不小的收获,这些知识第一次学习,感受震撼与惊奇。明月哥是天一阁的讲解员,我也大致了解浏览了一番,满载而归,且有向往。明月哥很适合写这类文化散文,知识储备翔实详尽,信手拈来,佩服直至,感谢分享,回头还要再读几遍,巩固明月哥的分享。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回复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27 22:48:05
  谢谢清鸟妹妹总是第一时间热情鼓励。这篇文章写了好久,构思了好久。真如妹妹所说,文字达到了你所说传播历史知识之美,文化之美,人品良知之美的目的,那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达到了,辛苦也值得。疫情时期,保重保重!
3 楼        文友:风逝        2022-11-27 21:31:14
  读明月老师的美文,仿若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徜徉,不经意间就会被沾染着文化韵味的潮水打湿衣襟。具有诗人气质的明月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还诗意浪漫,将《意象天一阁》打造得意象丰沛,意蕴深厚,意味深长,生动展示了天一阁藏书的意义。读之,受益匪浅。正如才女燕子姐姐所言——“仿佛打开了一本古老而厚重的线装书,在一页页泛黄的纸张里,嗅到了幽幽墨香里散发的人文气息,触摸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享受了一顿丰富的精神大餐,心灵受到了一次震动和洗礼。”
   感谢分享,受教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3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27 23:04:11
  每一次看到风逝老师光临寒舍,不吝赞美热情鼓励,心中总是暖暖的感动。每每到了一个地方,我总是要写点东西记录下来,能够刊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是最开心的事。但写“天一阁”的文字太多了,特别是有大师的文章在先,这时候要写出新意就有点难。但如果就此罢手,我又心不舍,如此这篇文章一写,就是好几年了。现在写了,刊出来了,我就心安了,从此也不想“天一阁”了。能得到风逝老师和流年家人的的肯定,写的过程再辛苦,都值了!【敬茶】
4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27 23:50:42
  天一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藏书楼,在中国的藏书史上有着特殊的贡献。中国有四大藏书楼,分别是宁波的天一阁,杭州的文澜阁、湖州的嘉业堂、瑞安的玉海楼。而天一阁以其特殊的贡献独具鳌头。作者经过仔细考证,从诸多史料中,发掘出天一阁过往的历史云烟,告诉我们它数百年里,经过的烟雨,经历的磨难。数千字的笔墨,为我们呈现出一页厚重的历史画卷。
江凤鸣
回复4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29 20:37:09
  谢谢二哥第一时间知识留评。想不到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三大家族藏书楼:意大利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意大利马拉特斯塔图书馆、宁波天一阁藏书楼现在依然在发挥作用。想不到三大藏书楼,上周即11月18日,还建立了联系。并倡议成立世界藏书楼联盟。写作向二哥学习。【敬茶】
5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1-28 08:42:25
  一海大哥对天一阁的向往,也是对读书人精神的向往。犹记得看《周生如故》时,女主角凗氏家族藏书,就备受文人尊重,家族世代守护藏书,传承文学经典,让我知晓,我们当下所学习到的经典文字,是历代文人乃至用生命做到的传承。我没有去过天一阁,但今日起,也如多年前的一海大哥一样,对天一阁心生向往。
回复5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29 20:45:58
  谢谢真真百忙中到访阅读给予鼓励。百无一用是书生。但中华文明的种子代代相传,书生是功不可没。百无一用,但这一用非常值得尊敬。是的,对天一阁的向往,就是对这种读书精神的向往。遥祝冬天快乐。
6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22-11-28 10:35:20
  对于天一阁,我早闻其名,未见其身,是一憾事。
   余秋雨先生《风雨天一阁》写得那么的好,在余秋雨先生成名集子《文化苦旅》中高高凸起,成为天下士子百读不厌的名篇。
   作者开源节流,不落窠臼,再显天一阁的伟大。穿越了余秋雨先生未能穿越的隧道,使那一份份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经理脉络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片光明而温馨的写意,风骨独立,自成体系。
   这篇作品给余秋雨先生《风雨天一阁》打了一个补丁,将苛刻而伟大的藏书家范钦,如数的显现一些文化的品级,使范钦叱咤风云再入人们的视野。如果今天的你,想采购某一本心爱的书,觉得范钦这位藏书大师仿佛就在身边鼓励,你就已经建立起了一种高雅的美学坐标。
   中华文化积累太深,沉淀太厚。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所及,不过九牛一毛。如作者一样,身临其境,择厚重记之,比起远观,更具质感。
   作者不仅实现自己拜访天一阁的心愿,还与余秋雨先生一前一后联动纪念天一阁,使风雨天一阁与意象天一阁一起互动,使文化奇迹和文化景观更显灿烂。
   文化人不知道天一阁,读书人不知历史有藏书家范钦,会是一件羞涩之事。
   作品挽留我阅读的脚步,带着我进入文化的楼层中取景。假若某一天真来到宁波天一阁,我会沿着作者的文化取景之路,亲吻天一阁。
回复6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29 21:03:08
  第一时间读到洞天君的高规格点评和赞美,真是太让我感动了。我想,这是对写作者最高的奖赏。事实就是说,这篇《意象天一阁》是不能与大师的《风雨天一阁》相提并论的。我来天一阁,是想大师致敬来的,写作《意象天一阁》也是向大师致敬,向一种锲而不舍的读书精神致敬!二哥夸赞洞天君是伟大的文学评论家,至少我是共鸣的,一个人写一条高规格有水平感动作者的评论,也是有的。但是像洞天君这样每一条评论,都有新意,都有自己的视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评论,在江山评论员队伍是非常非常少的。遥祝幸福快乐!
