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合家”(散文)
今天有雨,从小雨到中雨。这使我想起六十五年前的那场暴雨和鸡龙河大水,并以“合家”为题写下这篇回忆文章。
看了这个题目,你很可能把它理解成“合家欢乐”的意思。非也。那么是什么意思呢?请耐心听我说一说。
公元1957年夏,或者夏秋之交,一天夜里,我在沉睡中被爷爷叫醒。醒来后,屋里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爷爷划了好几根火柴才点着豆油灯。在昏黄的灯光里,我看到大人们都在慌乱地拾掇什么,走来走去,他们不住地大声喊着三个妹妹的名字。
我急忙穿好衣服,下了床。这时候屋子里的水已经没过腿腕了。而外面雷声隆隆,闪电的光芒不断地从窗户里射进来,像是一把把明晃晃的刀子叫人胆寒。暴雨发出骇人的声音。屋里的缸和盆都漂起来了。
我吓愣了,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这时,闯进一个人来,他背起奶奶就往外走。接着大人带着小孩都往外逃,小的抱着,大的拖着。爷爷也带着我出了门。
雷声轰鸣,电光闪闪,雨如翻河,我们都淋湿了。往哪里去呢,我们只能跟着那个背着我奶奶的人走。因为天黑,我还真没看清是谁。不管是谁,他是来救人的,跟着他走没错。
胡同变成了河,水流湍急,差点把我冲倒,幸亏爷爷紧紧地攥住我的手,我才稳住了身子。
那个背我奶奶的人很快又回来了。闪电的强光中,我看到那是我本族的二叔刘子冬。这人身体很棒,年纪才二十三四岁,但在刘姓里面却很好管事帮人。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叫侠义精神。
他又去到我家,很快扛着一个盛粮食的缸出来了,手里还提着一个袋子,大概也是粮食。他催促我们快走。可是看不见地面,我们只能慢慢地前行。刘子东大喊道:“还不快走,等两边的墙塌了砸死呀!”然后带着我们拐弯进一个东西走向的小胡同。顺着小胡同走到尽头,往北一拐便进了我二奶奶家。刘子东放下东西又走了。他来来回回好多趟,把我家能抢的东西抢了出来。
二奶奶家地势高一点,水才没进来。我们都站在堂屋里往外看。这时雷声阵阵,震得人耳朵疼;雨水继续往下泼。奶奶说:“天河漏雨了!这日子可怎么过呀!”二奶奶说:“在这里过些日子,天早晚还不晴?雨停了,您家里的水也就退了。”
算一算,在我二奶奶家现在有多少人呢?他家有六口,我家有八口,共十四口。这么多人,住宿都很困难,更别说吃饭,要知道那时粮食不多呀。
想不清了,大概大家就这样站了一夜。当时我虽然十一岁了,但心理发育仍然在七八岁上。大人发愁,我却没有这样的感觉,倒觉得很新奇。又听二奶奶说叫我们住在她家,心里很高兴。我二奶奶的二儿子刘子明,比我才大二岁,我平时就好跟他在一起玩。现在好了,住在他家,玩起来更加方便了。
天刚亮,雨渐渐小了。刘子明二叔带我偷偷出去了。我们蹚水出了胡同,来到村后。这时,我看到河里一片汪洋,树木都在水中挣扎。浪头一个个像小山一样驮着巨大的泡沫上下翻动着往西奔去。河水发出的声音十分骇人,使我想起奶奶在故事里讲的妖精的声音。此时,我真害怕那水里窜出个妖精来吃人。不是嘛,那浪头上一个个黑色的长东西是什么?还不是妖怪的脊梁骨吗?听人说,妖怪就跟牛一样,发出的声音也像牛叫,此时河水的叫声也像牛。我越来越觉得,那些顺流而下的黑东西就是妖怪。我害怕地对刘子明说:“回家吧,那河里有妖精。”二叔到底比我大两岁,他不怎么含糊:“那都是哄人的。河面上随着水跑的,是上游冲下来的木棒什么的。——咱们到前面街上看看吧。”
我们顺着胡同蹚着水来到前街。这时胡同口已经站了好多人。我看到,整个大街变成了一条河,水流湍急,打着漩涡向西奔去。只听有人说:“可以逮鱼了!”有人嬉笑。
我们又到村西往田野看了看,整个田野也是一片汪洋,玉米高粱等都被大水冲倒了,它们躺在水里,任由洪水蹂躏,很可怜的样子。
听到奶奶喊我的声音,我们回到二奶奶家。大人把我俩数落一顿。
二奶奶做好了饭,大家轮着好歹吃了点。
雨停了,但天空仍然有雨云在漂浮。二奶奶家,大人们在谈我家的房子问题。那意思是,那个子山,底下被兔子扒了好多洞,很可能要塌,山墙叫水泡了,也很危险。这房子好几十年了,当年凑合着盖起来,质量很差。
此后,我们家和二奶奶家在分开几十年后又合在一起生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两家亲如一家,没有任何矛盾,更没有吵闹的现象,可谓融融泄泄,和和睦睦。尽管当时物质条件不怎么样,但从没有在经济上斤斤计较的。十四口人的饭,大人一起忙着做,倒也热闹。
至于那么多人晚上怎么睡觉的,我朦朦胧胧记得,好像分散到好几家睡的。那时候,刘氏家族,除了个别的人,团结还是不错的。
洪水渐渐退去,天也晴了。鸡龙河的树上挂满了浮柴。还有好多从上游冲下来的方瓜等蔬菜瓜果也被浮柴裹在树上。我和二叔刘子明就到河里寻找那些可以食用的东西。还有从上边冲下来的牛、羊、鸡什么的,因为天热,有些腐烂,我们就没往家拿。西北河拐弯的地方发现一只淹死的狼,也是有些腐烂,无人要,但大家见识了狼是什么样子的,原来跟狗差不多。
后来我家的水也退了。我爷爷和奶奶就在堂屋地上挖了些泉子往外刮水。墙根慢慢地发出椿树芽来。
那座子山可能没泡塌,是人工推倒的。我父亲和二叔到于渰子我姑家抬来了一棵大梁,以之代替了子山。
一个月后,我们搬回老家。
人们常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是说的历史规律。“分”与“合”是一对反义词,那么“分家”的反义词是什么呢?汉语里只有“合家欢乐”这个短语,没有单独的“合家”这个词,我只好自出心裁,把我们两家合在一起叫做“合家”了。
202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