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唐朝再造功臣---郭子仪(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唐朝再造功臣---郭子仪(随笔)


作者:惠风 白丁,8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478发表时间:2022-12-01 10:47:34

唐朝再造功臣--郭子仪
   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寿州刺史郭敬之的儿子。[1-3]
   出身太原郭氏。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代国公。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失去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变有功,进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再度被启用,出任关内副元帅,收复长安。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纥联兵入侵,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尊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
   唐建中二年(781年),病逝,获得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荣誉评定: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封代国公、汾阳郡王。
   特长:精于谋略,用兵持重。
   最得意的事: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联合回纥退吐蕃兵评价: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崛起:乱世中的一面旗帜。
   郭子仪生在开元盛世时期。国力的强盛使当权者忘记了应有的忧患意识,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使盛唐这座大厦瞬间倾倒。郭子仪于乱世中一振而起,力挽狂澜,一肩担负了重振国威的重任。
   时逢安史之乱
   郭子仪的青年时代是生活在国富民殷、繁荣昌盛的唐代中前期里,即所谓“开元之治”。这时期,以唐玄宗李隆基为首的唐朝政府,励精图治,扫除积弊,任人唯贤,政治清明,使得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国力强盛。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在他的《忆昔》一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意思是:回想当年开元盛世的日子里,就连一个小县城也有万户人家。大米喷香,小米洁白,公私仓库里的粮食物资都装得满满的。
   郭子仪的成长背景就是这样,他年轻时就立志要做一个保家卫国、统兵作战的将帅。
   郭子仪最初做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后因屡立战功而平步青云。天宝八年(749)做到天德军使(驻地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西),兼九原(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太守。这时,唐朝廷对外还没有大的战事,几十年间相对太平。在这样的环境里,由于外部环境轻松,没有危机,天长日久,人们开始安于逸乐,贪图物质享受,整日只知吃喝玩乐,唐朝政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唐玄宗李隆基整日花天酒地,把大权交于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之手,自己则与宠妃杨玉环夜夜笙歌,不理朝政,全不见了昔日励精图治,重整山河的雄心。只有郭子仪等少数人尚能居安思危,经常为战事做准备。他一面操练兵马,一面守卫祖国的疆土。
   当时边疆各地居住着我国各族人民。他们勤劳勇敢,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国北部色楞河一带,生活着维吾尔族的祖先回纥人。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了回纥各部,就派使臣来唐朝,请求唐朝在回纥人的势力范围内设置都督府。唐朝答应了,便把回纥分为六府七州,并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接受唐中央的领导。从此,唐朝同回纥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往更加频繁。唐朝以金银器皿、锦绸布匹交换回纥的马匹、白毡等物。后来肃宗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回纥可汗,表示唐中央政府对回纥的友好。
   在青藏高原一带,生活着藏族的祖先吐蕃人。他们有的过着游牧生活,饲养牦牛、马、猪等,有的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种植青稞、小麦、荞麦等。公元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同吐蕃的赞普(王的称呼)松赞干布成亲。文成公主入藏时,把蔬菜的种子、手工艺品、医药、书籍等带到吐蕃。汉、藏两族的关系,因此更加密切了。