7 楼        文友:和气致祥        2022-11-28 11:44:52
  难得的是明月老师对“书”的这片痴情,对文化传承的这片尊重,对文化名人高风亮节的这片敬仰。也难得的文化积淀和意象境界的任意挥洒。拜读!点赞!
回复7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29 21:15:03
  真是有点喜出望外。想不到和气致祥老师百忙中还来读拙作并给予如此高规格的鼓励称赞。我觉得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最开心的事就是读一本好书。因此,对“天一阁”的向往,是真诚的。问好老师。遥祝冬安!
8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11-28 15:12:18
  明月大哥的这篇《意象天一阁》写得浑厚大气,有格调有内涵,流畅恣意,仿若一气呵成。从解读范钦到天一阁,从纸上到亲临,大哥带着我们一起开启了一场美好而欢欣的心灵之旅。文字里有许多详实的历史和新鲜的知识,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像天一阁的由来,像几百年来的艰苦卓绝,像关于意象和意境的解构。正如文末所言,天一阁的存在,早已超越了它的作用本身,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传承。佳作品读。
闲云落雪
回复8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29 22:05:41
  谢谢落雪到访阅读给予真诚鼓励。落雪的点评言简意赅,又温暖作者,鼓励多多,真好。想不到落雪第一次写小说,也写得那么有故事,那么好。写作,真要向落雪学习。问好。望多多指导。共同进步。冬日快乐!
9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2-11-28 15:14:04
  很早向往天一阁,终没有机会触摸到它。以前只是通过阅读里解到天一阁藏书楼是由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创建于嘉靖年间的著名的私人藏书楼。它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民间藏书楼。
   通过读作者文章得知天一阁也是如今唯一保持原貌原样的藏书楼。天一阁具有独立实体的最古老的图书馆。自然而然天一阁成为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典范,成为中国藏书文化的一种象征。让无数爱书人对这座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充满向往。《意象天一阁》作者主要介绍了天一阁藏书的来源和特色,天一阁藏书的管理和保护,天一阁与历代名人之关系以及天一阁对公私藏书的影响。天一阁不只是以藏书楼的意象存在着,作者笔下对其四百多年沧桑际遇的展示,看到的文化奇迹。正如文中说:“心清如水,肃然起敬”应该是我们读天一阁的第一感受。作者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天一阁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其藏书久而不散的文化脉络,使读者能对天一阁有一个全面而概括的了解。也成为爱书如痴作者本人的人格的象征。感谢明月哥把这么好的知识性,文献性美文分享给我们。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9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29 22:12:58
  素心妹妹的点评,总是那么认真,那么真诚。这篇文章因为有大师文章在先,所以写起来顾虑很多,但不写又感觉对不起一趟等了那么久的旅行。所以,现在写了,也就放下一颗牵挂了四年之久的心。文章刊出后,能得到像妹妹这样的文友肯定喜欢,那就说明,我的辛苦还没有白费。问好。遥祝冬日幸福!
10 楼        文友:石语        2022-11-28 15:28:06
  读完文章,顿生对天一阁的向往之情。文章大量翔实的史料,让人想起余秋雨大师的文化散文,厚重,开卷有益。严谨的文字,沉稳的笔触,和文章所呈现的主题很相宜。另外,文章很有特点,可见作者构思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开头题记设问,引发读者思考,结尾揭晓答案,呼应开头。美文,点赞!
回复10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29 22:21:35
  文章第一时间能得到有流年社团思想家之美誉的石语妹妹的肯定和鼓励,真是开心。不仅如此,还帮助我润色文字,在此,再次谢谢谢谢!宁波历史文化厚重,尤其是海派文化深厚,不仅仅有天一阁,还有南唐老街,奉化溪口等都值得一游。愿流年社团相约宁波,有机会与妹妹相约宁波,相约天一阁。遥祝幸福快乐!
共 25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