   唐朝同边疆各族虽然也发生过战争,但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却是主流。
   自高宗以来,唐朝在边疆上一直有重兵驻守。玄宗时,为了加强防御,在重要地区设立了10个军镇,每个军镇都设置一个节度使。节度使起初只负责几个州或一个道的军事,后来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日益增大,成了独行一方的土皇帝。当时唐中央的禁军不过20万人,而边疆的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那时唐朝重用安禄山,任命他做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太原市西南)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父亲是西域人,母亲是突厥族人。安禄山作为节度使,总揽三镇军政大权,又招募北方很多牧民补充兵力,势力便逐渐壮大起来了。
   安禄山常到长安去,对唐朝内部情况了如指掌。他见唐政府日益腐败,便萌生了取而代之的念头。他招兵买马,积累钱财,收集朝廷情报,观察朝廷动向,伺机行动,准备反唐。可是沉溺于享乐的玄宗皇帝却蒙在葫芦里,对安禄山的所作所为一点不提防,反而听信他的花言巧语,竟然让他认杨贵妃为干妈,对之信任有加。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弊端日益增大。自杨贵妃入宫后,玄宗便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安逸生活,终日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宰相李林甫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先后当权,飞扬跋扈,任用亲信,干了不少坏事,各种社会矛盾愈来愈尖锐。
   唐朝内地多年来没有战事,军事力量薄弱,士无斗志,军备空虚。但统治集团却认为国泰民安,不需要军队了。官府里的刀枪盔甲,因长期不使用都生了锈,很多名城要塞,都不加设防。唐政府还不准老百姓私藏武器,凡私藏者,皆判以刑罚。在这种情况下,居心叵测的安禄山认为篡夺大唐江山的机会到了。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九日,他以“清君侧”“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发动15万大军,号称20万,长驱南下。由于唐政府没有防备,致使叛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地方官吏听说叛军来了,有的弃城逃跑,有的屈膝投降。就这样,安禄山的叛军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碍,很快就渡过了黄河,不到三个月,就占领了东都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又过了几个月,叛军击溃了唐朝的潼关守军20万人,继续西进。这消息传到长安,玄宗吓得魂飞魄散,满朝文武官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唐朝政府临时招募了8万人,由大将哥舒翰率领去抗击叛军。这些人多是城里的无业游民,既没有严明的军事纪律,又缺乏基本的作战技能,军事素质很差。在与叛军的大战中,溃不成军,就连大将哥舒翰,也战败被俘。
   唐政府为了阻击叛军的继续西犯,又从西北边防上抽调大批兵力。但是边防的将领整天喝酒、赌博、玩乐,士兵连饭都吃不饱,谈何战斗力?756年夏天,叛军距离长安只几十里了,长安顿时紧张起来,玄宗带领皇族亲贵和左右臣僚(自然也少不得贵妃杨玉环),仓皇出逃。长安遂陷入叛军手中。玄宗一行逃到马嵬驿,将士鼓噪不前,愤怒地杀死了奸臣杨国忠,并要求处死杨贵妃。群情激愤,玄宗无可奈何,只好忍痛割爱,派人缢死了杨贵妃。这时马嵬驿的人民请求皇帝留下来同他们共同作战,唐玄宗哪肯答应,只把他的儿子李亨留下,自己逃往四川避难去了。
   安禄山从起兵到占领长安,前后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他进兵如此迅速,充分暴露了唐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不顾国家人民安危的面目。
   收复河北
   安禄山叛军每到一处,烧杀抢掠,凌辱妇女,强拉壮丁,强迫壮年男子服劳役,使得广大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很多地方都成了“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荒原。叛军进入长安后,滥杀无辜,抢夺财物,烧毁房屋,把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糟蹋得不像样子。叛军的残暴罪行,激起人民无比愤恨,各地人民纷纷起来抵抗。河北一带的人民自动组织起来,坚决打击叛军。有些地方的官员和人民一起,共同抵抗,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如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最先在河北起兵,一连收复17个县城,牵制了叛军很大兵力。
   安禄山听说颜杲卿反对他,非常生气,立即派部将史思明夺取常山。颜杲卿被围困六七天,终因粮饷断绝,援军未到,失败了。史思明抓住颜杲卿,把他押送到洛阳去见安禄山。颜杲卿痛斥安禄山“你这个叛贼,我恨不得将你碎尸万段”!残暴的安禄山喝令把他捆到柱子上,割掉他的舌头,凌迟处死。颜杲卿满嘴是血,还是骂不绝口,就这样壮烈地牺牲了。
   人民的反抗和一些地方官吏的抵御,给唐军收复失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玄宗逃往四川以后,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肃宗为了收复长安,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决定任郭子仪为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使,并把朔方军作为反攻的主力军。为了加强朔方军的实力,肃宗又指定李光弼协同郭子仪作战。
   郭子仪和李光弼原来都在安思顺手下做部将,两人的才能不分伯仲,职位也相同。当郭子仪受命代替安思顺做朔方节度使时,李光弼不服,决定马上离去。忽然接到皇帝的手谕,要他同郭子仪同心协力平定叛军,李光弼只好遵奉王命,留了下来。郭子仪把朔方的兵马分给李光弼一半。郭、李二人共同表示:一定要同心协力,英勇抗敌,收复失地,报效唐王朝。
   史思明占领常山后,原来被颜杲卿所收复的州县,又全部陷入叛军手中,河北一带的叛军又恢复了元气。为了挫伤叛军的气焰,郭子仪一面派李光弼迅速向常山进军,一面亲率大军从背后袭击叛军。
   李光弼一连收复了7个县城,又把常山城包围得水泄不通。史思明陷入重围,他带领两万精兵,企图突围逃命。李光弼分兵四路,从四门杀进常山城去。只听战鼓雷鸣,人喊马嘶,打得叛军四处逃窜,互相践踏。史思明惊慌失措,带领败军退守恒阳(今河北灵寿)。李光弼乘胜追击,两军在恒阳相持40个昼夜。后来叛军撤离恒阳,李光弼的军队进入恒阳城内。叛军就回军把李光弼的兵马困在城中。李光弼被围困后,请郭子仪火速援助。郭子仪便率领轻骑1万多人,星夜赶来。郭、李大军内外夹击,史思明被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元气大伤,只好收拾残兵败将逃往范阳。
   安禄山听说史思明大败而归,恼羞成怒,扬言不消灭唐军,决不罢休。当即选拔最精锐的骑兵两万人来迎战,又命令部将牛廷蚧出兵援助。叛军仗着人多势众,来势汹汹,不可一世。为了打击叛军的气焰,郭子仪召集大小将领商量对策。他指出:叛军作战专靠增加兵力;叛军千里迢迢,远道而来,疲于奔命;叛军骄傲轻敌,斗志松懈,两军交战,胜利一定属于唐军。根据以上分析,郭子仪决定采取固守阵地的战术,等到叛军疲惫不堪时,再以优势兵力,一举歼灭它。
   两军开始接触,打了十几个回合,不分胜负。唐军杀掉一名怯场懦弱的将领,士气大振,个个奋勇,人人争先,打得叛军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叛军节节后退。郭子仪、李光弼一路追击,一直追到博陵(今河北定县)。博陵不但有高大的寨墙和深广的壕沟,而且地形险要,易于防守。叛军在这里扎营下寨。郭、李屡攻不下,便领兵退驻恒阳。史思明又从范阳赶来。郭子仪一面挖沟筑垒,据险坚守,积极做好准备,一面采取“敌来则守,敌去则追;昼则耀兵,夜袭其营”的作战方针,不给敌人任何机会。几天以后,叛军果然士气沮丧,疲劳不堪。但唐军却得到了充分休息,兵强马壮,求战心切。郭子仪认为消灭叛军的时机到了,马上分左右两翼向叛军冲杀。这两翼大军像两把锋利的尖刀,刺向敌人的两肋,叛军一触即溃,四散溃逃。唐军大获全胜,计杀死叛军4万人,活捉5000人,缴获战马5000匹。在混战中,史思明丢盔弃甲,仓皇逃命。突然,一只飞箭射中了他,从马上跌了下来,鲜血迸流。他散发跣足,狼狈地又逃回博陵,再也不敢出来挑战了。这时,河北几十个州县纷纷杀死叛军守将,迎接唐军。从此,郭子仪的名字享誉四方。
   收复两京
   唐朝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首都设在长安。长安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一个非常繁华的都市,工商业发达,交通方便。天宝初年,居民有30多万人。长安分东西两市,有很多达官贵人的住宅区,以及万商云集的商业区。洛阳是陪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也举足轻重。安禄山的叛军占领长安和洛阳后,使整个局势急转直下,唐王朝摇摇欲坠。人民受尽蹂躏和剥削,生活异常艰难,洛阳附近竟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人民渴望唐军早日打回来。从当时情况看,收复两京对挽救危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肃宗派郭子仪、李光弼收复河北失地的同时,又命房琯去收复长安。房琯不脚踏实地,好高谈阔论,是个“纸上谈兵”的将军。出战前,他向肃宗夸下海口:“我这次出兵,定能水到渠成,马到成功。如果食言,决不来见陛下(对皇帝的尊称)!”房琯本想在这次战斗中立一大功,但他不分析具体情况,生搬硬套古人的“车战法”。他用两千辆牛车排成长蛇阵,牛车的一边是骑兵,另一边是步兵,列队蜂拥前进。战斗一开始,叛军就顺风擂鼓,摇旗呐喊,又燃起大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顿时,只见烟光冲天,烟尘滚滚,牛马惊骇,四处乱窜,片刻之间,军粮、马匹、营寨、树栅全被烧毁。房琯的兵马首尾不能相顾,四处逃散,一片混乱,人马杂踏,踩死的、杀死的、烧死的共4万多人,房琯本人也几乎送了命。

共 14459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叙述唐朝再造功臣郭子仪,内容详实,内涵厚重,感悟深刻,文中引述了郭子仪在唐朝后期的从政经历和业绩,说明了郭子仪是唐朝的再造功臣,中国之武力有突然的表现,战胜取功,恢复了业已失陷的土地,保障了商业路线之安全。文末引述张溥和曾国藩对郭子仪,升华了文章主题内涵。内涵厚重的文字,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2-12-01 10:48:50
  叙述唐朝再造功臣郭子仪,内容详实,内涵厚重,感悟深刻。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